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艺术形象主体——《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论文_费拓

感受艺术形象主体——《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论文_费拓

(沈阳师范大学,110034)

摘要:散文一般不以人物形象为主,但鲁迅在《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散文集中却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本文从作者的情感角度出发,将《朝花夕拾》的人物分为三种类型,并将其与鲁迅小说人物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朝花夕拾》的人物特征。

一、人物类型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忆往事的同时,提到了很多人物,与他在小说中的描绘的人物不同的是,这些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真人”,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同样也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真事”,也许作者在叙述这些旧人故事的时候掺杂了一些个人的情感,也许在文章中描绘他们形象时也有一些现实性的目的,但是毫无疑问的,这些人物都在鲁迅的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鲁迅所不喜的人物

“衍太太”在《朝花夕拾》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场是《父亲的病》结尾处,“精通礼节”的“衍太太”说鲁迅的父亲“要断气了”,让鲁迅大声叫父亲,年少的鲁迅依言大叫“父亲!!”直到他“咽了气”,让长大后的鲁迅每当想起这件事时都对父亲深感内疚。在《琐记》中,鲁迅继续对“衍太太”进行描述,三言两语便塑造了一个虚伪恶毒的妇人形象。在《琐记》中,鲁迅在不长的篇幅里列举了很多“衍太太”用伪善的面孔获取孩子们的喜爱,实际却是心怀不轨地毒害孩子的事例,比如不顾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教唆孩子们攀比着吃冰,打旋子;教唆年轻的鲁迅偷窃母亲的首饰,还散布谣言诬陷鲁迅“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在描绘“衍太太”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鲁迅用平稳的口吻简要叙述了几件生活中的小事,没有说她一句不好,却完美地塑造出了一个自私自利,多嘴淫荡,总在暗地里使坏的“丑”妇人形象,让读者在文章中不仅能感受到鲁迅对她的厌恶和鄙视,还自然而然的连带着一起厌恶起“衍太太”和生活中类似“衍太太”的一类人来。

(二)深得鲁迅喜爱的人物

这一类人的代表是“藤野先生”。该人物出自《藤野先生》,鲁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在仙台学医,后来通过纪录片看到国人的麻木,因此思想转变决定弃医从文的过程,鲁迅在文中讲述了“藤野先生”在他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故事,既表现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重和爱戴,也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切关怀。在那个年代,中国国力较弱,连带着作为留学生的鲁迅也被日本的学生看不起,而“藤野先生”却没有因为国籍对鲁迅有半分轻视,反而更加关心鲁迅的学习状态。为不熟悉外国语言的鲁迅订正讲义、经常关心鲁迅的学习状态、为鲁迅放弃医学而惋惜等等,体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亲切平等的高尚品德。和鲁迅笔下的其他人物一样,“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也不只是一个藤野严九郎,它还是具有这种平等思想的高尚人格教育者的集合体。鲁迅颂扬“藤野先生”,也是颂扬所有崇尚“学术无国界”的治学者们,颂扬一些始终存在于我们人类心底,那些不因种族、时代甚至战争而变质的优秀美德。

(三)“喜恶参半”的人物

这类人物的代表有两个,一个是“范爱农”,另一个是“阿长”。“范爱农”是与鲁迅同在日本留学的同乡,是一名觉醒的知识分子,在革命时期备受打击迫害,最终溺水而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鲁迅在文章中先是叙述了与范爱农在日本留学时期的“敌对”关系——“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后来才写在故乡偶遇时与范爱农“相逢一笑泯恩仇”,并逐渐发展为好友的故事,这种反转情节使读者的情绪更容易被调动起来,不仅使“范爱农”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还为后文对“范爱农”的死表示哀悼和同情做出铺垫,更深刻地表现出革命未成功时期知识分子遭受的苦难和迫害以及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以一个“范爱农”为代表,写出了无数旧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即表达了对好友的悼念,又深入激发了革命者建设新社会的愿望并产生了振奋人心的社会动员力量。

“阿长”作为一个地位低下的女工,她的身上几乎带有那个时代乡下妇女的所有共同点:没有受过教育导致她举止粗俗素质低下;受封建社会的长期影响,她和其他旧中国大部分妇女一样愚昧迷信,喜欢背地里说人长短,还会说谎欺骗孩子……但也有质朴热情的一面。

《朝花夕拾》中的“阿长”形象在很多方面都胜过了他所塑造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来源于真实,而鲁迅又巧妙地抓住这个人物的特点,把“阿长”映射到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的身上,使她超越了真实。对于这样一个粗俗愚昧的女工,鲁迅并没有采取以往的批判态度,而是在最后用带给鲁迅一本《山海经》的小事彻底翻转了“长妈妈”的形象,不仅祝福赞美了记忆中的“长妈妈”,也歌颂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心灵美。

同样能做出在背地里散布谣言的行为,为什么鲁迅对“衍太太”的态度和对“长妈妈”截然不同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两人的内心有本质上的不同。就拿对待孩子的做法来看,“衍太太”对孩子们的关爱只是表面上的、做作的,究其内心是虚伪的、恶毒的;而鲁迅在“阿长”身上感受到的则是母性关怀。

二、人物特征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在鲁迅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此作者在写作之时便自然产生了情感流露,散文情感真挚,题材真实可信,这些人物既有缺点也有优点,言行举止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像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就通过“长妈妈”给他找来《山海经》的一事写出了“长妈妈”对幼时鲁迅的关爱,同时他也在文中用直白的祝福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思念感恩。鲁迅在这里表达出了自己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感情,他在揭示国民愚昧麻木的灵魂的同时,也赞扬人们心中善良朴实一面。还有《藤野先生》中,鲁迅描绘了平等伟大、没有民族歧视的日本教师——“藤野先生”,他在文中即展现了“藤野先生”对留学生时期鲁迅的关爱,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愧疚,这些温情都是无法小说中寻找得到的,小说集中的人物则是鲁迅出于一定写作目的虚构出来的,比如“阿Q”。“阿Q”的精神胜利法,即“自欺自骗以求自慰”,小说中的他既自尊自负,又自轻自贱,这种“阿Q精神”固然来源于现实,反应了在封建主义的精神奴役下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但描写中终究有一定的夸张色彩,是被放大化的现实。鲁迅在小说中刻画了很多命运悲惨的社会底层人物,文章中渗透着浓浓的悲剧色彩,偶尔在“绝望”的土壤出孕育出“希望”的种子,用这一点点“生”的力量警醒世人,激励着革命的进程。而鲁迅在描绘《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人物形象时,则夹杂了鲜明的个人感情,鲁迅在回忆中既融入温情,又不失批判性,这使得《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绽放出了非凡的光彩。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大多截取生活片段以记录事实,鲁迅从他人生中截取了几个重要的时间段,刻画了几个对鲁迅而言重要的,或者有意义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散文集不仅记录了鲁迅的真实人生经历,还有映射现实、批判现实的功用。其实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鲁迅塑造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都有讽刺现实的意味,体现了鲁迅强烈的反封建热情。他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对中国当时的现状做出深入的考察,把需要批判的国民劣根性和悲惨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特点融入到了笔下的“小人物”形象中。更精彩的是,他还擅于捕捉人的共性,并且用精巧的语言把这些细节融入文章,这让他的作品跳出了时代的桎梏,呈现出了跨时代的文学价值。因此,时至今日,我们在读他的作品的时候依然会产生深刻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孙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崔绍怀,《“猩红的栀子花开时”——鲁迅<野草>爱情主题研究论述》,《鲁迅研究月刊》,2013

[3]钱理群,心灵的探究[M],上海:三联书店,2014

作者简介:费拓(1995.12-),男,辽宁省铁岭市人,学历:研究生,学校:沈阳师范大学。

论文作者:费拓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  ;  ;  ;  ;  ;  ;  ;  

感受艺术形象主体——《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论文_费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