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不是简单的好人好事论文

劳模,不是简单的好人好事

胡志强

《工会博览》杂志记者

学者王国龙在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山东解放区的民众动员研究》中重点考察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山东解放区的民众动员,分析了民众动员的背景、基础、历史进程、动员方法以及评价等内容。[9]

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劳模荣誉称号获得者的集体巡回演讲,目的是让更多的劳动者认识劳模,学习劳模,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诸多的劳模演讲活动中,劳模们向听众介绍自己事迹的时候,大多偏向自己做过哪些感人的、无私忘我的是工作,较少涉及劳模们所特有的劳动观念、劳动之于社会的意义、以及在不同时期他们如何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的变化等问题。缺少了这些涉及劳动和劳动者观念的内容,我们听到的巡回演讲,更像是一场场好人好事的报告会,这似乎让我们觉得缺少点什么。

仅就我个人采访过的劳模看,劳模们之所以在和别人一样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虽不完全迥异于别人,但确实在很高的程度上超越同事、同行的贡献,绝非仅仅由于他们有一颗常人都可具备的好心和善良,而是他们往往比一般的劳动者更具社会远见、洞识,特别是在一些很前沿的科技工作岗位上,他们甚至就是那些最具世界视角,且有能力又敢于在自己的岗位上 “为人先”的人。

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可以知道,很多普通岗位上的劳模的所思所想,也大多与人不同,在众人眼里很是普通的事情,他们总有一个更高的层面认识和工作的态度。比如,小学教师郑丹娜,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放到了国民素质养成的高度,把小学教育看作是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基石来对待,才有了她那一套独特的 “全接纳,慢引导”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一个国企的年轻董事长柳浩,在近几年企业转制、市场变化多端的时候,以一个技术干部的身份几乎是只身闯进了让她眼花缭乱的市场中,她说,“市场的严酷不是给哪个人准备的,是大环境。我喜欢,我不怕。”

郑丹娜和柳浩都没想过把自己的工作做成好人好事,然后在巡回演讲中说出来,让人家去学。忘了是哪位接受采访的劳模曾经对我说: “什么叫好人好事?怎么定义?就说雷锋吧,大家都说他做的是好人好事,实际上,雷锋的骨子里是螺丝钉精神,是有一份热发一分光。要是简单定义为好人好事,是肤浅的认识。”

李景星在《史记评议》中对此大加赞赏,他说“天地日月,难以形容;圣如孔子,亦难以形容。孟子称为圣之时,已是创论。而史公世家,更称之为至,尤为定评。自是之后,遂永远不能易矣。”[2](P141)可见,司马迁对孔子推崇备至。司马迁把孔子放到“至圣”的崇高地位,反映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独到眼光,也反映了他对孔子的深刻认同。司马迁首先称孔子为“至圣”,把孔子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在《史记》中司马迁又是怎样表现他对“至圣”孔子的关注呢?

这个劳模的观点让人深思!

首先, “好人好事”这种观念,放到劳模身上,实在是太过肤浅了。 “好人”这个概念是很难以界定的,比如好心做坏事。好事呢?同样也难以界定,比如,放虎归山,到底是野生动物保护,还是任凭野兽对人构成生命威胁?所以,如何确定好人好事,要有严苛的时、空条件考量,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评说历史上封建帝王的功过是非。更近一点说,我们评选劳模的标准也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的,那就不是关于好人好事的标准。

所以,希望在今后劳模们的宣讲会上,能听到更多涉及劳动和社会观念的内容,而不是让站在讲台上的劳模仅仅因为 “奉献和牺牲”,而成为听众同情的对象。

基于功率比的带并补电抗风电送出线自适应单相重合闸策略//解超,李凤婷,王宾,周识远,樊艳芳,陈伟伟//(13):196

标签:;  ;  ;  

劳模,不是简单的好人好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