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_农民论文

乡镇企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_农民论文

乡镇企业的历史和现状及未来五年的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乡镇企业论文,现状及论文,走向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企业是个新课题、大课题,和它的迅速崛起以及高速发展实际相比校,理论上的研究却明显不够。近几年来,我们走出校门,同几百家乡镇企业交往过,还同其中的一些企业建立了联营体。我们同不少乡镇企业分享过利益,承担过风险,深深地了解他们的苦衷,乡镇企业是在歧视中诞生,争议中成长,责难中壮大。乡镇企业是越看越可爱。时至今日,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1978年全国乡镇企业(当时称社队企业)总产值是493.07亿元,职工人数2826.56万人;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23500亿元,职工人数达到1.2亿人。这一切说明:乡镇企业预示着中国农村的明天、预示着农业人口占百分之八十的中国改革前景。

从独木桥到阳关道:历史和现实

追根溯源,现在意义上的乡镇企业,其胚胎正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手工业。农村手工业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并且影响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乡镇企业实际上是手工业的延续和再创造:手工业的品种类型及发达程度与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及发达程度在地域上表现出类同和正比关系。

作为乡镇企业真正的历史起点,则应该是五十年代兴起的社队企业。从社队企业的兴起到今天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地位的奠定,从山高水险的独木桥到天高地阔的阳关道,中国乡镇企业走过了极不平坦的历程。

经过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施,到1957年全国经济形势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局面。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手工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复苏。农村中大批的手工业者和兼营商品性手工业的农民加入了手工业的合作社,并以副业组的形式办起了一批具有农村工业雏型的小型企业,对活跃农村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并因此而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头七年生产关系变革的成功以及相当程度上由此而导致的生产力全面的蓬勃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成功的喜悦,但同时也诱发了人们的幻想。生产关系的剧变作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捷径接下去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农村经济组织的变动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全面铺开,人民公社化运动席卷中国大地,“大跃进”、大炼钢铁使农村工业出现了暂时的“奇迹”:1959年底,公社小型工业企业达到70多万个,职工达到500万人,产值超过100亿元,占当时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但是接下来的事实无疑是对由美好愿望和革命热情所创造出来的“奇迹”的当头一瓢冷水。由于盲目发展,脱离实际,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经济发展严重失调,社队企业被迫下马。

五十年代末社队企业的首次兴起作为一次硬性灌输的结果,必然地导致了六十年代初社队企业的全线萎缩。从1961到1963年,全国社队企业工业产值依次分别降为19.6亿元、7.6亿元4.1亿元,出现了第一次低潮。“文革”开始后,社队企业被当作“以钱为纲”和“资本主义道路”而遭到批判和扼杀,社队企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七十年代初中央对社队企业的政策有些松动,1970年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在农村利用本地资源兴办小型企业,为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大工业服务;同时:“上山下乡”运动采取了知青家长单位与知青所在农村社队直接挂钩的办法;再加上部分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以粮为纲”的单一经济在农民生活需要的压力下已开始动摇,于是各地就利用城市由于“停工闹革命”让出的市场,纷纷发展社队企业。江苏农民首先触犯“以粮为纲”的“天条”,办起了一大批农机厂、农具厂等小型企业。尽管当时的外部环境并不适合社队企业的发展,但政治冲击却不能完全阻止经济规律的作用,客观经济规律依然毫不留情地运行,在逆境和夹缝中,社队企业顽强地生存并发展起来了。今天令人惊叹的苏南乡镇企业正是在这一阶段形成了现有模式的基础。七十年代初社队企业的一次试探性推进,意想不到地导致了第一次真正的发展高潮的出现。社队企业总产值1974年达到180.9亿元,1975年215亿元,1976年272亿元,1977年391亿元,1978年493.07亿元,四年共增长1.7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8.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同样地对社队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社队企业继续高速发展,总产值从1978年的493.07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1016.83亿元,五年共增长106.2%,年均增长速度为15.6%;1978年社队企业共吸收农村劳动力2826.56万人,到1983年达到3234.64万人,比1978年增长14.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企业五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在改革的背景下初步显示了农村非农化的必然趋势,也标志着农村自然经济形态即将被商品经济形态所替代。

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向深层次发展,社队企业本身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并由此而限制了农村非农化趋势。同时,由于理论的局限和认识的模糊,即使“四人帮”被粉碎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1979年还搞了一个关于研讨与打击“新生资产阶级”的小运动,把一些企业的头头社为“新生资产阶级”。所幸的是为时不长,也无法进一步展开,不久也就不了了之。但是,这些企业也只能若明若暗地存在,而不能理直气壮地发展,它的地位也被另眼看待。这种局面持续到八十年代初。

1984年,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作出了重新的认识,肯定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同时也肯定了家庭办企业的必然性。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社队企业的若干政策和将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的决定。发展具有了新形式和新内涵,乡镇企业从此踏上了阳关大道。户办、联户办企业的兴起,成为此后乡镇企业发展的明显特征,也大大地推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198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了1709.89亿元,就业人数达到5208.11万人,乡镇企业单位数从1983年的134.64万个跃至1984年的606.52万个,此后逐年均有突破。虽然由于1989-1991年三年的治理整顿,乡镇企业暂时处于徘徊,但发展总趋势显而易见。经过实践锤炼的乡镇企业更具旺盛的生命力,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7975.40亿元,乡镇企业职工人数10581.10万人;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是23500亿元,职工人数达到1.2亿人。乡镇企业总产值1993年比1984年增加12.75倍,职工人数增长1.3倍。

曾被人们所鄙视和不屑一顾的农村手工业,今天已被成千上万的乡镇企业所代替。时至今日,由乡镇企业发展而带来的农村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人们看到了中国农村未来的希望之所在。毫无疑问,乡镇企业曲折的发展历程已经昭示了它那曾是惊心动魄、而今又是魅力无穷的成就。

第一,乡镇企业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开辟了最为重要的途径。

今天,乡镇企业已经安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人,比国有企业现有职工1.06亿人还多了1400万人。可以说,这是乡镇企业在过去十五年里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这一贡献首先就体现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我国农村劳动力总数在4亿以上,按目前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估算,近一半的劳动力可以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这些劳动力是一种极为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同时,如果没有合理的转移途径,这些“隐性失业者”也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甚至是社会稳定的隐患。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偏低,靠城市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显然是不可能并会殃及城市本身。尽管乡镇企业也难以完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乡镇企业已有的成就仍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据预测,到本世纪末农村“隐性失业”人数将从现在的二亿多上升到三亿以上,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更具使命意义。其次就体现在为国家节约大批资金,国家安置一个就业机会最低投资也在三万元以上,而乡镇企业已经为国家吸收了1.2亿人,也就为国家节约了3.6万亿元,这是一项了不得的勋业。

第二,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80%,而绝对耕地数极小的国家,仅仅依赖土地来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的收入,显然是极其困难的。怎么使农民富起来?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但小农经济无力使农民富起来;组织合作社乃至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也无法使农民富起来。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几十年过去了,我国的农村连温饱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乡镇企业的崛起恰恰提供了使农民富起来的可能性。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在农村自发地排除各种阻力而发展壮大起来,正说明农民对乡镇企业充满了信心并寄予了厚望。可以说,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也正是农民收入提高的过程,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78年是133.6元,1980年是191.3元,1985年是397.6元,1990年是686.3元,1991年是708.6元,1992年是784.0元。

第三,乡镇企业是国家和农村集体各项事业积累资本的源泉。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集体经济,农村集体事业发展举步维艰。但乡镇企业的发展却又为农村集体各项事业积累资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据统计,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为农村各项事业提供的资金总计达到1210亿元以上,在减轻国家负担的同时又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并且,乡镇企业也是国家积累资金的源泉,1992年全国税收净增量的68.2%来自乡镇企业。显然,乡镇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且将会更加突出。

第四,乡镇企业促进了大农业的振兴。

乡镇企业对农村现代化的巨大促进作用表现在农业上,就是增加了农业发展后劲,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半自然经济农业向商品经济的农业转化,促进了单一经营的农业向综合经营的农业的发展。首先,乡镇企业发展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乡镇企业发展转移了劳动力,扩大了单位农业劳动力负担的耕地面积,扩大了经营农业的户营规模,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劳力负担耕地面积和户营规模将不断扩大,这是必然的趋势。其次,乡镇企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并促进了农业企业家的出现。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可以说,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增多和流通范围的扩大,主要的是由乡镇企业发展而引起的。同时农业专业化也正在发展,由少数人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和其他配套的集体组织,承担现在还分散给承包土地者的农业劳务,已现增长趋势,也就是有一批农业企业家即将出现。再次,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单一农业向广义农业、小农业向大农业过渡提供了物质条件。

乡镇企业的成就还表现为,推动了农村政治的完善和发展,引起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打破了城乡封锁、条块分割的局面,并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等等。

世纪末的机遇:未来五年的走向

中国已踏上了改革的第十五个年头,从今往后五年──1994年到1998年,是迈向二十一世纪最为关键的五年.世纪末的特征告诉我们,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抓住机遇、实现希望,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应是我们义无反顾的责任。作为被历史证明是成功的并将继续对中国改革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乡镇企业,未来五年的走向问题也是我们所关心和极力要探求的。对乡镇企业研究取得的理论上成就,中国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轨迹,使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给出一个现实基础的未来五年的可能性推断。

(一)企业组织的集团化趋势,企业产权制度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趋势,应是未来五年乡镇企业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

乡镇企业发展初始阶段的一个问题是结构或规模小而散,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技术、人才力量等方面单薄。因此,加强企业协作与联营,走集团化道路,不仅可以发挥规模效益,达到优势互补,并增加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避免同业之间在原料、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不必要争战和消耗,同时还可以为乡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八十年代末集团化趋势在部分发达地区开始萌发,进入九十年代迅速发展。集团化优势已得到初步发挥并被普遍认同,特别是在1989-1991年间的治理整顿中,集团化企业明显地表现出了非集团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未来五年集团化将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规模目标,集团化趋势具体呈现为:一业为主、多业经营;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渗透融通;外向型和跨国集团的努力方向;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的崛起。

乡镇企业发展初始阶段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产权模糊、资产责任不清。这些问题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步累积,常此以往,企业发展势必步入歧途。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优途径就是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实际上,在乡镇企业发达地区,由于问题累积较早地达到负数,因此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股份制探索。浙江乡镇企业早在1986年前就开始搞股份制,到1989年初,全省有200多家企业实行股份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随之由于理论上的模糊,股份制混同于私有制,使这一新生事物难以正常生长。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股份制才得以重新发展。从浙江试点情况看,实行股份制的共同优点是:优化了生产要素;深化了内部改革;活化了经营机制。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出现为时不长,由于它可以解决长期存在的乡镇企业的深层次问题,它的生机和活力日显威力,未来五年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选择将明确无误地是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并产生如下预期效益:理顺产权关系;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实力与效益同步增长;企业凝聚力增强。

(二)企业布局在区域上进一步集中,并进一步促进农村区域现代化、局部城市化。

建国以来,由于国家未能充分保障农业和农民利益而采取推进工业发展的政策,因此形成城乡背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并导致了中国城市化的严重滞后,牵制了我国的总体发展目标。按人口标准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相当低,仅为28%,不要说跟发达国家比较(一般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80%左右),就是跟印度、巴基斯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我们也仍有一些差距。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各国社会制度和具体国情的不同,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和方法也不尽一致。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必须走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关键又在于农村,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正是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最终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十五年,乡镇企业已经大大地推进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现在城市化水平比十五年以前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初步打破了乡封锁、条块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并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基点过低,城市化进程滞后,因而导致了经济发展中一系列问题出现。近几年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即乡镇企业的产值增长很快,而吸收就业的能力却明显下降。1983年乡镇企业职工数为3234.64万人,到1988年增加到9545.45万人,五年职工增长数为6310.81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262.162万人。而1993年比1988年增长了2454.55万人,平均每年增长490.91万人,吸收能力不及前五年的一半。乡镇企业吸收就业能力的下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也就在于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严重脱节,工业化进程大大超过城市化进程。农村改革到目前阶段,其主要问题就是中国农村城市化问题。如果说农村工业化是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那么农村城市化应是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早期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村村冒烟、家厂不分的特点在九十年代,特别是未来五年将进一步改变,代之以住宅和厂房的分离,满足现代工业对交通运输、水电供应、信息往来等条件的需求,这就是九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新格局。当然这种格局或特色并不能涵概全国,未来五年只能是区域的现代化和局部的城市化,因为中西部和沿海的差距相当显著。但是这一种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三)乡镇企业依托高新技术强劲的推力,未来五年必将有新的突破。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国的乡镇企业是在农村这块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小而散,大多是中小型企业,技术力量、人才力量注定是十分薄弱,职工素质和技术力量与城市国有企业有很大的距离。据1990年统计,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是国有企业的1/8和1/40,尽管近几年乡镇企业在这方面已做了一些努力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水平仍然十分低下,这和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要求是很不适应的。1993年9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确定了乡镇企业到2000年的具体奋斗目标:总产值达到760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4000亿元,利税7500亿元。要实现这一目标,实现小康,乡镇企业必须保持30%的年均增长速度,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根本上讲,市场竞争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一切经济上的奇迹都是科学技术的转化物,因此依托高新技术的强劲推力,是乡镇企业再登新台阶的唯一选择。

高新技术进入乡镇企业,一是企业本身要从投资牵引型向科技先导型转化,增加科技投入;二是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三是提高管理素质,由农民企业家向科技企业家过渡,同时提高职工素质,逐步增加科技人员力量;四是要建立相应在的科研开发机构,实现科研、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未来五年,乡镇企业将形成高新技术热潮,依托高新技术,必将实现持续高速的发展。

未来五年,在吸纳高新技术方面,绝大部分乡镇企业还需解决几个问题。首先是要增强乡镇企业领导者的科技意识。二是要增强企业领导者的法律意识。第三是引进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人才是高新技术引进和开发的关键。第四是必须建立高新技术中介组织。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市场还很不发达、很不完善,因此发展中介组织是极有必要的。

(四)外向型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乡镇企业,如果要大发展、大提高,仅靠国内市场资源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并将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立足国内,力争国外,以出养进,以进促出。随着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谈判不断深入,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显得更为重要。国际经济界已经明确预测,世界经济中心将从西向东转移,亚太地区特别是太平洋西海岸将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发达国家将会对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品生产和传统农副产品的生产让渡给这些地区的比较落后国家。事实也正是如此,如果没有这一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背景,我国沿海开放地区是很难迈出外向型经济的成功之路的。1992年乡镇企业完成出口商品交货额12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加60%以上。全国已有出口商品生产企业6000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15000多家。连续三年出口创汇3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800多家,其中年出口创汇超过1000 万美元的企业有100多家,经国家批准赋予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有42家,出国办厂的企业有100多家。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主要的是中国的世纪。未来五年是世纪末最为关键的时期,乡镇企业必须抓住这样的机遇。

问题与对策:我们的任务

我们祈望改革能够一帆风顺,但也知道道路是坎坷崎岖的,同样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会有诸多曲折。虽然乡镇企业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已经出现的即将出现的种种问题:现实问题和趋向问题。所谓现实问题,归根到底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

一、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问题。

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是我国乡镇企业长期坚持的“四轮驱动”方针,它在乡镇企业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导致了布局过于分散问题。据统计,乡镇企业近80%分散在偏僻的村落,12%在小集镇,7%在建制镇,1%在县城。全国2079.20万个乡镇企业遍布在各地,平均每个村就有20多个企业。一方面分散,另一方面地区分布又很不平衡。在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中,东部地带占了65.56%,中部地带占25.04%,西部地带仅占9.4%。这种不平衡性,影响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平衡。从产业结构看,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产值中,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为1 :0.16,第三产业过弱,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我国第三产业相当落后,表明我们的产业结构还很不合理,甚至是畸型的。

二、乡镇企业的管理机制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规模、水平和社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组织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和改善,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管理机制仍然不相适应。管理机制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二是管理水平低。具体表现为,一是政企没有真正分开;二是“婆婆”太多,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三是内部组织结构呈地缘、血缘化特征。不可否认,这种浓厚的地缘、血缘化特征,在乡镇企业的初始发展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对企业的原始积累和增强凝聚力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作用逐步减弱,而且相反地导致了一系列违法乱纪行为,进而成为企业继续发展的障碍。从这种意义上讲,“禹作敏现象”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四是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水平不高。

所谓趋向问题,也就是未来五年走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是乡镇企业集团化、股分制过程问题。集团化和股份制作为未来五年乡镇企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将有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取得新的突破。但由于乡镇企业本身起点所限,集团化、股份制过程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不明确,背离了组建集团的宗旨;有些企业集团组建后,缺乏明确的整体发展规划,影响了集团整体效应的发挥;企业集团内部组织机构欠完善,核心企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集团的综合实力不强,缺乏名牌产品作为企业支柱;有关部门对企业集团扶持不够,有关法规和具体规定不适应企业集团发展的要求。股份制过程也同样存在问题。目前实践中的真正的合作经济或股份制经济为数不多,绝大部分是一种介乎传统的集体经济、经典的合作经济和股份制经济之间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也即非规范化的股份制经济。结果必然造成:新的产权关系不清、所有制性质不清,企业财产责任不清、资金组织形式不规范。

二是机制优势逐步退化问题。乡镇企业是以灵活的机制而著称于世,乡镇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积累,能自主决定产品的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投资方向、资金转移等,包袱不重,机动灵活,善于应变,因此能迅速地站稳脚跟进而打开局面,迅速崛起、腾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乡镇企业的机制也出现退化,原来属于灵活的机制现在已经不再灵活,以现代企业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来衡量,甚至是混乱的;同时机构设置国营化、分配平均化、决策政府化、负担社会化等问题突出地表现出来。

三是国有企业机制转换的冲击问题。在乡镇企业优势退化的同时,国有企业机制转化冲击问题日渐形成。国有企业通过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化经营机制条例》,以及通过实行股份制、企业集团、租赁制、中外合作等企业组织制度,自主权得到广泛落实。转换机制后的国有企业将拥有乡镇企业曾经拥有的诸多优势。未来五年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将基本完成,这种冲击力将使乡镇企业又一次陷入危机之中。

四是社会期望压力问题。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和腾飞,展示了无穷的魅力,同时也吸引了社会的各种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又转变成为压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重任就历史地落到了乡镇企业的头上。期望值升高,压力也就增大,很多企业不但因此而失去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甚至也危及生存,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绝对数逐年增加,但是近几年农民的实际收入却陷入了停滞。这一问题可以从恩格尔系数中反映出来:1978年为67.71%,1980年为61.78%,1985年为57.75%,1988年为53.40%,1989年为54.09%,1990年为58.03%,1991年为56.84%,1992年为56.80%。显然,从1978年到1988年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说明农民实际收入增加了,而从1989年开始恩格尔系数却又明显上升,也就意味着农民的实际收入下降了。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

另外,还应注意到政策转变所带来的问题,比如新税制下乡镇企业的压力问题等等。在这样一些现实和趋向问题压力下,乡镇企业是否危机重重?

从全国范围来看,乡镇企业规模有大小,形式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和主要的,就是这些乡村里发展起来的工业,不是由家规划的,而是由农民自己创造出来的,这就是说都是走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实践证明,农村的市场经济道路已经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为改革开放闯出了一条道路、一个方向,这就是我们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无疑义,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未来五年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克服困难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契机。

面对现实和未来、内部和外部的困难与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乡镇企业怎样才能求得更深层次的发展?这正是我们现实而迫切的任务。从宏观上讲,主要是指导思想要明确,扶持措施要得力,同时要因地制宜,确立最佳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讲,我们的对策主要是下面所述几个方面。

(一)完善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

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公社,发育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社区体制。虽然社区体制比公社体制优越,但同样带有“政社合一”的影响和弊端。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既超越了母体,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体制消极的影响和弊端。因此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市场机制,但还不是健全的市场机制,完善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仍然是未来五年改革的重要内容。

既然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受到社区体制的约束,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就在于改革社区体制。不可否认,社区体制的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社区体制的弊端直接造成乡镇企业的两大问题:一是结构与布局不合理;二是政企关系不清、产权关系、资产责任关系不明。社区体制的症结在于它是一种乡镇企业和社区经济组织与社区政府三位一体的产权结构体制,弊端也就显而易见,产权复杂模糊,产权主体不清不明。因此,解决社区体制症结可从产权关系入手,通过界定产权和处分资产,建立产权制度,并按实际情况选择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制度,如资产承包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

(二)全面提高企业素质。

企业素质是指企业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各种因素和能力的总和。乡镇企业的素质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内部动因,并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归根结底是提高人的素质,即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职工的素质。

有效的管理者,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而我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深深地烙上了“农”的烙印,小农意识在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同时,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半路出家”走上管理岗位,管理素质差,落后的管理意识严重地制约着乡镇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还有乡镇企业家中相当一部分只领风骚没几年,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迅速被淹没,这种“能人易夭”现象的产生,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根本的就在于他们自身素质的落后。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乡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管理素质,使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具有进行有效工作的能力和超前意识,成为现代乡镇企业的有效管理者。除培养一支优秀的乡镇企业家队伍外,制度和组织上的有力措施也是造就有效管理者的重要方面,必须建立“有效工作责任制”,包括任期目标,用人效果,管理效果,经营决策效果,年终考核等等。

同时,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也是乡镇企业发展和提高效益的重要基础。目前全国乡镇企业,包括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严重地影响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因此,加强职工科技文化教育,提高职工素质,同样是一项重要任务。

(三)创新观念,优化决策。

乡镇企业的经营观念,一直是跟着现实需求走。当然,在乡镇企业还不健全的经营机制下,缺乏需求的规模生产无疑是选择了破产,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则。但是,如果乡镇企业经营观念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那么乡镇企业在今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永远摆脱不了被动不利的地位,势必造成企业发展滞后于需要,影响乡镇企业超常规的发展和突破。因此,观念的创新是极为重要的,要有超前意识,利用“需求激发”而不是“需求诱导”机制来创造企业自我主动发展的道路。

企业创新观念,具有超前意识,决策的优化是不可忽视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信息应是乡镇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乡镇企业一方面要利用外部市场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和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价格走势、市场走势、政府的方针政策等经济信息,同时也要积极开发自己的市场调研,健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增强应急能力,实现决策优化。

(四)引进高科技人才。

在市场经济下,所有一切竞争,都是通过人来进行的,因此人才竞争,才是市场的根本竞争。应该说,乡镇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已作出很大成绩,人才流动在乡镇企业也非常活跃。但是目前乡镇企业引进人才存在的问题是稳定率低,暂时性行为比较突出,引进了人才,但没有留住人才。因此,技术落后、人才缺乏,仍然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进入乡镇企业,对人才,特别是高新科技人才的需要将明显增长。引进高新科技人才,是未来五年乡镇企业高速发展,实现腾飞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引进人才方面,仍需注意几个问题: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切实做到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确立“大人才”观念,以求得企业的长远发展;打破企业与人才之间纯金钱的关系 、出钱与出力的关系。

乡镇企业的意义已在中国充分地显示,它的困境也随之而出现并被人们日渐理解,它的走向的许多苗头与尝试也已日渐在形成气候。我们可以骄傲地预示:中国乡镇企业的生命力将强大无比。

标签:;  ;  ;  ;  ;  ;  ;  ;  ;  ;  

乡镇企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