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考试风向分析_高考论文

2011年高考历史考试风向分析_高考论文

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考查风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向论文,新课程论文,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高考新课程历史试卷共11套,其中文综卷8套、历史单科卷3套。新课程、新材料、新情境、新理念、新史观的命题总体方向更趋明显和成熟,微观上的命题调整和变化也在稳定中悄然进行。对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进行整体而微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四大特点

1.新课程理念更加具体

(1)试题内容体现新课程理念,命题点向课外延伸。新课程高考强调“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的命题理念,具体说来,高考命题就是要从以教材为据转向以课程为据,即“脱教材”。五年来,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在摆脱教材限制方面的力度越来越大,试题命制逐渐从更加广阔的领域选取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的素材进行命题,命题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综观2011年新课程历史试题,大多都是依据新材料,创设新问题。例如选择题,主要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单纯考查知识简单再现的试题非常少。选材普遍新颖,除了文字材料外,还有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形式灵活、多样。就考查而言,要求学生按照“新材料、新情境”作答。也就是说,学生要形成正确答案,仅仅依靠教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对“新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并与相关历史事件、现象等进行关联。这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桎梏,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习惯和方法,符合新课程理念。例如,新课程全国卷第29题,该题涉及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期对“孔学”态度的变化。考查内容似乎属于课本知识,但问题求解过程却在课本之外。又如第31题,“东南互保”这一内容新课程教材上没有论述,但这个事件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内容有着密切关系。要回答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还要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社会背景。再如第45题对“盟旗制度”的考查,第48题对钱玄同思想转变的考查等,就其试题内容言,基本上都属于课外内容,但只要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相关历史阶段的特征,基于教材知识而延伸思考,还是可以做出正确判断的。还有像江苏卷20道选择题中,有19道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海南卷25道选择题中,20道是以各种材料为情境来设计问题的。这些材料也大多取自教材之外,普遍高于教材要求。

这一命题方向需要学生具有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和较深的知识积淀,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突出能力考查,学科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能力考查是高考永恒的主题。2011年各类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尤其突出对学生概括能力、评价能力的考查,当然,这是建立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等基本能力基础上的。概括能力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它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史料进行充分的理解,经过缜密的提炼和总结,最后形成精练的结论。历史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非常关注对学生历史评价(述)能力的考查。毫无疑问,概括能力、评价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对历史材料准确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同时还需要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对历史和材料进行分析,最后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和判断,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评价能力进行考查,既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学科素养,又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高考选拔人才的目标。

2.史观的价值更加彰显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在历史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其价值在于促进思维方式的创新和认识的提升。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突出了新课程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为学科主脉和专题史的形式,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打破了以往的中外割裂、古今分列的局限,使学生能够从时间、空间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整体印象。如新课程全国卷第41题,所选择的两段材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一种是欧洲中心论,认为欧洲的崛起是欧洲自身发展的结果;另一种观点则体现了全球史观,认为欧洲的崛起离不开其他地区文明因素的影响。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所述的观点展开评论,在合理引用史实的基础上大胆阐释、创新理解。

又如山东卷第33题,列举了三则关于农奴制改革的材料,从材料内容看,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而且,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思维的空间。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应该说该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3.试题的探究性更加明显

有效的课程、教学、考试,都应该是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对应的也只能是开放的情境和环境。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空间。如全国卷第41题从欧洲文明到其他文明;天津卷第12题所用材料展现了古代希腊、近代英国、现代中国三个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民主政治发展的情况,其中第(4)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广东卷第39题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基本线索,同时联系世界历史,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发展与世界的关系,并“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等设问,为考生创设了一个极其开放的思考空间。这种问题的解答必须根据材料提供的背景和问题指向,进行探究和思考。

4.试题的时代性更加凸显

历史只有通过现实才能汲取营养,历史思考须以历史问题为参照。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体现了高考命题贴近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现实话题、突出历史学习的功能的主导思想。如全国卷历史试题的考点涉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古代思想发展、近代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全球化等一系列重大话题,紧紧把握住时代主题。再如山东卷以“发展、进步”为主题,向考生展现了一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卷,所涉及的科举制、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五四”以后的民族主义思潮、改革开放、雅典的民主政治、工业革命、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启蒙运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等,都是推动或深远影响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制度革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在这一方面多有体现。如天津卷第12题考查了古今中外各个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让考生通过作答来思考政治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又如浙江卷第38题、安徽卷第36题也都在这方面进行类似的考查。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历史新课程高考中,多套试卷中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人才问题。如全国卷第40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选官制度的演变和近代人才观的变化;安徽卷第36题考查了古代东西方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对社会观念的影响;山东卷第9题通过钱穆的一段评论考查学生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认识与评价;广东卷第13题、江苏卷第2题也有这方面的考查。

2011年历史新课程高考不回避热点,并从不同的角度对热点问题进行了考查。如全国卷第46题、海南卷第17题和第30题、广东卷第16题、安徽卷第15题、天津卷第6题、浙江卷第38题、福建卷第38题、江苏卷第6题和第17题等,从不同角度对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考查。而且,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一话题,很多试卷也有一些不错的设计。如全国卷第33题和第34题、北京卷第39题、天津卷第7题、浙江卷第38题、福建卷第19题、广东卷第39题、海南卷34题等,有的从党领导民主革命的角度进行设计,有的从党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角度进行设计,有的从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进行设计等,虽然角度与切入点有所不同,但设计意图与内容考查目标还是相对集中的。

如此多的试题在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努力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不能只看到历史课本知识,还应该看到历史对现实的价值,一定要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把历史知识转变为历史智慧。这也是历史学习的真正价值和目的所在。

二、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四大趋向

1.命题的触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历史高考不可能以教科书为考试测量的依据,“‘脱教材’是今后考试测量的方向”。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准,而不是以教科书为依据,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需要超越教科书的具体内容,以基础知识为背景,更多地提供新材料,设计新情境,考查学生能力(见北京师范大学考试测量研究中心编著《高中历史考试测量新坐标》)。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这个方向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和坚持不懈地探索着。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在这点上呈现出新的气象,那就是试题引用大师的经典作品入题。大量经典的引用,使历史试题内容变得厚重,所蕴含的思想也更加凝练,历史味醇酽而引人思考。例如,北京卷第37题围绕“社会变革与国家发展”这一主题,精选赵翼、黄遵宪等名家论述,使得主题鲜明、材料精当、情境独特、思路开阔,给考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条件和空间,同时,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社会发展的水乳交融。由此可以看出,优秀试题所牵涉的具体知识不一定很多,但情境与任务必须有新意,只有这样,考生才能把精力真正集中到解题策略与方法的应用上,从而实现对能力的考核。而且,这种试题考查的不再是简单的、对教科书进行“填空式”的回忆、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在新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命题方向,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将会成为常态。

2.命题的视角上彰显了公民教育

“立足于公民教育的历史课程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公民的基本资质的综合性课程。”这就意味着它与传统的历史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更多地注重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思考,更多地注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更多地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分析问题的综合性。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在命制视角上更加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除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理解和认识现实问题外,更加注重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引导学生。如全国卷第40题贴近社会转型时期的热点问题,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在物质经济迅速发展且处于社会转型的今天,社会上的道德价值取向、人生价值评判标准发生了变化,“金钱观”“利益至上”等观念冲击着传统的文化理念,“有才无德”“腐败问题”等现象冲击着大众的审视标准。本题通过三则材料,巧妙地以秦至唐的选官标准为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引导考生说出对“德”“才”的认识;又以清末这一社会转型时期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德”“才”的进一步认识。这一命题视角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德”“才”观,也一定意义上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问题意识。

3.在价值取向上从隐性介入到直奔主题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注意兼顾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重视普通而广泛的社会生活史,并在考试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步改变以往排斥或忽略社会生活史的误区,家庭史、人口史、社会结构变迁史、抗灾赈灾史等都进入了命题者的视野,涉及更多社会下层人们的角度,体现了命题对“从生活走向历史,从历史走向社会”理念的追求;通过增大社会生活史的分量,实现关注民生试题命制理念;在不回避热点考查的基础上,强调考生对社会热点的正确认识和开放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社会认知能力。

4.在学科专业性上从单一型走向复合型

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一般比较重视知识点覆盖面的统计,进而得出高考命题的热点、重点和主干知识。但近几年的考试实践表明,高考命题在知识点上的跳跃性非常大,“脱教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想从高考命题重点知识上把握高考是不现实的,这在本质上还是一种猜题押宝的心理表现。因此,我们必须从更广的视角来研究和认识高考。从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来看,注重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方法和历史观的综合化考查趋势增强,而且,命题视野开阔,越来越凸显对新的史学范式的考查。如广东卷第38题,通过历史常识(史书体例、史学观点、历史分期)、梁启超的思想、文艺复兴、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近代国家的出现、十月革命等,考查考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和论证分析、综合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从学术视角看,本题着重从史观、史学认识、历史分期考查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渗透了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世界近现代等史学观和史学认识本身,具有极强的冲击力。试题涉及纪传体史学、梁启超的史学观、人文主义史学观、世界近现代史不同分期法等,考生如果没有受过这方面的熏陶和专门训练,就会感觉这道题很难,因为一般在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才会去专门接触这些知识。从学科基础看,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古代中国的“古代中国政治”,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维新思想”,近代世界的“文艺复兴”“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从命题特点看,采用主题设问,实现了模块整合和古今贯通。引导考生从下而上地思考历史,树立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等多样史观,关注史学本身特点,增强历史洞察力。另外,这道题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且能力考查是逐层深入的,立意高,跨度大,是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最大亮点和创新之处。

三、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四大热点

1.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认为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比掌握若干现成的结论更重要,要求新课程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高考力图在这方面发挥引领作用,而通过命题实现这一追求的主流做法是大量采用经典的“新史料”,注重史料的客观性(真实性)、针对性、局限性和充分性,让考生在阅读材料、联系所学、提升思维的基础上作答。近年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的高考历史试题特别强调史学探究能力,突出的表现是注重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基本的史学要素,注重信息提取、史论一致、孤证不立、史料辨伪等原则和方法,注重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等基本环节等。而且,历史材料来源广泛,除了史家论述外,还有地方志、回忆录、书刊、碑帖、墙体标语等,需要通过辨别、感知才能得出结论。这既是高考命题的要求,也是体现其“指挥棒”作用的重要途径。如山东卷第27题,不仅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上做出了突破,而日体现了参与命题的高校教师对高中课改的期望,瞄准史学研究的前沿,综合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增加了题目的开放性、创新性,融入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这也反映了新课程关注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再如浙江卷第14题,意在考查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强调孤证不立,即需要互证,最大限度地占有史料获取实证,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指出的:“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体现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实证特点。

2.重视对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

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致力于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强调历史探究方法的应用,以及终身学习历史所需的一些方法,比如史料的收集、研究、分析等方面的考查。选择题多以材料式呈现,灵动轻巧,非选择题也多以考查历史趋势与阶段性特征为主,旨在引导高中历史教学重视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规律。历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视野开阔。显然,文明史范式已成为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命制的主导范式,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人类所创造的重要的文明成果,已成为历史学科反复考查的重点。

3.重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新课程教学在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同时,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高考试题不可能像中学教学那样长效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但是通过命题可以渗透这方面的教育,进而起到一种引领的作用。

4.重视历史的现实性和时代感

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全国卷第41题以“西方崛起”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通过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在作答中感悟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及社会价值。在“指挥棒”方面,此题有三大特点:一是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进行评述。二是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观点进行评述,提倡自主思考,利于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些教材或权威性著作的观点。而且,此题没有“参考答案”,也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考生思考问题的广度与范围。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理念是相符的。

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如全国卷第28题(巴黎公社革命爆发140周年)、29题(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周年)、31题(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33题(1962年中共中央文件的规定在当时的作用),34题(1985年《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的主要目的)等,这些不仅是热点,同时也是重点问题,就其考查而言,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从更深的背景上看,在课程改革日渐深化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学家,而是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国民素养——爱国热情、感触历史的能力、民族文化认同的程度、自我心理的成熟等,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学生历史认知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为历史本身就构筑在系统的时空基础上,只有具备良好认知结构,才可能具备宽广的思维视野和健康的文化心态。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赢得考试。如果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正确看待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大一统、明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律的进步和局限、把握西方代议制的产生和发展、正确认识现代中国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等,也就能准确理解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那么,就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注重建构良好的教材知识体系,在知识结构中理解知识。二是注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开放性,能及时、有效地与现实问题建立有机联系。

标签:;  ;  ;  ;  ;  ;  ;  

2011年高考历史考试风向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