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规范化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牛蒡论文,栽培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大力子,为常用中药,形状为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较浅。果皮硬,子叶2片,为乳白色,油质,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具疏风散热、宜肺透疹、散结解毒之功能。根亦入药,具清热、疏风、利咽功能。主产东北各省,现甘肃省于近年引种栽培,面积逐年扩大。
1 形态特征
牛蒡为2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2m。主根肉质;茎直立,粗壮,多分枝,略带紫色,被白色柔毛;基生叶丛生,大型,长40~50cm,宽30~40cm,中部以上叶互生,具柄;叶片为卵状心形至阔卵形,边缘具细锯齿或呈微波状,叶背密被白色柔毛;花序为头状花序,排列呈伞房状,总苞片先端弯曲呈钩刺状,小花全为管状花,紫红色;瘦果长椭圆形或倒卵形,略具三棱,表面灰褐色,具灰色斑点,冠毛宿存,淡褐色,呈短刺状。花期5~6月,果期6~8月。
2 生长习性
牛蒡为深根性植物,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较耐盐碱,忌积水。多见于山坡、田野、路旁,但喜温暖湿润向阳环境,低山区和海拔较低的丘陵地带最适宜生长,种子发芽适温为20~25℃,发芽率70%~90%,种子寿命为2a。播种当年只形成叶簇,第2年才能抽茎开花结果。
3 栽培技术
3.1 选地、整地
牛蒡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但栽培时,宜选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农业生产区域。牛蒡子生产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深翻晒土。使用肥料按NY/T394-2000规定执行,深翻前每667施入饼肥75kg、优质腐熟的土杂肥5000kg以上、碳酸氢铵50kg。整地按行距70~80cm挖沟,沟宽约30cm,深约10cm,沟间形成一条宽40~50cm、高15cm左右的垄,垄两侧拍实,以防下雨时塌沟。为了有利于菜用牛蒡肉质根的伸长和加粗生长,整地时除施入上述数量的肥料外,还必须按行距70~80cm挖出宽30cm、深40cm的疏松种植带,以利根系下扎。
3.2 气候及土壤条件
要求产区海拔为1900~3000m,年均温为3.60~8.50℃,育苗适温18~25℃,生长适温15~25℃,年日照时数1700~2800h,降雨量为230~600mm,年大于0℃的积温为1800~2200℃,无霜期100~180d。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栽培,pH6.50~7.50。
3.3 茬口
前茬选择非菊科植物的地块栽培,要求进行2~3a以上的轮作。另外,不宜选前茬为麻类、甘草、葵花、玉米等深根型植物地块。
3.4 种子
3.4.1 品种选择
牛蒡作为药用,选择传统栽培的优良地方品种;作为菜用,选择从日本引进的“地黄”、“白肌大长”、“白肌早生”、“柳川理想”、“早生”等品种。
3.4.2 种子的选择
纯度≥98%,净度≥95%,含水量≤10%,发芽率≥80%以上:外观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无霉变,具本品种固有色泽。
3.4.3 播前种子的处理方法
①温水浸种。去除杂质、秕籽、霉变种子,选择饱满、有光泽的种子并用55℃左右温水浸种10min。
②药剂拌种。去除杂质、秕籽、霉变种子,选择饱满、有光泽的种子并用相当于种子重量0.30%的瑞毒霉(甲霜灵)杀菌剂拌种。
3.5 播种育苗
春播在3~4月土壤解冻后,秋播在10月土壤封冻前进行。
3.5.1 药用牛蒡
药用牛蒡主要采用育苗移栽方式。3月上旬,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40cm开沟,条沟内按穴距20cm穴播,每穴3~4粒种子,每667用种子0.50~0.60kg。成苗在5月上旬或夏收结束后及时移栽定植。定植按株行距80cm×80cm开穴栽植,每穴2株,每667留苗约2100株。缓苗后及时追肥浇水,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3.5.2 菜用牛蒡
菜用牛蒡只采用直播方式种植。直播以春播最好,一般在3月中旬~4月上旬进行。条播时以行距80cm开沟直接播种,沟深约10cm,株距约80cm进行穴播,每穴放入5~6粒种子,覆土后耱平即可。条播每667用牛蒡种子约1.50kg。与小麦套种时,在整好的地块上,每隔4行小麦,套种1行牛蒡,一般以牛蒡行距70~80cm为宜,每667用牛蒡种子约0.40kg。生产田在植株长至1~2片真叶时进行第1次间苗,在4~5片真叶时进行第2次间苗,每穴留1~2株,按苗距7~10cm定苗。缺苗时,可带土移苗补栽。定苗时,除去劣苗及过旺苗,留大小一致的苗。
3.6 田间管理
3.6.1 排灌
在苗期,移栽后要经常保持地面湿润,幼苗返青和花期不可缺水。追肥后、严重干旱时应适当浇水,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
3.6.2 间苗、定苗
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补苗,每穴留1~2株健苗,确保苗全苗壮。
3.6.3 中耕除草
对杂草偏重的地块,可用除草剂除草。每667可用10.80%高效益草能25~30mL,兑水50~60kg,在牛蒡出苗后行间用药,从杂草出苗至生长盛期均可喷药;也可用50%的精禾草克50~60mL,兑水15~20kg,在牛蒡定苗后,杂草3~5叶期时,选择傍晚用药。菜用牛蒡除了中耕锄草外,还要进行培土,以利于直根的生长和膨大,牛蒡封行后不再培土。
3.6.4 水肥管理
药用牛蒡在整个生长期可进行2次追肥,第1次在植株高30~40cm时,在行间开沟追施尿素,每667施10kg;第2次在植株旺盛生长期,结合浇水穴施追肥,每667施尿素8~10kg。菜用牛蒡在整个生长期可进行3次追肥,前2次追肥与药用牛蒡相同,第3次追肥在肉质根膨大后,可用磷酸二铵10kg、硫酸钾5kg追施。最好在根际打孔,深施入土10~20cm,施后覆土。
3.6.5 越冬管理
牛蒡当年播种不结果,为促进第2年生长、苗壮,提高产量和质量,冬季叶子枯萎后,要及时清除枯叶和杂草,干旱时浇封冻水,封冻前在植株的基部培土,第2年解冻后将盖土松动。
3.7 病虫害防治
防治用药选择要严格执行GB/T8321、GB4285和NY/T393-2000的规定。
3.7.1 病害
主要有白粉病和褐斑病等。用2%武夷霉素200倍液或50%多硫胶悬剂300~4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防治。
3.7.2 虫害
主要有蚜虫和黏虫等。牛蒡上的蚜虫多为黑色,在点片发生时即应喷药防治,可选用40%的乐果1500倍液,或50%抗蚜威(辟蚜雾)200倍液,或阿克泰15~20g,兑水100kg进行叶面喷雾。黏虫要在幼龄期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防治。
4 采收与加工
4.1 采收时间
牛蒡子成熟采收期在7~8月,但因果实成熟期不一致,要随熟随采。当种子黄里透黑时应分期分批将果枝剪下,一般2~3次便可采收完。菜用牛蒡一般在10~11月采挖。
4.2 采收方法
药用牛蒡采摘宜选择晴天,采摘时应将果枝剪下,严防过分振动植株。菜用牛蒡采收前应先割去叶片,留地面以上10~15cm长的叶柄,在根的侧面挖至根长的1/2时,用手拔出即可。
4.3 加工
4.3.1 干燥
牛蒡子采收后,应晾晒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以免发霉变质。
4.3.2 去杂
果枝干燥后可直接用手搓揉或用木棒等敲打脱取种子,再用网筛去除枝叶、果柄等杂质。菜用牛蒡根采挖后应除去泥土、残枝。
4.3.3 分级
菜用牛蒡根一级:长度在65cm以上,无侧根;二级:长度在40~64cm之间,无侧根;其余为等外品,分级后进行清洗。分级清选后还应根据订购商要求进行简单加工。
联系电话:0931-886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