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内容”,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定位:选修课不等于必修课,必须上出特色、上出新意来。那么选修课教什么?如何去教?选修课与必修课如何衔接、如何融合?如何解决课程量大、课时不够的矛盾?这也成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课,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与我们初中、高中的小说教学有很大不同,必须把握本门课的性质、特点,设计新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其摆脱附庸地位,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了一套模式,围绕四个原则,搭建四个阶梯,努力将选修课既上出特色又切实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所谓“一套模式”即“阅读与思考同步,讲授与讨论结合”;“四个原则”是指整个教学过程需体现导向性、实用性、自主性、趣味性;“四个阶梯”即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四个循序渐进的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发现创新——应用拓展。下面我以《三国演义》的教学为例谈谈这一教学思路。
在课前指导环节,我安排了两节阅读课。没有阅读,欣赏就是无源之水。但如今高中生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要在短时间内充分阅读这部长篇小说十分困难。这时指导学生进行省时且有效的阅读就成了教师首先要完成的任务,为学生选取阅读材料就必须体现出教师的导向性及选材的实用性、趣味性,在充分阅读单元说明、课文说明、赏析、思考、扩展及教参的基础上,选择最能体现小说特点且契合教学目标的几个片段印发给学生作为阅读材料。我选择了“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杀粮官稳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空城计”、“关羽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以及课文“曹操献刀”八个片段,让学生利用阅读课细细品读。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情节这一问题,解决办法可以采用阅读与思考同步进行,并在阅读过程中体现教师导向性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设计一些学生易理解、感兴趣、有话可说的问题,用问题引领着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并进行深入思考。我针对选择的八则材料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毛宗岗《读三国志法》称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对此你如何看?
②“空城计”中的战争描写与你以往所看到的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战争有何不同?
③从这几则材料来看《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上的艺术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充分阅读后,进行具体课堂教学环节时,将教师教授,生生、师生讨论相融合,体现导向性、自主性、趣味性,设置了四个阶梯的研究探讨阶段:
第一阶段为“积累整合”层次,利用手中材料对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我选择了“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三个人物,引导学生根据人物三个重要特征,用材料做例子进行阐述。有了充分阅读做基础,学生基本都能侃侃而谈:
曹操:从“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中看出“善识人”、“善用人”;从“曹操献刀”中看出他“随机应变”、“智谋出众”;“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杀吕伯奢全家表现了他的猜忌、残忍……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旦得知刘备消息,即挂印封金、夺官斩将而去,见其“义”;“温酒斩华雄”更体现其神勇。
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空城退敌、心理战术的使用更见其是智慧的化身。
讨论成熟后,自然而然导向第二阶梯“感受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发现。学生谈出了“生动的细节描写”:“温酒斩华雄”,关羽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时,只点了一笔战前酾下的热酒“其酒尚温”,一个细节就看出了关羽的神勇。也有学生找出了“对比”:吕伯奢的热情,陈宫的仁义与曹操之奸诈、残忍对比,凸显人物性格。有的学生从“三顾茅庐”中找出了“烘托”:诸葛亮出山,通过徐庶、司马徽的赞美和推荐,三顾两不遇,一些亲友的歌吟谈吐以及山林景色的幽雅清丽,层层烘托诸葛亮的高洁品格和绝世之才。有的看出“反复渲染”,有的看出“夸张”……此时,我水到渠成点出《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显著特点:突出甚至夸大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脸谱化性格的艺术典型。为了印证这一论断,师生共同做了一个小游戏:用一个词概括以下人物特征:曹操、关羽、刘备、诸葛亮、赵云、周瑜、司马懿。学生跃跃欲试,有很多精彩的回答: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谋略出众的诸葛亮、心地狭窄的周瑜、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等。
完成前两个基本阶段后进入了第三个阶梯“发现创新”阶段。设计这一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有的学生从思考问题②受到启发,谈了《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与众不同,发现了《三国演义》中的战争突出了智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通过战争歌颂了智慧,歌颂了勇气和力量。有的学生大胆提出了质疑:个性化、特征化的人物会不会缺少性格发展变化?并用课文说明中鲁迅的话做印证:“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对此,我大加赞赏,并适时与必修课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比较,和学生一起讨论《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缺失,既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与旧知衔接加深印象。最后的“应用拓展”阶段,我用一个小论文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题目是:读读《三国》吧,看看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或横刀立马,或力挽狂澜,或抱恨归天。成也罢,败也罢,忠也好,奸也好,让我们穿过历史和文学的风烟,构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论文作者:孙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学生论文; 关羽论文; 选修课论文; 演义论文; 这一论文; 出了论文; 材料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