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_执政能力论文

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_执政能力论文

略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任务论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论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这些任务涵盖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突出的是提高五大能力。

第一,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提高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提高领导发展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领导发展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

提高领导发展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就必须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领导发展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关键在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机制和方式。《决定》明确规定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又对政府如何管理经济工作提出了要求。这个规定,既着眼于理顺党政关系,又着眼于形成党政合力;既进一步克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又积极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更多地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

第二,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全面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第三,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一是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其着眼点是通过推动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此,《决定》提出要抓好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建设,大力营造鼓励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

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其着眼点是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此,《决定》提出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抓紧制定文化发展纲要和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是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其着眼点是坚持宣传舆论工作的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为此,《决定》要求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互联网管理体制和网上宣传队伍建设。

四是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其着眼点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五是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其着眼点是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抓好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建设。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关键是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特点规律。我们通常所称的“文化”一般是指精神文化,它大致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理性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和社会习俗文化等四个主要部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文化一词的来源和内容就可以看出,“文”“化”的过程,是一种在漫长时期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熏陶和改变人与社会的过程。推进文化建设,根本上是做人的心灵的感化、铸造、雕琢工作,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润物无声的细腻,需要春风和煦的温暖,需要心灵沟通的艺术。只有紧紧把握这些特点,有的放矢地改进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才能使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第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建设和谐社会,把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关于全面、协调、稳定、社会进步和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等等的思想,集中了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面向未来,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建设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将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还应包括“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方面。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令人鼓舞的,但真正达到和谐社会的状态和境界,却是非常艰巨、非常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作出极大的、而且是长期和稳定的努力。理解、把握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把握和处理动力与平衡两种社会运行机制的关系。

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它是否具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动力机制提供和传输着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能源和能量,平衡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

社会需要动力。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社会的每个成员或群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事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社会活动,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也需要平衡,每个成员或群体都按照一定的规范各处其位,各得其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稳定的状态。

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动力机制,社会就会陷于僵化、停滞的状态;没有平衡机制,社会又会陷于混乱、动荡的状态。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不仅要看这两大机制是否各自都具有良好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关键是要看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协调稳定地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动力机制的社会表现和衡量尺度,主要是效率。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表现在发展上。平衡机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是资源配置的结构比例和财富分配的公平公正。在人的社会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平等。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表现为有序和稳定。效率与公平,是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的一对重要矛盾,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中心课题。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关系,往往突出地表现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

第五,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态势,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也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应对国际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能力。这是我们科学地制定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基础。邓小平要求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外方针政策,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在新形势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日益表现出一种双向互动的态势。我们既要应对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也有必要和能力对外部世界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其向着对我们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中国对外活动的方式,已经不是仅仅对国际事务作出直接的反应,而是要主动对国际事务发生影响,力争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对外战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确处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关系,主动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外交活动,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三,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善于扬长避短,变挑战为机遇,加快熟悉和善于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磋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妥善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情况的关注,进一步推动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四,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关系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安全环境在总体上有很大改善。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安全问题。现在国家安全已经是一个全局性、综合性的问题。现代的安全观念也已经是一个超出国土安全之上,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安全观念。所以,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全方位地做好安全防卫工作,完善国家安全战略,抓紧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有效防范来自国际领域的各种风险。

标签:;  ;  ;  ;  ;  ;  ;  

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_执政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