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运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黄细宝

黄细宝

湖南省永兴县第二人民医院 423301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我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使用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有效治疗37例(92.5%),对照组有效治疗28例(70%),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几率为15%,对照组为25%,不良反应率差异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用药时应遵循个性化原则,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患者常见合并症,超过70%的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该疾病对心肌梗死有重要的影响,它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降低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影响全身血液供应,加重心肌梗死,引发心源性猝死,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胺碘酮是临床心率失常的药物之一,通过静脉注射胺碘酮可降低病死率,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近年来,我院对进行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供80例,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8.6±4.9)岁。病程:0.5~5年,平均病程(2.2±0.9)年。梗死部位:前壁心肌梗死23例,下壁心肌梗死32例,前壁和下壁心急梗死25例。心功能killip分级:I级20例,II级26,例III级23例,IV级11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梗死部位、killip分级等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凝、抗缺血、抗血小板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分别结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和胺碘酮治疗。利多卡因用法:静脉推注利多卡因80mg后,以2mg/min维持静脉注射。观察患者20min后的反应,如无效则再次给予50mg利多卡因静脉推注治疗,1h内利多卡因用量不超过300mg,24h内不超过1200mg。胺碘酮用法:将200mg胺碘酮与20mL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静脉注射(15min完成注射),再以0.65mg/min速度维持静脉注射,待患者仅出现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再停止注射。

1.3疗效判定

根据《中华医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10年)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标准判定疗效,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改善,室早减少幅度超过90%,心功能正常;游侠: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室早减少幅度低于90%且超过50%,心功能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为明显改善或加重,室早减少幅度低于50%,心功能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有效治疗37例(92.5%),对照组有效治疗28例(70%),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不良反应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几率为15%,静脉炎4例,转氨酶升高1例,低血压1例;不良反应率为25%,静脉炎1例,转氨酶增高2例,心衰加重4例,低血压3例,不良反应率差异图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良反应比较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为心室颤动(VF),室早是心肌梗死的危险信号[2]。利多卡因是临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非在任何时期都容易出现VF,而会在梗死后30min~15h内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3]。我国病患进入医院接受治疗时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心肌失活期。因此,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使用利多卡因治疗成为争论的焦点。虽然力度卡因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但是患者的病死率依旧居高不下。而且利多卡因在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和抢救心跳骤停的效果不佳。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报道利多卡因的作用时间短,远期疗效不佳。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使用胺碘酮治疗。

林小强[4]采用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研究中,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3.3%,疗效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胺碘酮治疗有效率高于利多卡因。本研究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林和本研究结果提示胺碘酮的治疗效果优于利多卡因。相对于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更为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胺碘酮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β受体和钠通道有不同程度的阻滞作用,还能抑制心房及心室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减低窦房结自律性,而不影响电位高度[5]。胺碘酮还能调节缺血性心肌细胞代谢,减少缺血性心肌磷脂的破坏,保护细胞膜和细胞器结构及其功能的完整性,达到抗心肌缺血作用。胺碘酮以上特性表明胺碘酮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对I、II、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对III类心率失常的作用效果尤为显著。而且,胺碘酮的半衰期更长,人体代谢后形成溶脂性物质,可广泛分布在皮肤以及人体重要脏器内,在心肌细胞中的浓度远高于血液浓度,因此其治疗指数大,抗心律常种类多。另外,在不良反应上,本研究结果虽然现实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几率无显著差异,而且观察组未出现严重药物反应,提示胺碘酮治疗的安全性更为显著。原因可能在于患者持续接受胺碘酮治疗的时间较短,而胺碘酮对组织的直接毒性与药物总积累量有关。因而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时,还需遵循个性化原则,避免用量过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用药时应遵循个性化原则,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彭仲华,刘增长,殷跃辉,易颖毅,高兰英,杨坤.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早期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探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03(03):187-190.

[2]林晓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0,01(12):2384-2385+2387.

[3]金彦彦,张新勇,艾辉,阙斌,王春梅,聂绍平.BNP、CRP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4,15(11):983-986.

[4]周全,宋伯宁.胺碘酮对老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对比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09(04):433.

[5]李慧.胺碘酮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08(03):273-275.

论文作者:黄细宝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4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运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黄细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