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的继承和发展
●张宏韬 王凤双
摘 要: 文化是民族发展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在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对文化地位的思考提出了基本的观点,对社会前进中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时期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协调发展 创新
一、解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
1.“文化”的界定。学术界对于文化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文化概念存在不同解读角度:有学者将文化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即称作大文化、中文化和小文化的角度加以阐述;有学者从文化的广义和狭义角度解读;还有学者从不同领域文化建设的角度以及更多层面和跨学科领域来剖析文化的不同内涵;更有学者将不同的文化分类融合一起来诠释文化的内涵。
学者王仲士从广义和狭义角度解读文化,认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为实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因素,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而认为“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仅偶有使用。”学者操奇和朱喆从马克思哲学角度指出,“就人生在世而言,文化是人类改变、理解人、世界及二者关系的总和。这种范式的文化范畴可以区分为作为生产活动的文化壹、作为交往实践的文化贰、作为解释系统的文化叁。”学者张茂泽从层次论的角度指出,“马克思使用的文化包括人的文化修养、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精神文化等三层念义。”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文化”普遍理解则将文化分为三个类型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1893年,荷兰的乌德舒恩首次引入臭氧作为饮用水处理的消毒剂。随后,臭氧在许多欧洲国家被用于水消毒。臭氧可在食品加工中以气态或含水态使用。一般而言,气态臭氧用于储存应用,而含水形式的臭氧则用于食品、设备或包装材料的表面去污。
文化是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马克思对于文化现象的研究是通过“文明”“精神生产”等概念阐述的。马克思在精神斗争与文化的关系上指出“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和国家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自由的出版物是变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理想化的获得体现的文化。”这一论述就是对文化的精神性的确认。精神文化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正是从社会发展进步的状态上看,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
2.文化动力的涵义。学者赫斯科维茨指出:“文化动力、经济动力、政治动力、社会动力和国际动力构成了政治现代化的复合动力结构。”在赫斯科维茨看来,文化动力是社会政治现代化复合动力结构中归列为第一位的动力,凸显文化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一个包含多个因素的动态系统,在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上,在精神生产力的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等方面都可以追寻到文化动力理论的思想渊源。正如恩格斯在“平行四边形”理论指出的“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历史是社会合力推动而向前发展的,精神合力也就是文化合力是合力之一。许多单个的愿望也就是意志与活动相互作用产生了社会意识,通过相互的冲突和协调为存在方式的这些思想文化、社会意识逐渐组合成了社会整体的文化合力。物质决定意识,它们受物质生产和社会存在的决定,是通过对物质生产和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而形成的,但它们本身的特殊的发展规律和相对独立的作用方式,对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无疑对历史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解读的基础上,对文化动力的研究也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如学者陈依元认为“文化力”中的文化,是狭义上的文化概念,是和经济、政治相对应的,因此文化力是主体为追求社会全面发展,在生产生活中整合、协调不同种类文化形成的一定的文化传统或者说文化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学者贾春峰指出,“文化动力”不仅包括传统文化力量,还包括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他提出了内在驱动力的观点,他指出“文化动力”不仅对于企业开拓市场、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来说,都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综合以上,文化动力是相对于物质性力量而言的精神力量,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推动力量,具有持续发展、向前发展的特点。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美观化,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选购家电时自然也不例外。奥维云网(AVC)监测数据显示,象征美感的曲面、超轻薄、无边框彩电,彩晶面板冰箱,超薄洗衣机,艺术柜机空调,侧吸式油烟机,以及玻璃台面燃气灶等产品在2017年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内忧外患的新民主主义时期,武装斗争是稳固社会政治经济最主要的斗争方式,毛泽东提出了“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既强调了政治稳定中经济的基础作用,又突出了文化对于军事的指导作用,只有稳定军心,鼓舞士气,赢得军事斗争的胜利,才能有政治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毛泽东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既强调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和政治对文化的影响,也明确了文化对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反哺力量,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有机的整体。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中的动力保障,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民族团结力量的基石。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的继承与发展指导了中国新文化建设并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变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加强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研究,对指导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式中:η为训练系数;∂u/∂wij为输出值u对权值∂wij的微分;∂u/∂vi为输出值u对权值∂vi的微分.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也开始思考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以及文化的全国性覆盖问题。在国内革命战争以及反侵略战争过程中,武装斗争与文化侵蚀、引诱、渗透是同时进行的。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大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这里他指出了文化的重要引领作用,文化对革命战争以及启发民智的突出作用,文化为谁服务的观点等等,发展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对于马克思文化动力观的继承与发展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在近代中国,文化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打垮为帝国主义服务的资本主义文化和为封建主义服务的封建文化,突破枷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突出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相较于政治、经济而言,文化思想并未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特殊国情,形成新民主主义文化地位的基本观点。
1.文化是政治与经济的反映。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这是毛泽东唯物史观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运用,他不仅突出强调了不同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不同观念形态的文化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指出了文化对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内驱力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个理论成果,任何思想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亦是如此。
装配式应用实施过程中,招采必须前置,作为设计的有力支撑,以保障构件能够按时、按需精准生产与进场施工。在招采阶段应考虑后期维护管养因素,确保所应用的装配式项目能够在建造、运营过程中切实对提升工程品质起到实质性作用。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系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并分析中国文化历史和现状,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论》(后改名为《新民主主义论》),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达到成熟。
2.文化为政治和经济服务。文化不仅反映政治经济,同时也服务于政治经济。毛泽东指出“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明确了文化的地位,也指出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不识字、不会算账,就会妨碍了我们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同时把文化的建设提到政权建设的高度,指出了“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文化具有引领性和鼓舞性,理论发达是民族兴旺的标志,发挥文化的宣传影响作用,以此唤醒整个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爱国热忱。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关于文化地位的思想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与经济的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化的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革命实践,不断推动理论的创新,从而在文化上形成反哺,为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谐有序的良性互动做出重大贡献。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战略家,毛泽东是国内较早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火硝烟中,在封建军阀连年割据的混战中,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新曙光。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教育,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引导,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开始构建中国新文化。毛泽东在1920年《文化书社缘起》中指出:“不但湖南,全中国一样尚没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样,尚没有新文化。”可见,毛泽东对建设新文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热情。
四、毛泽东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时代启示
新民主主义文化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列强入侵及与之相伴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国家出路中都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等,虽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不甘屈服的力量,但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在学习西方的进程中也是十分虔诚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技术领域,到维新志士的提出的改革法度的制度领域,再到五四运动初期的启发国民政治觉悟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努力结果就是“先生老是侵略学生”。中国优秀儿女在痛苦中开始寻求挽救民族危亡的新思想。
晚饭后,我们乘车前往城区文体中心,出席淮海集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建厂80周年的“铸剑太行,感动我们”颁奖晚会,整场演出经电视台向淮海社区实况转播。大合唱《在太行山上》以雄浑震撼的声音拉开晚会的大幕,数十人的合唱团,汹涌澎拜的歌声,展现了淮海人红色基因的初心,把现场数千名观众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随后的五个篇章中,演员们倾情付出,为观众奉献精彩的节目。嘉宾和各级领导还上台,为“感动我们”的模范人物颁奖、献花。
1.社会发展坚持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除了政治经济的大革命之外,也是一场文化的大革命,正是在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指引下,这一时期的中国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就巨大。哲学、史学、文学及自然科学等各种协会和团体相继成立;广播、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大量的中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创办……文化事业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与政治经济协调发展,并反哺政治经济,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凝聚人心的强大内驱力。
文化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坚持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这既是文化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以创新为动力。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文化生命之所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关于文化地位的思考,就是在立足于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的深入解读,是继承和发展,是文化创新。文化的发展同样要有理论基石,要有正确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由于上述渐进成形的缺陷限制了渐进成形在工业的广泛应用,国外的专家学者尝试了很多复合成形新技术。Araghi BT[2-3] 首次提出了将拉形与数控渐进成形复合的成形新技术,利用拉形对零件进行预成形,进而利用渐进成形加工局部的凹陷区域完成零件的成形加工,复合成形原理图如图1,并在理论和试验两个方面分析了复合成形相对于渐进成形的优点:提高精度、减少零件过渡减薄、减少零件成形模拟时间提高加工效率。王德亮等人对拉形辅助渐进成形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对复合成形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4-5]。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物质与精神同步需求的。当前,在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创新是发展的基石,文化的开拓创新,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互联网+时代正能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参考文献:
[1]王仲士.马克思的文化概念.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2]操奇,朱喆.马克思哲学的文化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0(1)
[3]张茂泽.论马克思的文化观.理论导刊,2012(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6]赫斯科维茨.文化动力.196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陈依元.试论经济文化与经济文化力.文化研究,1999(9)
[9]贾春峰.经济赛局中“文化力”的较量.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
[10]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出版社,1958
[1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
[12]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图分类号: F06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9)01-036-02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简介: 张宏韬,硕士,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凤双,硕士,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研究”(16kSE06);佳木斯大学科技处项目“毛泽东和谐文化思想的时代启示”(2016JDMS56)。]
(责编:贾伟)
标签:毛泽东论文; 新民主主义时期论文;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论文; 协调发展论文; 创新论文;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