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2100
【摘 要】目的:观察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月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38例作为观察对象,19例进行末梢部位采血,19例经静脉采血。统计分析两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经对比血常规检查结果发现,静脉采血组中RBC、WBC、PLT、Hb、HCT、MCHC与末梢采血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CH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采血方法与末梢采血方法相比,静脉采血对血常规检查误差影响较小,临床上建议尽量使用静脉血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查,提高血常规检验准确度。
【关键词】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查;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测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技术,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也是患者全身检查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查内容,血常规检查内容主要有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自(Hb)红细胞比容(HCT)等。目前采血方法主要有静脉血采血和末梢血采血,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1],本文观察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效果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月接诊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8例分为静脉采血组和末梢采血组,静脉采血组男11例,女8例,年龄23-72岁,平均(41.6±3.5)岁,末梢采血组男10例,女9例,年龄24-70岁,平均(40.2±4.6)岁,两组男女比例、年龄对比无显著差异,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要求患者早上9点空腹到达采血地点,静脉采血组:消毒待采集部位皮肤,取肘部静脉,采用真空采血法,沿静脉将针头推入10-15mm,待血量到达采血刻度立即拔出,按要求放好血标本。末梢采血组:本组采取指腹采血,消毒待采血部位皮肤,将采血针刺入指腹2-3mm,立即出针,用微量吸管吸血,插入试管排尽血液,摇匀存放。
1.3评价方法
分析两组RBC、WBC、PLT、Hb、HCT、MCHC检验结果。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 ±s)表示以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对比血常规检查结果发现,静脉采血组中RBC、WBC、PLT、Hb、HCT、MCHC与末梢采血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CH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血常规检验常作为疾病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从血液来源与采集方式来讲,静脉血来自肘前静脉,静脉内血液受环境影响小,采集静脉血可以提高检验准确率,且采集量大,采集过程无需挤压等,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小,采集使用真空采血法可以避免血液和空气异物接触[2],减少外在环境影响,提高检验准确度。末梢血来自耳垂或指尖的毛细血管,采集量少,采集过程容易出现采血量不足的情况而需要挤压促进血液流出,挤压过程容易导致组织进入血标本中,影响检查效果,且挤压容易导致白细胞受损,影响白细胞检验结果。采集时间上静脉采血操作时间少于末梢采血操作时间,长时间的采血容易导致血块凝结,使RBC和PLT计数减少,影响到检验结果,同时挤压采血部位容易引起感染[3,4]。从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对血量需求方面来说,静脉采血血量较多,末梢采血血量较少,静脉采血更适合于全自动血球计数仪,且重复检查可以提高准确性。
本研究表明静脉采血组中RBC、WBC、PLT、Hb、HCT、MCHC与末梢采血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验结果差异较大,而静脉采血方法具有诸多优点,且更适用于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因此临床上血常规检查采用静脉采血法可以提高检验准确度。
综合上述:静脉采血方法与末梢采血方法相比,静脉采血对血常规检查误差影响较小,临床上建议尽量使用静脉血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查,提高血常规检验准确度。
参考文献:
[1]武津津.血常规检验中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的差异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15,12:100-101.
[2]彭福昌,刘群玲.静脉血与末梢血的检验结果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3:45-46.
[3]刘鑫.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7:123-124.
[4]朴银花.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5:174-175.
论文作者:尚冬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静脉论文; 末梢论文; 血常规论文; 方法论文; 差异论文; 血液论文; 两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