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
祁 慰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然而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称非遗),如何更好地将这些非遗资源不断的传承并发扬下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最近几年,尽管国家大力支持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有大量的非遗资源在不断消失。为此新时期我们必须重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从多种角度出发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新时代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新时代 非遗 传承 创新 探索
2017年年1月,中办和国办共同推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章中提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关工作。”文中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从这一要求可以看出,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是十分大的。非遗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资源,更是世界的宝贵资源,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将各类非遗传承并发扬下去。
1 新时代非遗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非遗知名度不足
首先是对非遗的知名度不足,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十分丰富,涉及到人们生活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有时人们对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人民来讲,由于与外界交流比较少,他们长时间保留着自己生活过程中的习惯,因此能很好地将这些资源保护下去。然而由于缺乏知名度,加上这些地区与外界的交流过小,导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当村落中的人渐渐被新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以后,就会逐渐放弃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从而导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丢失,这将对非遗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1.2 非遗保护度不够
其次是对非遗的保护程度不够。尽管国家多次发布相关规定要求大力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制定了制定“国家+省+市+县”的4级保护体系,最大程度的保护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特别多,国家也只能尽最大力保护最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对于其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就很难有所传承和发展。比如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蹈或戏曲来说,其普及度往往比较低,很多情况下都是族内人们自我开展相关的表演。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族内年轻人被外界因素所影响,逐渐放弃了对这些传统歌曲或舞蹈的欣赏与学习,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老龄化的现象出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了消失的边缘。
1.3 非遗创新性不强
再次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不强。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其形成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形成的。同时人们利用并使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其更好的为人们服务。相反更多的是为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所需要的必需品。虽在时代的变迁新时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远远没有当时的价值高。而其展示形式如果仍然是以当时的形式为主,没有任何创新的话,其发展余地就会变得更小。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更多的是以传统手工艺形式的展示为主。展示缺乏创新与时代元素融合较少,使得人们只能以看热闹的形式去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非常不利于这类无遗产在人们之间的传播。
2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策略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在处理非遗这一问题过程中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要想更好的促进非遗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具体的建设。
2.1 拓展非遗资源的知名度
鉴于此,要想更好的提升非遗产品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提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及特殊性,并引导人们近距离接触这些非物质遗产。只有当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去传播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围绕这一资源开展相关的开发。一般来说拓展非遗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网络资源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当我们将想要传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网络信息的方式融入到网络之中,并通过特殊的手段传播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的拓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当地政府应大力发展网络建设,努力将自己地区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并包装后通过网络的方式传送给市民,让其通过了解体验的方式,感受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以后,才能更好的促进其有效的发展。
适当的增加一些体验的环节对更好的传播与创新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想更好的促进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与创新,必须保证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内有越来越多的人亲身参与到对这一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的行列之中。也只有当更多的人融入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业之中时,才能够经过更多的实践环节研究出更多适合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途径。然而目前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专业性极强的艺术活动。这些艺术活动都必须由专业性较强的人士才能够很好的将其表现出来。
实践证明,大量非遗资源的消失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它的知名度不足导致的。对于任何一种非遗资源的产生都是由于当时的人在特定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下形成的一种资源。因此要想更好的保证这些非遗资源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前提条件必须是应在保留特殊的社会背景环境之下才能够让其实现。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各种社会资源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时期社会背景的变化不利于这些非遗产品的继续发展,而将而当更多的村民在否认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后,他们渐渐对于这些非遗的重视程度也就逐渐降低。相反,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现代生活下的各类产品的使用,这些原因导致最终人们对于非遗的遗忘。
要想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种类别中加入更多的时代元素。比如山西打铁花是古代人们在炼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烟花似的表演。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打铁这一行业已经渐渐的由人工转向了机器生产。打铁花这样的一种工艺活动自然也逐渐濒临消失。然而打铁花本身的艺术价值却永远存在人们心目之中,因此打铁花这一工艺被逐渐列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之中。现如今打铁花的展示更多的是在山西晋城等相关的旅游景点才能够观赏得到。当人们观看到这一传统工艺以后,尽管对其有一定的独特魅力感到比较惊讶,但由于其表演缺乏与时代感的相结合,让人们觉得无法更好的与其联系在一起。因此,要想更好地促进大体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节目编排者应在编排节目过程中融入更多时代的元素,比如通过将其与现代舞台表演结合在一起,运用更多的现代舞台的审美原则去包装打铁花,让人们在观看到打铁花的同时更好的感受其与现代艺术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将其与到现代美感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
2.2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元素的融合
前文中提到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均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下,往往会产生特定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一生活方式的背景之下才能催生出对应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当时代发生转变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对应的转变,这时如果人们不再需要或者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时,他们就会渐渐放弃过去旧有的生活方式。而一旦这些以前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没有了时代特征,自然就成为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再好也会被时代所替换。
Progress in study on rheological test and rheological model of rock for nearly 20 years in China XIONG Liang-xiao WANG Zi-hua(104)
2.3 适当增加一些体验的环节
生猪养殖、调运、屠宰的规范性和壁垒进一步提升。取缔泔水猪养殖、屠宰、调运车辆备案等措施的实施,使得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规范性加强,同时养殖、屠宰及运输等环节的壁垒也逐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散户、小屠宰场等群体的生存和盈利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2)注浆材料。注浆材料宜采用水泥浆,水泥必须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42.5,可添加适量添加剂,水和水泥配比应不大于0.5,水泥浆密度不应小于1.90 g/cm3。
首先应鼓励商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出对应的体验活动。在每次表演或展示结束以后通过鼓励群众参与到其中的方式来让更多的游客进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和体验之中。比如对于某种戏剧的展示过程中。商家在展示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以后可以让更多的游客到舞台上与演员展开对应的交流。让舞台演员将最简单的相关内容传授给游客。鼓励游客与演员同台竞技开展相关的表演;其次应积极围绕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展开对应的第三方平台的竞赛或评选活动。通过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建立对应的设计大赛或其他的主题竞赛,鼓励更多的年轻人通过竞赛的方式主动加入到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研究之中,对更好的提升他们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程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应更多地增加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边的产品,让游客对这一遗产有更好的了解,通过制作各种富有现代化的旅游产品的方式让游客在购买旅游产品,从而更好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
要对高速公路的桥梁状况进行及时评价,评价方法可采用检查分析结合的方法。首先根据高速公路桥梁的尺寸计算出桥梁的承载能力,然后扣掉恒载内力之后计算出活载内力数值,最后分析出鉴定系数。对高速公路桥梁结构的评价则需采用现场试验的方式。静载试验主要针对的是桥梁的扭转度、结构稳定性等等指标,而动载试验则针对桥梁的结构振动频率等。待上述测试完成之后再根据最终测试结果对桥梁的状况进行整体分析并且进行分类。
3 总结
总之,新时期,尽管中共中央政府多次提出要进一步开展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很多非遗资源被保留和传承下去,但整个非遗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十分顺利,其中仍存在很多不利于非遗工作开展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是很难促进非遗工作进一步开展学下去的。总体上看,目前新时期非遗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知名度不足、保护度不够、创新性不强几个方面,为此应努力通过拓展非遗资源的知名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元素的融合增加一些体验的环节等途径开展相关建设,才能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悠然.文化强国视野下的“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问题探析[J].艺术评论,2018(06):107-113.
[2] 王永健.非遗传承方式的新探索——评詹颖等著《守望与新生——羌族服饰及羌绣的高校传承与创新实践》[J].中国艺术时空,2017(04):122-128.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Non-hereditary Inheritance in the New Era
QI Wei
(Hunan Arts and Crafts Vocational College,Yiyang,Hunan 4130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people's way of life is also undergoing great changes.However,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s left us too man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non-hereditary).How to better inherit and develop these non-legacy resources is the key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In recent years,although the state has strongly supported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on-heritage,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a large number of non-heritage resources are still disappearing.Therefore,in the new era,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mportance of non-hereditary inheritance and promote its better development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on-hereditary inheritanc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new era;non-hereditary;inherit;innovation;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400/j.cnki.kjdkx.2019.09.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