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肺心病临床治疗及效果观察论文_郑奕伟

(双牌县人民医院 湖南双牌 425200)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肺心病的临床疗效,提供更多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127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2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6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接受针对性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62例(95.38%)高于对照组52例(83.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 0.05。观察组共11例(16.92%)并发症少于对照组23例(37.10%),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 < 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心率、PaO2、PaCO2等指标无显著差异,即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三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 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肺心病病情复杂难断,根据患者疾病特征进行针对性治疗可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与并发症率,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肺心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冠状动脉硬化(简称冠心病)是由于血液中脂肪沉积,动脉内膜出现白斑,使得动脉腔变得狭窄,阻碍血液流通[1]。肺心病由胸肺组织结构、功能发生病变导致,易造成肺动脉压力升高,持久发展会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危害患者健康[2]。两种疾病相互掩盖,易漏诊和误诊,需加大治疗力度。本研究分析2014年9月~2016年3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7例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127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所有患者中男性79例,女性48例,年龄范围46~ 72岁,平均年龄(58.53±10.54)岁。对照组62例,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48~72岁,平均年龄(56.34±9.06)岁。观察组65例,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范围46 ~ 70岁,平均年龄(59.76±11.31)岁。患者入选标准:确诊为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无糖尿病、精神病等其他重大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同意。患者排除标准:病例资料不完整;有精神病、糖尿病等其他重大疾病;患者及其家属不同意。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别(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均进行常规性治疗,即采取平喘、化痰、氧疗等,主要增加患者肺部通气量,并且使用头孢类抗生素防止患者感染。同时,对患者使用血管扩张剂、强心利尿剂等药物,用于缓解心脏衰竭、增强心脏活性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即明确患者的用药禁忌;时刻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电解质变化,保持电解质平衡;适当增加洋地黄的剂量并同时联合利尿剂治疗心脏衰竭患者;使用硝酸酯制剂治疗心绞痛患者;对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相关手术;对出现休克现象的患者应及时输血并使用血管活性类药物等。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患者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结果及心悸、呼吸困难等疾病症状,将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显效。若心电图、心脏彩超没有好转,且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则判为无效;若心电图、心脏彩超有好转,且临床症状有改善,则为有效;若心电图、心脏彩超有显著好转,且临床症状消失则为显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有效率。此外,观察分析患者心率、电解质变化、PaO2、PaCO2等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工具SPSS19.0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分析,P < 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观察组总有效62例(95.38%)高于对照组52例(83.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 0.05。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n(%)]

3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引发冠心病、肺心病类疾病的因素越来越多。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通常表现出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3]。两种疾病症状十分复杂,相互掩盖,易产生误诊、漏诊现象,需进行全面综合诊治,对患者进行有效、针对性治疗。本研究对比分析常规性治疗方案和在此基础上的针对性治疗方案,发现后者更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观察组总有效62例(95.38%)高于对照组52例(83.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 0.05。这是因为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常常有较为复杂的临床表现,因此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患者的病情特点进性特定分析并采取相关针对性措施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存活率。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出现,观察组共11例(16.92%)少于对照组23例(37.10%),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 < 0.05。由于冠心病、肺心病本身病情复杂、症状多样等特点,须对该类患者进行时刻观察,明确患者的用药禁忌,在患者病症出现时进行针对、有效的治疗,如时刻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电解质变化,保持电解质平衡;适当增加洋地黄的剂量并同时联合利尿剂治疗心脏衰竭患者;使用硝酸酯制剂治疗心绞痛患者等。在全面缓解病情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治疗,减少患者并发症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心率、PaO2、PaCO2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即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三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 0.05。这与已有报道结果相似[4-5],说明接受针对性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好转更快、治疗效果更显著,临床治疗可进一步规范、针对性地应用。

综上所述,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往往病情复杂难断,根据患者疾病特征进行针对性治疗可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与并发症率,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瑾华. 对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7):168.

[2]刘小斌.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治疗体会[J]. 人人健康,2016(18):66.

[3]张钰彬. 探究冠心病合并肺心病的临床治疗[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1):51,53.

[4]潘霞,郜俊. 老年冠心病合并肺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J]. 家庭心理医生,2014:80.

[5]何德平,刘砚. 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采用规范方案治疗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4(15):27-28.

论文作者:郑奕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冠心病合并肺心病临床治疗及效果观察论文_郑奕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