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1]2002年在《多媒体融合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内容的描述、管理和操纵是信息化社会的要素,而多媒体的内容管理是一种新的挑战。由计算机自动分析、提取蕴涵在媒体数据中的抽象语义内容,是多媒体信息管理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大量复杂的复合类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单一媒体分析手段无法满足自动获取高层媒体语义内容的需要,多种媒体融合的分析方法成为必然。本文对融合多种媒体进行媒体内容分析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的工作和贡献包括: 初步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多媒体融合分析的理论问题,对多媒体融合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形式化的描述,提出了多媒体融合分析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多媒体融合分析模型。 结合对多媒体融合分析理论的研究内容,解决影视节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问题,研究了新的方法,验证我们对多媒体融合分析理论的相关论点。研究实现了融合声、像特征的影视场景分割方法和对多种特定影视内容的探测方法。文中给出了实验结果和测试分析。 系统总结了影片摘要技术的概念,运用多媒体融合的影视节目分析手段解决影视代表内容的提取和表现问题,提出了面向事件的故事影片剪辑的生成方法。 设计和改进了部分媒体处理算法,包括:视频帧中的文字探测算法、音频镜头探测算法、融合声像特征的场景检测算法、场景重要程度的评价算法等。 论文最后介绍了研究的工程背景和应用情况,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的研究问题进行了展望。
孔海啸[2]2014年在《我国电视媒体的新媒体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原先相互独立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形态都可以转化成数字“0”和“1”,经过计算机的加工,这些转化后信息就可以以不同形式展现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内容信息的数字化使各种媒体共享资源成为可能。与此同时,通信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使得许多产业边界逐渐模糊,原本相互独立的业务路径发生重迭。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发展,网络电视台、微博、微信、APP应用程序等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受到了哪些冲击,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在发展新媒体业务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应该采取何种发展战略等问题是本文作者关心的重点。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梳理了新媒体理论、传媒产业理论和发展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为下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技术、受众、经济和政策的角度分析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动因;第叁部分详细的阐述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造成的冲击;第四部分运用新媒体理论和传媒产业理论对我国电视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总结梳理了传统电视媒体发展新媒体业务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在第四部分的基础上运用发展战略理论为我国电视媒体提供了新媒体领域的复合式的发展战略,其中涉及到内容开发、人才培养、品牌经营、产业链维护以及多媒体融合等内容。通过对新媒体发展战略的研究,本文对我国电视媒体的在新媒体领域的创新和转型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无论媒体形态如何改变,内容始终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上下联通统筹兼顾的产业链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电视媒体的发展效率;多媒体融合是电视媒体转型的必经之路。
杭敏[3]2017年在《融合新闻中的沉浸式体验——案例与分析》文中认为融合新闻报道中,为读者与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是其重要内容,本文呈现了国内外融合新闻中的沉浸式体验与报道案例。在专业新闻报道方面,沉浸式的理念与数据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专业数据与资讯。在综合性新闻议题的报道中,沉浸式的理念与多媒体手段相融合,能够使读者与受众获取更加丰富与多元的信息。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沉浸式新闻报道更为受众增添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受众体会到全方位的新闻现场带入感。本文对国内外媒体的沉浸式报道实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同时也提出未来沉浸式新闻报道在受众接受意愿、新闻价值增值、受众使用行为与浸入度,以及新闻伦理等几方面的研究议题。
万延亮[4]2018年在《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学中多媒体与网络资源融合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网络资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应用广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对解决传统课堂低效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与多媒体资源在促进学习,对自身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技能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论、理论基础、调查问卷及反映的相关问题、应用步骤、具体的实施案例以及未来的发展等。论文在阅读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关于网络资源与多媒体的相关概念。通过问卷调查,对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出现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说明。论文重点在于网络资源与多媒体融合的具体实施步骤及相关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分析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基础上,将各环节中的实施过程与网络资源、多媒体结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论文提出了将网络资源与多媒体融合的几种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适合不同的课堂类型。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网络资源与多媒体的相关技术与手段实施教学,建立新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此外,在每一种教学模式中,结合相关的实例来分析其实施的有效性。相对于传统课堂,利用网络资源与多媒体进行的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周琪[5]2008年在《多媒体融合下的网络互动杂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12个年头了。1994年,中国开始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14年后,中国已经全面地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可谓神速。网络杂志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新媒体,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进入研究者的视阈。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网络杂志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伴随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杂志逐渐受到网民欢迎。2005年被人们称为“博客”年,2006年,网络杂志成为这一年媒体人关注的焦点,瞬间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2007年又被称为“个人杂志元年”。在这些不断变化的称谓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网络杂志正在飞速的发展。在当下媒体竞合的时代,网络杂志究竟有怎样的生存空间,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和解决。这正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所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将网络杂志的概念梳理清晰。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讲网络杂志发展的背景和现状以及网络杂志典型个案分析。本文的第叁部分主讲网络杂志遇到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林宙航[6]2017年在《移动式称重加载装置结构的研究设计》文中指出机车轮(轴)重分配的均匀性,对于高速重载铁路机车的牵引性能、制动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车车体称重调载试验台是调整轮(轴)重分配的大型工艺装备。本文主要研究无天车条件下机车车体称重调簧、城轨车辆车体称重调载试验台中移动式二系加载装置结构的设计。在了解国内外称重调簧试验台现状和研究试验台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分析比较、确定了机车车体称重调簧、城轨车体称重调载试验台的移动方案,完成了其总体设计。根据试验台总体方案,提出了两种移动式二系独立加载装置结构的研究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完成了移动式称重加载装置结构的整体设计。在进行二系独立加载装置零部件设计时,运用Pro/E进行了叁维造型。为了保证该称重调簧加载装置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将叁维模型导入ANSYS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论文所设计的移动式二系独立加载装置,满足设计的需要。
孙禔, 孙泽岳[7]2018年在《科技期刊多媒体融合与发行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传统纸版期刊发行和多媒体融合平台中期刊电子版的发行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期刊内容是新媒体的生命,科技期刊在抓好内容的同时,通过借助各种新媒体,开发出更多的网络营销手段和电子商务,从期刊批发到零售、从邮发(第叁方机构发行)到自办发行,从纸版整本订阅到电子版单篇下载,利用编辑部期刊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和纸版一致性的特权,售卖与纸版相同的历史数据,建立完善的线上和线下超市化采购,科技期刊的发行和营销将如虎添翼,使得期刊内容不仅仅可以纸版的形式发行,而且更能为阅读者、作者、历年数据的需求者们提供灵活、方便、快捷的单品和定制品,乃至更多的期刊增值服务。其次,印刷精美的正版纸质期刊有着视觉质感和不借助第叁方介质阅读的优势。纸版科技期刊不仅仅是传播学术和科技成果的平台,更是肩负着中国新闻出版传媒业和期刊社的社会责任。
尹湘舟[8]2009年在《面向web图片检索的文本和图片信息融合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大步迈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阅读到世界各国的信息,更使得人们可以在弹指挥手间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获取想要的信息。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最大的数据库、知识交换的重要平台、信息共享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上可获取的信息已从简单的文本信息,全面扩展到图像、视频、音频、图形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因此如何从这浩瀚数据海洋中检索出用户感兴趣的图片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与此同时,多媒体对象之间呈现出了跨媒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多种类型媒体数据混合并存、组织结构复杂,而且往往不同类型的媒体数据从各个侧面表达了同一语义。媒体对象间的这些跨媒体特点要求我们进行web图片检索中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并合理加以利用。也就是需要对于多种模态的媒体对象进行融合分析,挖掘出它们之间潜在的语义联系,以语义为桥梁,在检索时实现多媒体之间的融合。本文针对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在通过文本信息实现图像检索的基础上,引入图像自身的内容信息之间的相似性,实现文本与图像的融合,使达到更好的检索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文本和图片相似性矩阵融合的方法。它是根据计算得到文本相似性矩阵和图片相似性矩阵,把两个矩阵水平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相似性矩阵,这是一个矩阵级别的相似性融合,也是本文作者对融合的一次新的尝试,然后对融合以后的相似性矩阵进行联合聚类,使得聚类以后的结果融合文本信息和图片信息。本文还提出了一种错误驱动融合的方法。它是利用文本研究的成熟技术,提出了一个基于文本相似性联合聚类,再利用图片联合聚类结果去修正最终结果。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两种融合方法比单一使用其中一种对媒体信息进行聚类的效果要好。本文还实现了一个有效的、扩展性良好的面向web图片检索的文本和图片信息融合系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人杰[9]2012年在《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选取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工具,以2000-2011年11年间国内发表的有关媒介融合的922篇期刊论文为分析数据,从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来源分布、作者分布叁个角度分析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现状,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实践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包乌云[10]2017年在《融合报道中的数据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的浪潮及媒介融合趋势,数据可视化报道应运而生,国内外的数据可视化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报道方式,数据可视化改变了新闻的生产、呈现和传播方式,为新闻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数据可视化报道凭借其自身优势渐渐地占领了新闻报道的一席之地,并将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全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是全文结构和内容的纵览概括,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一章是数据可视化概述,主要论述了新闻为什么可视化,哪些新闻内容适合可视化,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可视化的特点,探讨数据可视化的发展现状,总结过去的数据可视化和现在热议的数据可视化的区别,现在热议的数据可视化又有怎样的突破。第二章主要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可视化在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中的应用和表现形式,总结常见的可视化类型,对数据可视化新闻报道与传统新闻的差异进行论述。第叁章概述了融合报道中数据可视化对传统媒体、新闻编辑部及新闻教育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数据可视化拓宽信息采集方法,深度挖掘新闻内容,丰富新闻报道方式,推动媒介转型;另一方面,数据可视化对媒体从业者带来了挑战,同时促进新闻编辑部的结构重组和媒体机构运行机制的转变。此外,数据可视化推动新闻教育变革,国内新闻院校开始增设数据可视化课程,与西方高校、新闻媒体开展合作,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第四章对融合报道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数据可视化方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并希望新闻媒体不要盲目地信任各种数据,要考察数据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效地把握好可视化设计,避免脱离可视化功能性。同时,媒体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数据资源丰富新闻线索,利用数据技术和多媒体融合手段加强传播效果,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与技术素养。第五章从数据可视化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探讨数据可视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数据可视化可能会与众多信息技术相结合,不断创新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呈现更多交互式的数据可视化产品。同时,可视化技术为大众所用,数据可视化也会给媒体带来新的盈利手段。未来的新闻报道将是数据驱动的,融合多种技术形态的可视化报道将成为新闻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方向。虽然论文的写作还有很多不足,但希望对数据可视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多媒体融合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王辰.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
[2]. 我国电视媒体的新媒体发展战略研究[D]. 孔海啸. 重庆工商大学. 2014
[3]. 融合新闻中的沉浸式体验——案例与分析[J]. 杭敏. 新闻记者. 2017
[4]. 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学中多媒体与网络资源融合应用研究[D]. 万延亮.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5]. 多媒体融合下的网络互动杂志研究[D]. 周琪.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 移动式称重加载装置结构的研究设计[D]. 林宙航. 华东交通大学. 2017
[7]. 科技期刊多媒体融合与发行探讨[J]. 孙禔, 孙泽岳. 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8]. 面向web图片检索的文本和图片信息融合技术研究[D]. 尹湘舟. 湘潭大学. 2009
[9].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现状分析[J]. 李人杰. 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0]. 融合报道中的数据可视化研究[D]. 包乌云. 吉林大学. 2017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数据可视化论文; 多媒体论文; 试验台论文; 网络新闻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数据新闻论文; 数据融合论文; 新媒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