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其实现_主体性论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其实现_主体性论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途径论文,个体论文,价值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09)09-0061-05

随着网络社会的深入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日益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在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个方面。在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是“以人为本”的,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促进人的发展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网络化生存的独特性及其对人的主体性的空前张扬,对促进网民个体的发展具有尤为突出的作用。研究和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其实现途径,对于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人在网络环境下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涵分析

马克思对价值概念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对价值产生的根源作了深入分析,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p.406)马克思对价值的论述表明,价值产生于人与外物的关系,因而,价值并不是反映某种独立存在的实体范畴,也不是反映某一独立存在物的状况的样式范畴,而是反映人与外物的关系范畴,即价值是指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它不仅依赖于主体和客体,而且还受制于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里把人称为价值主体,把外物称为价值客体。价值是客观性、主体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内在统一。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中介、价值活动是产生价值的根据。其中,最根本的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主体的需要是复杂多变的,客体自身也是复杂多变的,因此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必是多元的,这便赋予价值这一概念多维而动态的内涵。”[2](p.162)

根据马克思关于价值的科学论断,我们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即网民,是处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是指主体的需要对象,并且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生直接联系。需要对象按内容可分为物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条件)和精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按需要的性质可分为社会的和个人的;按需要的来源可分为主体以外的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主观世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不是反映实在对象的实体范畴,而是反映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范畴,即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相对于其社会价值而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而呈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对于网民个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从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社会价值则是个体价值的延伸和验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实现的辩证统一,也就是通过网民主体能动性的调动和发挥,把领导阶级对网民的思想政治要求变成网民现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行为规范,把社会目标转化为网民的奋斗目标,使网民从“现有”的水平提高到“应有”的水准,通过网民合乎社会要求的自觉行动来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目的的实现,并在社会的进步发展中推进和实现自身的主体性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具体体现

在网络环境下,人的主体性意识空前膨胀,个性不断得到张扬,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丰富性等特点,赋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独特功能和属性,对网民个体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引导网民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一定政治集团服务的,因而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单一的,教育方式是灌输式,因而其价值取向是一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而且往往渗透于其他网络信息中,网民接受方式是自我选择,同时由于网络环境中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影响,必然导致主导价值观下的价值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把网民的思想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它的导向功能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充分信任的基础上,重在启发自觉。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就是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网民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通过提供鲜明的、有分析的政治信息,使网民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逐步被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近年来,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就是一种方向引导,通过网络这一媒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促进网民个体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要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以适应社会环境。而社会也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使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促进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形成自我观念;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掌握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3](p.294)每个方面都有丰富的内容,比如,社会技能就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等。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外界环境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网络出现后,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的社会化。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利于社会知识的学习和扩充,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格的完善等,因而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个体的社会化程度。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网民个体的社会化方面表现为:第一,为网民的社会化提供了学习条件,包括学习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第二,为网民的社会化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探讨的条件。每个网民可以在虚拟社区里就人的社会化的内容进行实践,并可以根据新的情况和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虚拟现实和客观现实是有差别的,网民建立的虚拟社会关系,往往还需要接受现实社会的检验。

(三)提高网民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包括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其核心是人的能动性问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主体交往条件具有局限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为网民的广泛交往和平等交往提供了条件,网络的虚拟性为网民的虚拟实践与创造提供了条件,等等,因而受教育者——网民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地域、行业、时空等界限,为网民的广泛交往提供了条件。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把主体之间的“交往”看作“主体性”形成的前提,“主体通过社会交往而认识自身”。[4](p.32)比如,通过交往,就知道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怎样、亲和力怎样,等等。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虚拟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实践,体现了虚拟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信息丰富的特征,这就为网民发挥其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

(四)满足网民的精神需求

每个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且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优秀文化、倡导高尚精神、维护道德原则、丰富精神生活,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使人们获得知识和情感的充实,满足自我实现与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并在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过程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方面显示出更强大的功能: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满足了网民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媒体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形式一体的功能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满足人的不同方面的精神需求;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等属性满足了网民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现实手段使网民进入高度仿真的模拟情境,获得深刻的心理体验;通过在线互动交流等方式,增进网民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使网民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资源。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p.5)这就表明,“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的问题。”[6]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产生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其运动这一实践活动之中,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宣传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7]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能够有效引导网民的政治方向和人生理想、提升网民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增强网民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大力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一是要建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专门网站。由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牵头,由各地方宣传和文化管理部门、高校、社科研究机构、有关社会团体参与,分别建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国性综合网站和地方专门网站,形成“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协同建设”的网络宣传体系。要科学设置网站的功能板块,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功能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其宣传内容的吸引力;特别要建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交流论坛,进行及时互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交互性和渗透力。二是要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信息库。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存储量大、容易检索等特点,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信息库,这些信息库可分为大型综合性、中型基础性和小型专一性三种。大型综合性信息库应提供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息,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各类信息,如人文科技信息等,以满足各类各层次网民的需要;中型基础性信息库应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信息,能满足一般网民的需要;小型专一性信息库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某一内容进行建设,此类信息库应有鲜明的特色。[8]三是要加强对其他网站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息的渗透。每个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不同的,有的是为了学习知识,有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有的是为了娱乐,有的是为了沟通交流,等等。我们应根据网民不同的上网目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息渗透到其他网站的信息之中,充分调动网民的主体性,使网民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比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信息渗透到网民的学习与业务、衣食住行和娱乐休闲等信息中去。与此同时,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息渗透时,要尽可能注意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二)扩大网民的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交往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起点和途径。互联网的无限开放性和高度交互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主体都可以自由地进行交往,为拓展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广阔平台。这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流面向的对象会更广泛,并且在瞬间能够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同时交流。主体间参与互动的过程,就是教育主体之间在思想上交流沟通,价值道德观念逐渐趋同化的过程,这有助于网民个体社会化和主体性发展。我们应不断扩大网民的社会交往,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有效实现。扩大网民的社会交往,就是要利用网络交互性、开放性、即时性、虚拟性等特点,凭借各种交互工具,使网民突破国家、地区、行业等方面的限制,与他人进行广泛交往,使“人与人在心理、情感、信息等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从而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完善自己,逐步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在不断交往中逐步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9](p.237)

从内容层面来看,扩大网民的社会交往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扩大网络交流。建立各类虚拟社区、网上论坛,科学开发网络交互系统,扩大网民社交圈,引导网民开展积极向上的论坛等交流活动,使网民通过同步或异步交流,学习、借鉴各种知识、技能和有益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二是扩大网络合作。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组织和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建立可靠、有效的网络合作平台,开辟网络时代社会成员在政治、经济、教育、生活等领域合作的新途径,以便网民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和高度社会化的需要,形成职能互补。三是扩大网络交换。建立各类网上贸易市场,如网上书店、“跳蚤”市场、信息服务中心,等等,以便网民广泛交换劳动产品和研究成果,实现自身价值。四是扩大网络民主。加快党和政府网站建设进程,设置网民留言板、意见箱等互动栏目,拓宽网民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渠道,广泛吸纳民意,以便调动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和社会生活,促进科学决策。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扩大网民的社会交往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电子新闻组、实时聊天系统、博客等交互方式来实现。对于网民比较感兴趣、影响程度较大、有象征性的主题可以通过电子公告板、电子新闻组等形式展开讨论。对于网民一些私密性的、不愿意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思想困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实时聊天系统、博客等隐性的交互方式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扩大网民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诚信教育,防止不负责任、缺乏诚信的倾向,特别要防范网络犯罪行为出现;二是要对网络交往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必要的引导,防止沉溺网络交往而忽视现实交往的倾向,避免造成网民性格孤僻。

(三)开展虚拟实践活动

虚拟实践活动是虚拟主体在虚拟空间使用数字化手段,对虚拟客体进行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动,是一种虚拟的自由的创造性的客观活动。网民在虚拟实践活动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性、自由度和自觉性。积极开展虚拟实践活动,对于提升网民主体性、拓展网民社会关系等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开展虚拟实践活动,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开展虚拟实践活动首先要解决虚拟现实平台问题。我们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加强虚拟现实平台建设:一是构建虚拟现实的系列平台。遵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原则,通过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高度融合,充分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构建若干不同层次的网络虚拟现实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创设高仿真的交流场景,虚拟各种人物形象,与网民进行交流,为网民解疑释惑,给教育对象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是围绕网民个体开发一系列的虚拟现实产品。一般来说,可以从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等几个视角来开发网络虚拟现实产品。由于人的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在开发这些网络虚拟现实产品时,不可截然分开,只是有所侧重而已。虚拟实践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认识和改造虚拟客体的活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网络交往实践、虚拟的科学实验”。[10]我们要通过开展虚拟实践活动,发挥其虚拟性、自由开放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等特点,着力培育网民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全方位地提升网民的自主能动性和潜能,从而极大地促进健全人格、独立个性的形成和社会的进步。[11](p.196)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网民生活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两重社会中,虚拟空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实世界的折射,很多问题仍需通过现实实践活动来解决。虚拟实践的发展在促进网民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网民自主创新能力退化、自身异化和丧失个性等问题,从而出现人的主体性丧失危机。因此,我们在开展虚拟实践活动时,要注意把握好虚拟实践活动的层次性、渐进性和有效性,确保虚拟实践活动健康、持续开展,真正促进网民个体的发展;要把虚拟现实技术的层次性与网民个体发展需要的层次性结合起来,进行多层次的虚拟实践活动,防止片面追求高级虚拟现实技术;要把虚拟现实的重点放在超客观现实存在虚拟上,以提高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使网民主体的想像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与提升;要加强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结合,充分考虑到网民的现实背景和现实需要,并以虚拟实践的现实效果为重要评价标准,切实增强虚拟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标签:;  ;  ;  ;  ;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其实现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