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论文_林跃峰

探讨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论文_林跃峰

摘要:在现代建筑中后浇带施工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本文论述了在现代建筑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作用并详细具体分析了后浇带施工中技术的要素。

关键词:建筑 后浇带施工技术 作用 要素

引言

近几年来,在建筑行业的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实现了人们的广泛推广以及普遍的应用。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混凝土裂纹的产生,我们通常会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通过对后浇带技术的采用,我们同时也能够有效无机的实现让建筑的各个部分无缝连接在一起,进而实现建筑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的有效提升。在保障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中,如果我们运用后浇带技术也能够实现更好的保障作用,后浇带技术能够及其有效的解决高层建筑的裂缝。

一、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的作用

我们说的后浇带技术是指在基础的底板、墙壁、梁柱等位置设置相应的施工缝,从而起到了预防现浇钢筋混凝土机构自身的收缩不均匀或者不一致的沉降而导致的具有危害性的裂缝,而根据设计或者施工的规范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期间的技术水平也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出现更新升级,呈现多样化特点,环境温度也不会保持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有所变化。这就导致了建筑结构会因为温度的不同而产生热胀冷缩的现象,不具备稳定性和安全性。已经完成施工的建筑物,一部分还会因为受到环境各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而导致混凝土结构中产生了多余的应力以及具有威胁性的挤压力。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案便是在建筑施工中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我们在建筑中预留的施工缝能够帮助混凝土的内部及时的将产生的多余的应力以及挤压力释放出来,从而起到了增加混凝土结构内部的耐久性的作用。后浇带技术要求施工单位经过周密的计算后再得出裾楼的结构安排和强度的设置。最后在浇筑工作完成之后再计算结构的内部应力以及挤压力,发挥出后浇带技术的关键效果。

二、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

1、时间以及断面方式对后浇带施工的影响

将后浇带施工技术运用到建筑施工中,我们将时间安排严格的依据实际的情况来制定,以及采用合适的断面的形式。施工建筑的施工标准、和混凝土的种类以及需要进行运输的实际距离也是运用后浇带技术的时间依据,采用的混凝土的种类,以及实际的运输距离来安排。与此同时,后浇带施工的时间也应该完美的与相对应地位置的施工时间进行配合,才能够确保总体的施工的效率。而在对断面的形式进行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建筑的不同结构来选择相适应的断面形式。根据目前施工工程的统计情况开看,常见的断面形式包括了平直缝、遭口缝、阶梯缝以及X行缝等几种类型。可见,断面的形式有较多种类型,不同中类型的断面形式适应于不同的建筑结构。因此,在选取断面形式的时候应该谨慎的结合建筑的结构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合理的设置宽度和间距

在施工的过程中,出于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考虑,我们对于后浇带施工缝的预留制定了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规定。根据现有的需要遵守的规定,后浇带的适合的宽度设置应该在70厘米到100厘米这个范围内,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后浇带的尺寸有80cm、100cm、120cm三种。根据现在对我国施工情况的调研统计,我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后浇带断面形式为矩形形式的后浇带技术较为广泛的采纳使用。而这种断面形式的采用要求后浇带之间的间距的合适尺寸的空间距离应该在30至40厘米这个范围内。但是,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建筑结构的不同,施工规范以及施工技术一般而言也会有所不同,适宜的后浇带的间距以及宽度也会有较大程度上的不同。

(1)针对运用刚性防水材料的建筑,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对变形缝的采用。运用刚性防水材料的建筑应该在柱距三等份的位置设置后浇带,此时的后浇带应该根据基础的长度在每个30到40厘米的位置并且贯通了底板至顶板。于此同时,宽度的设置也不应该低于800毫米。后浇带所使用的混凝土标号在等级上应该高于两侧主体所使用的混凝土至少一个等级的差距。

(2)在裾楼上运用后浇带技术适应于那些没有沉降缝的高层建筑。有了后浇带技术才能够让主楼与据楼之间的沉降量限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只用采用了后浇带技术才能保障没有沉降缝的建筑的沉降量不会威胁建筑的稳定性。并且在设置后浇带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根据建筑的面积,以及之后将会发生的变形和整体地基的承受能力来进行设置。

(3)变形以及受力最小的位置是进行后浇带施工的最佳位置。在这个位置设置的后浇带的间距应爱在30到60厘米之间,宽度应该在700厘米到1000厘米之间,采用平直缝作为断面的形式。而且,我们需要保证断截面不会影响到承受主体结构主力的钢筋。

3、处理接缝

是接缝的工作的处理在后浇带技术中占据了及其重要的位置,这也是现有的后浇带技术中的需要我们注意的难点之一。对于接缝的处理我们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将列出需要注意的事项:

(1)施工的墙板应该依据墙板的厚度。厚度小于300毫米的墙板,我们应该建议运用直缝的断面形式进;当墙板的厚度大于300毫米时我们建议解读缝或者坡口缝;大于600毫米时应该采用凹型或多边凹型。

(2)我们采用的后浇带的类型决定了建筑物主体结构的钢筋是否应该运用截断形式。

(3)选取混凝土时应该选择较早挥发且有后补偿收缩效果的混凝土。

(4)施工过程应该严格的按照设计图纸以及施工要求进行,一旦偏离设计图纸和施工要求极有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5)为了保护后浇带施工的预留位置,我们应该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行动上的保护。例如,可以通过封顶或者围栏等形式保护后浇带施工位置免受破坏。

(6)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混凝土的强度超过85%后,我们才能够拆除两侧的模版。拆除模版后也要观察和保护混凝土。

三、结语

后浇带施工技术由于它的不断发展完善,在今后的建筑中势必会被越来越广泛的推广以及普遍的使用。后浇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和越来越成熟也有利于我们在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的同时,也确保了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荣继高. 探讨房屋施工中建筑后浇带技术应用[J]. 现代装饰(理论),2015(05):244-245.

[2]陈丹. 探讨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J]. 门窗,2013(02):152-153.

[3]薛鑫. 探讨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及施工注意事项[J]. 四川水泥,2018(03):161.

论文作者:林跃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8

标签:;  ;  ;  ;  ;  ;  ;  ;  

探讨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论文_林跃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