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与社会文化关系认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认知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基于社会学研究成果对其关系进行认知,以期在进一步确认社会文化对于成人教育作用的同时,重申成人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使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与张扬。
一、社会文化:施与成人教育的影响作用
(一)对成人教育发展的激励作用
社会学理论认为,在社会准则、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社会文化表征背后,有着一整套价值系统。而成人参与学习的众多实际状况又表明,这一价值系统与成人教育之间呈现出十分密切的关系,是成人教育活动得以诱发与推进的动力所在。
比如,对成年个体而言,在持续不断的社会化进程中,其周围同事、伙伴,或者其本人,常常会劝诫或告诫自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你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在知识社会到来之际,你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为了实现企业目标,也为了使职业生涯得到发展,你无论如何不应该放弃这次参加职业培训的机会。”其实,所有这些涉及社会准则、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的社会文化话语,其背后都蕴涵着一种“有利”与“不利”的价值判断,从而刺激着成年个体不遗余力地去奉行“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原则;激励着成年个体义无返顾地去卷入教育与学习活动。至于那些不愿遵从如此社会价值体系的人,则会被打上与社会发展要求格格不入,与社会价值观念背道而驰的标记,其结果,可能遭受社会进步的淘汰。再比如,对一组成年群体而言,在其社会生活过程中,强调精神生活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地位的改变,同样是价值观的作用与体现,从而驱使他们参与一定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并坚定地视其为一种改变现状的途径或手段。
总之,“一定社会文化的一定价值观念,是人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以及感情生活的刺激物,它能够促使个人和群体易于去过一种更加积极、更加富有创造性的生活。”[1](P61)
(二)对成人教育目的的规定作用
社会学研究认为,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文化规范通常是各种文化领域中为一般人所共同遵守的规则,也是人们价值判断的标准。文化规范与成人教育目的之间又呈现密切的关系。有学者指出,考察英美两国涉及政治体制与国家管理层面的文化规范时很容易发现,在英国,人们不太愿意依赖政府,甚至可以怀疑政府采取行动所依据的理论与计划是否恰当;在美国,人们更是从其建国一开始就明确主张利用地方当局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性与事业心,并且竭力倡导利用为个人与团体“服务”的口号来取代中央政府的集中管理。
回视我国,从秦朝一直到新中国诞生之前,王朝虽有更迭,但始终保持着一个牢固大一统的整体。国家管理上的大一统,逐渐积淀为大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并进一步凝结成大一统的民族文化规范。
对此,一方面必须明确,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断然不能照搬西方的“分权主义”,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我们至今在社会众多层面还没有摆脱“大一统”观念的负面影响,其中某些弊端与我国新世纪的教育事业发展发生着猛烈的对撞。我们在此所要表白的是,文化规范固然可能因地、因时而异,但所有这些文化规范都会对教育产生相应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对教育目的产生相应的制约作用。比如,具有“注重个人或团体”特点的文化规范,可能导致更为关注个体的学习需求、培养富有个性的人才,而具有“大一统”特点的文化规范,则往往关注的是同一种思想,选择的是同一种行为,培养的是同一种标准的人才。
总之,就相对静态的一般情况而言,成人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时的政治、经济或社会要求,也就是说,教育目的总要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规范。另外,从相对动态的特定情况来看,随着社会文化规范变迁,成人教育的目的又会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三)对成人教育内容的供给作用
有学者指出,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等各种背景下,把自己作为社会存在而进行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活动,而这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活动,就是一种表现为学习语言、符号、社会习俗、行为准则、行为方式、法律规范等的主体性的过程。然而,这种人类特有的文化“感受”活动,在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去积极地适应由社会各种集团或由国家的目的而意识化了的价值体系,以及结构化了的各种社会体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适应过程又成了一个客体性的过程。其实,无论是主体性的过程,还是客体性的过程,其背后都蕴涵着一种对于社会文化遵从的要求,即希望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成为这种文化的“专家”——既不断获得立足于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又必须接受这个社会一定价值观念和一定行为准则的约束。
总之,由于人类生存和延续的需要,产生了教育的文化遵从特性,反过来,社会文化又为教育提供了合适或必要的教育内容。这对青少年的教育来说是这样,对成年人的教育来说同样如此。
(四)对成人进行“非制度化教育”的作用
成人教育可以分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利用专门的教育机构如普通高校中设置的成人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公立或民间成人学校,社区举办的成人学校以及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网络学校等来实施成人教育活动的“学校教育”;另一种则是在各行业系统、文化系统、娱乐系统、旅游系统、企业组织等社会领域,利用多样化方式展开成人教育活动的“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往往是一种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学习目的与内容具有较强专门意义、工具意义,为一种“制度化”、“正式化”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则往往是一种目标宽泛、不拘形式,学习内容与目的也较少体现专业性或工具性特点,为一种“非制度化”、“非正式化”的影响过程。在这种影响过程中,社会文化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教育角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成人教育实践表明,人们在音乐厅、电影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等等其他各种社会活动团体中所获得的应知应会乃至生命启迪常常大大超过一堂枯燥乏味的“制度化”了的地理课、历史课、物理课、文学课等等。
可以认为,社会文化通过“非制度化”、“非正式化”途径施与成人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比“制度化”、“正式化”渠道的影响来得更为强烈,而这正是由一般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以及成人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据此,有必要指出,在大力倡导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切忌不假思索地去误入“终身学校教育”与“终身学校学习”的陷阱,而力求认真思考成人教育应当如何最大力度地开发社会的文化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的文化机构,如何卓有成效地开辟成人教育领域中的文化世界。
二、成人教育: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继承与传递文化的功能
文化继承与传递作为文化在世代中的相接,在时间上的延续,其实质,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在其不同载体中的运动过程,即通过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持续转化而得以实现的过程。具体说来,作为主体的人,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形成者、创造者,如果他不能把自己形成的经验、观念、知识等等外化为客体文化,即转换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那么,寓于其自身的文化也就不可能得到继承与传递。总之,社会文化从人的载体向物质载体、精神载体转化是文化继承与传递的必由之路。但是,文化的继承与传递并未因之而完成,它还必须倒过来经历一个由客体文化向主体文化转化的过程,也就是需要将外化了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返回到人的身上,为其他人或为新一代所学习、所掌握、所运用,并不断更新与再生。
总之,文化的继承与传递过程,既包括社会文化从主体向客体的转化,又包括客体向主体的转化,是一种双向的过程。由此,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育的文化继承与传递功能。
首先,教育实现了客体文化向主体文化的不断转化。我们知道,无论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客体文化,还是以精神为载体的客体文化,都不可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自我繁殖、自我衍生,而只有将之不断地转化为主体文化,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即变成可以理解,具有社会功能与价值意义的文化,并使之具备被继承、被传递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教育恰恰就是在这种客体文化向主体文化转化的舞台上扮演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方面,教育将独立于个体之外,寓于物质载体,特别是精神载体中的符号、文字、语言,乃至经验、观念、思想内化为以个体的人为载体的文化,从而使之存在与延续,不致产生断层。另一方面,教育又将结晶为非生命体的文化转化到以人的脑细胞为代表的生命体之上,使之成为人脑的一种功能,而通过这种功能又使个体成为活生生的文化载体,具有接受、理解、掌握文化的能力,具有在实践中享有与运用文化以及不断更新与再生文化的能力。
其次,教育又实现了主体文化向客体文化的不断转化。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不仅是一个将客体文化转化为主体文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将主体文化转化为客体文化的过程。小而视之,教育者必须将其主体内的文化外化为教育的符号、语言、文字、教材等等,否则,教育过程就难以得到实施;大而观之,教育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即在将主体文化转化为客体文化的同时,又将通过师生主体文化具有再生或更新意义的外化,而可能对社会文化整体发生一种不断的重构作用。
概言之,教育是一种不断进行内化——外化的文化呼吸运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呼吸运动,文化的继承与传递才能够成为可能,才能够获得实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育以其特定的文化呼吸运动而形成的文化承传功能,不仅在通常所说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学校教育方面表现得一览无余,并体现出系统、集中与高效的特点,同样,在日益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全民化、终身化的成人教育方面,亦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相比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的文化呼吸运动及其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承传功能,明显具有如下两大特点:其一,作为社会文化主要并最直接的承载者,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所展开的文化呼吸运动,其节律显得更快、更疾,其活力显得更盛、更强;其二,同样因为其对象主体是社会文化主要并直接的承载者,成人教育为维持与延续社会模式而发挥的文化承传功能,尤能体现出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明显的实效意义。
(二)批判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史实表明,社会发展以及它的发展需要,始终在对文化进行着批判与选择,一种或一部分文化可能因之而走向淡化与消失,另一种或另一部分文化则可能由此而日趋强化或张扬,甚至得到挖掘与创造。易而言之,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人类社会必须对现存社会文化进行评价与判断,并对其做出或淘汰与摈除,或撷取与发扬的选择。
由此可见,在社会进程中,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递并非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而文化的批判与选择则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乃至满足文化本身的发展需要与不断进步中更加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社会学研究进一步揭示,文化的批判与选择固然要以满足社会发展及需要为基准,但大凡已被选定的文化,反过来又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选择,即人们总是要按照他们所选定的某种文化模式去改造、重构社会,按照文化所赋予人们的价值观念、知识能力、理智感情等在不同的社会事物,特别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目标之间做出抉择。
文化对于社会的这种选择作用古已有之。到了当今,随着文化与社会、经济等关系的日益复杂、紧密,便越来越显示出其支配社会、支配经济的力量。正因为这种双向选择作用的天然存在,也正因为文化对于社会“反作用”的不断增强,所以,文化的批判与选择就显得愈益重要,它不仅事关文化本身的进步与发展,更涉及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正确的文化批判、合理的文化选择必将大大加速社会的发展,反之,厄运难免。确实,到了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时代,谁人还敢忽略文化批判与选择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意义?
日本终身教育论者伊藤顺康等人认为,若以这样一种社会学背景来把握成人教育,那它就必然要从广阔的社会文化内容中去有意识地分析和评判现存文化,去有组织地审定和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因为,成人教育的天赋本质同样表现为是一种极富价值导向的社会活动,它具有无可推卸的科学判断各种社会文化的意义与作用,审慎选择各种文化因素以及进行各种文化因素优化组合的神圣使命。
具体说来,成人教育对于文化的批判与选择,其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种取向:
其一,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进行文化的判断与选择,并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将其传授给成人学习者。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对社会进步、经济腾飞特别是对当前的社会进步、经济腾飞最有利,成人教育便将什么样的文化作为其传递与传播乃至发扬与光大的首选,随即又毫不迟疑地将其融入自己的教育内容构架。
其二,紧密联系人到成年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进行文化的判断与选择,并通过各种形式、各种空间将其传递给成人学习者。也就是说,成人教育的文化批判与选择不仅以社会的价值、经济的价值为取向,同时,又以教育的价值、成年个体的价值为重要取向——它在教育过程中所选定的文化,既要满足成年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成年个体作为劳动者、配偶、父母、家长、消费者、休闲者等多元社会角色的需要,一句话,就是要满足人到成年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需要。
由此,人们便不难体察到成人教育的文化批判与选择功能具体表现在,它对整个社会文化具有一种梳理、分析、定位与导向,并由此赋予受教育者在成人年代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所需的合理的价值观念、正确的行为方式、科学的文化知识以及有效的行动能力。若作进一步推论的话,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成人,当其被赋予这样一种文化之后又必将再度使其归结成一种更加良好的判断与选择能力,从而不但能够自如地应对文化与社会的变迁,还将在他们现实的文化与社会生活中,采取新的批判与选择行动,以推动文化与社会的发展。
(三)协调与统合文化的功能
所谓文化协调与文化统合功能,是指通过成人教育活动,能够促使来自不同地域的成年群体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消除彼此的文化隔阂,形成必要的文化认同与共同的价值取向,获得在异域文化背景下的生存能力。
成人教育的文化协调与统合功能,也许可以通过美国的移民教育来加以说明。在美国,非洲裔移民三千一百多万,占全国人口的12%左右;拉丁裔移民二千二百多万,占全国人口的9%左右;亚裔移民一千四百多万,占全国人口的6%左右。20世纪初是移民大量涌入美国的发端,这不仅引起了一系列新进移民的生活福利问题,也使社会对其因为语言、观念差异以及公民意识、行为方式差异等所带来的诸多不稳定因素而感到忧心忡忡。于是,成人教育在夜校、工厂、教会、社会事业机构等许多部门开始对移民实施专门的“美国化教育”(Americanization Education)。其实质,就是面向来自各洲各国的移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国文化传播教育运动,旨在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协调与统合。塞勒(Maxine S.Seller)对之描述说:“上述部门主要是向所有移民提供英语课程。除此以外,对男性移民进行以民主与资本主义价值教育为主的公民素质教育,并对工人进行工作规章和安全操作训练。至于妇女,则主要施以卫生、养育、美式烹饪和家政教育。”[2](P85)
伊里亚斯(John L.Elias )等人后来又补充道:“移民的美国化教育至今仍然盛行在美国各个社区。这些项目主要强调进行公民生活预备教育。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活动和移民其他科目的教育活动一般是与正式的公民培训课程分班进行的。美国化教育……实际上现在主要由成人学校提供这类项目或课程。”[3](P87)
姑且不论这种移民教育是否彰显了成人教育协调与统合文化功能的全部内涵,也暂且对其特定用意与具体得失不作评论,但这一事实却可以印证D·J·拉德克利夫等人的观点,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代表着一个更为广泛的知识体系,它又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外界的压力,而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则同时体现着人类对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两者之间,成人教育起着协调、统合的作用。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以这种特殊有效的方式来解决不同文化群体、地区之间固有的差异与外部的影响以及技术上的帮助之间的矛盾”[4](P70)。
可以预见,在我国农民工持续移入城市,省市之间人才交流日趋频繁,乃至城镇化建设不断加速的境遇下,成人教育的文化协调与统合功能亦将进一步得到充分的显现。此外,随着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人类世界变成宇宙“村落”时代的到来,在弘扬本土传统文化精粹,再创民族新兴文化的同时,成人教育的文化协调与统合功能又必将迎来一个显示其独特功效的全新天地,并可能导致它走向一个新的极致。
(四)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
客观地说,无论是继承还是传递,是批判还是选择,是协调还是统合,都只是成人教育体现在适应现有文化模式层次上的功能。然而,种种事实又无时无刻不在显示,社会文化终究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有所更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诚如社会学家所说:“文化变迁是一种永恒的文化、社会现象,文化只能在不断变迁中获得发展与进步。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5](P168)
根据社会学解释,导致文化变迁的动因是多元的。一方面,它要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等对其所产生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要接受来自其内部构成因素之间——各种文化子系统之间、不同文化层面之间以及文化主客体之间等——相互矛盾运动的影响。但是,所有经由这些作用而导致的文化变迁,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不断变革的过程,说到底,文化的本质是创造的,更新的,没有创造、没有更新就不会有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就不会有文化的更嬗与变迁。
然而,不容忽略的是,文化的变迁——文化的创造与文化的更新,又与文化的主体密切相关。纵观历史,哪一次惊天动地的文化革命不是由伟人甚至是一批伟人来领衔,哪一回势大力沉的文化革新不是由智者甚至一批智者来实现,而文化前进浪潮中每一点、每一滴,又何以不是仰赖有知识、有能力的万千民众来汇聚。
显然,由此所要表白的分明就是,主体进行文化创造与文化更新必须具备文化创造与文化更新的能力,而这种文化创造与文化更新的能力,毫无疑问,正是通过施与主体的教育与训练才使之逐渐具备起来的。这便是教育的一种含金量最高的社会文化功能。在此,又需要特别指出,广泛的实践可以雄辩证明,当教育与培训活动直接施与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成年人员时,他们从知识、技能的获得到对于文化创造与更新做出贡献的周期,显然要大大短于今天尚在校园接受系统教育的青少年。所以,与青少年教育相比,成人教育对于文化创造与文化更新的作用来得更加直接、更加迅捷,而且在直接与迅捷当中,又更能体现出它的针对意义与高效意义。
此外,还应特别注意到,教育与培训不仅能够培养与提高成人学习者的文化创造、文化更新能力,更加至关重要或者说更加弥足珍贵的是,它还能诱发成人学习者的文化创造欲望与文化更新动机,以及对于文化创造、文化更新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诚然,广泛的成人教育活动、终身学习活动还为充分发挥人们的文化创造、文化更新能力建构了优良的社会文化氛围、合理的社会文化结构、积极向上以及勇于进取的社会文化行为范式。
概而言之,在社会文化不为一种状态,而为一个过程这一不争的事实面前,成人教育还必定会体现它的文化创造与更新功能。只有通过同步的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人类社会才能既延续它那伟大的文化传统,又创建一种面向今日与未来之世界的文化。其实,现代意义上的成人教育之产生及其实践,早已雄辩地证明了其自身既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文化进步的动因——成人教育至今所做的全部奉献以及行将继续的各种努力都正是为了“建设一个‘平衡动力社会’——一种模仿过去文化成分和创造将来文化成分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的社会”[3](P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