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的实施_素质教育论文

论素质教育的实施_素质教育论文

论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0- 2677(1999)02-0053-5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颁布实施多年了,其中提出要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应试教育”的要求。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只见研讨,不见行动。偶尔见到有个别学校搞“素质教育”,也只是自行探索所得,无法大面积地在全国推广。而事实上,全国现在大部分学校仍然没有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阻碍我国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建立适应素质教育教学发展的课程体系;二是没有适应素质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教材;三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仍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教学与学习的需要;四是考试、考核和评估标准仍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五是现行的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等不能适应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顺利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教学的健康、普遍实施,必须抓好以下五项保证素质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必要基础建设。

一、改革课程,建设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古代的各式各类教育,以及近现代的教育和当代的应试教育之间的不同之处,都首先体现在课程体系的不同上。长期以来,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建设观念是十分保守的,稳定的,基本上能够适应应试教育教学的需要,保持了基本的选拔标准和全国、全省、全区统考的要求。课程建设体系上比较突出地体现出了以知识为中心的特色。这种适应应试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是学科知识系统的整体体现。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基本完善、严密和专门化的成熟课程内容,针对应试教育是比较适应的。应试教育的课程保留了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很大一部分,最值得通过系统、扎实的教学将其一代代传下去。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保存和延续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方面立下了不朽功勋。这是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方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这个历来明确的主旨上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综合国力的提高,综合实力的竞争已经不再取决于只占总人口极少部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了,而是取决于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这就使得原来适合以掌握已知知识为主,以选拔为中心,重点培养极少数人为主,而大多数人为“陪读”的淘汰式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很好地胜任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了。所以,必须改革现有的适应应试教育教学的课程,建立新的能够大面积地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伦理、知识、技术技能、心理、审美鉴赏、高尚的情操和身体等综合素质。教育不再是单纯以延续人类宝贵文化遗产为目标,而是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为目标。基于此,素质教育的目标远比应试教育的目标要高;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应试教育的要求更高。从单纯的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为主向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主的过渡,是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教学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显著标志。

那么,适应素质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理论界和教育界当前应当集中全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素质教育其本身注定了它必定要具备现代教育的特征。这就注定素质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使受教育者得到广泛而平等的教育。义务教育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它规定要使全社会的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财产和文化背景、宗教和信仰等,都有平等地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一法律制度的存在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基本标志。而且这种广泛性和平等性还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扩大化;2.为受教育者奠定终生和全时空受教育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人文思想、社会心理等领域和形态也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在学校的学习只是其进入社会后的一个基础,人的生存仍然要接受终身教育和全时空性的教育,而且这部分的教育将在受教育者一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学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处理好这一问题;3.要突出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素质教育也不能例外地必须走出象牙塔,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也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可能得到很好地发展;4.要协调好个性与共性的共同发展。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竞争将更激烈。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创造性和独立发展的能力与开拓精神。同时,每一个受教育者又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里,个性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并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体系还必须协调好个性与共性的共同发展;5.适应教育多样性要求的需要。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这是教育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后的必然特征。如它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知识技术和取得新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也要求教育的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必须多样化,以满足因人而异的教育需求。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经济发展的变革造成社会的不断变革,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必须与之保持相对应,在这个必然规律的运行中,教育也不能例外。7.要体现出向国际性和开放性发展的特征。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了国际合作和跨国发展的特征。国际间的人才、技术、文化、资金、信息等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必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重视这一特点。8.要突出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教育比传统教育更加复杂化,所以,它不能只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科技含量将不断提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9.要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特性。这一特性概括了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素,是受教育者接受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和衡量合格教育的基本标准。总之,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内容选择要能够适应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在强调了上述九个方面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基础知识课程。学校教育离不开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学习与继承,而受教育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丝毫离不开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受教育者的终身教育和全时空的教育奠定了基础,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必须强化和精炼。基础知识不但要包括传统的基本内容,而且应当及时补充进去最新的知识内容。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当代及未来知识内容的关系。

(二)实践课程。包括理论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目的是要让学生有感性地接触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学习的兴趣,印证和强化理论学习;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接触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对知识的一种使用。在接触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增强教育生产性和社会性,当然,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个性与共性,并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思想修养课程。包括政治、法律、心理、美学、文学、艺术、体育、哲学、逻辑学、运筹学等课程内容。通过这类课程,培养学生的马列主义的理论功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制意识,培养健康体质和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艺术审美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工作能力等。

(四)劳动技能课程。包括家庭劳动和社会生产劳动两大部分。劳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阶梯,学校教育要通过劳动课程,教给学生学会生活、工作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这一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技术技能,培养出有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

二、改革适应应试教育需要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材的编写,教育教学考核评估,教师备课、授课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教学量等具体标准都要依据教学大纲来定。我国以前制定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比较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基本上体现了以知识教学为主,兼顾一般知识运用技能为辅的特点。但是,达不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是很重要和必要的,但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全面挖掘受教育者的综合潜能,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现行的教学大纲还远远达不到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创造能力、健康的心理和体魄、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良好的劳动、生产、生活技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改革现行适应应试教育需要的教学大纲已经是势在必行了。没有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学大纲的颁行,学校素质教育的具体教学就缺少了一个最具权威性和指导性的教学纲领。素质教育的具体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开展和实施。

教材是实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的主要载体或依据。没有教材,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难以开展。应试教育如此,素质教育也毫不例外。所以,为了顺利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实施,必须尽快编辑出版发行适应素质教育教学需要的教材。

应试教育时期编著的教材基本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内容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必须从教材的体例上进行重新建设和选择。依据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的、目标、课程、教学大纲来建设一套全新的教材,为具体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基础条件。

三、改革教学方法,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现行的教学方法,经过近18年来的不断研究与探索,形成的十几个流派,全部都是在应试教育时期产生的,都带有明显的适应应试教育的特点,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育评估标准全都转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条件下,教师再沿用旧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自然很难适应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改革现行的适应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研究、创造出一些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是当务之急。

探索适应素质教育教学的方法,首先要解决教师的备课方法、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备课要坚持系统备课的原则,要以“育人”为中心,突出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也要以“育人”为中心,坚持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学法指导上,要以突出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责任、使命感和创造力为主,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其教学方法仍然有许多与应试教育相通,应试教育中许多合理的方法仍然可以使用。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个体差异,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具备统一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育教学评估标准的情况下,应当允许教师积极探索适应素质教育、适应自己个性特点,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一师一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作具体的统一要求,突出地域、民族、教师、学生等诸方面的不同特点,也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改革教学方法,使之适应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这是对教师提高素质提出的挑战。教师要从适应应试教育教学的境况中转移到适应素质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中来。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要坚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相关素质。教师的素质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推行。只有依照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角色,树立适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形象,培养和提高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素质和能力,才能够真正地顺利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实施。

提高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状况、职业理想、使命感和责任感、创造能力、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教育理论修养、审美能力、教育教学技能、课堂教学的综合协调能力等。教师素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师本人的积极努力。但是,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应当把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或者学历教育的内容列入招生培训计划之中,尽快组织师资进行科研,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为顺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输送大批合格的教师。

四、确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是教育质量检查、检验的必备标准和保持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任何一种教育都不能离开与它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评估标准的衡量,否则,就无法评定教育教学的好坏优劣,素质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教学评估标准在事实上就是起到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的作用。它从对学生的评价到对教师的评价递进到对学校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所以,对推动教育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确立适应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标准,当前须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推动全社会教育评估标准的观念转变。没有全社会对应试教育评估标准的观念转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观念转变。社会、家长和学生如果仍然用应试教育的评估标准来衡量素质教育,将会给素质教育的推行带来很大的阻力。为此:①要求广大的教育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们积极开展有关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探讨。既要从理论上搞清楚,又要注意实践的可操作性。②发动全社会参与展开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研讨。通过讨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现状的认识,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推动全社会教育思想的转变。③组织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研讨和确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毕竟是教育行业的决策部门,其制定的标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宏观杠杆的导向作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参与,可以有力地推动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评价素质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在素质教育体制下,学校的教育成绩应体现在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上,而不能单纯以升学率来作为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坚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考核考评教育质量的标准,可以有效地消除升学压力,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改革现行的以选拔智育为主的高考、中考招生制度,推行以选拔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主的高考招生制度。当今我国高考、中考招生制度的弊端是:人为地造成了中学生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不利局面,使德、德、体、美、劳五育中的“智育”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全面选拔成了单项选拔,其结果直接诱使了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走向了应试教育这一误区。所以,必须彻底改革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高考招生制度,使高考、中考招生的宏观指挥调控棒转向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使过去的单独以“智育”为唯一的高考、中考选拔标准回复到“德、智、体、美、劳”五育综合发展的选拔标准上来。

五、改革适应应试教育需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规章制度,建设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规章制度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规范教育的具体行政行为和教学的业务行为,是一切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素质教育更是要坚持依法治教。目前,我国颁布实施的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都明确肯定了“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只是在总则中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在具体的章节中却未具体地制定与实施素质教育相关的教学宗旨、目标、目的、方法、教材、设备、场所、招生考试方法、录取的原则与标准、具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标准,以及违反诸类具体规定的法律责任的追究和法律后果的承担及司法救济等法律、法规条文。从而使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法的硬度与权威性都大大降低了。

应试教育需要依法治教,素质教育也同样需要依法治教。但是,有效地推行依法治教、保障素质教育健康正确地顺利实施,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还很难有效地发挥起调整、规范和约束及激励的作用。所以需要对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一定要从推行和促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补充适应调整、规范和约束、激励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相关内容。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素质教育实施与发展作出的具体的行政行为、教师教学的具体方法要求与考核评估标准,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实践、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心理、生理健康标准,审美艺术鉴赏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等,对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著的体例,教学大纲的制定等,都应当有法律的具体规定。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教育立法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所以,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在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方面存在的差距还需要在一段稍长的时间里来逐步消除,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将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一起成长发展起来。

教育政策、制度在没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其效力就是发挥着调控、引导、规范、激励的作用,对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行为有着行政指挥和指导作用,具有必须执行的行政效力,对教育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我国在教育政策、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立法大致相同。近10年来陆续出台的一些教育政策和制度,都是随着时间的后移,逐渐地提出推行“素质教育”的提法。但是,对推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方法,师资素质要求、课堂教学方法、备课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对教师教学业务的考评,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公正评价,对考试方法的改革,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行政管理的具体目标与要求等内容都未作出具体的规定。除了一些原则性的提法出现了“素质”的名称外,没有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仍然是与应试教育相适应的。如果让这些与应试教育相适应的部分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或其中的部分不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条文继续发挥着法律和政策、规章制度的调整、调控作用的话,那是必然要继续严重地阻碍我国“素质教育”顺利推行的。所以,加快对现行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中部分不适应于调整、调控素质教育发展的条文和内容进行重新修改、补充,也是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政策与制度的制定与法律和法规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稳定性亦较小些,由于众所周知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较深远的原因,我们在改革相关的教育立法的过程中,可以先行通过修改或出台新的适应素质教育的政策和制度来指导我国的素质教育逐步实施发展,待在探索中不断积累出成功的经验时,再适时修改,充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或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在没有新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出台之前,不宜立即对原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进行全部否定,以免出现教育法律政策、制度的真空和空缺状态,反而给教育的平稳改革与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推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的调整、规范、指导和保障。依法治教是各国取得教育成功的普遍经验,我国也应倍加重视这一经验与教训。

标签:;  ;  ;  ;  ;  ;  ;  ;  

论素质教育的实施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