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论文_段珍真,王双岩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论文_段珍真,王双岩

1. 身份证号码: 51132419830524129X 北京市 100000;2.身份证号码:371425199011022876 北京市 100000

摘要:目前,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准 确 预 测到未来地震发展的时间、规模和地点等,人们对地震作用的特性和地震破坏机理的认识尚不充分,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难以保障地震突发时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 中 融 入 良 好 的 抗 震 设 计 理 念 是 极 为 重 要 的。从文章论述的内容可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朝着“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方向发展,以通过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结构和构件具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而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行业发展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发展与目标概述

地震灾害,主要是指地壳快速释放能力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具有爆发迅速、破坏性强、难以预测等特点。尤其是对建筑物的损害,更是巨大。在一次次地震之后,人们生命与财产安全均受到了巨大损失。人类开始重视其应对地震的方法,并且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相关研究。当中,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研究便是目前重要研究领域。建筑抗震能力的提高,便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总结以往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程度的经验,同时利用自身多年从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经验,以建筑结构关于抗震理论知识以及抗震标准为依据,在具体的建筑结构设计中,已然提升了抗震设计水平,能够有效抵抗一些级别的地震。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目标,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达标。具体而言,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满足国家抗震设计相关标准,同时满足设计单位对建筑结构的实用性、美观性以及经济性等要求。(2)建筑结构设计真正意义上做到以人的生命安全为目标,有效提升建筑整体施工质量。当下建筑设计不仅仅需要体现功能多样化,还需要注重安全与稳定性,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安全与稳定做基础,建筑整体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对于抗震设计不够重视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建筑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现阶段在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大多会将重点放在建筑的实用性与外形设计方面,进而会忽略掉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另外,还有的设计人员对于抗震设计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来的思想认识上,同时在长期的设计工作中不重视结构的抗震设计。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意识到建筑抗震设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2.2抗震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效果,因而在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要提升抗震设计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到某些原因的影响,导致抗震设计的结构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甚至一些设计偏离了建筑设计的初衷。这不仅导致了严重的浪费问题,同时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也没有达到要求。另外,一些设计人员由于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导致了抗震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套公式、程式化的问题,这也会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

3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分析

3.1因地制宜,保证建筑场地选择的合理性

无论是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工程而言,在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都需要保证建筑场地选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真正实现因地制宜的基本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也就是说选择一个合适,并且符合实际要求的建筑场地,能够尽可能减少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作业量,还能够保证最终的施工效果。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在针对场地进行选择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比较平坦的土地,这种具有平坦特征的场地,一旦地震灾害发生,可以尽可能降低由于其带来的经济损失。甚至可以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产生的损失,同时,对整个施工作业流程的实施能够起到一定的方便快捷作用。

3.2选择恰当的场地、地基和基础形式

基于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合理的设计和结构优化不仅要关注建设项目的设计,还要注意相关场地,基础和设施的相关要求,选择合理的场地、地基、基础形式来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1) 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工地,建筑物都应该选择在地层稳定、抗震性能高的区域进行建设,尽量避开抗震性能较弱的区域,如 :软弱土、非岩质的陡坡、液化土、河岸、边坡不均匀的土层区域,如果不可避免,就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降低损害;更不要将建筑物监理在危险的地段,比如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地裂、崩塌等的危险地段。这些都是基本常识,不应该出现在结构抗震设计中。(2) 有关建设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形式,要根据岩土工程勘查报告,在基础设计过程中,要避免将同一个结构单元的基础放在不同的地基上,比如在同一栋楼,不能有的地基采用泥土地基,有的采用岩石地基,这样会大大降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这种情况不应出现在建筑结构设计当中。同样的结构单元要使用相同的地基形式,对于饱和砂土、粉土等类型的地基,除进行6度强化外,还要判断具体的液化情况;如若存在液化土层地基,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液化绳子消除液化,防止地震时对建筑物造成的一系列破坏。由此可见,建筑物场地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抗震性能,只有选择稳定的地基和合理的基础设计,才能确保上部结构的相对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震性能,从而让建筑上部结构抗震性能的设计更上一层楼。

3.3建筑结构参数的合理计算

在针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具体方案落实和设计的时候,要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抗震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对实际进行综合考量之后可以看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本身具有比较强的艺术性和科学。所以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与其相符和的参数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保证参数的准确性和有效。一般情况下,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对地震灾害进行科学合理的模拟试验,通过模拟可以对地震出现以后造成的损失进行合理计算。根据这些损失计算结果,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设计方案,并且将这些方案落实到实处,体现在各个环节当中,真正为地震灾害提供有效的保障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现有这些参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这些参数的整体利用率,而且还能够保证这些参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4合理选择建筑结构体系

作为抗震设计的起点与重点,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方案设计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的抗震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抗震方案设计过程中,首先不能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不能因为个别的建筑结构而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抗震性能造成影响。设计过程中,要确保建筑结构有着一定的赘余度,即便建筑结构中的个别部分出现损坏的问题,也不能对建筑的整体抗震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其次,要明确地震的传递路径,对于设计工作中的计算图要严格控制。在进行竖向结构的设计工作时,要确保在垂直重力荷载的作用下,压应力水平方向要保持均匀。对于转换结构而言,其上部结构的竖向构件会进行重力荷载的传递,因而设计过程中要确保荷载力能够在转换层进行一次到两次的转换;另外,设计人员要做好结构体系的强度和刚度控制。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每一个建筑结构部件的刚度与强度能够得到均匀的分配,同时还要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符合整体的设计要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具有难以预测、破坏力超强等特点,一旦出现地震,将会对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为此,有必要重视起建筑物的抗震性,以此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性。基于此,以上内容就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崔晶巍.抗震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7(12):91.

[2]崔伟平.探究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5):77.

[3]曹磊.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3):59-60.

[4]邵 伟.刍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OL].建筑知识,2017(11)[2018-06-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243.TU.20170930.1056.032.html.

[5]何丽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研究[J].数码设计,2017,6(10):114.

论文作者:段珍真,王双岩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论文_段珍真,王双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