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_创造性思维论文

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_创造性思维论文

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思维论文,历史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似乎在人们头脑里形成一个定式,那就是背背人物、地点、事件的背景等,这似乎就是历史的全部。它的作用仅局限于让学生对过去发生的事件有所了解。是这样吗?我说不是。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特别是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一类事物本质和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我们可以把思维区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各种思维方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继续深化和综合运用,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灵感的顿悟。笔者根据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一、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就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尚处于培育阶段,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与专家学者相比,差距是明显的。但只要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勇于突破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或者是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思维活动处于不断递进的活跃状态,这便是创造性的表现。其核心是能从个别中认识一般,从偶然中认识必然。如:

1.对历史史实的再现和再认

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历史客体再现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仅仅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索取。历史客体在其铺陈过程中所涉及的周鼎商彝、秦砖汉瓦对初涉历史殿堂的学生有着一种妙不可言的魅力。透过稚拙的石矛骨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炎黄部落逐鹿中原的生死搏杀;从绿锈斑驳的戈矛剑戟中,我们似乎可以看见青铜时代东讨西伐的刀光剑影;名震中外的秦陵兵马俑,其栩栩动人的健硕身躯诉说着千古一帝横扫六合的凛然杀气。教师应该对学生这种由衷的迷恋加以因势利导,开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阀门,使这种原本建立在感性兴趣之上的略带创造性的感受变得深邃而持久。

2.历史材料的鉴别和分析

历史自古至今就是一门需要人帮助方可以登堂入室的学问,对历史材料的鉴别和分析更是如此。作为老师只需要带领学生登堂,而入室则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在这样的鉴别和分析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中明确规定外商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在诸多的材料中都认为这个规定开外商在中国办厂之先河,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但是,老师在这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以状元张謇为首的一大批民族资本家是在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开始查找史料,结果发现这些人也是在《马关条约》之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学生们在通过对史料的查证和分析后得出了结论:清政府既然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自然也就放松了对中国对中国人开设工厂的限制,这也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然后,老师再抛出另外一个问题,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政治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又是什么?而这个结论是在原来的材料中所无法得出的。思维的火花因为视角的转移对原来的材料和结论有了新的认识,对所接触的材料做出异于传统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造。

3.重新组合材料、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93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次空前的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美国走上了民主的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德国和日本却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单单从表面上看,学生们大多能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因为经济实力也影响着各国承受危机的能力,所以摆脱危机和转嫁危机的方法也不同。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这点,这道题就失去了意义。因为这道题的主旨是要学生把这三个国家过去的历史重新组合,在重组过程中找到我们需要的历史启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同学发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的差异,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的走向。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民族,她的文化和传统承载着这个民族过多的历史积淀,对自己本民族过去的关注,培养一种民族认同感,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而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悠久的历史给了我们太多的荣誉和自豪,但是太久远的历史同时也给我们积淀了太多的沉重,所以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的先决条件就是怎样来认同和取舍我们绵绵不绝的古老而美丽的财富。

4.史实的评价和历史本质、规律的提示

1944年8月,苏军为了收复苏联国土,发动了席卷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计划”,红军一路挥师西进,渡过了维斯瓦河、先头部队一度进入波兰首府华沙。为了迎接红军,亲西方的华沙城内的地下抵抗组织发动了华沙起义、力图里应外合,解放华沙。当赤手空拳的华沙人民和德军的坦克较量时、东线的苏军阵地骤然沉寂下来了,没有给华沙人民及时的哪怕是道义上的援助。尽管英美一再敦促,但苏联不加理会,理由是苏军一路猛攻,迄须休整,加之后勤补给不足,所以无法提供援助,坐视华沙军民被淹没在血泊之中。就这一历史事件,请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为了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我稍加提示,要想弄明白苏联这一有悖常理的举动,我们必须回溯苏波两国历史上的恩恩怨怨以及地缘政治上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就上来了。在对苏波两国历史的回顾中,在历史镜头的不断的切换中,同学们看到了心惊肉跳的画面:波兰,自古就是西方大国侵略苏联的必然门户,从伟大的拿破仑到狂妄的希特勒,“波兰走廊”成为俄罗斯人心中永远无法释怀的情节。如果亲西方的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华沙起义胜利了,波兰就会被控制在西方大国手中,潜在的危机还没有永远消弭,所以苏联人在最关键的时刻保持沉默了,它需要的是一个受自己控制的波兰政府。到此时为止,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任何时候的战争只是为政治服务的,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政治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历史的现象永远地披上一层人为的耀眼的光环,这样分析,让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从而达到了思维上的飞跃,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获取历史的教训和体会。

5.破旧立新

“西进运动”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的运动。过去史学界从道德标准,从印第安人权利与安危的角度进行了否定,但是站在今天角度上看这一历史现象时,让学生们结合当代的一些政治经济形势,重新对这一历史现象加以评价。有些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西进运动作为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举措,是值得肯定的,不能因为它牺牲了一个阶层的利益就加以否定,在付出代价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美国西部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这在世界发展史上不乏先例,如早于美国西进运动的英国圈地运动和迟于它的澳大利亚沿海大开发。在血淋淋的圈地运动之后是英国资本的高度积累,在澳洲土著人背井离乡的身后,伫起的是幢幢高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求生存和发展,必须付出代价,即使这个代价是昂贵和惨重的。同时,学生也想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三峡大移民到西部大开发,在这个大的经济战略大调整的背后,一定会触犯到一些人和一个地区的暂时利益,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大刀阔斧地推行下去。思维上的勇敢突破,是创造力的最可喜的萌芽,是智慧和灵感的火花,弥足珍贵。同学们也深刻认识到资本在其原始积累时期,由里到外都透着残酷。

6.从历史发展来说明现实问题

改革,这是中外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不可避免又略显沉重的话题。从古希腊的梭伦到美国罗斯福新政,从商鞅变法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正是这些成功或者失败的改革者们,用一腔热血,一股赤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碾过人类文明所留下的斑斑足迹。通过对这些鲜活的历史事迹的了解,既要让同学们认识到改革需要远见卓识,改革也需要胆识和勇气,改革时时刻刻都会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还要让他们明白改革也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改革可以让一个国家在贫困中振奋,改革可以让一个民族在沉沦中崛起。

商鞅变法使秦朝具备了气吞六合,并吞八荒的雄厚经济基础;

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贫弱,成长为亚洲大国;

罗斯福新政让美国逃过了经济危机最致命的打击而赢得了欧洲国家的尊重;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迈进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昂首阔步。纵览历史,古今中外,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勇于改革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勇于反思自己过去的民族才是有作为的民族。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饱偿了太多的荣辱和兴衰。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改革,居安思危,有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学史可以明志,诚哉此言。

二、创造性思维的应用

在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运用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历史知识的巩固主要靠理解和记忆,更有甚者认为打一个“短、平、快”就可万事大吉了,但这决不是历史的全部。我要说是历史知识的巩固还是倚赖于它的实际应用,而实际应用的过程就是对历史知识和理解的过程。历史知识的运用可以反映在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历史墙报、以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社会现实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离开了创造性思维,就是死记硬背。

2.有利于新的知识领域的开辟和知识面的扩大

人的大脑对知识的涵摄主要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储存功能,另一种是加工功能。人的思维能力的运用,就是对大脑中的知识进行加工,并以次为基础而产生“新发现、新创见,并导致新事物的出现”,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但是,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没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大脑里面储存的知识再多,充其量不过是知识的凌乱堆砌,人们的知识和经验也只能永远停留在同一水平上而难以超越,人类社会就不能有所发展,有所前进,而只能在原地徘徊。反之,人类就会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而对于正易于接受新知识的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收获。有的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这一历史时期内的一些基本内容;有的学生则能确立一种体系,能够认识到世界近现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时期的历史。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是社会生产力。同时也感受到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确立和向全球发展,人类不同的文明之间才在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的“扫荡”中逐步地连成一体,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学生的收获只停留在记忆内容的水平上,那么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不但不可能增值,而且势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历史从某种角度上说代表过去,但过去不等于死去,历史是活的,它的能量、它的鲜活、它的意蕴和它的价值时刻等待着那些创新者。

3.有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有人作过统计,人类全部知识有3/4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发现的。还有的人甚至认为战后几十年来,人类知识大约每10年要增长1倍。这些统计数据的准确程度如何,姑且不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的知识正在以惊人速度不断增长。如果说,在知识缓慢增长的过去,我们的祖先尚且知道能力比知识更加重要,那么,在知识迅速增长的今天,综合素质的培养便显得更为突出了。

标签:;  ;  ;  

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