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护理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栗娟,李红霞

系统性护理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栗娟,李红霞

郑州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目的:研究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间住院的30 例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探讨的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对患者施行常规护理手段,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观察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达到92.7%,远远强于常规组的59.5%,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零,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3%要明显高于实验组,护理后进行SDS 评分和SAS 评分,实验组数据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的系统化护理,应用中干预效果明显,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舒缓了患者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对病情的快速恢复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系统化护理;临床效果

心脏手术由于涉及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危险性要比普通手术高,不仅手术操作更加复杂,对护理人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服务关注的中心从疾病转移到患者身上来,通过整体性的服务操作,能够为患者的生存提供保障。为了进一步探究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8月 -2015 年 10月笔者所在医院的 30 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 15 例。常规组患者中男 8 例,女 7 例;年龄最小 27 岁,最大 67 岁,平均(40.2±2.4)岁;手术类型:冠脉搭桥术 2 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3 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6 例,二尖瓣置换术 4 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一般采取仰卧位,患者手术切口选择在胸骨正中部位。开胸后创建体外循环,然后循环降温,当心脏排血停止后,使用钳夹将主动脉阻断。同时要增加灌注量,降低心包腔内部温度,操作结束后排空心腔气体,恢复心脏功能,当循环稳定后停止灌注,留置引流管,

清点手术器械,缝合心脏组织和胸腔切口。

1.3 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3.1 术前护理

1.3.1.1患者访视 相对于其他科室,这些患者的手术风险更大,因此自身承受的压力就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前访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以热情诚恳的态度面对,使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做好心理准备,减轻不良情绪和负担,增强治疗信心。

1.4.1.2 手术物品准备 做好手术室的清洁工作,限制人员走动,保持安静的环境。物品包括常规的心脏手术器械,以及无菌冰水、垫片、生物瓣膜、显微器械等。术前检查各类器械的性能,确保能够正常使用,同时准备特殊物品,例如人造血管。

1.3.1.2护士准备 医师开展手术操作之前,器械护士到病房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通过交流和安慰支持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减少不适感。另外,还要具备熟练的心脏外科知识,尤其和主刀医师之间培养默契,了解操作习惯。通过和医师的沟通掌握术中配合的重点,从而提高手术质量。

1.3.2 术中护理

1.3.2.1 巡回护士护理 术前和主刀医师、麻醉师、体外循环医师共同讨论,了解手术流程和器械要求,从而总结出护理方案和配合要点,做好处理意外事件的心理准

备。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将其移至手术床,检查皮肤完整性,建立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医师固定动脉检测管。然后留置导尿管,准备无菌用品,和器械护士一起清点手术用具。

1.3.2.2 器械护士护理 准备 2 个无菌器械台,分别放置手术器械和体外循环用具。了解手术操作步骤,能够明确各类器械的使用功能,准确的将物品拿到托盘上。术中配合要具有灵活性,能够和主刀医师的步调一致,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另外,护理操作要认真细致,尤其是缝线,完成后清点手术用品,放置引流管,对胸腔冲洗后常规关闭手术切口。

1.3.3 术后护理 术后由护理人员和麻醉师共同将患者送回病房,做好病房内护士的交接工作,一方面注意保暖和安全,另一方面告知患者的麻醉和手术情况,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可以进食时,以富含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禁止食用过热、过硬的食物,同时禁烟禁酒。出院前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了解日常生活注意事项,避免危险因素的影响,做好饮食指导。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2.7% 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的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在 SAS 评分、SDS 评分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常规组感染 1 例,褥疮1 例,便秘 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15,P=0.031)。

3 讨论

系统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相比,具有连续性、全方面的特点,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服务将患者的治疗过程联系起来,旨在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增强人性化理念,提高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效果。心脏手术患者除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外,更多的是因手术操作带来的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手术治疗的进行,同时也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和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15 例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达到92.7%,高于常规组的 59.5%,和谢青路等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两组患者护理后 SAS 评分和 SDS 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且实验组的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0,远低于常规组的 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系统化护理干预应用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秋霞,刘森军,周勇清,等.急诊心脏瓣膜置换术 12 例的术后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7(3):352-353.

[2]郭俊雅.33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200-201.

论文作者:栗娟,李红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  ;  ;  ;  ;  ;  ;  ;  

系统性护理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栗娟,李红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