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问题应始终关注:邓小平农业思想研究_农业论文

农业问题应始终关注:邓小平农业思想研究_农业论文

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邓小平农业思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很紧论文,抓得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从农业的地位、农村政策、农业与科学、深化改革与保持农村政策稳定等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农业思想的独创性和科学性。其中重点论证了邓小平关于“农业是根本”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的农业思想,是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农业思想是有独创性的,是丰富的,大体上有以下几个部分。

不要忘掉农业是根本

邓小平有很长时间的农村经济工作实践。在革命根据地右江、井冈山瑞金、太行、大别山,都抓过农业生产,以太行的大生产运动时间最长。全国解放以后,在西南,土改、农业生产也是他的主要工作。调中央工作后,十年总书记时期,“文化大革命”后期,在一些关键时刻都抓了农村工作,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意见。影响比较大的,是著名的“猫论”,那实际是极带关键性的农村改革的突破性的意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的农业思想进一步发展,主要是把农村改革付诸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1957年9月,邓小平在八届三中全会(扩大)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中就说过:“中国是一个有六亿多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又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如果不发展农业,不但影响最大多数人的生活,影响工农联盟和人民的团结,而且也不可能迅速地发展工业。”又说:“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和现代化的农业国。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过去几年对工业宣传得多一些,调了一大批干部去搞工业,这是必要的,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对农业就有些宣传不够,现在应该着重宣传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①

邓小平还说过:在中国,六亿多人口五亿多人搞农业,是经济落后的表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使农业现代化,使大量的农民从农业转向工业、交通、艺术、文化。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工农并举,一不能丢工业,二不能丢农业。三年大跃进的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农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面对这个情况,邓小平在1962年7月指出,我们要克服困难,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要从恢复发展农业入手。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②这年9月,邓小平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也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路线,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工业主导还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要服务于农业,国内市场在农村。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1975年,邓小平再次强调,工业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一直强调要继续抓紧农业,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③“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④

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多次讲,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发展的重点,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这不仅是因为农村改革相对于城市及全面改革较为简单,更重要的是,中国农村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讲了以下一些新的观点:

第一,在中国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抓农村问题。邓小平讲过,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这里就包括首先要抓农业。他还指出,中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⑤他尖锐地指出,如果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连温饱都没有保障,怎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⑥

第二,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⑦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⑧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⑨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⑩

第三,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11)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贫困基础之上。(12)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13)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4)

第四,农业有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在邓小平眼里,农业问题,始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大问题。1986年6月10日,他在听取经济汇报时说,当前经济情况总的是不错的。前景如何,会遇到什么障碍?我想,是不是有两三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将会影响我们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农业如果有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现在粮食增长较慢,有位专家说,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新的徘徊时期。这是值得注意的。(15)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又指出,农村富起来容易,贫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农业就完了。(16)

邓小平的结论是,“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17)“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18)“我们从宏观上管理经济,应该把农业放到一个恰当位置上。”(19)

依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邓小平明确讲过,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20)这里讲的政策,是指制定正确的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概括起来是搞活经济和实行开放。(21)主要是两条,一条是使农民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一条是逐步增加农民的收入,消灭贫穷,使农村一天一天富裕起来。在这方面,邓小平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62年,邓小平就讲过要考虑“包产到户”的办法。他说,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问题。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他认为,当时出现的一些“包产到户”的新情况,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应该“百家争鸣”,大家出主意,最后找出个办法来。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些包产到户的,要使他们合法化。(22)可是由于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提阶级斗争,把包产到户当成修正主义、资本主义加以批判,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又批判“三自一包”,推行“左”的农村政策,这个问题没有能够很好解决,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民生活没有多大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邓小平就提出农村改革问题,基本思想是使农民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他说,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片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要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全国几百万个生产队都开动脑筋,能够增加多少财富啊!不但应该使每个生产队长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而且一定要使每个农民都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三中全会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稳定粮食征购指标,绝对不许购过头粮;提高粮、棉、油、糖、畜和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农机、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价格,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等。(23)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讲到这次改革时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24)

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安徽、四川省委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两省农村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邓小平对此积极支持。1980年5月30日,邓小平同中央有关同志谈话时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效果很好,变化很大。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他指出,担心这样搞会影响集体经济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25)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纪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强调要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后来,中央又进一步肯定双包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在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达93%,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26)

邓小平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个时候是万里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27)

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邓小平说,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28)

第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首先是增产粮食。邓小平认为,中国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他说过,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这里强调的,主要是粮食。他指出,2000年总要做到粮食基本过关,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2000年要生产多少粮食,人均粮食达到多少斤才算基本过关,这要好好计算。他说,中国每人平均每年总要吃四五百斤粮食,还要有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粗略估计一下,到2000年,以十二亿人口每人八百斤计算,粮食年产量要达到九千六百亿斤。总的目标始终不要离开本世纪末达到年产九千六百亿斤粮食的盘子。做到粮食过关不容易,要从各方面努力。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29)邓小平强调,从长远看,粮食问题很重要,要通过改革解决农业发展后劲问题。(30)

其二,农业要搞多种经营。邓小平认为,农业翻番,首先要增产粮食,但不能只靠粮食,主要靠多种经营,(31)使农村的商品经济大大发展起来。1987年,他在讲到这方面的成果时说:“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32)邓小平的这个思想,是对过去“以粮为纲”方针的校正。在三中全会以前一个较长时间里,发展农业孤立地搞以粮为纲,粮食反而发展不起来,农民的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在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实际上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那里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适宜发展的就不要去硬搞。象西北的不少地方,应该下决心以种牧草为主,发展畜牧业。总的思路是,结合本地情况,“多搞一些经济收益大、群众得实惠的东西”。(33)依据这个思想,邓小平还提出过发展林果业、创汇农业等具体设想。

其三,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邓小平对乡镇企业评价很高。他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了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持续了几年,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乡镇。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这个政策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使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34)

乡镇企业的一个积极作用,是找到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邓小平说,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长期以来,我们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平均只有一两亩地,多数人连温饱也谈不上。一搞改革和开放,剩下的人怎么办?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够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35)

在邓小平眼里,把农民从小块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新兴城镇和新型乡镇企业,是农村的希望所在。1987年3月27日,邓小平说,八年前我们提出农村搞开放政策,这个政策是很正确的。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36)

第三,打破大锅饭,实行多劳多得,重视物质利益,提倡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过去较长时期,在农村人民公社的收入分配中,平均主义盛行,普遍存在吃大锅饭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邓小平在谈到扩大自主权,发挥生产队和农民的主动创造精神时提出,生产队和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讲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从这个思想出发,邓小平提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指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37)1983年,邓小平在谈农业发展问题时又说,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38)

在农村收入政策上,邓小平的着眼点是,使广大农民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加收入,改变贫穷落后状态,逐步富裕起来。为达此目的,除采取上述的一些政策外,邓小平还注意实行价格改革,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988年邓小平还讲,过去物价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39)对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建议国务院把粮食统购价格提高百分之二十,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百分之五十,相应提高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时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把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降低百分之十到十五,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

此外,邓小平还提出国家要对贫困地区加以扶持,提倡先富的地区帮助后富的地区,沿海帮助内地发展经济。1978年,邓小平就指出,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支持。(40)1986年,邓小平又说,我们的改革在农村先见成效,但发展不平衡,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地区没有摆脱贫穷,主要是在西北干旱地区和西南一部分地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41)

总之,发展农业,政策的作用非常大。所以,邓小平说,从三中全会开始,我们首先解决农村政策问题,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多种经营,提倡科学种田,农民有经营管理自主权。这些政策很见效,三年农村就发生了显著变化。(42)

依靠科学,发展农村生产力

邓小平提出,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这是一个完整的思想。邓小平总的思想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他指出,一个种子,一个肥料,还有多种经营,潜力是很大的。种子搞好了,在同等条件下,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科学施肥潜力很大。增产粮食,就要从增加肥料上、改良种子上、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上、防治病虫害上、改进管理上,以及其他手段上,运用科学技术。在这方面,要有一些政策。比如,增加肥料对于增产粮食是靠得住的。肥料的质量要好,要把大力发展复合肥料作为方针定下来,如果走发展复合肥料的道路,我们就要下决心投资,把复合肥料厂搞上去。选好种子是靠得住能增产的,如杂交水稻良种,可以增产。要建立各种种子公司搞专业化。种子公司要有基地,要搞科研。法律要规定必须使用良种,定期更新。农田基本建设要纳入规划。要有全面规划,各方面都要注意有投资。(43)

邓小平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这里讲的没有破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技术。他说,农业科学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好意见。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高农作物单产,发展多种经营,改革耕作栽培方法,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要切实组织农业科学家重点项目的攻关。(44)

1988年9月,邓小平明确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讲到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时又说,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46)

邓小平还强调,我们整个农村工作都要注意科学,比如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又比如,要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在宣传上不要只讲一种办法,要求各地都照着去做。宣传好典型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47)

实际上,中央在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大的改革措施上,也是采取这样的科学态度的。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考察时,又谈了这个方面的历史。他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差不多全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开始搞并不踊跃呀,好多人在看。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就慢慢跟上来了。(48)

深化改革,保持农村政策的稳定

邓小平明确说过,现在农村工作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邓小平在这里所说的思想解放,实际是讲要坚持改革,深化改革,坚持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不变。

1990年3月,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49)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直强调改革开放政策不变。1984年,他就说,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农村政策一变,他们的生活水平马上就会降低。现在农村还有几千万人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50)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一次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变。他特别指出,这次十三届八中全会开得好,肯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一变就人心不安,人们就会说中央的政策变了。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样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51)

在现阶段,保持农村政策的稳定,实际上是保护和激发农民生产和经营积极性的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人的经营和创造。只有把我国八、九亿农民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都大大提高和充分发展起来,我国的农村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注释:

①《人民日报》1957年10月19日。

②(22)《邓小平文选》(1938-1965),第304页、第305-306页。

③④⑥⑦⑧(15)(16)(17)(1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第355页、第255页、第65页、第237页、第159页、第355页、第23页、第355。

⑤⑨(25)(33)(37)(40)(47)《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21页、第361页、第275页、第276页、第142页、第142页、第276-277页。

⑩(11)(12)(13)(14)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第77-78页、第117页、第237页、第213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9页。

(20)(2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

(23)参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8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8页。

(26)参见《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580页。

(27)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8页。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

(29)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23页、第159页。

(30)(31)(3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2页、第23页、第238页。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238页。

(35)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1-252页。

(36)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214页。

(38)(3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2页。

(41)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5页。

(4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1页。

(43)(44)参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7页、第12页。

(45)(46)(48)(4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第313页、第374页。

(50)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3-84页。

(510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农业问题应始终关注:邓小平农业思想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