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 神经肿瘤疾病诊疗中心;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脑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其破裂出血常常导致病人致残 、致死。虽然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和神经介入方法治疗脑动脉瘤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依然有很大的手术危险性。 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文献所报道的对脑动脉瘤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控制脑动脉瘤生长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造成的严重后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期为早预防、早治疗、提高治疗疗效等方面为临床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指导。
【关键词】:脑动脉瘤;细胞凋亡;分子生物学;综述
脑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其破裂出血常常导致病人致残 、致死[1]。虽然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和神经介入方法治疗脑动脉瘤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依然有很大的手术危险性[2]。 因此,加强对脑动脉瘤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寻求控制脑动脉瘤生长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造成的严重后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3]。近年来,通过对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动脉瘤的发病率成上升趋势,但其致残率、致死率仍居高不下。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开颅显微夹闭和介入治疗的方式来治疗,随着显微技术及器械的发展及改进,其治疗疗效及致残、致死率较前有所改善,但仍不十分理想,Hunt分级较高的患者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因此,对脑动脉瘤发病机制的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寻求控制动脉瘤发展,减少或者是避免动脉瘤的破裂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动脉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动脉瘤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几种:①先天性因素;②动脉硬化;③感染;④创伤。此外还有一些少见的原因如肿瘤等也能引起动脉瘤,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及脑动脉闭塞等也可伴发动脉瘤。
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发现的区别于细胞凋亡、死亡、自噬等的程序性死亡,是细胞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基因调控的主动性细胞死亡[4]。这种死亡方式由caspase-1介导并非由传统凋亡分子caspase-3介导。因此细胞焦亡与临床各种疾病的关系是建立在caspase-1与各种疾病的研究基础之上。研究表明细胞焦亡与各种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癫痫等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但具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研究仍不十分清楚[5]。
细胞焦亡的特征是细胞膜形成孔洞,细胞逐渐膨胀至质膜破裂,细胞内容物释放,激活强烈的炎症反应,Tunel呈阳性,DNA 片段化 等。细胞焦亡还伴有大量促炎症因子 (包 括IL-1β、IL-18等)的释放,这是细胞焦亡区别于其他死亡方式的重要特征。目前,研究发现细胞焦亡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分别为依赖caspase-1的经典细胞焦亡途径和非依赖caspase-1细胞焦亡途径[6]。
张明铭等[7]最近发现缝隙连接蛋白pannexin-1是介导caspase-11非经典途径细胞焦亡中的另一关键蛋白。研究表明,人类caspase-4和caspase-5是caspase-11的同源类似物。在人单核细胞中,内源性LPS诱导的焦亡依赖高水平caspase-4表达;caspase-4和caspase-11的功能可在某些小鼠或人类细胞中相互替代。但与小鼠细胞识别内源性LPS不同,人类细胞 主要通过TLR4/MD2复合物识别LPS,LPS与 caspase-4/ caspase-11 高亲和力结合后可诱导caspase-4/ caspase-11 寡聚化并激活相应信号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细胞焦亡。因此caspase-4/ caspase-5/caspase-11可作为内源性LPS的天然受体,在革兰阴性菌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最近研究[8]发现,这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方式,与很多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脑出血、脑外伤、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是否参与脑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尚无报道,其通过什么途径发挥作用的更不得而知。本课题通过分析临床动脉瘤患者血液中caspase-1的表达含量的变化,以期明确细胞焦亡参与了动脉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并通过建立动脉瘤大鼠模型,原代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探讨细胞焦亡在动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以期为早预防、早治疗、提高治疗疗效等方面为临床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明辉.MMP-9在颅内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7,57(28):88-90.
[2] 吕艳霞,李安荣,杨朋磊,胡钧涛.炎症反应在颅内动脉瘤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22(05):363-365.
[3] 赵凌峰. ABCA1基因多态性与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在腹主动脉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
[4] 李志福. 褪黑素对大鼠SAH后早期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7.
[5] 吴培,李俞辰,戴家兴,徐善才,郑秉杰,季志勇,王春雷,张广,亓敬涛,史怀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亚细胞器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12(08):439-442.
[6] 冯政哲,张海峰,于瀛,张照龙,刘建民,黄清海.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在兔颅内动脉瘤生成中的作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12(01):32-36.
海马微血管密度及侧脑室脉络丛的变化[D].河北联合大学,2014.
[7] 张明铭. 颅内动脉瘤的miRNA、mRNA表达谱及其分子网络调控研究[D].中南大学,2013.
[8] 张海峰. 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在颅内动脉瘤生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
论文作者:陈婧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5月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动脉瘤论文; 细胞论文; 机制论文; 颅内论文; 途径论文; 凋亡论文; 发生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5月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