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诊治130例慢性胆囊炎临床观察论文_陶伯生,吴鼎留

中西医结合诊治130例慢性胆囊炎临床观察论文_陶伯生,吴鼎留

(安徽省天长市第三人民医院 安徽 滁州 239300)

【摘要】本院已故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郑建中老先生,曾用四年时间,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研究慢性胆囊炎临床诊治效果。对13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益气和血解毒法为主,配合理气宽中解郁,按辩证分型,随证加减;有急性炎症反应者,加用西医对症治疗。一般病例经治5~10天后,其症状明显好转,经治一月后,基本痊愈。总有效率96%。今笔者整理成文,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 慢性胆囊炎;诊治方法;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5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5-0088-02

慢性胆囊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慢性起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的是右上腹或剑突下隐痛,食后饱胀不适,嗳气,进油腻食物后易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在老年人或有些人,可无临床症状。临床上常会误诊为胃病。目前无理想的慢性胆囊炎治疗药物。为探索诊治慢性胆囊炎的新路子,本院已故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郑建中老先生,生前曾用四年时间研究诊治慢性胆囊炎130例患者。其研究结果具有明显临床实用价值。现笔者整理成文,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130例中,男29例,女101例,男女之比为1:3.5。均为门诊病人。18岁以下2例,占1.5%;18~40岁73例,占56%;41~60岁49例,占37.3%;60岁以上6例,占4.6%(其中最小者16岁,最大者78岁)。患病时间:1年以内38例;1~5年61例;6~10年10例;11~20年10例;20年以上11例(其中最短半年,最长30年)。

2.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本组病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106例,占81.5%;心悸84例,占64.6%;胸闷45例,占34.6%;乏力103例,占79.2%;失眠45例,占34.6%;多梦109例,占84%。消化系统症状:恶心84例,占64.6%;呕吐45例,占34.6%;上腹部饱胀128例,占98.4%;口苦109例,占83.7%;厌油腻67例,占51.5%;纳差98例,占75.4%;嗳气101例,占77.7%;右上腹疼痛127例,占97.7%;发热7例,占5.4%;不发热者123例,占94.6%。胆囊区:触压痛130例,占100%;叩击痛130例,占100%。舌苔:薄白苔24例,薄黄苔90例,黄腻苔9例,无苔7例;舌质淡胖28例,舌质边红102例(其中有瘀点9例)。脉象:缓脉(60~80次/分)69例,占53%;细数脉(大于81次/分以上)58例,占44.6%;沉迟脉(小于60次/分以下)3例,占2.3%。其中左关脉略细眩滑者109例,占84%。B超检查:胆囊壁增厚或欠光滑者114例,占87.7%;胆囊收缩功能欠佳或差者41例,占31.5%;胆囊增大6例,占4.6%;胆囊萎缩5例,占4.6%。

3.诊断依据

①过去有胆囊炎病史。②症状有右上腹疼痛、口苦、上腹饱胀、嗳气、纳差等。③体征有右上腹胆囊区压痛、叩击痛,左关脉细眩滑者。④B超示胆囊壁增厚或欠光滑、胆囊收缩功能欠佳、胆囊增大或萎缩者。⑤排除胆道以外病变引起右上腹疼痛的疾病。

符合上述二项以上者,诊断即可成立。

4.治疗方法

4.1 基本方法:生黄芪30g,当归20g,金银花20g,广郁金15g,炒枳壳10g,鸡内金10g,生甘草6g。

4.2 按辩证分型加药:①胆胃不和型加陈皮10g、法半夏10g、炒厚朴10g、温左金10g。②湿热型加龙胆草5g、生山栀10g、生大黄5g、蒲公英30g。③肝胃阴虚型加石斛10g、生山药15g、玉竹10g、知母6g。④气滞血瘀型加丹参20g、土鳖虫10g、苏梗10g、制香附10g。⑤脾胃虚寒型加理中汤药味。⑥脾肾阳虚型加附子理中汤药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3 对有急性炎症反应症状者:发热、右上腹剧痛、恶心、呕吐或不能进食,胆囊区压痛明显,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加用西医对症治疗,待恶心、呕吐停止后,仍继续煎服中药。

5.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恢复正常者;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B超检查亦有所改善者;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B超检查亦无改变者。

6.治疗结果

一般病例经治5~10天后,其症状明显好转,经治一月后复查:基本痊愈90例,有效3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

7.讨论

慢性胆囊炎不但胆囊的功能发生很大的损害,还会有急性胆囊炎发作,少数患者还会引起胆囊癌[1],而且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药物可以根治慢性胆囊炎,各种杀菌消炎的抗生素,对慢性胆囊炎并无效果;目前可以采用利胆药物治疗的有口服去氧胆酸、胆酸钠、消炎利胆片等,其效果并不理想。理论上讲,慢性胆囊炎一经明确诊断,以手术切除病变的胆囊为宜。作了胆囊切除术后,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取得满意效果,还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一经诊断慢性胆囊炎就建议患者手术,通常患者是不接受的。除非胆囊内有结石且反复发作或出现明确的手术指征了,方可做通患者接受手术切除胆囊的思想工作。所以,本文阐述的中医中药诊治慢性胆囊炎获效能弥补西医方面的欠缺,临床显得尤为实用。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有头昏、头痛、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症状;有恶心、嗳气、口苦、上服饱胀等消化系统症状;有心悸、细数脉、沉迟脉、胸闷等心血管方面症状。这些现象统称功能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是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变化不能进行相应的调节而出现一系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是可逆的。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它们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自主神经中枢的控制下进行活动。正常情况下,其主要功能是支配内脏器官(消化道、心血管、呼吸道等)和内分泌腺及汗腺,调节内脏功能和腺体分泌。但研究证实[3],当胆囊有病理性炎症变化或腹腔内脏器有病变时,内脏神经受到病理性刺激冲动而传至大脑皮层,引起皮层下自主神经中枢功能失控,可以导致功能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也有学者认为[4],慢性胆囊炎患者,其胆囊因病理性炎症刺激,会产生各种炎症细胞,这些炎症细胞又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炎症介质”(相当于中医的“热毒结于肝胆”之意),如白三烯(LT3)、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组胺(H)、前列腺素(PGs)、慢反应物质(SRSA)等,这些炎性介质在人体内也会造成功能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认为[5],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主决断、善谋虑作用,号称中正之官,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它能防御和清除某些精神刺激或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以维持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胆囊无疾患时,即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或其他不良因素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较快;在胆囊有慢性疾患时,即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某些精神刺激或其他不良因素影响时,便引起中正之官功能障碍,不能畅达十一藏,不但气血运行失常,而且肝胆疏泄失常,则会出现情志不舒或功能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

综上所述,慢性胆囊炎不但可有其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也可出现功能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兼症。用中医概括而言,即慢性胆囊炎患者,久病其气必虚,热毒结于肝胆,虚实挟杂,疏泄失常,血气不和,情志不舒。用益气和血解毒法为基本方,再结合辩证分型施治;有急性炎症表现的患者加用西医对症处理。如此,既能治愈原发病,又能医好其兼症。基本方中的金银花、当归、生黄芪、生甘草具有益气和血解毒作用, 配用广郁金、炒枳壳、鸡内金利胆除胀、消结止痛、清心解郁、理气宽中。诚为利胆不伤胃,清解不恋邪,和血不伤正,益气不滞中之良方。此乃中医的宏观与微观;整体观与局部观的诊治思维之有机统一的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1]刘红旗等.胆囊炎与胆石症(第一版)[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74-75.

[2]马文有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第一版)[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75-77.

[3]刘红旗等.胆囊炎与胆石症(第一版)[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16-17.

[4]陶伯生等.胆石症可并发神经衰弱[J].医学综述,1996,2(12):870-871.

[5]吴敦序等.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73-74.

论文作者:陶伯生,吴鼎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诊治130例慢性胆囊炎临床观察论文_陶伯生,吴鼎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