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学本质促进数学理解--以“理解厘米”教学为例_数学论文

把握数学本质促进数学理解--以“理解厘米”教学为例_数学论文

把握数学本质,促进数学理解——以“认识厘米”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论文,为例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识厘米”属于“图形的测量”内容领域,这节课教材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尺测量长度和画整厘米长的线段.这是连贯且不能颠倒的次序,没有长度单位就不能进行有关长度的操作活动.

      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最基本的应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追求学生能够感受知识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所学知识的核心内容,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还包括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把握、对数学学科的感受等.具体到“认识厘米”这节课,教学如何体现以“数学”内容为核心呢?我们在备课环节重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如何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认识厘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经历认识厘米的活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所谓具有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体表现为: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是多长,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时候,对1厘米的长度有比较准确的把握.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是不能靠教师传递的,只能由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并积累感知经验.教林安排了在直尺上认、用手指比划、寻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等多项感知活动,期望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从各个角度丰富对1厘米的认识,逐步体会1厘米有多长.这样看来,以教材为载体,有序组织生动而丰富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进而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表象,应成为教学的主要表征形式.

      二、如何教学用尺量长度和画线段?

      用尺量长度和画线段都属于操作技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用尺量长度解决好了,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就顺理成章了.以前我们教测量长度时,往往是教师讲解、示范并给出操作的程序:一靠齐,二重合,三读数.学生记忆、模仿并强化练习.常常是一节课下来,学生还是不知道怎样测量长度.测量长度本质是把所要测量的线段与直尺上“标准的线段”重合.如果学生在直尺上能清晰地找到不同长度的线段,测量长度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三、如何渗透度量意识?

      小学阶段“图形的测量”内容包括长度、面积、体积、角等,长度的一维特征,与角、面积的二维特征以及体积的三维特征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作为以数量来刻画特征,它们又具有一致性.“图形的测量”教学,不能只追求单纯的技能训练,还应在测量学习活动中渗透度量意识,让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因为,度量意识的形成能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认识世界的机会,其价值远远大于测量技能的形成.

      渗透度量意识,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到“度量单位”的内涵与价值,即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描述多样的现实世界的时候,感受到所需“度量单位”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度量什么,度量的方法是一样的,即先找出一个度量单位,再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学生经历多次这样的活动,能够感受到只要“度量单位”确定了,就可以用同样的“数”来表示所有量的度量结果,从度量的角度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结构性.来看教材的编排,教材在渗透度量意识方面是明显的:教学1厘米,首先安排“量一量课桌有多长”的活动,由于各人使用的工具不同,就会导致测量结果的表述不一致,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容易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用尺量长度和画整厘米长的线段,例题呈现从直尺的“0”刻度线开始,“想想做做”中出现从其他刻度线开始的情况.,这样变式,有利于揭示度量的本质.教材的编排给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启示.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问题情境:小灰兔帮助妈妈挖萝卜,萝卜被兔妈妈埋在了门口那棵大树下向东4个脚长的地方.小灰兔为什么没有找到萝卜呢?

      交流:兔妈妈脚长,小灰兔脚短,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4个脚长,走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提问:如果希望4步走的一样长,你觉得该怎样办?

      谈话:为了使度量的结果一样,在度量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表象

      1.呈现1厘米的标准模型

      谈话:厘米就藏在我们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这样的一段就是1厘米.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在尺子上附上1厘米的小棒模型,取下1厘米的小棒模型,观察.

      2.借助肢体,记住1厘米的长度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个比赛,看看谁能最快记住1厘米有多长.像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放在拇指和食指之间,仔细观察1厘米有多长;取出小棒,拇指和食指的位置不要动,记住1厘米有多长;合拢手指,再张开1厘米的长度,用小棒验证、调整.

      3.联系实际,记忆1厘米的长度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呢?请你从材料袋中找出1厘米长的物体,找到后用1厘米的小棒比一比验证.

      材料袋:橡皮、田字格、图钉、花生米、订书钉等等.

      交流展示.

      建立表象:选择一种你最熟悉的物体,在大脑中留下1厘米的长度.

      4.用1厘米小棒测量

      小组合作:用小棒测量橡皮的长度.

      提问:摆了几根小棒?是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

      揭示:摆3个1厘米,长度就是3厘米.

      依次增加小棒的根数,相机提问: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

      总结:摆了几个1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

      继续增加小棒,变成直尺.

      三、构造直尺,认识几厘米

      1.构造直尺

      给直尺依次添上数、刻度、厘米的英文缩写“cm”,认识直尺.

      2.在直尺上找1厘米

      说明:在直尺上,每个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在直尺上找几厘米

      (1)找2厘米.

      提问: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2厘米?还有呢?为什么都是2厘米?

      (2)找5厘米.

      交流展示找5厘米的方法.

      (3)自由找几厘米.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找几厘米就是从某一刻度起连续数出几个1厘米.

      4.读出物体的长度

      出示:卷笔刀以及对准刻度的直尺(从刻度0开始量的)、荧光笔以及对准刻度的直尺(从刻度3开始量的),让学生读出它们的长度.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是几厘米的?

      总结:物体有多长就看有几个1厘米.

      四、测量及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量线段长度

      过渡:蜗牛们在进行爬行比赛,1分钟爬过河的才能进入比赛,蜗牛要爬多远呢,你能测量出桥的长度吗?

      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了刻度几?是几厘米?

      强调:不论从刻度几开始量,桥的长度都是由6个1厘米组成的.

      判断:出示错误的测量方法.

      想一想: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谈话:裁判公布1号运动员的成绩是8厘米,你能画出8厘米长的线段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

      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同桌检验.

      五、应用拓展

      1.估一估

      分别出示2号、3号蜗牛运动员的成绩.

      估计:这条线段长几厘米?

      测量得出:比5厘米长一些.

      出示第二条线段,测量得出:比5厘米短一些.

      说明:比5厘米长一些和比5厘米短一些都可以称为大约5厘米.

      (1)介绍古代的一些测量方法.

      (2)估测食指的长度、手掌的宽度,介绍人体尺.

      六、全课总结(略)

      向学科本身回归,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明显特点.向学科本身回归,最根本的是对学科本质的揭示.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对触及数学本质的教学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基点

      知识是依靠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方法联系起来的,每一种数学知识都对应着一个核心内容,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是课堂教学体现数学本质的基本要求.测量长度本质上就是看被测量的对象包含几个长度单位.教学测量长度和画规定长度的线段之前,我们安排“构造直尺,认识几厘米”环节:一是经历“创造”尺过程,认识直尺的构造.二是在直尺上找长度,先找1厘米,体会直尺上每个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再找几厘米,体会找几厘米就是从某一刻度起连续数出几个1厘米.三是在直尺上读出荧光笔和卷笔刀的长度,体会物体有多长就看有几个1厘米.这节课,学生都会测量和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变得“自能”“自得”了,其根本就是教师把握住了测量的本质.

      二、顺应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是保障

      教因学而存在,应以学定教.无论怎样的教学设计,必须顺应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教学“认识厘米”,我们这样组织认识1厘米的活动:(1)观察直尺,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2)从直尺上取下1厘米小棒模型,看看有多长;(3)用手比划1厘米;(4)寻找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上述四个环节的活动,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是提供标准的1厘米长度模型,这是准确建立厘米的第一印象;从尺上取下1厘米小棒,是将尺上的1厘米具体化;用手指比划1厘米,是通过动作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将1厘米长的小棒从拇指和食指中间抽出,看看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把这段长度记在脑子里;然后离开小棒比划,把自己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感受,通过两个手指比划表现出来,在多次的“比划——验证——调整”过程中,学生头脑中1厘米的长度表象越来越清晰;紧跟后面的寻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是借助熟悉的物品,强化1厘米的长度观念.很多物体的长度并不是1厘米,而是若干厘米.所以,在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之后,我们安排认识几厘米的活动,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1厘米长度的体验,另一方面为后面的操作积累活动经验.经历如此细腻而精致的数学活动,学生对1厘米的感受逐步趋于精确,走向精细,变得敏锐.

      三、遵循学科发展的逻辑是关键

      在把科学形态的知识转化成教育形态的知识的过程中,既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考虑数学知识本身发展的逻辑.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有利于生长出新的知识点,有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综观整节课,我们设计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用”的教学线索:首先,通过创设小灰兔帮妈妈挖萝卜的情境,使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要使测量结果一样,就必须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单位,体会知识产生的必要性;进而,以有意义接受的方式建构长度单位“厘米”,并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直尺、在直尺上找长度、用直尺量长度、画规定长度的线段等活动,促使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形成初步的测量意识.这样组织教学活动,既站在了学生的立场,又顺应了数学知识发展的整体逻辑,也体现了一种数学的文化内涵,即揭示了度量单位是怎么发生发展,又是怎么推动社会前进的.

标签:;  ;  

把握数学本质促进数学理解--以“理解厘米”教学为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