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绝经期 骨质疏松症 治未病 防治
Abstract: Osteoporosis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in menopausal women.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ory,“preventing disease”includes“Keep in good health without disease, prevent disease first, prevent minor symptoms gradually, treat the disease early, take care after the disease, prevent recurrence”, which is the medical prevention thought that consistent with the three-level prevention policy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According to TCM theory, osteoporos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kidney,liver, and spleen, etc., and the treat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whole concept and dialectical cause.By keeping the concept of“prevention”“treating disease earlier”,“preventing lesion”etc.,helping menopausal women prevent osteoporosis.It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atients by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such as mental health care,sports health care,and reasonable food and nutrition to intervene osteoporosis in menopausal women and reduce the risk of secondary fracture.
Keywords:menopause;osteoporosis;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prevent and cure
中医“治未病”是历代医家重视的疾病防治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晶,对国民健康的提高和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受到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提出了一系列的“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等战略要求,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的中医药干预措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应用。骨质疏松是绝经后女性的高发病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健康的临床常见病症,有资料显示,女性绝经后3~5年,骨量丢失加快,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升高[1]。骨质疏松可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是女性骨折发病的重要因素,随着妇女寿命延长及社会老龄化趋向,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已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女性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简述
1.1 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为特征。成人骨代谢的主要形式是骨重建,在破骨细胞作用下不断吸收旧骨,在成骨细胞作用下合成新骨,当骨微细结构发生改变,形成骨质疏松症。骨的代谢主要受性激素、降钙素的影响,性激素包括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可促进骨的形成、抑制骨吸收,影响骨的代谢,对维持骨量起着重要作用。雌激素主要抑制骨吸收,雌激素缺乏可造成骨吸收增强,引起骨丢失过快而出现骨质疏松[1-4]。
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一个渐进性过程,女性生殖功能从旺盛逐渐走向衰退,卵巢功能开始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体内雌激素分析不足,导致骨代谢平衡紊乱,骨量流失加速。王瑛等通过实验发现女性进入围绝经期时骨质开始流失,骨代谢以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作用显著增加为特征。中国产业调研网《2017年中国骨质疏松类用药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前景趋势报告》中表明,我国已成为全球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多的国家。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12.4%,其中骨折发生率约33%,女性占28.5%。截止2016年,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病人数达6940万,其中因为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达68.7万人次。
1.2 女性绝经前后期骨质变化特点
女性绝经前后期体内性激素的变化影响骨质疏松变化的程度,雌激素不足是导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因素[3]。机体在骨代谢过程中,骨组织每日都有一定量的吸收,并有相应数量的合成,两者呈动态平衡关系。当骨吸收量高于骨形成的情况下,会有骨丢失出现,导致骨软化,引起骨质疏松的发生。女性每年骨丢失约3.1%,早期骨质丢失约15.3%。人体在35岁左右达到骨骼质量的顶点,与男性不同,女性骨质疏松有明显的年龄相关性[3]。女性骨丢失开始于绝经前,绝经后加速,在绝经后5年内最快,随后缓慢丢失。在围绝经期开始,雌激素下降,破骨活动增加而成骨活动抑制,血液流变和微循环发生障碍。因此,围绝经期进行早期干预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助于减缓妇女老年后骨质疏松症的加重。
2 中医理论中的骨质疏松症
2.1 中医“治未病”理论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防患于未然”思想。“治未病”一词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锥,不宜晚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灵枢·逆顺篇》指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未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衰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势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说明疾病未发、病后邪气未盛、病后正气未虚应及时治疗。后世医家对“治未病”理论进行了不断发展,丰富“治未病”的内涵,并实践于临床,指导临床治病和养生,使“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治未病”强调“未病而治”“上工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贯穿于养生、防病的始终[5-6]。
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内涵: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即未病之前先预防,是针对健康未病态;②防微杜渐,治病于初始。在疾病无明显症状时果断采取措施,避免症状越来越多,是针对潜病未病态;③既病早治,防病传变。疾病已经存在,应及早治疗,防止由浅入深,甚或发生脏腑传变,是针对已病态;④病后调摄,防止复发。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应加强机体调摄,防止旧病复发。经过两千多年来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治未病”理论逐步形成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体系。
2.2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机理
骨质疏松症在中医当属“骨痹”“骨痿”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以肾、肝、脾虚为主,寒、热、瘀实为标等促进因素,其病在骨,以肾虚为本,同时与肝脾关系密切。“骨痹”“骨痿”始见于《黄帝内经》,骨痹乃“骨脂枯不长”,骨痿则“骨枯而髓减”。历代医家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与肾、肝、脾及血瘀关系密切。肾精亏虚是发病关键;肝失疏泄,脾胃虚弱是重要病机;血瘀是促进因素。《黄帝内经》认为骨痿首责于肾虚。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则坚固有力;肾精亏损,骨髓失养,则致骨质脆弱无力,引起驼背、脆性骨折、骨痛、身高变矮、腰膝酸软等症状。古代医家认为饮食五味影响骨的生长,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四肢才能强健有力,脾虚则无以生髓养骨,疾病发生。肝主藏血,主筋,主疏泄,濡养脏腑器官,调节人体机能活动。“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若肝失调达,肝气郁滞,耗伤阴血;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肾精亏损,骨髓失养,肢体不用,导致骨质疏松症。血瘀是肾气虚和脾气虚产生的病理产物,瘀血阻络也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因素[5-6]。先天之精不足或后天之精失养,影响髓的生成,可导致骨质疏松症。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应辩证求因,标本兼治,综合运用益肾填精、健脾益胃、疏肝养血、活血化瘀等方法,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优势。
女性一生要经历经、孕、胎、产、乳等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精逐渐亏虚,肝阴不足,《黄帝内经》提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肝肾亏虚,骨髓化生不足,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不足,进而髓减,骨失充养,筋脉失濡则骨枯中医学骨质疏松的病理多与“肾虚”有密切关系,骨与骨髓彼此相互滋养,骨骼若病变可损伤骨髓,进一步累及肾;反之肾气与肾精亏虚,则导致骨与骨髓不足,“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主骨,肾精充实得以濡养骨骼,以致骨骼坚强有力,肾气不足,肾精不充,而致骨病[5-6]。
3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运用“治未病”理论,探索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遵循内外兼顾、防治结合原则,运用精神调养、运动保健、合理膳食等传统中医干预手段,降低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甚或继发骨折风险,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入手,对绝经期妇女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李文华等报道,中医“治未病”在社区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社区中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认知率和依从性有一定的作用[7]。
3.1 未病先防
历代医家强调“未病先防”的重要意义,认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以先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摄于未病”。女性绝经前后的5~10年间,身体处于“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阶段,容易发生骨量减少,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易患人群。此阶段应把握好围绝经期“时间窗”,以“未病先防”为主,注重养生,将发病控制在萌芽阶段。
“形与神俱”、“形神合一”。《灵枢·口问》云:“悲哀悉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注重养神与养形,即精心养神,调适情志。围绝经期女性情绪波动较大,思想负担重,多有忧虑、消极、自卑等不良情绪。因此,围绝经期女性应注意心境平和,多与人沟通,乐观对待生活,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同时家人给予支持和理解,使气机调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精神内守,疾病无从生,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强壮,防患于未然。
“动则不衰,用则不退”。《黄帝内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适宜运动,能保持气血调和。适度体育锻炼,可以使周身经脉畅通,脏腑协调,气血调和,筋骨强壮,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骨骼老化。历代医家先后创立了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保健功法。运动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资料显示,国内外学者对运动疗法防治骨质疏松症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在骨质疏松症治疗过程中,运动疗法在预防骨折和跌倒、减轻肢体疼痛、提高肌肉力量和保持身体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恰当的体力活动能够保持肌肉的张力和肌力,提高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反应性和协调能力,减少跌摔和损伤的机率。
“起居有节,半百则衰矣”。规律的起居习惯包括顺应四时作息、劳逸结合、合理运动。起居生活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起居有常包括作息有时、顺应四时、劳逸适度。《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与天地同纪”。强调作息时间要有一定规律,要遵循昼夜节律及自然界四时变化节律,不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相违背。因此,绝经期女性应保持重组睡眠时间、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睡眠可以调整脏腑经络组织,恢复人体气血阴阳平衡。
3.2 既病早治 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采取“四早”理念,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重视整体综合干预,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高骨转换生化指标,提高骨密度。
中医既病早治干预措施主要通过中药和传统运动方法,根据绝经期女性“多虚多瘀”特点,以“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应用针灸治疗及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疗法,改善肢体拘挛、畏寒肢冷、骨痛、腰膝酸软等临床表现,减缓骨密度下降。研究发现,骨骼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总体呈现正常-减少-疏松的发展趋势,针灸干预能够清除骨量减少患者的体内自由基,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增加骨密度,防止骨量进一步减少。
3.3 既病防变 围绝经期女性因天葵渐竭,太冲脉虚衰,肾精不足而骨髓生化乏源,发生骨枯,临床多表现为腰背四肢疼痛,肢体萎软无力,驼背畸形,筋骨拘挛及脆性骨折等并发症,应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以达到“整体观念、治病求本”,注意病情变化,对症治疗,采用综合干预措施促进骨折愈合和防止骨折再次发生。可采用补肾壮骨类中药,以温肾健脾、活血化瘀,对已发生骨折的患者早期进行活血化瘀、止痛行气,中期强筋壮骨、养血通络,后期填精益髓、疏通经络。
5 小结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直接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目前医学界尚无有效药物恢复已丢失的骨量,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大于治疗。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未病先治”,重视“不治已病治未病”,关注病的“人”。中医理论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肾、肝、脾及血瘀等关系密切,肾精亏虚是发病的关键。肝失疏泄、脾胃虚弱为重要病机,而血瘀是促进因素,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治疗上重视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未病之前,注意调养精神,平衡气血阴阳,合理饮食,补精益气,保证机体营养,适当劳动,劳逸结合,养神练形,即“补之以气,养之以形”,防患于未然。既病后应辩证求因,标本兼治,在早期可通过运动和饮食调理使疾病向愈;中期可通过针灸、推拿辅之以中药治疗;后期可通过药物配合手术达到治疗目的。 总之中医“治未病”理论不仅停留在临床疾病治疗阶段,而更着眼于整个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人生命生长的全程,把养生、防治和康复融为一体,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并构建个性化健康促进的“治未病”模式。
[1]夏维波,李梅.绝经后骨质疏松[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19.
[2]王新风,李晓林.骨质疏松症非药物治疗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30(6):365-367.
[3]高雪莲,高莉梅.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2015(7):87.-873.
[4]程晓光.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5,25(5):308.
[5]柳承希,任艳玲.古代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7):2089-2092.
[6]张芳.“治未病”起源与发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1):6-8.
[7]李文华,储珏.中医“治未病”在社区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疗效观察[J],上海医药杂志,2014;35(16):30-32.
[8]朱金星,李洵等.浅析“治未病”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J].光明中医,2012,27(3):431-433.
[9]马同,赵继荣等.“治未病”思想在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24(09)1236-1239.
[10]邵慧兴,马力.“治未病”理论在预防骨质疏松症中的运用探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09(15):93-94.
[11]张长彪,赵军等.基于“治未病·未病先防”理论探讨中西医结合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J].西部中医药,2017;30(01):69-72.
[12]刘晓艳,吕艳明等.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吉林中医药,2019,39(03):417-419.
[13]胡巧媚,何本鸿等.中医“治未病”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3):34-35.
[14]闫莉萍.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J].临床研究,2017,9(26):87.
[15]魏戌,章轶立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策略与研究方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5-9.
论文作者:梁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骨质疏松症论文; 绝经期论文; 女性论文; 骨质疏松论文; 中医论文; 黄帝内经论文; 发生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