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突出特点是“口惠实至”——访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杨新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国人大论文,新农村论文,委员会委员论文,农村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针对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有针对性地搞好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记者近日采访了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杨新人。
记者: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也曾提过新农村建设问题,而且中央关于新农村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涉及的几个方面内容,此前中央也分别在不同情况下强调过,请问如何理新农村建设的“新”?
杨新人:对于新农村建设,不能光看一些表述,要看到背后的深层背景和具体措施。新农村建设与过去在农村、农业发展政策的上最大不同在于它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重心的转移。胡锦涛主席前两年曾经讲到,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2000美元时,就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期。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十一五”规划共48章,其中新农村建设占了6章,八分之一的篇幅。虽然有一些提法在过去我们也讲过,但这次提得更加具体、更加实在,在落实方面一般都有具体指标。比如,首先,解决了免费义务教育问题。《义务教育法》虽然通过了很长时间,但免费义务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民在税费改革前还要交“教育附加费”,现在“十一五”规划提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活费。这对农民来讲非常实惠。我们了解到,很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村女工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欣喜若狂。其次,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5年内国家财政将投入200多亿元对乡镇卫生院和部分县医院进行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今年把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中央财政为此增加支出42亿元。原来的标准是中央、地方、农民各出10元,现在农民出的不变,中央地方的补助增加一倍,而且“十一五”规划将五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0%作为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对于农村养老保险也作了一些具体安排。第三,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要求建制村都要通公路,公路今年投入就达到200个亿。第四,中央加大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投入,而且有党费一起拨下去建设农村基层村的活动场所。第五,各地都在搞培训农民的阳光工程。这些具体的措施,真正从公共财政中拿出很大一块投入到农村中去,充分体现了中央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是“口惠而实至”。
记者:说到培训,我们注意到,“十一五”规划专门用一章的篇幅对培养新型农民进行了部署,为什么中央要将培养新型农民放在如此突出的地位来谈?
杨新人:在我国,农民之所以贫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的生产效率低下,是弱势产业。虽然很多地方单产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太少,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没有一定的规模,必然难以获得较好的收益。三是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我国15岁以上的文盲大多数在农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70%以上。四是农民生产过分依赖化肥农药,对先进生产技术接受得还比较慢。因此,解决农民贫困问题,就要从以上方面入手,提高生产效率就要将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就要转移劳动力,而我们将农民输送到城市,是要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市民,而不再是仅仅依靠出卖体力,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因此,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培养新农民。
记者:的确如此,目前农民工外出打工多数还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况。有调查表明,他们多数只能在35岁以前靠体力谋生,35岁以后多数人就又都得返回农村了。这样,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很多先进的工厂缺乏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工又只能去从事脏、累、差的工作。
杨新人:有的大城市将农民工就业定位于所谓的四保——保安、保姆、保洁、保畅(马路上保证交通畅通),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可以,但不是长久之计。这样,农民就永远没法和城市人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会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我主张用土地换社保加培训的方式,将农民逐步从农村转移出来。“土地换社保”的思路已经有一些学者在探讨了,我觉得还不够,因为土地对农民来讲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保障。如果只给社会保障,只是解决生活保障一方面的问题。坐吃山空后他不能就业,也就不能长期发展。一些地方采用的直接招工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适应了。因此还要将培训跟上去,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记者: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地方办的职业学校,所学的内容离市场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往往不实用、成本也太高。对于这种问题该如何解决?
杨新人:谈到培训农民,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很多地方一谈到培训,都要投资建设学校、办培训班,而在切实考虑农民需要的多样性方面考虑得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自己办培训,既不利于与市场相结合,又往往会造成人才资金的浪费。我在南方调研时发现绍兴等地农民自己培训,政府补贴的方式比较好。这种模式政府直接补贴农民,让他们自主选择培训方式和专业,凭其所获得的专业技术证书给予一定的报销。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有利于培训机构提高培训水平,更好地与市场需要相接轨。只有发挥培训机构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农民的培训才能真正搞好。
记者:对于新农村建设,你认为在当前一个阶段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杨新人:中央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估计。在不久前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级领导干部学习班上,中央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倾向都说得很清楚,而且特别强调不搞示范。中央领导同志曾讲过,中国有60几万个行政村,情况千差万别,怎么能有一个模式。所以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只有这样做才会搞得实、搞得好。从在调研中了解的情况看,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新农村建设要注重规划。这么大量的资金投入下去,没有规划就会造成盲目发展,盲目建设,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就有过很多的教训。因此,要将乡村规划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上,一定要按照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将当地的“山水林田路草村”统一安排、科学规划,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对今后发展形成制约。但现在乡村规划究竟应该由哪个部门来做还不是很明确,如果让村自己搞规划,村的能力还很有限,交给城市来搞也有问题,因此解决乡村规划的主体问题非常迫切,也非常复杂。第二,建设新农村千万不要一哄而起搞工业,不能“村村点火”“户户办厂”,以防形成新的乡村债务。要看到过去盲目上马搞工业在一些农村造成的债务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第三,要防止农民负担出现反弹。现在一些公共设施建设中央有补助,但往往要求地方配套一定资金,在一些困难地区拿不出钱还想上项目,这就往往会形成对农民新的摊派。中央、国务院对新农村建设补助的配套问题应该出台更具体的办法,解决农民怎样自愿出资的问题。我建议对于困难地区,中央、省里投资搞的一些公共设施建设最好不要求基层配套,以免为乱摊派提供新的可乘之机。最后,我还要强调一下大家对农民兄弟的感情问题。在以往,一些地方的很多政策似乎是从市场出发的,但实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实存在对农民的歧视因素。新农村建设,要想实实在在地收到实效,很关键的一条是要树立起对农民兄弟的真正感情,这样才能不搞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而最终损害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