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宁宁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实验中学 251700
摘 要: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各项事业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随之也越来越大。有人大胆地预设:“将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的人。”而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兴趣 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为,阅读给学生的精彩是无限的,阅读让学生在学习上童心飞扬,带给他们美好的童年和快乐,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最精彩的天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感悟。
一、精彩导入,让学生“悦”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对新课的导入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先声夺人的气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很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境。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速来感染学生。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我的范读,去感受那激情澎湃、气势恢弘的场面;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边轻声读边勾画边感悟;再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学生小手纷纷举起跃跃欲试,忘情读,在读的过程中他们沉醉其中仿佛来到了现场听到了隆隆的鼓声,看到了气势宏伟的场面。
二、让语文走进生活,让学生“愿”读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而教材是用于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媒介或知识载体。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作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正确对待这一载体,也是课程教学观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这是《斑羚飞渡》一文导入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个电视节目吗?生:喜欢!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动物故事。故事发生在西藏。一天,一位猎人发现在不远的草坡上有一只肥硕的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忽然冲着他前行两步,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从眼里流出。老猎人虽然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然保持着跪卧的姿势,脸上的泪痕清晰可见。当他剖开藏羚羊的腹部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羚羊。(摘自美文《高原精灵》。)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体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生命啊!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让我们看到了动物的高贵灵魂。相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将会再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一幕吧!
这个故事导入创设了情境,学生被老师动情的语调、生动的故事情节打动了。学生在听的过程对动物世界中的母爱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也产生了疑问:难道动物之间的感情真的有如此令人感动的举动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调动了起来,很快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带着兴趣和好奇,快速默读课文,去搜索那动物世界里感人肺腑、惊天动地的那一幕。有了兴趣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
三、尊重学生,让学生“乐”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如在教学《童趣》这一课后,我让学生回想是否也有过像作者沈复一样的童趣,并让学生写在作文本上。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在作文本上呈现了自己小时候那天真烂漫的一幕幕。可见教材是生活的缩影,是生活再现。让教材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是让它找到生命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
总之,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有教育和熏陶的功能,是语言的积累和写作运用。而这些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要注重细节,注重拨动心弦。
参考文献
[1]程明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空间[J].学周刊,2011年,01期。
[2]刘亚生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J].学周刊,2011年,22期。
[3]陈玲菊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1年,17期。
论文作者:冯宁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2月总第1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9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藏羚羊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就能论文; 《教育学》2017年12月总第1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