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辽宁省 沈阳市 110000)
摘要: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中美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各具特色。本文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对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细致对比。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国看似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异质性。在本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内容的差异性,着力从本国优秀文化入手寻找坚强根基,丰富教育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警惕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
关键词: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启示
引言
对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学界较为一致地认同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内的“三要素说”。“因为这三种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包括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 因此,只有系统了解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具体内容才能够尝试进行深入的相通性和异质性分析,最终实现取长补短、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目的。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宗教引领”的思想教育。在庞大驳杂的美国思想当中最至上的部分是信仰,人们信仰的形式是宗教,宗教则成为思想教育的精神导向,而其他诸如实用主义哲学、伦理学思想也都深深熔铸了宗教思想的烙印。美国公民宗教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信仰教育的合体,是借助宗教情感喷薄而出的美国人热忱呐喊。因而此“上帝”是美国化的上帝,正如西斯廷圣母是文艺复兴的母亲。上帝是美国全体公民的上帝,即使美国不同阶级或者团体的利益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也并无动摇,所以无论哪一团体或者党派取得最终胜利,都是美国人自己的胜利。通过这一信仰,美国公民“抱团取暖”,民族精神始终不渝,共同致力于把美利坚民族的国际地位固定在在资本主义民族国家金字塔的顶端。
“自由主义”的政治教育。自独立战争挣脱殖民主义束缚后两百多年的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镌刻着“自由”的痕迹,这种自由主义政治教育渗透性极强。首先,美国对于自身的代议制民主共和政体和宪法有着超乎寻常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因此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教育作为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力量来吸引全体美国公民的注意力和认同感。其次,美国建国伊始就尤其重视历史教育,贯穿于其中的历史观点和政治观点交织入扣,目的是对昔日历史进行借鉴或者引以为戒,从而更好地引领未来前进的脚步。再次,美国对内进行反共教育和对“对抗性政体”的研究具有最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此同时美国利用一切形式和手段,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美国的政体最先进”,“美国的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等政治信号,力图对不同政治形态的国家进行干扰。
“个人至上”的道德教育。美国的道德教育,似乎从来不能一言以蔽之,并且在各个时期,侧重点均有所不同。从身份分类的角度,大致可以归纳为作为“美国人”的道德教育、作为公民的道德教育、作为从业者的道德教育。“美国人”的道德教育就是普遍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有“爱国者”才具备了美国合格公民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美国人的爱国教育也充斥者个人主义的基调,呐喊咆哮、对立争吵抑或是踟蹰彷徨都是人们采取的不同的爱国方式。在价值澄清学派看来,在变化无常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学习继而掌握的是道德评价的能力,即在清醒的道德分析基础上将道德情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去作出道德的价值选择。
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教育。与美国将宗教教育视为思想教育不同,中国没有国教信仰。中国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思想性的部分,侧重于思想层面但始终难以脱离政治性。可以说离开了政治内容的思想教育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流,最终陷入思想多元主义的滥觞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教育内容除了一些经济思想、伦理思想之外,最为核心的部分仍属与政治教育相关联的三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人生矢志不渝走向未来的动力源泉,在人生成长路上不可或缺,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育。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为立论基准,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基础性的政治理论教育,灵活的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广泛内容。爱国主义在中国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操守,更是一项政治原则。无论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还是“山河破碎风飘絮”悲切哀恸,亦或是“此生谁料,身老沧州”的报国无门,在五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中华民族的爱国热忱。
传承历史,立足国情的道德教育。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因子始终渗入于肌理中,流淌在血液里。譬如哀民生时局维艰的民本思想;丹心留史的爱国情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科学意识,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然会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新土壤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三、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性与差异分析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继承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贯持之、着意强调的意识形态,又突出了美国和与美利坚民族的特有色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落实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相通方面,但更多呈现出的是异质内容。
1.根本目的相通,阶级立场对立
虽然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立场观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但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安排的目的性上却是惊人的一致,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利益。其区别就在于维护哪个阶级,哪个国家的利益,简而言之,纵然教育内容看似相类,但由于所站的立场不同,内容便完全异质。具体来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与之对应的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坚守的资本主义道路和理论;在价值立场方面,中美两国的价值观显然站在天平的两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与崇尚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激烈交锋时有发生。
2.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最大共性,但是内涵有所不同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民族精神之核心,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视爱国主义为民族底线,任何人不得逾越。然而,由于文化内涵上的巨大差异,两国之间的爱国主义教育亦是大不相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一点无需赘言,同时中华民族也具有爱好和平的传统,这个强调民族凝聚力和历史责任感的侧面常常被人忽略。我国爱好和平的传统可以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经磨难而团结一心的历史中得到确证,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承担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时代责任,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美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却时时带着有色眼镜,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自己。管窥蠡测、不能反求诸己,始终是美国式爱国主义教育的狭隘之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如果我们不得不使用武力,那是因为我们是美国。我们是不可缺少的国家。我们站得高,看得远。”由此不难看出,美国的爱国主义是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的侵略性、扩张性的爱国,如若沿着这条道路越走越远,势必会导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恶果。
3.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但是理论基础不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从古希腊的先哲时代就备受关注的人类共同理想追求,西方各个流派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无独有偶,马克思在《手稿》当中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详尽的论述,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也大有进益。可以说,这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与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更加深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也大有进益。虽然都被称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但是马克思的主张实际是对西方诸学派主张的扬弃。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结合各自国家的特点,生成的是符合“本国”与“本社会”客观需要的人,中国需要的是“中国人民”,美国培养的则是“美国公民”。
四、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的当代启示
1.固本培元 :从本国优秀文化入手寻找坚强根基,丰富教育内容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学校的理论教育到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宗教仪式甚至影视娱乐都包含着渗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为值得借鉴的是美国的影视作品中利用观众无意注意和“叛逆”心理进行自我批判的桥段,“善于检讨者”更容易让观众接受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反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于课堂,其他的实践活动中少有意识形态内容,部分人群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只存在于书本中、试卷里。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精深博大,但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时间毕竟较为短暂,还没有达到深入民族骨髓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丰富充盈我们的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越走越宽”。2017年国产电影黑马《战狼2》不仅刷新了国语电影票房纪录,其中传递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绝不亚于任何政治理论课。
2.“外御其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警惕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
如前所述,美国的政治教育中包含着大量的反共产主义因素,对内进行“和平演变”思路教育是他们一以贯之的教育内容;对外打着文化“优越性”和“自由”的幌子进行实质性思想政治扩张,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人才的培养构成的严重威胁。因此首先我们要同时对本国发展水平与世界整体环境有一个客观地把握,避免盲目自信和乐观。其次,要对在多元文化的社会思潮中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防止所谓“思想自由”带来的一系列消极腐朽的“行动自由”,坚决驳斥“文化多元论”等混淆视听的理论,戳破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假面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1.
作者简介:邢馨月(1993年9月—),女,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常肖晶(1993年1月—),女,满族,辽宁省葫芦岛市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作者:邢馨月 常肖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美国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内容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的是论文; 意识形态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