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信息对企业重组的影响及解决建议

非对称信息对企业重组的影响及解决建议

王锦[1]2001年在《非对称信息对企业重组的影响及解决建议》文中提出企业资产重组在企业界、金融界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人们对非对称信息对企业重组的认识却逐步在实践中被重视起来。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机制下尤其存在非对称信息,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非对称信息对企业重组的影响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对于提高重组收益及效率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非对称信息对企业重组的影响,分别从重组企业内部、重组企业之间和重组企业与市场之间分析非对称信息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将我国企业重组中的非对称信息产生的因素归于两类:一类是体制性原因,另一类是制度性原因。在我国现状下建议积极促进国有股减持,设立股票期权以及加大立法程度(尤其是公司法和证券法)来减少非对称信息对企业重组的负面影响。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重组企业内部、重组企业之间以及重组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叁个视角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非对称信息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第二,本文结合案例作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研究非对称信息对企业重组的现实意义。

罗良忠[2]2006年在《不完全信息对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在简要介绍不完全信息、非对称信息和收缩性资本运营的含义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完全信息对我国企业缩性资本运营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康立[3]2007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小企业在增进市场效率、提升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及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征下,中小企业给国民经济赋予了发展与改革的双重意义。然而,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约束却成为钳制其发展潜力和速度的主要掣肘。在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下,银行信贷融资是对中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主要外源融资形式。故而,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银行业结构变迁与整合、信贷担保制度构建都将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为独特视角,立体而全面地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非对称信息特征为主线,通过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信息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信贷契约理论、信用担保理论等现代经济学前沿理论观点,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剖析商业银行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相互关系;从宏观视角探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对应逻辑;从制度设计上考察信贷担保制度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功能重构。旨在从中演绎出重要的结论与有益的启迪,以期为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与中小企业良性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论文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概述。第2章着重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融资缺口问题。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多重相对性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融资需求特征。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需要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体系来对应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表现出更偏好内源融资,更依赖债务融资等特征。中小企业在外源融资中更易遭受“融资缺口”的困扰,其形成原因可以从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以及金融体制和政府管制等方面找到解答。第3章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别从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叁个不同的视角,提炼出适合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观点。其中,在融资结构理论中,代理成本理论、信号理论和融资顺序理论对于解释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行为最具说服力。由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分析范式共同构成的金融中介理论,为解释商业银行的信息生产优势、监控和创建声誉机制功能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在企业规模、项目风险类型、抵押品价值量和区域因素等变量上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综合模型,为中小企业易成为银行信贷配给受害者这一信贷市场普遍现象,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第4章从非对称信息视角考察了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关系。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结构、银行业结构、利率体制、抵押和担保等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影响中小企业的信贷合约设计。这些影响因素彼此关联,或导致信贷合约不易达成,或形成信贷合约低效均衡。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必须在完善银行竞争结构的基础上,改进银行对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估及风险管理技术,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吸收风险,并努力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第5章从相对优势理论、制度和贷款技术演进等多维视角,对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银行业结构包含银行业规模结构和银行业市场结构两个层面。国内外文献表明,银行业结构因大规模并购而导致的集约化趋势,对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产生的影响并不存在单一结论。通过综合权衡不同规模银行信息优势和风险分担优势,本文发现银行业规模扩张与中小企业融资困惑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小银行优势假说”正遭遇质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势会发生消长,大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优势和作用有加强趋势。因此,过分强调倚重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片面性。第6章探讨了信用担保制度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其介入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依旧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信用担保制度的基本构架,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形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作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机制的补充,具有一定必要性,但不能过分放大其作用。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应在发展思路、组织结构和运作形式上科学定位及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重塑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经济功能。第7章围绕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微观制约因素、我国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悖论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调查报告和问卷调查方式取得的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陷入困境之中。通过回归分析和检验发现,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微观约束主要来源于贷款条件约束、财务指标约束和审批时滞约束。从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与银行业结构的关系上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歧视并非由银行业规模因素所致,而是由我国银行业所有制结构和治理结构不合理造成。一味强调通过创建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政策主张,可能将我国银行业改革带向误区。第8章剖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制度根源并提出解困思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交易达成的各种制度因素,包括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缺失、银行业治理结构和竞争结构缺陷、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及信贷技术的滞后、金融抑制因素等。中国应从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政策中获取经验,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调整银行业结构、建立银行内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建立多层次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政策法律体系等手段,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全面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特性;通过归纳与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偏好寻求有力的理论支撑;将信贷合约理论应用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分析,并推导出一些有价值的政策结论;从理论、制度、历史及技术进步等多维度视角,为研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更为完整的解释框架;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功能重构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在实证分析环节,运用问卷调查和亲历基层访谈获取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及反映的真实信息,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囿于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本文较偏重理论分析而显计量分析不足。既有的回归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分析所选取的样本较为特殊,因此其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是一个覆盖面较广的课题,由于占有文献有限,本文仅选取了其中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较为粗浅的探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也将是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高菠[4]2012年在《非对称信息下的上市公司并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并购是促进公司进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全流通制度下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进一步健全,上市公司并购总体数量增多、交易规模加大、方式创新丰富。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研究非对称信息对上市公司并购的影响,希望为今后企业成功并购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收购方在选择目标公司、应对目标公司反并购方面难度加大,导致并购成本增加,从而使并购行为倾向于失败,故欲提高上市公司成功并购的可能性,就必须有效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的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回顾了有关中、外研究成果与现状。论文的第二章对上市公司并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回顾了非对称信息理论。在第叁章根据非对称信息理论,分析了非对称信息在上市公司并购中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并且分别从收购方选择目标公司、收购方应对目标公司反并购、收购方并购后整合叁方面入手,分析了非对称信息对上市公司并购的影响。论文的第四章根据叁方面影响有针对性的引入叁个典型案例,分别分析了在并购过程中非对称信息的表现及收购方应对方式。论文的第五章,针对前面的分析结果,对应对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的信息非对称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李璐[5]2005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股票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国股票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充分肯定我国股票市场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股票市场毕竟还十分年轻,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信息的非对称性成为很多问题的起因,怎样解决由此带来的监管的失灵,委托—代理的矛盾和投资者利益的冲突,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难题,博弈论的方法和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的平台。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股票市场上参与者的现状,明确界定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的叁类主要的参与主体:政府、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他们之间的信息分布是典型的非对称分布。然后运用非对称信息理论识别参与博弈的主体,分析主体间各种非对称信息的种类,进而探讨主体在非完美、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博弈行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经验检验和实证检验,说明政府通过监督和检查来控制上市公司上市、交易、退市过程中虚假报告和欺诈行为的机会成本,从而保持良好公平的竞争机制。股东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制定最优的激励合同,激励和约束上市公司经营者,避免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造成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个人投资者通过观察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判断机构投资者类型,避免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特别是二级市场上,通过交易差价来套取个人投资者的金钱。 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角度提出减少股票市场非对称信息的政策建议。

王燕[6]2007年在《网络型产业价格规制模式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铁路产业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改革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制度上的路径依赖使得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痕迹难以轻易的消除,体制上的相互制约使得无论是哪项改革都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困扰,中国的具体国情又使得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在我们这里并不能完全奏效和适用,但是正是由于这种难度和挑战,赋予了我国铁路改革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我国铁路业诸多方面的改革中,本文选择了价格规制模式改革作为切入点,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我国铁路运价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改革,但改革基本上是一个调价和运价体系调整的过程,其间政府也推行了局部的运价浮动等政策,但从整体上看,价格规制缺乏有效的手段,激励机制远远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有效手段的把握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理论的解释和方法的支持;第二,我国现阶段开展的轰轰烈烈的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实际上是放松进入规制的重要表现形式,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放松进入规制需要放松价格规制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与之相配套,几者相辅相成才能使改革更加富有成效。因此,本文希望通过价格规制模式的研究,能够对我国铁路以及其他类似的网络型产业的价格规制改革有所裨益。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绎与归纳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在研究内容上,首先,对价格规制的模式体系进行了梳理,并对主要价格规制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目的是为价格规制改革提供模式选择的基础;其次,从改革过程、规制结构、定价方式、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对我国铁路运价规制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确定价格规制模式改革的现实环境;第叁,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国外铁路运价规制改革的经验借鉴和国内改革影响因素分析两个视角,研究了我国铁路运价规制模式改革的路径,提出了逐步加大模式激励性的渐进式改革思路;第四,加入非对称信息这一假设条件,对改革思路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即运用委托-代理、博弈论等理论工具,对投资回报率和价格上限规制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投资行为扭曲、规制俘虏等更深层的问题进行了逐项的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最后,本文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价规制模式改革对策建议及相应的改革配套措施。本文中含有图11幅,表20个,参考文献120篇。

马洪芳, 张霜[7]2007年在《证券市场非对称信息对壳资源利用的影响》文中认为证券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状况下,分析证券市场非对称信息的表现,阐述非对称信息对壳资源利用市场的有效性和公允性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从政府和上市公司角度提出建议。

武斌[8]2007年在《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从1988年Fazzari首次正式提出到现在,一直是公司财务领域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Fazzari,Kaplan,Myers,Majluf,Jense,Stiglitz等诸多世界着名学者都对该问题的研究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并且,对该问题的研究同时推动了公司治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等相关理论的发展,有许多研究成果都被世界500强的公司应用在其现金流管理和管理层激励政策当中,使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和现金流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造成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的原因有两种:非对称信息导致的融资约束和管理自由化导致的过度投资。不同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依赖性不同,背后的原因也不同。本文通过对中国沪深上市公司1999-2000和2004-2005年间公司投资与自由现金流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探讨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及其背后的原因,利用改进后的回归模型与以前研究模型的效果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分析公司特征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是要找出影响中国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关键因素,为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无效率的过度投资行为,提高公司治理结构和盈利能力提供可行的参考意见。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面板数据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中国上市公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拥有较高增长率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源于非对称信息;投资前景较差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则源于管理自由化。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对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显着,小规模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要高于大规模公司,并且动因检验结果为管理自由化,大公司的动因检验结果效果不显着;高负债率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要远低于低负债率公司,而且高负债率公司更可能受到管理自由化的影响,而低负债率公司更可能受到非对称信息的影响。由于中国上市公司并不注重股东回报率,股利支付率对公司现金流敏感性几乎没有影响,不能作为衡量融资约束程度的指标。

李晶晶[9]2008年在《非对称信息下的企业并购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并购全球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从国内并购到国际并购,并购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在推动公司价值成长、优化市场结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非对称信息会影响企业并购的效率,增加了并购的成本与风险,影响了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因此,探讨非对称信息对企业并购的不利影响,以及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具体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论文根据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应用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与非对称信息古诺寡头竞争模型,研究非对称信息环境下,企业并购中猎头企业与目标企业的博弈行为,以及目标企业之间并购竞争行为。论文首先对企业并购与非对称信息理论进行综述,分析企业并购中非对称信息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将目标企业私人信息分为事前的非对称信息与事后的非对称信息,应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模型,探讨非对称信息对猎头企业与目标企业并购的影响,对应两种非对称信息分别给出了防范对策。论文还对以往非对称信息下企业并购的研究进行总结与评述,应用非对称信息下的古诺特寡头竞争博弈模型,分析非对称信息下两个参与竞争的目标企业的欲望、相对于对手的决心、信念以及能力的改变对目标企业并购努力的影响,以及参与竞争的目标企业的努力改变对对手努力的影响。论文对于非对称信息的目标企业行为博弈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马胜[10]2006年在《企业破产制度重构》文中指出经营失败是市场竞争中的普遍现象,因而有效的破产制度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企业破产研究的既有理论成果为逻辑起点,以企业破产的基础理论和企业相机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石来展开对企业破产制度的考察和讨论。全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博弈论、回归分析等多种分析工具以及制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系统阐述和探究了企业相机治理的理论模型及理论体系、企业破产过程中各相机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企业破产过程中的相机治理模式设计、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制度检视与改革方向等等内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以企业相机治理理论框架为全文的分析基准和逻辑视域,力图通过对相机治理视角下企业破产制度效率的考察和解构,检视并发现传统企业破产制度的瑕疵和不足,继而为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重构方向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的研究进路是,首先进行文献综述,指出既有研究的不足主要是较少将企业破产问题放在一个全新的视域(如相机治理视域)来进行考察。其次,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企业破产制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搭建完整的企业相机治理理论模型及理论体系,并对该模型及体系进行详尽的解构和诠释。嗣后,借助博弈论这一经济分析工具对企业破产过程中各相机治理主体之间以及相机治理主体和债务企业之间的各种利益博弈行为进行全面的追踪和考察。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破产过程中各相机治理主体的相机治理模式进行探究和设计。接着,以来自我国国有企业的证据对前述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历史演进路径及现状进行检视并给出我国企业破产制度重构方向的具体改革建议。全文主体共分七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导论。该部分主要对本文问题的缘起,国内外对该命

参考文献:

[1]. 非对称信息对企业重组的影响及解决建议[D]. 王锦. 西北工业大学. 2001

[2]. 不完全信息对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的影响[J]. 罗良忠. 学术论坛. 2006

[3].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D]. 康立.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 非对称信息下的上市公司并购研究[D]. 高菠. 渤海大学. 2012

[5].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股票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分析[D]. 李璐. 湖南大学. 2005

[6]. 网络型产业价格规制模式改革研究[D]. 王燕.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7]. 证券市场非对称信息对壳资源利用的影响[J]. 马洪芳, 张霜. 现代企业教育. 2007

[8]. 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研究[D]. 武斌. 天津大学. 2007

[9]. 非对称信息下的企业并购研究[D]. 李晶晶.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10]. 企业破产制度重构[D]. 马胜.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非对称信息对企业重组的影响及解决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