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理”、“文”--近年来上海中学入学考试“小作文”的思考与实践_中考论文

“分”、“理”、“文”--近年来上海中学入学考试“小作文”的思考与实践_中考论文

言之有“点”言之有“理”言之有“文”——近年上海市中考“小作文”的思考和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言之论文,上海市论文,中考论文,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的课程总目标要求中,关于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要求如下: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与发现;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近四年的中考中,对这一能力的考查形式有两类:(1)直截了当要求作出评价或感受,即要求以150字或80字或70字的“小作文”形式出现。(2)隐含在其他形式中,如仿写、拟标语(2003年中考第19题)、补充型、描写手法的转换型(2003年中考第23题)、论辩型(2004年中考第19题)。大家知道,“鉴赏与评价”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要求学生必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再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块的得分率总不尽如人意。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第一种形式的考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近四年上海市此类中考试题及评分标准回顾

1.试题回顾。

2004年上海市中考第24题: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作150字左右的点评。

(2)选择文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写150字左右的感想。

2005年上海市中考第18题要求比较现代文《我的老师》的原文结尾和改文结尾,哪一段结尾更好?为什么?(70字左右)

2006年上海市中考第19题:

15年后,年轻人重返书店。请就他这一感恩之举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

2007年上海市中考第19题:

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

2.2007年上海市中考评分标准回顾。

2007年中考的第19题:感点明确,围绕中心,理由充分,语言流畅,8分;感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通顺,6-7分;有感点,有理由,40字以上,4-5分;有感点,40字以下,1-3分。

二、对命题及评分标准的思考

上海市语文中考命题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学生语文学科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作为阅读板块中的“小作文”,与一般我们理解的作文有些区别。它更多地侧重于对阅读文本内容与形式理解的考查。纵观四年的试题,我们可以发现:

1.题目要求我们进行片段写作或做一道简答题。

这不同于大作文要求有完整的结构。(如记叙文要求把“六要素”交代清楚,通过完整的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认识或感情。)它只要求有一个集中的感点或评析点,能围绕这个“点”把道理说清楚就可以了。所以写作中不需要铺陈、象征等表现手法。

2.试题的形式有两类:感想类和点评类。

2004年可以在感想与点评二题中选择一题,2005年考点评,2006年、2007年考感想。但同考感想,2006年侧重于内容,考生可以就文中年轻人的表现和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感恩之举”谈点看法;而2007年考的感想内容与形式并重。例如考生可以被文中几个场景的生动描述所“触动”,从而把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谈感想。

3.试题从完全开放走向限制中的开放。

2004年的试题非但题目是二选一的,而且在点评的角度和感想的“点”上也都是完全开放的。2005年考形式鉴赏,限制鉴赏点在记叙文的结尾上,但原文好还是改文好,没有统一的答案,考生能自圆其说就可以。2006年考内容感受,“感恩之举”在内容上是限制了,但谈看法还是开放的。2007年只要是“场景”,写清楚触动你的原因就可以了。

4.评分标准以考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为最终目的。

表现在几个层次的得分点中,“有感点”是一以贯之的最重要的一条,其次是理由,再次是语言。考生只有脚踏实地、认真细致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意,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成功的个性化的鉴赏和评价。

三、近年“小作文”教学实践体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笔者在“小作文”教学实践上做了一些努力,力求让学生的“小作文”言之有“点”、言之有“理”、言之有“文”。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

1.言之有“点”。

《易经》提出“言有物”。虽然初中生写鉴赏评价类的文字,只是最浅层次的,但同样需要言之有物。一段没有或少有实在的“物”的文字,是不能表明自己的看法的,别人看了也无法理解。要有“物”,必须先有“点”。教师在“感点”的辅导上,具体方法有三:

(1)对于一篇“小作文”而言,感点(评点)必须唯一。

虽然“小作文”要求的字数较少,但一个明确的感点(评点)是必须的。一段文字中有多个感点(评点)等于就是没感点(评点)。因为在这么少的字数里,如果“点”太多,势必就会谈得不深刻,浮光掠影,所以切口一定要小。况且中考命题的题干中也有这种限制:如2004年的“令你最感动的一处”;2007年的“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请看下面这篇学生习作:

该文采用对话描写的方式,写出了“我”对冬菇的认识过程,语言也很有特色。从妈妈话中可以看出冬菇的不同。最后几段有些吃冬菇的感受,作者把它写得十分详细,使读者脑中出现了一幅吃冬菇时冬菇在嘴里的景象。

乍一看,评点是对话描写,再看下去是语言(扩大了),等看到“详细”,似乎是材料的处理。此文的问题感点很多,让人摸不着头脑。

(2)对于一篇供写作的现代文材料而言,感点(评点)是丰富的。

中考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都能体现我国优秀文化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滋养,并体现了教材的迁移性。所以材料肯定是文质兼美的。因而可供挖掘的感点(评点)也一定是丰富的,再加上学生鉴赏的个性化,这些都为“小作文”的写作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所以对于2004年这样的开放题,学生平时可以多操练一下那几个“点”。比如写作特色的鉴赏评价“点”有很多:就篇章结构而言,可以对文本(主要是以记叙为主的文本)的线索、顺序、过渡、照应、材料的详略、开头或结尾的特色进行鉴赏;就表现手法而言,可以对人称、衬托、对比、象征、联想、想象进行鉴赏;就语言的表现力而言,可以对描写、抒情、议论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进行鉴赏。又比如对人物形象进行鉴赏,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从人物为作品的主题服务角度、从事件反映人物角度、从人物描写角度、从社会环境角度。这些“点”的选择条件有二,一要基于平时的训练,学生只有实践才能知道自己擅长写哪个“点”,这样在考试时才能顺利地展开,二要根据文本本身的特点,切勿“张冠李戴”。

(3)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帮助学生训练适合自己的感点(评点)。

由于每位学生对材料的感受能力有高下之分,所以感点的选取也有一般和新颖之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帮助学生训练适合自己的感点(评点)。由于中考供写作的材料一般都是以记叙、描写为主,所以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可以重点操练从人物描写等常规的、简单的角度评点;对于一般水平的学生,要熟练掌握几种感点(评点)的写作;对于悟性较高的学生,鼓励创新,可以从文体特点、语体特点、作品整体等角度进行写作。

2.言之有“理”。

言之有“理”与上面一样,也是属于“物”的范畴。在有了一个明确的感点(评点)后,就要围绕着“点”写“理”。由于对文本的体悟不深或自身知识、经验积累不够,学生的鉴赏评价很容易犯以下三个错误:

(1)引而少析。

由于鉴赏评价是对于阅读的材料而言的,所以在写作时往往要引述原文的材料。引述可以直接摘录原文中的句子(点评类多用),用引号表示;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转述(感想类多用)。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引述,都要有自己的分析,千万不能“引而不析”或“引而少析”。如下文:

该文的人物语言生动传神,语句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如:“黑色的鬼”、“像鬼,黑色的鬼”、“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往事如烟,虽然消散了,但还是会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深处。”这些语句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文中引述了很多比喻句,而该学生只在结尾用一句话笼统地分析了一下,这当然不可能写清楚。因为每一个比喻句在文中都有其不同的作用,应该一一加以分析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抓住这点让学生修改,改到写清楚为止。尤其是对于语言鉴赏类的题,一定要结合文本中具体的例子详细谈,谈深、谈透。

(2)空而不实。

这类学生往往是“无理可说”而不得已为之,窘迫之至。如本学期期末区质量监控考试的一个小说阅读材料《最后一颗子弹》,小说生动地叙述了刑警吴一枪运用心理战,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战胜有一颗子弹的歹徒的经过。有一位学生确立了这样一个感点:我们不能惧怕困难。接着写理由: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害怕,那么我们就会打倒困难、战胜困难;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害怕了,那我们就被困难打倒了,我们就失败了。所以,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在困难面前不害怕的人吧!

这位学生写不能惧怕困难的原因,写来写去就是这么几句话,没有实在内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口号式的结尾似乎十分流行。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让人有一种总结全文的感觉,二是因为能凑字数。依我之见,“小作文”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更类似于一道简答题或片段写作,所以我们不必追求结构的完整性,把话说清楚就可以了,所以大可不必用这些套语影响其实在性。多得泛滥的套语让人看了实在是“倒胃口”。

同样对于一篇阅读材料,也是写歹徒的害怕,另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小说中歹徒的死亡原因令我感触颇深。原来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自己那颗脆弱胆小的内心。很多时候,我都因自己的胆怯、害怕等精神的极度紧张造成一次次的失败。有时,内心的恐惧甚至可能会吞噬一个人的生命。所以,面对困境,我们要学会勇敢,学会镇定。

这位学生围绕感点进行分析,先转述名言,再分析名言,联系实际(自己的生活),再谈自己的认识总结,做到了有理有据,使人信服。

(3)泛而不深。

由于各种原因,只有很少数的学生在阅读中进入到了文本深处。也有学生由于平时的训练不够,及对生活、对阅读的体验不深等原因,只能在写作时泛泛而谈。如下面两篇习作,都是对于同一文本《大地的耳朵》结尾的点评:

引文一

该文的结尾十分出色。它和开头形成首尾呼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引导,而结尾我对儿子的教育,表明我想像母亲一样通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不爱的东西变成自己喜爱的东西。

引文二

我认为该文的结尾很好。它并不是在12节就结束,而是又加了几节“我”和自己孩子的对话。借此勾起“我”对小时候这段经历的回忆,并且也表达了“我”想让自己的孩子也有一段这样的童年记忆的愿望。结尾也是画龙点睛之笔。

“引文二”的作者由于深入了文本,结合了自己的体验,又具有了比较的意识,所以能将结尾好的理由写得很充分。我认为,对于这类偏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教会学生几种意识,如删减、增添、调换等,力求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3.言之有“文”。

如果前二者属于“物”的范畴,是内容,那么“文”就是指“文采”,这里兼指构思,是形式。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将使答题更加完美。“文采”,即语言的功力,这是“非一日之寒”之事,但必须明确的是,鉴赏评价类题的答题语言的表达方式都必须是议论,是表达自己观点的。有的学生用“有一次……”之类的语句,显然是有讲故事的味道的。即使是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的语句,也都应该寓有自己的思想。

从构思来看,这类题大都要求学生从“为什么”的角度加以阐述。当然,也可以从“怎么样”的角度去思考。如“我们要珍惜生命”这个感点,从“为什么”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的方面去论述;从“怎么样”的角度,我们可以从“珍惜每一天”的方面去论述。

在具体行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1)排比式。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丰富的材料,且非常具有气势。如:

这篇后记点出了作家的成功是积累所铸。积累了许许多多个神话故事,《哈利·波特》流传世界;积累了日日夜夜的奇闻逸事,《聊斋志异》流传千古;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史料,《史记》为人参考至今。作为一名学生,学习也要学会积累才能有好的成绩。

(2)比喻式。

比喻一般和排比一起运用,形象地表明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如:

友情是珍贵的。她犹如茫茫沙漠里的水滴,滴滴滋润着人的心怀;她犹如葱葱绿叶丛中的鲜花,朵朵照耀着人的脸庞;她又如炎炎夏日里的清泉,条条洗涤着人的烦躁;她又如冷冷冬日里的阳光,缕缕温暖着人的身体……

(3)打比方。

这种方法把要论述的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抽象的见解用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打比方,从而达到让人理解、明白的效果。如:

城市中的人们习惯于生活在快节奏当中,常常忽略了生活中的过程美。就像你冲一杯咖啡,很多人只想到用它来消除疲劳,三两口就把它喝完了。其实这样你并没有真正的喝“好”它。若是你再加些糖,在午后的阳光下慢慢品尝,你会发现它别有一番滋味!生活就应该如此!所以,你不妨抽出点时间,好好品尝生活中过程的美好。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试题,研究所教学生的能力,本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一生奠基的目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小作文”写作这块土地上,收获一个喜悦的秋天!

标签:;  ;  

“分”、“理”、“文”--近年来上海中学入学考试“小作文”的思考与实践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