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动力的整合_社会价值论文

论精神动力的整合_社会价值论文

论精神动力的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历史发展不同于自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都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活动的意识与目的,每个人的活动都受到自身活动意识与目的即一定精神动力的推动。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异及影响不同,每个人形成的精神动力也不同。从社会的角度看,不同个人及群体形成的精神动力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只有对分散的、多样的精神动力加以整合,才能使精神动力从多样走向统一,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分化走向融合,有效地促进整个社会精神动力的生成与发展,形成大于个体或群体精神动力之和的新的社会精神动力,即社会的精神合力。这种精神合力是形成社会合力、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精神动力的统摄整合

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实践主体的精神动力不同,形成的社会合力不同,对社会实践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不同。为了形成社会发展的合力,必须要有统一的社会行动。为了统一主体的行动,必须统一主体的思想。为了统一主体的思想,必须运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对社会不同成员的思想进行统摄整合,巩固和加强社会主导思想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影响,使社会主导思想成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接受和实行的思想,从而形成社会实践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合力。因此,分散的、多样的思想必须经过统摄整合才能形成统一的思想,生成新的精神动力。

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内在需要。社会实践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活动。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的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是社会实践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成员的密切协作,不仅能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形成新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大规模的社会组合和劳动协作为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深刻指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进攻的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同样,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几乎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在这里,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么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1](第362页)。这种通过协作而创造的集体生产力是“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1](第362页),它同个人生产力有着本质的差别。实际上,不仅生产劳动实践,其他一切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社会协作。科学实验、社会革命、军事斗争,等等,都需要社会实践主体的协同与合作。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2](第385页)。统一的思想是形成统一行动的前提,统一行动是形成社会合力、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也就是说,实践需要协力,协力需要齐心。而要齐心,就必须用正确的思想来统一认识,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社会变革,科学实验等等,社会实践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协同与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思想共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更加需要重视不同思想的整合,以形成思想共识和共同的精神动力,达致统一行动,增强社会合力,促进社会实践的深入进行。因此,统一思想认识,整合精神动力归根结底是现代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实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必须加强精神动力的统摄整合。精神动力的统摄整合,就是要运用社会的主导思想来教育和影响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社会的主导思想的基础上来,纳入到社会的主导思想之中,形成思想共识,产生精神合力,协调实践活动,实现社会上统治阶级所要实现的任务和目标。精神动力的统摄整合,实质上是运用统治阶级的思想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进行由上而下的思想调节与整合,使统治阶级的思想真正成为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和推动力量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思想生产的调节与精神动力的统合的规律性作过深刻揭示,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既然他们作为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那么,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与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第98-99页)。统治阶级只有运用本阶级思想家创造的思想理论统一本阶级成员的思想,并对其他阶级、阶层的思想进行统摄整合,使统治阶级的思想上升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成为社会实践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思想,才能推动统治阶级主导的社会实践活动。统一社会实践主体的思想与行动的过程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而是统一到一定阶级的思想和目标上来的过程,特别是统一到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上来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精神动力的统摄整合过程。精神动力的统摄整合,一方面表现为一定阶级内部的思想统摄整合。一定阶级的政党和领袖总要运用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理论、理想目标来统一本阶级内部成员的思想,形成统一的阶级意识;另一方面,是要运用本阶级的思想来统摄整合其他社会成员的思想,扩大本阶级思想对其他阶级、阶层成员的思想影响,限制和消除其他阶级、阶层不利于本阶级或同本阶级对立的思想,使本阶级的思想上升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推动一定社会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主导精神力量。统治阶级思想能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不仅取决于这种思想是否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物质力量,取决于反映这种生产关系和物质力量的思想是否具有体现社会与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性与正确性,而且取决于是否能坚持运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来统摄整合本阶级成员乃至全社会成员的思想。因此,只有经过统摄整合,才能形成统一一定阶级、一定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动力,达致协同的行动,推动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及其他劳动者成了国家的主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来教育、武装全国人民,是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推动全社会实践活动的共同精神动力的需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出现了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伴随经济生活的多样化,社会上产生了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不仅存在差异,而且存在矛盾,其形成的精神动力又可能相互冲突甚至相互抵消。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统摄整合,在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中巩固和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主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引导与调节,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统一到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上来,努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强大精神合力。

二、精神动力的发展整合

精神动力的整合还体现为精神动力的发展整合。精神动力具有不同的发展层次,既有处于最低层次的个体精神动力,又有处于中间层次的群体精神动力,更有处于最高层次的社会精神动力。精神动力的发展整合,就是要对不同层级的精神动力加以整合,把个体精神动力发展、融合成群体精神动力,把群体精神动力发展融合成社会精神动力,使精神动力在发展中整合,在整合中发展,实现精神动力由低级到高级、由部分到整体的发展。精神动力只有不断进行发展整合,才能形成更高级、更普遍的精神动力,即形成精神合力,有力地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如果说精神动力的统摄整合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精神动力整合以形成精神合力的话,那么,精神动力的发展整合则是自下而上进行的精神动力整合,两者都是为了形成和发展社会精神合力。

精神动力的发展整合是将个人发展的精神动力整合成共同发展的精神动力。个人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主体。社会实践的成效如何,与每个社会实践的个体主体的活力与成效有直接关系;每个个体主体实践的活力与成效如何,又与每个人的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和目的愿望有关,即与个人的精神动力有关。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活,都会形成反映个人生活条件的意识和改善个人生活条件的愿望。这种意识和愿望会形成个人观念形态的实践目的,成为个人内在的、自觉的精神动力,推动个人的实践活动。每个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不同,改善生活条件的意识和愿望不同,形成的个人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也不同。不同个人的实践目的和愿望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对立。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强对个体主体精神动力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要否定个人实践的目的和愿望,而是要在肯定个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践目的基础上,对个人的目的和愿望加以发现、发掘、提炼、整合,把不同个人的目的、愿望中合理的、相同的东西归纳和概括出来,形成由每个个人的目的、愿望整合而成的一定群体的共同目的和愿望。一定群体的共同目的和愿望源于个体的目的和愿望,又高于个体的目的和愿望,它是群体成员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的反映,是在整合个人愿望和目的的基础上形成的推动群体社会实践活动的强大精神动力。群体意识是群体的社会存在的反映。群体的共同愿望和目的反映了群体共同生活的社会条件及改善这种生活条件的要求,是群体社会实践的共同的、内在的、自觉的动力。但是,不同社会群体生活的社会条件不同,改善社会生活条件的愿望和社会实践的目的不同,形成的精神动力也不同。一定群体共同的愿望和目的,对于群体内部之成员来说,具有共同性,普遍性,是群体社会实践的共同的精神动力;对于群体外部的其他社会群体来说,则具有特殊性,同其他群体的愿望和目的存在着差异甚至冲突。也就是说,一定群体的精神动力同其他群体的精神动力存在不相一致、不相协调之处,在推动本群体共同实践活动的同时,可能对其他群体的实践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强对群体精神动力的整合,充分了解和把握诸社会群体的发展愿望和目的,把各个社会群体发展的愿望和目的加以概括、提炼,整合成全社会发展的共同的愿望、目的或共同理想,形成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共同的、整体的精神动力。因此,精神动力的发展整合,是将个人发展精神动力整合成群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再将群体发展的精神动力整合成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的过程,是精神动力的共同性、普遍性不断增强、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群体精神动力由个人精神动力发展整合而成,社会精神动力由群体精神动力发展整合而成,个体精神动力融合在群体精神动力之中,群体精神动力融合在社会精神动力之中,因此,社会精神动力就同群体精神动力和个体精神动力高度统一起来,成为推动群体乃至个体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的精神动力。

精神动力的发展整合实质上是个人、群体、社会价值取向的充分协调和高度整合。个人、群体和社会作为不同的价值主体,具有不同的需要和利益,因而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人利益;群体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满足群体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实现群体利益;社会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满足社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利益。精神动力的发展整合,实质上是把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加以协调与整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找到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社会价值的结合点,把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在实现社会价值、群体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和群体的价值。只有把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产生正确的精神动力,推动社会价值、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共同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者并不像圣麦克斯所想象的……那样,是要为了‘普通的’肯牺牲自己的人而扬弃‘私人’——这是纯粹荒诞的想法,……‘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他们知道,这种对立只是表面的,因为这种对立的一面即所谓‘普遍的’一面,总是不断地由另一面即私人利益的一面产生的,它决不是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历史的独立力量而与私人利益相对抗”[4](第275-276页)。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社会成员由于归属不同的阶级而形成利益的分裂和对立。社会利益总是表现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统治阶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统治阶级代表的社会利益是一致的,被统治阶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统治阶级代表的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对立的。因此,在私有制社会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尖锐的矛盾,整合反映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价值取向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在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根本一致的,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是非根本性的矛盾。反映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和社会价值、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非根本方面的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强个人价值、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及其价值观念的整合,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坚持把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价值、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结合起来,为共同实现社会价值、群体价值和个人价值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江泽民曾经强调指出,要“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5](第1版)。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也就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念,才能有力地推动个人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在服务祖国人民、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精神动力的发展整合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就是把反映群众利益的意见、愿望、要求集中起来,加以整合,形成正确的、共同的意见、愿望、目的,然后再贯彻到群众中去,化为群众的行动,推动群众的实践活动,把群众的共同的愿望、目的变为群众共同的物质成果和实际利益。没有“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把群众中分散的各种意见、愿望、目的整合成集体的、共同的精神动力;没有“到群众中去”,就不可能把经过整合的精神力量变为推动群众实践的巨大物质力量。由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不断的、反复进行的过程,因此,精神动力才能不断地在发展中整合,在整合中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精神动力的沟通整合

精神动力的整合还体现为精神动力的沟通整合。社会实践的主体都是具有一定思想、意识、愿望和目的的主体。社会实践的不同主体必然具有不同的思想、意识、愿望和目的,不同的思想、意识、愿望和目的必然要进行沟通整合,才能形成一致的思想、意识、愿望和目的,产生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共同的精神动力。这是精神动力在整合中形成、发展规律的又一重要体现。

精神动力的沟通整合是从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的过程。精神动力的沟通整合是以承认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差异性为前提的,正是由于不同实践主体的思想意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所以也才有可能进行沟通,才需要进行沟通。而精神动力的沟通整合又是以追求和实现思想、意识的统一性为目的的。只有对多种多样具有差异的思想意识进行沟通整合,才能形成共同的、正确的思想意识,把人们的认识与行为统一到正确思想意识上来,在思想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思想的统一性,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统一的精神动力。多样性的思想意识必然需要沟通,多样性的思想意识在沟通中可以整合成统一性的思想意识,形成统一的精神动力。因此,精神动力的沟通整合是把思想意识的“多”整合成精神动力的“一”,实现精神动力多样性统一的过程。

精神动力的沟通整合是双向沟通的过程。社会实践主体在进行思想意识的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是单向沟通,即不是沟通双方一方主动传递、一方被动接受,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单向传递、交流思想信息的关系,而是双向沟通,即沟通双方主动参与、双向交流,互为思想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在互相交流思想观点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对方的思想,加深理解,缩小差距,寻求一致,逐步把思想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只有沟通双方不断地进行双向思想沟通,才能使沟通双方的思想意识逐步整合:或者克服沟通双方思想认识的片面性,促进双方思想认识的完善,形成共同、正确的思想意识;或者找出双方思想认识上的共同点,异中求同,形成思想共识;或者用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去伪存真,使正确的思想成为沟通整合后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主导思想。因此,不同社会实践主体的思想通过反复的双向沟通,必然导致不同思想的整合,形成共同的思想意识和统一的精神动力。

精神动力的沟通整合是充分交流思想的过程。思想沟通是思想整合的基础。各种不同的思想进行充分地深入地交流和沟通,才能逐步统一到正确的真理性认识上来。真理愈辨愈明。没有充分的思想沟通,就没有真正的思想整合。对于人民内部来说,各种不同思想的沟通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各种思想,包括不正确的思想意见,能够充分地表达和自由地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错误的思想,分析错误的思想,并加强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比较分析,用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思想,使人民群众的思想在沟通中不断整合,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精神动力不断增强。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6](第762页)。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创造自由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民主环境和氛围,才能解决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促进精神动力的整合,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因此,能否在思想沟通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是能否解决人民的思想矛盾,促进人民内部的思想整合,增强人民内部团结的关键。即使对于错误的思想,也不能简单加以压制,而要让它们表达和表现,并且用充分说理的、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是一定要反映出来的。一定要在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上,用各种办法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要他们不反映、不表现,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应当用压制的办法不让他们表现,而应当让他们表现,同时在他们表现的时候,和他们辩论,进行适当的批评。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但是这种批评不应当是教条主义的,不应当用形而上学方法,应当力求用辩证方法。要有科学的分析,要有充分的说服力”[6](第787-788页)。在进行不同思想的沟通整合中,对错误的思想一定要进行批评,但这种批评,也要讲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用正确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促进正确思想在沟通整合中不断发展。

标签:;  ;  ;  ;  ;  

论精神动力的整合_社会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