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然科学现象学如何可能?——基于先验现象学对自然化的现象学的研究纲领的改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学论文,纲领论文,自然科学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近年来,自然化的现象学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由于认知问题的科学研究向现象学寻求理论资源和方法论启发而促成的。哲学家们对这种跨学科研究的路径及动机的理解有歧义,或者被理解为现象学与经验科学的对话,或者被认为是对现象学的自然化。 一、自然科学现象学的观念 1.自然化现象学:以神经现象学为例 所谓自然化的现象学(naturalizing phenomenology)①主要是出于对意识的科学研究的动机,把现象学整合进一个以认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对意识的跨学科研究的解释性的理论框架,以现象学的理论洞察为意识的科学研究提供实验设计、理论解释,并以现象学的第一人称的视角,提供关于意识现象的经验报告。这种研究的侧重点和出发点主要在当代认知研究领域,因此,主要强调现象学的意识分析和概念区分对于认知科学等的有用性,现象学主要是被作为辅助性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工具而引入和使用的。由现象学的分析和描述向认知科学的解释系统“转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由现象学的第一人称视角对意识描述的表述向意识的认知科学的自然主义的第三人称表述的转换过程。这种视角的切换早已预设了一种语言系统的对应关系。 自然化的现象学研究,以神经现象学为其典范。神经现象学由现象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关联而形成。神经现象学的基本预设是第一人称的意识现象,与神经元的大规模的动力学状态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因此它可以借用现象学的理论、视角、方法,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对其理论前提的检验和实验方式的约束和指导,并以现象学的第一人称的经验数据,与神经科学研究相互参照,从而促进对意识现象的神经生物学的机理的分析和规律的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现象学以第一人称视角的现象与第三人称视角的神经科学研究作为对照,其侧重点是从第三人称视角的、自然主义立场进行的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就是说,在这里,第一人称的研究主要是作为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局部的辅助手段,现象学的独立立场并没有贯穿于整个研究的过程,反而是自然主义立场占据主导地位。至于现象学基于这种神经现象学的具体研究成果重新审视和改进自己的具体分析和判断,这属于现象学的自身反思,并不是神经现象学的任务。 2.对自然化现象学的反思 以往的自然化现象学的方案,实际上是现象学被纳入认知科学的解释和分析框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把现象学的部分理论和方法选择性地纳入自然主义的认知研究的框架,并对之作自然主义化的修改,因而比较符合现象学的自然化的通常的概念。但是这种学科与其说是自然化的现象学,还不如说是局部现象学化的认知科学,因为在这类名词中,现象学是一种形容词化的修饰语言,名词与概念的内容出现较大的差异,容易引起误解,例如神经现象学与其说是现象学,还不如说是现象学化的神经科学。 这种自然化现象学的思路其实是使得现象学充当意识的经验性研究的辅助部分,或者把现象学改造成为广义的自然科学的延伸。因此,这种类型的自然化现象学发展下去,确有将现象学自然主义化的倾向。如果自然化的现象学放弃了现象学的原则、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论而去接收自然主义的科学的解释框架,那就失去其先验哲学分析的价值,也不会促进现象学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自己。 因此,如果站在现象学的立场上,“第二个更温和的提议认为一个自然化的现象学是与经验性科学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成效的交流的现象学。正如现象学也许在发展新的实验范例时提供帮助一样,现象学能够对经验性科学作出的基本理论假定发问并进行说明。经验性科学可以给现象学提供它不能简单忽略而必须能够调和的具体的研究结果,以及也许会促使现象学提炼或修改它自己的分析的证据”②。 事实上,一方面,当我们重新理解先验的概念,并对自然科学的经验观察信息与经验性研究的结论进行重新审视,剥离其中立足于自然主义的设定的解释框架和分析方式,就可以获得现象学所需要的关于自然现象的种种显现与经验,并给出截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解释分析的现象学的先验分析;另一方面,在这个对自然经验的去自然主义解释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经验科学的基本理论设定和观察实验的语境的哲学分析和阐释。现象学对自然科学的相关哲学问题的阐明,同时也是现象学借助于自然科学的中介作用,对自然现象领域研究的开放和把先验分析的视域向自然现象领域全面拓展的契机。因此,所谓自然化现象学的主题涉及的不仅是认知科学与现象学之间的对话,而且是对整个现象学意义上的先验哲学及自然的概念的重新思考和修正,以便我们重新处理先验与经验、现象学与经验科学之间的关系。 按上述对自然化现象学的温和的理解,“现象学的自然化将要求重新考察自然化的通常概念,并且对传统的经验和先验之间的二分法进行修改。简而言之,根据前面这个提议,现象学的自然化也许不仅要求对先验哲学作根本性修改(而不是放弃),而且要求重新思考自然概念,这一重新思考可能最终导致自然科学本身发生改变。不管从理论上看来这一提议是多么吸引人,然而,很明显这个任务是使人畏缩的,而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③。这里所讲的对先验哲学作根本性修改,可以理解为重新确定现象学意义上的经验的范围和整个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乃至重新理解和修改整个现象学的理论框架,甚至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领域的自然现象,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本身作为现象学的研究领域。另外,所谓现象学的分析导致自然科学本身发生变化,应该理解为对自然科学的本性的阐述和理解的视角和方式会多元化,从而导致对自然科学的实验的经验与理论的意向构成的本质形式和发生机制的重新理解。 3.自然科学现象学:从概念到理论根据 如果从先验现象学的角度对所谓自然化现象学概念重新理解,并坚持现象学的方法论和原则对于我们理解经验性科学以及自然现象仍然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话,那么我们应该由之前的立足于自然主义的认知科学的立场和视角转向先验现象学的立场和视角,对认知领域的经验性研究所显现的现象和经验进行先验的分析和理解。在为认知研究贡献现象学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分析的同时,也直面这些新的现象和经验的挑战,改进甚至扩展现象学的意识研究。 如果从现象学的角度看,与经验性科学对话的范围可以扩展到整个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乃至整个自然领域,那么这里关涉的是关于自然领域的现象学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科学的现象学的分析,或者说,这种研究其实是基于现象学的视角和方法对自然及科学的现象的研究。倘若如此,现象学对自然及自然科学的研究,不是为了使现象学自然化,而是改进和扩展现象学的研究领域。 因此,这种立足于先验现象学立场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其称之为自然化现象学,还不如称之为自然科学现象学(sci-phenomenology)。由这种命名可知,所谓自然科学现象学则应该指立足于先验现象学立场和方法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及其所呈现的自然经验和现象的研究,同时也是通过与自然科学对话,借助于自然科学所揭示的关于自然的经验与理论洞察,来启发现象学对自然现象与经验的理解和分析,这是一个经验和理解的对话和循环的过程。这种关于自然以及自然科学的现象学研究,应该被理解为是对现象学的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对基本主题的分析的深化,因而自然现象学和自然科学现象学应该成为现象学的分支学科或者一部分。 按照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等人的看法,这里设想的自然科学现象学的概念以及学科是能够成立的。按照现象学的基本观点,对于所有的主观的经验性领域,原则上都可以以现象学的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先验的分析和理解。正如梅洛-庞蒂在《符号》中宣称的:“现象学作为意识哲学的终极任务是理解它与非现象学之间的关系。那些在我们之内抗拒现象学的东西——自然的存在或谢林谈及的‘野蛮的’来源——不能一直处在现象学外部,而且应该在现象学内部有其位置。”④不仅自然应该成为现象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也应该成为现象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梅洛-庞蒂在《自然》中谈到,“例如为了知道自然是什么,如何能够对科学不感兴趣?如果自然包含一切,我们就不能从概念开始来思考自然,更别说演绎了,更正确地说,我们必须以经验为出发点来思考它,特别是在其最规整形式中的经验,即科学。”⑤首先,自然科学应该不仅作为一种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的“工具理性”,而且成为认知自然的路径和中介,现象学瞩目于自然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自然。其次,如果有一天,现象学对自然科学的实验与观察所呈现的现象,以及对其理论预设和分析,能够给予现象学的意象构成的分析,以及先验分析,即给予自然现象以一种不同于自然态度下的自然科学的解释框架内的分析,并以此来克服对自然以及科学的自然主义、客观主义的解释模式,则可以视为根本改变了自然科学本身。最后,我们需要建立关于自然领域的现象学研究,以及为此目的而建立的关于自然科学的现象学研究。 如果所谓自然现象学或者自然科学现象学的研究确实可行的话,应该是针对不同的自然领域及经验类型而采取不同的研究形式和关注不同的内容,而不可能照搬神经现象学之类的神经活动的模式及机制与意识现象的对应关系的理论预设,因为看上去那些微观和宇观的物理现象与意识活动并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现象学并不能像在神经科学研究中那样,给予这些微观领域和宇观领域的科学研究领域以直接的限制、规范和指导。 进而,如果从实际的研究方法和路径的角度讲,以上神经现象学以及其他的自然化现象学所设想的对话式研究路径,是否存在外推至把所有经验实证的科学与现象学普遍关联起来进行互动研究的可能性?因为原先的自然化现象学的研究领域具有特殊性,认知领域的研究对象,例如意识现象是神经生物学与现象学重合的研究领域,意识被作为与神经活动和运行机制的相关项而研究,同时,意识现象也是现象学研究的主要并取得深刻洞察的领域,因此能够形成带有交叉学科的神经现象学。但大多数的经验科学的研究领域不同于意识领域,而这些现象又远离现象学所擅长分析和描述的直观的经验领域,以及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手段可间接通达的经验领域。那么这些学科如何与现象学的研究关联起来呢? 一切经验科学研究都是根植于主体性的生活世界中的特殊类型的实践,虽然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及那些呈现在观察实验中的关于自然的现象远离直观经验领域,但它们又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以及科学家们的理论性的意识活动而与主体关联了起来。归根结底,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物理及生理的现象与对象,是相关于主体及自我意识的,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先验构成的意向性的关联而纳入现象学的先验分析的视野之中。 立足于先验现象学的视角,由于经验科学与主体的关联,其观察实验的经验、现象和对象的概念需要被重新理解,那些呈现在实验中的现象并非与主体无关的自在存在、绝对客观的实在,而是自然以先验主体性的构成功能为前提的、对我们的特殊形式的显现。对于现象学而言,一切对象包括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所探测到的对象,那些被自然主义、客观主义解释为自在存在的客体的存在物,并不是顽固地排斥和超出于主体性之外的存在物,其意义起源于先验主体性以先验主体间性的方式的构成,是一种具有“主观性”的客观性经验。 现象学所能做的,无非是通过重新理解并阐释这些理论和经验的真实意义,以及澄清和理解科学理论的理念化的发生构成的本质机制,从而促进我们对科学理论本性的理解,并借此更好地重新认识和理解自然。在这里,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扩展了现象学的经验范围、丰富了经验的内容,因而对现象学理解自然和科学理论的本性是一种启发,甚至对我们理解意识的结构和样态,也有促进作用。 最后的问题是,如果从实际的研究方法和路径的角度讲,现象学研究意向性的意识结构,以及作为意向相关项的意向对象与意义,那么自然对象与经验如何能够成为意向对象?或者说这种作为现象学的分支、对自然科学及自然的系统性研究,如何把自然科学的现象和经验转换为现象学的第一人称视角中的现象与经验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和阐明如何把自然科学的现象与经验、与现象学意义上的经验实现关联与转化。 二、重新诠释经验而扩展现象学的经验范围 1.科学的观察实验的经验 科学的观察实验是基于科学的理论模型、已有的科学背景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而设计的观察实验方案和方法。在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的意义上,科学的观察实验所用的技术和设备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探索和认知自然的视域。但科学的观察实验是借助技术中介所达成的非直观性的认知,其中含有现代科学的理论和知识负载以及复杂的技术系统和运行机制,操作者对仪器设备的使用并没有类似使用手杖之类简单工具时的具身性体验和觉知,因此,无法简单地套用以往现象学家们对日常简单工具的具身性分析的模式对之进行分析。我们将从科学的观察实验的认知结构和内在特质作为切入点,结合科学和现象学的两种视角来分析现代技术经验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直观性经验所具有的内在关联。 从现象或者意义的显现的角度看,科学的观察实验也可以看作以特殊的显现方式对自然的现象或者信息的显现,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现象学所阐述的意识行为与意识对象之间的显现与被显现的关系,其中实验的进行过程、实验实施者的操作、技术设备和仪器的运行、实验的方式和程序,都属于显现的方式,而呈现在仪器屏幕或者记录中的数据和现象,则属于所显现的内容。 从意向性理论的角度分析,科学的观察实验具有一种间接的、广义的意向性: 第一,科学的观察实验属于一种类似传统所谓技艺性实践,或者更恰当地说是一种技术性、操作性的实践。它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所提供的知识基础之上并受科学的理论探索的目的指导而设计和构成的,因此可以说是受科学的理论动机的统摄和引导的技术性实践。 而科学的理论研究,是以自然的整体或者部分为对象视域的,总体上就是以认知的意向性指向自然的世界视域,这是科学共同体的认知行为与显现给主体的自然的总体性的意向性关系。这种意向性并非具体的感知的意向性,而是以理论的形态对世界的总体性的把握和统摄的意向性,属于一种理论意向性。在对自然的一部分领域进行探索时,科学家们以理论的思维间接地去通达自然,并尝试以理论模型来统摄关于自然的经验和现象,这也是一种基于特殊的科学传统和历史经验的、在生活世界中产生的对世界的独特的经验方式,这种理论意向性是使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内在通达之所以可能的先验根基。 这种科学的理论研究中的理论意向性有如下三个特点:其一,这种理论意向性是指作为主体的研究者或者科学共同体对于自然的整体或者部分的总体性的把握或者统摄,因此这种指向自然或者其部分的意向性是空洞的意向性。其二,这种科学的理论意向性又被一些以往科学的探索所获取的经过经验检验的理论知识、背景知识或者具有明见性的经验所充实,这种夹杂着科学的理论性知识的充实是一种具有间接性、非完全直观的充实。但尽管如此,这些理论是通过以往科学的观察实验验证的,因此具有某种经由论证关联的间接的明见性。因此,这种科学的理论意向性是以间接的形式使主体通达于自然。其三,这种科学的理论意向性使得主体对自然的经验需要经由科学的观察实验而实现。这是因为科学理论的构成是以生活世界中的直观经验为基础,并通过观察实验的途径而获得的关于自然现象的、直观方式无法认知或者无法精确认知的经验。因此,科学的理论意向性需要通过观察实验的中介而与自然通达,科学的观察实验的设计是被科学的理论探索的意趣所驱动的。 这就意味着,科学的观察实验归根结底是被科学的理论意向性所规范和统摄的。工具本质上是作为技术的器物性的实现形式和中介。工具是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尤其是现代技术大多通过发明和制造设备仪器来实现应用。科学观察实验的仪器设备是依赖于理论认知意图和实践意图设计的工具,因此它们之中蕴含着主体的理论意向性,而且工具的设计及功能蕴含着理论意向地指向世界及对象的特殊的目的和预期。 第二,科学的观察实验有一种广义的主体间性的具身意向性。在科学的观察实验中,由实验的仪器、设备、程序、方法和过程等组成的实验形式,是认知行为和认知对象、显现行为和显现对象之间的技术性中介。对于观察实验的实施者或观测者个体而言,由于其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对于这些仪器与设备的使用的确没有像手杖、眼镜那样的具身性经验。但在一种主体间性的视域意向性⑥的视野中,科学家共同体可被看作一个由主体间性组成的大的主体性。对于这个大的主体,由于这些实验的原理、程序、方法、设备、技术等的规范性和透明性,以及实验的可重复性,技术性的中介不再构成认知的技术性障碍。因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设想,科学实验的技术对科学共同体而言是透明的,就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手杖或者眼镜不需要掌握其材料工艺或物理知识,或者我们使用理性思维并不需要以掌握相关联的神经活动生理学的机制为前提;理想情况下,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是所要测量的自然现象领域而非科学的观察实验的技术中介。当然,这种技术性的认知毕竟不同于直观性的经验。 第三,科学的观察实验具有通过技术操作显现世界的实践意向性。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中,意向性不仅有指向对象的含义,还有构成对象的先验维度。科学的观察实验往往并不是对世界的自然现象的静观,而是通过技术的手段以特殊的形式去观察自然、显现自然。有些时候,这种显现是通过设计特殊的实验条件和语境而让对象显现给我们。因此,作为一种技术性、操作性的实践,科学的观察实验不仅指向自然对象,更多地是通过改变自然对象的状态或性质乃至创造自然界没有的对象来呈现自然的特性和本质。这是主体性深度介入而构成的对自然的显现形式,而且自然显现什么以及现象如何显现,与主体性的构成作用是直接相关的。这里深刻地体现了自然是向主体显现的自然,现象中蕴含主体性的维度。因此,广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具有改造、创造意味的实践意向性。 第四,量子理论显示观察实验是一种构成世界经验的实践意向性。这里所谓的构成世界经验的实践意向性,特指通过量子现象的测量所呈现的测量产生可观测对象或可观测的对象性质。 (1)量子测量的主体性。按照量子理论,在测量进行之前,所谓的微观对象只是对于理论模型所刻画的可能存在的对象的称谓,在测量之后,才有经验性的对象或者对象性质显现给观察者。也就是说微观对象显现的性质依赖于观察者以及观察方式。而观察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观察者的自由意志。 量子力学的实验证明,对物理系统的测量的结果取决于我们所选取的测量方式。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测量的正统解释,按照约翰·惠勒,“一种微观属性只有它是被观察到的属性时才是一种属性”。⑦对于未测量的量子系统,虽然有量子力学方程描述其状态,但我们无法知道是否有不依赖于测量的实在性质,甚至无法知道其是否有独立于测量之外的实在存在,量子理论所描述的作为概率性存在的微观对象只是一种有用的理论模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意义。因此,如果从现象学的视角阐释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那就是显现给我们的世界先验地根植于主体,有赖于主体的发生构成功能,主体的本质结构是世界如此显现的必要条件,在根本上,我们不可能脱离第一人称的视角在世界之外认知世界。这里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实践意向性显现了世界的先验主体性维度。 (2)微观和宇观的经验与主体的关联性。相互作用的两个对象形成纠缠态。在这之后,无论在其中一个上发生什么事,都会瞬间影响到另一个,不论它们距离多远。贝尔定律甚至否定了宇宙之中存在对象的分立状态,“原则上任何带有相互作用的客体是纠缠在一起的,发生在一个事物上的事情一定会影响另一个”⑧。因此,微观对象之间发生相互影响后,会处于纠缠态,由于量子理论的普遍适用性,这种规律也适用于宏观对象之间。在宇宙学的层面,事物也会因为相互之间的影响而处于纠缠态之中,由于量子纠缠,整个世界是连通的。 在微观世界,我们没有关于微观对象的直接现象经验,我们关于它们的任何经验,都是通过科学仪器的探测而间接获得的。不过,我们对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及科学经验的获得,都是基于我们与它们通过实验建立的认知关系,更具体说,是基于主体、设备和对象之间的耦合关系的。而且从量子理论角度讲,在科学观察中,我们与设备及对象处于纠缠态中。 当所涉及的对象超出宏观尺度而到宇观的尺度时,量子理论的规律还适用吗?宇宙学家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按照大爆炸理论模型,由于量子理论的普遍适用性,量子理论支配着整个宇宙演化的历史,并且宇宙的演化历史也相关于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我们只能观测现在存在的宇宙的现象并用测量的参数来刻画其状态和性质。我们难以判断宇宙学理论所描述的、在未测量之前的宇宙作为实体是否存在,更无法断言其在历史的演化中曾经具有哪些性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现在的测量决定了宇宙过去是按照什么路径演化的历史,在未测量之前,宇宙的演化还停留在概率的可能性的状态。“在宇宙学中人们不应该从底往上遵循宇宙的历史,因为那假定了存在一单个历史,具有明确定义的起点和演化,相反,人们要从顶上往下地跟随历史,从现时刻往回溯……对于宇宙在此刻当下不同的可能的态,乃存在不同历史。这就导致宇宙以及因果之间关系的根本不同的观点。对费曼求和有贡献的历史并没有独立的存在,而依赖于什么正在被测量。我们用自己的观测来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生我们。”⑨ 宇宙的现实怎么会取决于我们的观察方式呢?这种怪异感是量子理论刻画世界的方式所造成的,它告诉我们,虽然理论的描述看起来怪异而不可理解,但我们只能立足于主体的现实存在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不再可能像传统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所错误预设的那样,以一种处于世界之外、与世界不相关的、类似于上帝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即使在宏观或准宏观的尺度,科学家们也观察到量子效应。科学家们通过特别设计的实验,观测到肉眼可见的对象之间的量子纠缠态的效应,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关联了起来。有些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设计尺度越来越大的对象的实验来观察量子纠缠,甚至有科学家在生物层面寻求这种量子现象。⑩ 也就是说,世界如何,是与作为观察者的主体的特性内在相关的,世界只能以相关于我们的认知模式的方式显现给我们。不仅如此,世界如此显现,与我们的观测行为具有本质的关联,主体深度地参与了对客观对象的构成。 (3)量子理论对克服自然态度的启发性。在宇宙学研究中,发现生命尤其人类生命,对于宇宙生成和演化的条件提出了非常苛刻而精确的要求,这使得宇宙像全能者的精心设计。很多宇宙学家用人择原理来解释这一切:“强的人择原理提议,我们存在的事实不仅对我们的环境而且对自然定律的可能形式和内容本身都加以限制。”(11)即便无神论者霍金也不得不承认,“能够支持智慧观察者的复杂结构的出现似乎是非常脆弱的。自然定律形成了一个极端微调的系统,如要不毁灭我们所知的生命发展的可能性,物理定律能被改变的程度是非常小的。若非在物理定律的精确细节上的一系列令人吃惊的巧合,人类和类似的生命形式似乎永远不可能形成”(12)。量子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科学对包括宇宙在内的所有自然领域的研究及其所建构的理论,都是基于一种主体性的视角的,而以往的传统物理学则隐匿了这种视角,声称我们可以以一种第三人称的、与主体无关的、所谓客观主义的视角观察和认知世界。 应该说,我们关于量子理论和宇宙中所谓观察创造对象、宇宙历史和规律的解释,以及对人择原理等问题的困惑,主要是这些仍然预设了自然主义的立场,没有从所谓客观主义视角转换为主体性的立场去理解和揭示科学理论的本性及其所蕴含的主体性视角。只有突破自然主义的预设的理论框架和观念束缚,悬置自然态度,揭示科学理论构成的先验主体间性的运作形式以及先验主体性的功能,才可能彻底解放视野,对这些问题作出真正彻底的阐明,并有希望突破传统世界图景而获得一种对科学与自然的全新理解。如果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那就是看似远离我们生活世界的宇观的世界,其实与作为主体的我们是相关联的,是从主体性的视角看到的世界。对于科学的主体性维度的视角的阐明,并不会影响科学本身的合理性,而可以揭示科学认知经验构成的主体性的条件和认知的形式。 科学所探索的世界,不是科学主义的客观主义所标榜的独立于人而自在存在的实在,而是相关于主体的、具有主体间性的“客观性”的经验领域,因此也是主体所能“经验”的世界。可见,量子理论及量子现象也为现象学的先验分析提供了佐证和论据支持,自然科学的理论和观察实验结合技术中介所开显的这种关于自然的经验的视域,原则上也是现象学的第一人称视角可以通达和理解的领域。 总之,对于科学的观察实验的经验以及对量子理论的观察理论的现象学分析表明,科学的观察实验,是以科学研究的主体与自然对象之间借助技术中介构成的意向性的关联为基础的,这是一个作为主体的科学家共同体以特殊、严格规范的方法、主体间性的形式,从而经验和通达自然的过程。观察者通过观察实验的技术中介而意向性地指向和构成关于自然对象领域的现象。 三、自然科学现象学研究纲领的初步设想 1.自然科学现象学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为什么自然科学现象学要以先验主体间性现象学为其研究自然及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点? 如前所述,作为现象学对自然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这里的关于自然科学现象学的研究纲领基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也就是说,这里的研究被视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在自然以及自然科学的现象和经验领域的展开和深化。 如前文所述,为了理解自然,现象学首先需要去理解作为研究自然的典范和主要领域的自然科学,这需要我们重新理解先验与经验的关系,因此需要重新阐释什么是先验现象学的先验的含义。因为,人们往往囿于康德意义上的先验概念,而把先验与经验性的领域对立起来。而按照现象学,在经验性之中也有先验性的维度。为了反思并批判以往的立足于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念以及自然科学观念,对自然以及自然科学进行现象学的彻底的分析,就必须使先验现象学的视线深入到这些往往被认为是经验性、偶然性的经验的领域,去揭示自然主义所遮蔽的自然的先验维度和科学在主观性中的真实意义起源。 一些由科学前沿的探索而提出的问题和解释启发了哲学去重新深入地反思和分析主体与世界、自然及宇宙的关系问题。但如果要彻底地回应这种科学的启发、进而揭示这种内在相关性,哲学探索显然必须基于先验现象学的理论洞察,因为本质现象学仅仅限于对意识现象与所谓生存论的现象的本质结构的描述,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所谓外在世界对于我们主体的先验关系这样最为根本性的问题,无法“融化”坚硬的科学和宇宙所具有的“外在性”。 按照胡塞尔和梅洛-庞蒂对先验现象学的理解,先验现象学不仅需要下降到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维度,以对这些领域的现象和经验进行现象学的先验阐明和本质分析,而且也需要进入关于自然的领域,去消融看起来难以驯服的、野性的、陌生的关于自然的现象和经验与先验主体性的维度之间的张力。同时,先验现象学也需要分析先验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关系问题,从而进入社会的视野,因为科学是一种生活世界中的主体间性的实践,而生活世界就是交互主体性的社会。 重新理解先验现象学,需要把它看作具有主体间性的、社会性的、历史性的现象学,才能把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历史的发生构成等经验领域纳入现象学的研究视野。从先验现象学的路径思考,则在之前的现象学还原的悬置中被排除的所谓的具体的经验自我、他者、社会、历史、传统、自然乃至宇宙,都可以在先验的视野中重新考察,揭示它们在先验主体性的意识生活中的先验起源和发生构成,以及它们对于先验主体而言的意义何在。 因此,无论是为了对现象学本身的彻底阐明,还是对自然与自然科学的经验的先验澄明,我们都需要以一种先验主体间性的现象学的视野重新理解先验现象学,并以之作为自然科学现象学的分析的理论背景和基本概念框架。 2.自然科学现象学的奠基问题和理论基础的阐明 如上所述,作为先验现象学对自然科学及自然的现象的研究,其理论基础是整个先验现象学的理论框架,因此,对科学与自然现象的理论奠基问题的分析是在先验现象学的概念框架内并根据其所阐明的经验构成的奠基次序展开的。 按照先验现象学的基本理论,科学理论及其所刻画的科学理念的世界,是奠基于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的主体性的精神成就。因此,对科学理论的意向构成及其理论的本体论等方面的分析,都是奠基于科学与生活世界的奠基关系的澄清,进而追溯其在生活世界之中的历史的发生构成以及意义的主观性起源。这就首先需要对生活世界的形态学的本质结构及其先验主体间性的奠基问题的分析。对于生活世界的本体论问题的分析必然会导向先验主体间性问题。因此,如何理解先验主体间性问题成为理解整个现象学的关键,因为一方面,先验主体间性对于理解现象学的先验概念、先验与经验性的关系、关于他人的经验以及关于生活世界的经验构成,以及理解作为科学共同体的集体事业的科学,都非常关键;另一方面,对于先验主体间性的理解最终涉及先验现象学的奠基问题,毕竟先验现象学的研究基于其先验还原的方法论和第一人称的视角,而先验还原的终点是先验自我意识,如何理解第一人称视角的方法论与先验主体间性之间的张力和冲突是现象学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整个先验现象学的奠基问题,最终集中到处理先验主体性与先验主体间性的关系问题上。当然,如果坚持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们应该坚守先验主体性和第一人称视角的研究路径,但同时也需要解决先验主体间性在先验主体性的意识经验结构中的先验根据等问题,以扩大对现象学的先验概念的理解,使现象学的先验分析深入到历史的、社会的经验领域。 按照以上的理路分析,对于自然科学现象学的分析的展开,必须奠基于以一系列对现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的阐明和对先验现象学的理论框架的重新描述。按照理论奠基的次序,需要从科学的理论问题回溯到生活世界,再通过先验的追溯,回到先验主体性的意识结构之中分析先验主体间性的先验根据,接着阐述先验主体间性的类型和层次等,再以此为基础探讨生活世界的先验起源、先验构成以及本质结构等。在这些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奠基完成后,才能展开自然科学现象学的基本主题的阐明。 3.自然科学现象学研究的基本主题 在遵循现象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和方法的前提下,自然科学的现象学研究的主题、内容和方法,取决于科学认知的形式和机制所涉及的意识的本质结构、先验机制以及主体与自然的先验关联等的本质特征。现象学所揭示主体的意识的意向性的本质结构,也适用于科学的认知过程,只不过对于科学认知的意识结构和先验的经验构成方式等具有自己的特殊类型和结构。因此,对于自然科学现象学研究的内容和主题,也应该以科学认知的意识的意向性为分析的基本框架。 因此,对科学的现象学研究,以阐明科学认知的意识的意向性结构为核心主题,在此基础上再向先验自我意识以及对于自然的本体论分析这两个方向展开,这是比较合理的论述结构。在这种意向性的分析框架之中,涉及意向行为与意向对象或意向相关项这两端:一方面是对意向行为端的研究,如对科学研究中意向行为的本质形式和类型以及意识的先验构成形式等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作为意向相关项的意向对象、意义、真理等问题的论述。作为现象学的研究,其理论优势和关注重心在于意识的结构以及意识的行为,因此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意识经验的整体结构以及意向行为的类型和对对象的意向构成机制的分析。而对于意向对象的本体论等主题的分析,是奠基于对意向行为的分析的第二位的任务。 对于科学的认知而言,其意向性的结构呈现出其特殊的本质类型和不同的层次和结构,需要以不同的主题和层次来展开阐述。首先,在最为基本的含义上,意向性结构是指科学研究的意识的意向行为与其所指向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关联,如科学的观察就是以直观的对世界的经验为基础,借助科学的仪器而进行的、以技术为中介的对自然对象的观察。其次,科学认知的意向性体现在对于对象的动态的意向构成中,例如科学理论模型的构成,是以科学家的抽象化、理念化的思维为意识行为的主要形式,而科学研究的自然视域、认知经验是其意向指向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科学家的意识行为以这些意向对象端的经验为基础,以主动的、综合的形式构成科学理论、虽然构成的理论是具有经验普遍性的判断的集合,但这种构成应该遵循《经验与判断》(13)中所阐明的现象学的逻辑谱系学的本质形式。再次,科学认知的动态构成的意向性,还体现在科学理论在科学发展中的历史性的、阶段性的发生构成的形式,并且,对于科学认知的意识中的诸种意向性构成的结构的进一步反思和追溯,就涉及科学认知的意向性在意识结构中的先验根源和先验主体间性的发生构成功能和形式。最后,科学认知的意向性结构所显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先验关联,即在科学之中显示的使科学认知成为可能的主体与自然领域的先验关系。 如前所述,科学研究中的意向性分析的重点是对其相应的意向性构成行为的本质形式和先验机制的分析。科学研究中意向性行为的类型可分为理论性和实验性两类,一方面是观察实验中关于自然领域的对象、经验与意义的构成,另一方面是关于科学理论的概念、判断和意义的构成。科学的观察实验中的对象与经验的意向性构成,借助于实验的仪器设备等技术性中介,以及如量子理论所谓的观察构成对象或关于对象的可测量性质的机制,因此,这种意向构成方式涉及比较复杂的构成机制,因为不仅观察实验的技术性中介涉及参与的具身性的意向性构成经验问题,而且观察者、实验仪器与观测对象之间的关系涉及主体与自然世界之间的最为一般的先验关联形式,还关涉关于自然经验的构成方式以及自然的实在性这样的本体论问题。这些问题的阐明有赖于结合当今科学理论探索以及实验的前沿发现和哲学的相关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现象学视角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阐明。 对于科学理论的意向性构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一,从先验现象学的逻辑谱系学的层面的分析,从每一个科学理论的主体性的意向构成的本质形式和机制的层面看,其意向构成遵循胡塞尔《经验与判断》中相关的逻辑谱系学的关于经验、判断的先验构成的机制,不过对于数学化表述的科学理论的构成具有一些区别于普通的普遍性判断构成的本质特征。其二,从先验现象学的历史的发生构成的层面的分析。如果把科学研究看作一个由很多的研究构成的研究传统,那么科学理论的构成是在生活世界中由科学共同体的历史性的、主体间性的构成行为的成就,这种构成的本质形式及其逻辑谱系,是在一个历史性的时间之流之中显现、展开并完成的。因此,科学理论的意向构成,归根结底是在一种历史性的、先验主体间性的、科学传统的语境之中进行的。 另外,对于科学研究的意识的意向性结构的分析,还有与意向性行为分析相对应的意向相关项的分析。对于意向相关项的分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本体论分析,对于意向对象的本质特性以及对象域的本质特性和规律的研究,属于所谓区域本体论或形式本体论的研究范围;第二个方面属于意义分析,即对于作为意向相关项的科学的基本概念的意义和判断的明见性的研究。但对于自然科学现象学而言,最为根本的哲学问题,在于如何从现象学的层面,尤其是从先验分析的维度理解具有意识、身体和生命的主体与自然、世界乃至宇宙的关系。 ①Jean Petitot,J.Francisco Varela,Bernard Pachoud,Jean-Michel Roy,Naturalizing Phenomenology:Issues in Contemporary Phenome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17~23. ②③丹·扎哈维:《自然化现象学》,《求是学刊》2010年第5期。 ④梅洛-庞蒂:《符号》,蒋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3,第221、222页。 ⑤Maurece Merleau-Ponty,Nature,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obert Vallier,Northwesten University Press,2003,p.87. ⑥Dan Zahavi,"Horizontal Intentionality and Transcendental Intersubjectivity",Tijdschrift voor Filosofie,59(2),1997. ⑦⑧⑩布鲁斯罗·森布鲁姆、弗雷德·库特纳:《量子之谜——物理学遇到意识》,向真译,湖南科技出版社,第153页;第223页;第153页。 ⑨(11)(12)霍金:《大设计》,吴忠超译,湖南科技出版社,第120页;第133页;第137页。 (1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第327~392页。自然科学现象学怎么可能?基于先验现象学的归化现象学研究方案的转变_现象学论文
自然科学现象学怎么可能?基于先验现象学的归化现象学研究方案的转变_现象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