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存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道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成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8)25-0057-03
一种办学形式和教育组织要能够生存,必须获得社会合法性。但是,目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却缺乏社会合法性,面临合法存在的危机。如何破除社会的偏见,找出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存之道,成为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合理定位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合法存在的危机,这跟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出现的历史偏差有关,这些历史偏差反映出成人高等教育并没有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和优势空间。
(一)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偏差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带有严重的普通教育倾向,以至于出现了“成教普教化”的局面,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体系等方面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从1994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本、专科专业目录看,成人高等教育几乎是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翻版,89%的专业名称相同或相似。[1] 课程安排上,仍然仿照普通高校采用的分段式模式,过分偏重基础理论学习,而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的实践性、职业性内容相对薄弱。
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度膨胀的偏差,以致“普教成教化”。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广大工农群众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在教育方面,工农无产阶级也必然要求获得优先权。而建国初,更多的是按照单一学历教育模式建立的普通高等教育。但普通高等教育直接招收高中生的方式,显然不利于吸收“工农兵革命青年”入校学习,在少数“左倾”积极分子的鼓动下,普通高等学校的文化考试招生制度,成为人们提出批评的焦点。从1966年6月到1967年1月的半年时间里,各地中学生都对升学考试制度展开了激励抨击,声势浩大。[2]145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五·七”指示,针对普通高等教育比例高达95%以上,而成人高等教育一蹶不振的局面,提出这不利于尽可能扩大教育机会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发表“七·二一”指示,要求大学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此后,各大学相继依此作了尝试。这样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全日制高等教育只以成人工农兵为教育对象,只发展了“七·二一大学”(主要分布在城市)、“五·七大学”和“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这两类主要分布在农村)等。[2]158 据报道,1976年,全国共办“七·二一大学”33374所,是正规全日制高校的100倍(但这些学校规模一般较小,在校生148.5万人),“五·七大学”7449所,学员92万人。[2]173-176 成人高等教育过度膨胀,不合理越位以致基本取代了普通高等教育,出现了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罕见的偏差。
(二)定位不清是偏差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单一化的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模式。[2]76 当然,成人高等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地位较模糊。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将把以工农教育为主的成人教育放到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上来,并对初、中等成人学校的设置、招生对象以及教学程度、修业年限、毕业条件等一一作了具体规定,但对高等教育,只是明确“各种高等学校得附设先修班或补修班,以便利工农干部、少数民族学生及华侨子女等入学”,而没有对成人高等教育作出单独规定。1958年,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虽曾明确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思想,“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同志又重新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思想。但这并没有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得以合理定位。《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立的“两条腿走路”,在实际中重心偏向了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滥、失控;而“文化大革命”后,高考制度的重新确立,普通高等教育又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人高等教育虽然也在办,但普遍不受重视且趋于普教化。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曲折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已经在高等教育中争得了一席之地,但总的来说,人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方向不明,职责模糊,导致成人高等教育成为普通教育的些许补充。
(三)合理定位成人高等教育
从历史发展来看,成人高等教育确实是从普通高等教育中发展出来的,大学拓展运动便是证明。剑桥大学1871年正式设置大学推广课程。此后,各大学纷纷仿效,相继向大众开放,并由此衍生出一些开放学院等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3] 但是,成人高等教育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对象,即为那些没有获得普通高等教育机会的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为公众的素质提升作贡献;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有独特的优势空间。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进行基础理论的教授,而成人高等教育则更加面向成人的工作和生活实践。此外,成人高等教育较之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模式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虽然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弹性学制被逐步实施,入学资格与条件逐步放宽,课程和教学计划逐步与实践相结合,越来越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但普通高等教育毕竟要受到诸如必须重视基础理论学习等的限制,在这一点上是无法与成人高等教育相比的。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并列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分别有自己独特价值的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要取得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地位,必须抓住自己的优势空间,即非学历教育与培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计划模式下,培养层次仅限于学历教育,这既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影响了对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冲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大力向非学历领域扩展,广泛开展职业技术、专业技术和岗位培训。
二、提高质量
成人高等教育要获得生存和社会的认可,必须在质量上下工夫。教育质量问题始终都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密不可分。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率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4] 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人才培养首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第一,有较高综合素质,包括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很高的人文素养。第二,具有创新精神,学会学习,尤其是在面临众多社会压力、困境中如何学习。第三,教育机构要转变观念,端正办学理念,必须克服经济效益优先的思想,不能仅仅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创收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学院所属的函授站和教学点。
为提高教育质量,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特色化教育模式。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在招生中过于注重文化考试;课程设置、课程计划过于注重学科结构;在教育内容、方法方面,过于注重突出教师中心和书本中心;在教学管理方面,过于强调学时制度等,都是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三同”观的不合理延伸。已经使成人高等教育出现教育对象低龄化,社会服务功能减弱等不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问题。[5]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应定位于提高学习者的工作能力、生活智慧等,使他们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更多地侧重思维的、实践的锻炼而不是知识的学习。
成人高等教育要有独特的、适合成人学习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成人高等教育现行课程的实践性太弱,对学生的工作没有多大的帮助,学非所用。美国成人教育家达肯沃尔特曾指出:“成人学习者重视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他们注重应用而不注重理论;注重技能而不注重知识或信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课程,注重解决经济生活中、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注重吸收现代科学的新生产工艺和技术成果,突出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性环节,依据岗位需要制订教学计划。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可采用菜单式,供学员自主选择。鉴于成人的思维能力较强,在实践中的经验较多,感性知识较丰富,要大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式等适合成人学习的手段和方法,发挥成人学习的优势,调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成人高等教育必须符合成人对学习时间的要求,尽量短、活、精,可以广泛采用网络、广播、电视等教学手段。同时,还要开拓其他的学习途径,避免出现所谓的“数字鸿沟”,使没有办法或者很难获得网络等数字资源的群体,也能获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机会,否则,会出现严重的教育不公平,进而加深社会分化。
此外,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比如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各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促进校际之间的合理竞争,避免出现不正当竞争,如,任意降低学费、不要求学员出勤率,以及鼓励教育中介组织参与评估各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等等。
三、发展趋势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成人学员大多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人生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审美情趣,又接受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社会知识,他们需要通过学习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知识和技能,对自己的工作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应对工作上的挑战,为晋级、升迁打好基础。成人高等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一切以学员为中心,对学员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的精神给予适当的鼓励与支持。
(二)人人公平的教育思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助推器。但现阶段,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有学者认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现实的不公平性,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公平性,西部地区显然处于劣势;城乡成人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性;不同阶层、身份的人口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性;女性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性等方面。[6]
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可以把对外来务工者的教育纳入视域。如,西安文理学院设置“大学班”,招收在西安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经公平选拔,首批50人入校,免费学习一年。课程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城市生存智慧、公关交际、心理健康、娱乐常识等,由学院相关优秀教授、讲师担任主讲。学员不分年龄、性别、学历,不收报名费、考试费,可享受学校的公共资源,参加学校的统一考试,合格发给结业证书。[7]
成人高等教育应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教育和培训支撑。除此之外,成人高等教育还要向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其他贫困地区倾斜,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保障这些地区和群体能平等地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存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因素,真正体现社会公平。
收稿日期:2008-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