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民, 阎冰, 叶力, 邓凤娇, 张锡元[1]2003年在《叁个野生种群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野生种群马氏珠母贝(Pimctadamartensii (Dunker.))的遗传结构背景和开展遗传改良育种,运用RAPD技术分析了海南叁亚(SW)、广东大亚湾(DW)和广西北海(BW)3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采用了18个10碱基的随机引物对3个野生种群进行分析,其中6个引物能扩增出清晰的多态带谱,扩增的DNA片段大小在含0.2~3.0kb之间。SW、DW和BW3个种群内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642、0.672和0.688,Shannon多样性值分别为0.266、0.211和0.174。马氏珠母贝3个野生种群的遗传相似性依次为SW<DW<BW,而遗传多样性依次是SW>DW>BW。DW和SW相对遗传距离为0.104;DW和BW相对遗传距离为0.094;SW和BW相对遗传距离为0.212。讨论了马氏珠母贝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差异的可能原因、种群间杂交子代的杂交优势预测及人工养殖对野生种群遗传结构的可能影响。
叶力[2]2001年在《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运用18个10碱基的随机引物对马氏珠母贝的叁个天然 群体进行了RAPD分析。其中6个引物能扩增出清晰的带谱,扩增 的DNA片段大小在0.2kb─3.0kb之间。这6个引物在马氏珠母贝不 同群体及同一群体不同个体的扩增均为多态扩增。 马氏珠母贝的叁个群体的群体内的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672(D 组)、0.64(S组)、0.688(B组)以及D、S、B叁个群体的 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3.791、30.018和 19.666,说明了马氏 珠母贝叁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大小依次是:S组>D组>B组。 叁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分别为 0.592(D组和 S组)、0.619(D 组和B组)、0.537(S组和 B组),它们都低于群体内的遗传相似 度,并且D组和B组的群体内相似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 S 组与D 组、S 组和B 组的群体内相似度均有显着性差异 (P<0.05),表明叁个群体相比较而言,D群体和 B群体在遗传上 更接近,它们与S群体在遗传上差异较大。 本文还表明马氏珠母贝叁个群体的壳凸度显示出形态上的差别, 具有标志性意义──壳凸度在叁个群体中D组>S组>B组,并且 两两比较有极显着的差异。 此外,本文还探讨了用于RAPD分析的肌肉组织乙醇保存方 法,RAPD技术的特异性及稳定性,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的特点以 及马氏珠母贝群体形态标记和遗传标记结合的可行性。
王爱民, 邓凤姣, 张锡元, 阎冰, 叶力[3]2000年在《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文中认为采用 OPM组 2 0个碱基随机引物对海南叁亚 (SY) ,海南洋浦港 (YP) ,广西涠洲岛 (WZ)的 3个天然群体和广东雷州人工养殖群体 (L Z)的马氏珠母贝进行了 RAPD分析 .其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 (similarity,S)分别是 0 .5 86 6 ,0 .6 5 14,0 .6 6 6 6 ,0 .715 8,由低到高依次为 SY<YP<WZ<L Z;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度 (variability,V)分别是 0 .4134 ,0 .34 86 ,0 .3334 ,0 .2 842 ,大小由高到低依次为 SY>YP>WZ>L Z.结果表示 :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大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丁小雷[4]2003年在《双壳纲贝类rDNA分子系统学及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近海海域包括渤、黄、东、南四海,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区,海洋双壳纲贝类极为丰富,绝大部分种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近十几年来,近海贝类养殖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然而有关海洋经济贝类各科属种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测定了该纲11个不同种(分属于5科、6属)的核糖体18S基因部分序列及转录间隔区1(ITS1)全序列,所得序列已全部登录到GenBank数据库。结果表明,该序列在种间存在很高的多态性,长度从558 bp到784 bp不等,碱基差异百分比在3.8%~60.4%之间,种间ITS1序列同源性很低,有片段的插入与缺失。不同种间的18S基因部分序列同源性相对较高,差异主要表现在碱基的转换。用邻接法(NJ)构建了14个种的18S部分序列(约240 bp)的系统发育树,首次从分子水平上确定这些种在该纲中的分类地位,其系统关系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对取自四个不同地域群体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个体的18S-ITS1序列进行了测定,该序列在种内个体间的差异百分比在0.6%~1.9%之间。分析指出:18S基因可以作为双壳纲动物高阶元阶系统发育的分子标记;ITS1序列种间变化很大,可以应用于该纲物种的分类及鉴别,在亲缘关系相近种及种内变异相对较小,但核苷酸变异位点信息量丰富,可用于属内种间、亚种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另外,本论文运用27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不同地域的马氏珠母贝种群间交配获得的子一代六个群体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间交配子代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高于群体内交配所得子代的指数。最后讨论了不同地域之间进行马氏珠母贝育种及遗传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可行性。
叶翚, 曲艳波, 王嫣, 石耀华, 顾志峰[5]2006年在《马氏珠母贝8个选育家系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马氏珠母贝2个不同地理种群建立了8个家系,Ⅱ-1、Ⅱ-2及Ⅱ-3为印度养殖贝近交家系;SS-1、SS-2和SS-3为叁亚野生贝近交家系;SI-1和SI-2为叁亚野生贝♀×印度养殖贝♂杂交家系。运用12个RAPD引物对8个家系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8个家系共检测到75个位点,其中,平均多态位点比例P值接近80%,P值由大到小的家系顺序依次为:Ⅱ-1>SS-3>Ⅱ-2>Ⅱ-3=SI-1> SS-2>SI-2=SS-1:以Shannon多样性值H作为家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Ⅱ系列H平均值>SS系列的H平均值>SI系列的H平均值,其中SI-1虽有提高(0.3840),但SI-2为最低(0.2704);这些结果与种群间杂交获得的结果恰恰相反,表明在马氏珠母贝育种中通过构建家系和利用家系间遗传差异, 不但能够通过不同家系后代的检测,选择性状优良的家系培养优良品种,而且可以利用遗传差异较大的家系间杂交开展杂交育种工作,获得能够在生产上应用的杂种优势。从家系间遗传距离看,SI家系与Ⅱ系列家系间的遗传距离较大都在0.14以上,高于大多数Ⅱ系列家系之间和SS系列家系之间的遗传距离;SI家系中除SI-2与SS-1遗传距离为0.0570外,SI家系与SS系列家系间的遗传距离都在 0.10以上;聚类图分析表明Ⅱ系列聚合在一起,SS系列聚合在一起,SI家系偏向于SS系列,即偏向于杂交亲本的母本SS系列。这些研究结果为指导马氏珠母贝育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静, 刘志刚, 孙小真, 王辉, 杜晓东[6]2010年在《马氏珠母贝4种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特性和遗传多样性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为实验手段,结合形态学特征统计,对经过3代壳色及生长速度群体选育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Dunker)黑、白、红、黄4种壳色选育系的生长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马氏珠母贝4种壳色F3选育系的壳色纯化率分别达到黑壳色95.83%、白壳色88.33%、红壳色100%、黄壳色95.0%;各选育系的生长速度均大于普通养殖群体,系间的生长速度也存在显着差异。4种壳色选育系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P)分别为82.51%,81.93%,75.30%,77.03%;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33 6,0.213 4,0.196 5,0.201 9;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Hi)分别为0.351 6,0.323 0,0.279 9,0.305 9;各系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14 3~0.318 6,遗传距离(Dxy)分别为黑白0.113 5,白黄0.130 3,黑黄0.134 9,白红0.154 6,红黄0.158 4,黑红0.196 8;聚类分析表明各选育系间的亲缘关系由近及远顺次为黑壳色、白壳色、黄壳色和红壳色。研究表明4种壳色选育系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选育系间遗传分化明显。研究结果为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的定向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爱民, 丁小雷, 邓凤姣, 叶力, 阎冰[7]2003年在《马氏珠母贝大亚湾和叁亚野生种群内自繁及种群间杂交一代的RAPD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运用RAPD技术分析了广东大亚湾野生种群内繁殖一代DD1群体和海南叁亚野生种群内繁殖一代SS1、两野生种群间杂交一代DS1群体各18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筛选的28个含10碱基的随机引物中,其中11个随机引物可产生稳定和可重复的多态扩增结果,共检测出86个位点,其中DD1群体有74个基因位点,其中56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75.68%;SS1群体79个基因位点,其中57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是72.15%;DS1群体有72个基因位点,其中64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88.89%。用修正的Shannon表型多态性指数量化3个群体的遗传多态性,DD1、SS1和DS1 3个群体的遗传多态性分别为0.2280,0.2115和0.2456。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能够增加子代的遗传多态性。
吴玲[8]2013年在《马氏珠母贝和缢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海洋环境的恶化,贝类自然栖息地缩小,加上人类对其的过度捕捞,贝类资源的研究显得日益紧迫。本研究采用多种分子标记和形态多变量分析对我国海域马氏珠母贝和北部缢蛏群体的生物学特征、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为这两种经济贝类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生物学和遗传学资料和依据。为了检测马氏珠母贝的群体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我们采集了其分布范围内的3个地理群体的100个个体,分析了9个形态数据、线粒体DNA两个序列(16S rRNA、COI)、两个ITS序列和AFLP。形态学分析应用的9个形态指标能够很好地区分开本研究中的叁个群体。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两个养殖群体(广东和海南群体)形态差异较小,而广西野生群体与这两个群体间形态差异较大;差异系数显示这些差异仍属于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线粒体研究结果显示马氏珠母贝中16S rRNA和COI较保守,并不适合种群多样性研究;COI分析结果提示海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稍高。核基因片段ITS的分析反映叁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都较高;叁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着,群体遗传结构相似。AFLP分析结果支持马氏珠母贝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处于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养殖群体的略高;叁个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鉴于本研究中的养殖群体亲本均来源于当地自然海域,说明广东和海南野生群体与广西野生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且都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这可能由于异地引种,叁个地区繁殖用亲贝交流,生产用贝在各海区的随意扩散造成天然种群遗传结构被破坏所致。因此为了避免近交,在育种和人工养殖过程中应该尽量采用较多的亲本,并最好选择自然群体中的亲本进行人工繁殖;养殖过程中,加强养殖场的管理,防止生产用贝在海区的任意扩散。缢蛏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贝类,鉴于其广泛的分布范围和多年的人工养殖历史,其群体内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结构。为探讨缢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我们在中国北部海域采集了3个地理群体共181个个体,分析了形态学、线粒体DNA两个片段(16S rRNA、COI)和两段ITS序列。此外,我们还将本研究获得的35个COI单倍型序列和网上125个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大连和青岛两群体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东营群体与其他两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mtDNA两个序列研究结果发现东营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而其他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大连和青岛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尽管东营群体与其他两群体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但尚未达到种间水平。ITS序列分析结果发现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都较高,大连和青岛群体间亲缘关系近,东营群体与这两个群体间出现了较大的遗传差异。基于COI网上序列和实验获得序列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沿海的缢蛏群体明显分为两支,分化时间在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早中期之间;这两个支系在历史上都曾经历过群体扩张事件,扩张时间分别为0.195-0.302Myr和0.183~0.281Myr。这两个支系在我国海域的分布并未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并且这两个支系中都存在更小的分支,可能与近年来人工养殖活动的影响有关。尽管这两支的遗传差异尚未达到种间水平,但鉴于我国沿海缢蛏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的遗传结构分化,建议分别对不同分支进行地区性管理,加强对稀有基因的保护;同时加快遗传育种的步伐,为缢蛏养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优质而丰富的苗种来源。
吕林兰, 杜晓东, 王嫣, 石耀华, 王爱民[9]2008年在《马氏珠母贝3个野生种群及种群间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文中指出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广西北海(BW)、广东大亚湾(DW)和海南叁亚(SW)野生种群及其自繁子一代(BB1、SS1、DD1)和杂交子一代(BS1、BD1、DS1)9个群体各5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别是0.2585、0.2607和0.2571;3个自繁群体子一代遗传多样性分别是0.2504、0.2545和0.2527,3个杂交子一代遗传多样性分别是0.2747、0.2659和0.2784。种群间杂交增加了子代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增加了杂交子一代与杂交亲本间的遗传距离,而自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其来源的野生种群比较,遗传多样性降低。本文指出利用野生群体进行杂交育种应该纯化亲本才能获得杂种优势,人工育苗或选择性育种需要保持足够数量的繁殖亲本以避免遗传多样性降低。
邬思荣[10]2011年在《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_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经过5代壳色选育的马氏珠母贝黑、白、红、黄四种壳色选育系为研究对象,对四种壳色选育系F5代与普通养殖群体在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的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并对四种壳色选育系生长模型进行了拟合,同时采用微卫星(SSR)标记分析了四种壳色选育系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程度。该研究结果可为马氏珠母贝种质资源保护和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马氏珠母贝的进一步选育提供相关的遗传背景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经过一年半养殖期的四种壳色选育系F5代群体间及其与普通养殖群体间的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共测量了壳长(SL)、壳宽(SB)、壳高(SH)、绞合线长(HL)等四个形态指标和体重(TW)、软体重(IW)、壳重(SW)等叁个重量指标。结果表明,黑、白、红、黄壳色选育系的养成存活率分别为47.68%、45.63%、46.82%、46.93%、39.47%,选育系平均存活率比普通养殖群体提高18.48%。各选育系间、各选育系与普通养殖群体间生长速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四种壳色选育系各性状的生长速度均明显大于普通养殖群体;在四种壳色选育系中,生长最快的是白壳色选育系,其次是红壳色选育系,第叁是黑壳色选育系,最慢的是黄壳色选育系。白壳色选育系壳高、体重指标分别比普通群体提高15.79%、47.55%,红壳色选育系壳高、体重指标分别比普通群体提高12.29%、37.97%,黑壳色选育系壳高、体重指标分别比普通群体提高7.47%、31.18%,黄壳色选育系壳高、体重指标分别比普通群体提高8.55%、23.75%。通过对各壳色选育系F5代与普通群体的经济性状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壳色选育系及普通群体的壳长/壳高、壳宽/壳高、软体重/体重不存在显着差异,体重/壳高、壳重/壳高存在显着差异,壳长/壳高参数大小顺序为白壳色≥黑壳色≥普通≥黄壳色≥红壳色(P>0.05),壳宽/壳高参数大小顺序为黑壳色≥白壳色≥红壳色≥黄壳色≥普通(P>0.05),体重/壳高参数大小顺序为白壳色≥红壳色≥黑壳色≥黄壳色>普通(P<0.05),壳重/壳高参数大小顺序为白壳色≥黑壳色≥红壳色≥黄壳色>普通(P<0.05),软体重/体重参数大小顺序为红壳色≥黑壳色≥黄壳色≥白壳色≥普通(P>0.05)。2、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和Brody这4种生长模型对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的形态性状(如壳长、壳宽、壳高、绞合线长)和重量性状的生长发育进行拟合,通过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出模型中各生长参数,结合各参数的最优值,得出各壳色选育系拟合效果最佳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Brody模型为马氏珠母贝黑、白、红、黄4种壳色选育系的壳长(SL)、壳宽(SB)、壳高(SH)与绞合线长(HL)的最优生长模型,von Bertalanffy模型为黑、白、红、黄4种壳色选育系的体重(TW)的最优生长模型。结合生长曲线与拟合曲线的比较可知,在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的壳长(SL)、壳宽(SB)、壳高(SH)、绞合线长(HL)早期生长迅速,后期生长缓慢;而体重(TW)早期生长缓慢,后期生长迅速。3、采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马氏珠母贝黑、白、红、黄四种壳色选育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检测出4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7个,平均每个位点产生5.25个;4个选育系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7500、4.8750、4.6250、4.5000,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850、0.6831、0.6730、0.6622,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750、1.2743、1.2565、1.233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190、0.6182、0.6230、0.6025,这些都表明4个选育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具有较大的遗传选育潜力;4个壳色选育系群体的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偏离指数D值均为负值,表明这4个选育系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杂合子缺失;采用8个微卫星位点分别对四种壳色选育系进行F-统计量分析,4个选育系的群体内近交系数Fis值在0.0701-0.7952之间,平均为0.4608,总群体内亚群间的近交系数Fit值在0.0927-0.8023之间,平均为0.4848,遗传分化系数Fst值在0.0236-0.1057之间,平均Fst为0.0445,表明群体间属于轻度偏中度分化水平,4个群体间的基因流值(Nm)在2.1142-10.3254之间,平均为5.3618;使用Popgene32软件计算出4个选育系群体间的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再运用MEGA 4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四种壳色选育系两两群体之间的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在0.0629-0.1729之间,其中白壳色选育系与红壳色选育系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629),黑壳色选育系与白壳色选育系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72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黑壳色与黄壳色选育系先聚为一支,而白壳色与红壳色选育系聚为另一支。
参考文献:
[1]. 叁个野生种群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王爱民, 阎冰, 叶力, 邓凤娇, 张锡元.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3
[2]. 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D]. 叶力. 广西大学. 2001
[3]. 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王爱民, 邓凤姣, 张锡元, 阎冰, 叶力.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4]. 双壳纲贝类rDNA分子系统学及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研究[D]. 丁小雷. 武汉大学. 2003
[5]. 马氏珠母贝8个选育家系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C]. 叶翚, 曲艳波, 王嫣, 石耀华, 顾志峰. 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6
[6]. 马氏珠母贝4种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特性和遗传多样性比较[J]. 陈静, 刘志刚, 孙小真, 王辉, 杜晓东.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
[7]. 马氏珠母贝大亚湾和叁亚野生种群内自繁及种群间杂交一代的RAPD分析[J]. 王爱民, 丁小雷, 邓凤姣, 叶力, 阎冰. 海洋水产研究. 2003
[8]. 马氏珠母贝和缢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吴玲.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9]. 马氏珠母贝3个野生种群及种群间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吕林兰, 杜晓东, 王嫣, 石耀华, 王爱民. 水生生物学报. 2008
[10]. 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_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D]. 邬思荣. 广东海洋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