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建筑物裂缝的出现,轻则影响房屋的美观,造成渗漏水引起内部设备损坏问题;严重的会影响整个房屋的结构承载力甚至有使房屋倒塌的危险。引起建筑物开裂的原因很多,控制建筑物裂缝的产生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可以认识到裂缝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做好裂缝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字:裂缝、混凝土、施工
一、裂缝易发部位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易产生的裂缝的部位多为以下几个部分:
1、不同材料接缝处,如窗墙接缝处、墙梁交接处的水平裂缝。
2、建筑物下部,尤其是纵向长度较长的建筑物,会出现呈“八”字或倒“八”字形斜裂缝。
3、外墙和屋面等处都是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
二、判断裂缝种类
从外观上判断:1.结构性裂缝往往是不规则的;2.接缝处裂缝则多是上下垂直或者水平的直缝;3.裂缝如果呈放射状说明是抹灰层裂缝;4.墙体表面漆膜或壁纸的龟裂则属于是装饰层裂缝。
刮开面层判断:1.如果还是无法判断裂缝种类,可以先刮开墙面进一步检查,仅漆膜开裂,那就是装饰层裂缝;2.如果水泥砂浆空鼓、粉砂,说明是抹灰层裂缝;3.刮开开裂的腻子层后,如果看见板缝,说明是接缝处开裂;4.如果墙体基体也出现了开裂则属于是结构性开裂。
三、裂缝产生的原因
在建筑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现,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建筑物所处环境影响,设计不合理,施工存在缺陷等多重原因。
1建筑物所处环境
建筑物所处环境里温度变化是引起的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这类裂缝比较容易出现在建筑物外墙。由于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与普通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有相当大的差别在相同温差下混凝土的伸缩要比砖砌体大1倍左右。所以当温度变化较大时容易产生裂缝。
2设计不合理
在设计时考虑不周,结构构件断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在构造处理不当时,现浇主梁在搁次梁处如果没有设置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及各种变形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均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
详细的地质勘探是进行建筑设计的基础,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地质构造和特性,才能减少建筑物由于地质条件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此类裂缝将随着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的增大而增大,有的甚至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
3施工存在缺陷
由于施工缺陷导致结构基层存在较大较多的裂缝。如浇筑屋面混凝土时,由于振捣不充分,混凝土潻加剂比例不合理等因素造成混凝土屋面产生裂缝。保养不到位是施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门窗洞口是建筑物外墙易开裂渗水的主要部位之一。窗户安装时,使用质量较差的密封胶或密封胶涂抹不均匀造成的渗水现象很普遍。窗户安装工艺不考究会使得建筑物在使用阶段,窗台下沿产生裂缝,造成窗台渗水。
在砌筑墙体与混凝土柱交接处拉结筋长度不足,使用质量较差的粘结材料。混凝土梁砌筑墙体没有按规定设置斜砖等。直接导致裂缝的产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不了解材料的特点,错误的选材给裂缝的产生埋下隐患。框架结构中填充墙体多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砖进行砌筑,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易产生墙体裂缝。砌块的优点很多,如容重轻,隔热保温性能好,抗震性能好等,但砌块空隙率大,吸水率高,表面强度低,易起粉末,与砂浆的粘结性能较弱等。这些特性决定了在砌筑中砂浆的选择,如仍选用普通砂浆进行砌筑,必然导致砌体开裂。
四、控制和预防措施
1 通过合理设计预防裂缝的产生
地质勘探和建筑设计是建筑施工的基础,即决定建筑物的造价,同时也影响建筑物的使用。详细的地质勘探能减小结构因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的机会,尽量减小建筑物的体形变化系数,同时考虑外墙围护结构与外墙外保温系统,选用合适的外墙砌体材料。重视节点构造措施,如错层处楼板、墙体必须断开,窗台位加设窗台抗裂梁并且充分考虑抗裂梁的锚固长度及构造措施。
合理设置变形缝。设置变形缝的位置和缝宽的选定要适当,构造要合理。可以把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合并设置。按照设计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但应考虑高温、冬期、长期暴露在大气中的建筑物,承受反复的温差,骤冷骤热,反复的干湿作用,结构内部不断产生裂缝和裂缝扩展等因素。当结构体型突变或者设置的伸缩缝间距偏大,超出规范要求时应采取有效的防开裂措施,如增大配筋率、通长配筋、设置后浇带、改善混凝土级配等。
加设次梁减少裂缝。在现代设计中,现浇板的宽度越来越大,长度越来越长,而楼板的厚度却不能太大,如果在板下面的适当部位增加次梁,就可以增加板的刚度,减少板的挠曲变形,从而达到不出现危害性裂缝的目的。没有条件设置次梁时,可以在易裂的边缘部位设置暗梁,提高该部位的配筋率,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有效地防止裂缝的产生。
2执行施工规范,重视施工细节,针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执行施工规范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在控制和预防墙体裂缝中,减少结构基层的裂缝是重点。施工中常出现不重视混凝土浇筑后的保养环节的现象。混凝土养护应在浇筑完毕后12小时之内进行,夏季施工时应控制在混凝土浇筑完毕3小时左右。框架柱采用覆膜养护,拆模后及时采用塑料薄膜和胶带纸将柱子封闭,应保持薄膜内有凝结水;墙体和顶板采用自然洒水养护,应保证混凝土表面长时间保持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楼板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后方准上人、支设模板等操作能有效的控制裂缝的产生。
重视施工细节。窗台的安装无论是先装法还是后装法,要重视对墙体基层的处理工作。墙体基层的杂物、碎块间清理干净,检查基层的平整度。使用胶粘材料,如灌注料将墙体与窗台板之间的空隙填满。可以大大降低裂缝产生的机率。外墙上出现此类裂缝,为了建筑物整体美观,可以采用有机硅防水涂料进行封堵。
针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砌筑墙体与混凝土梁、柱交接的施工,保证拉结筋的数量和长度,拉拔试验可以准确地检验拉结钢筋与墙体的粘结强度。从施工阶段预防裂缝的出现。
当框架结构填充墙体采用砌块砌筑时,在砌块墙底部应用小块实心砌体砌筑,其高度不宜小于200mm,大大降低砌块因受潮而产生裂缝的机率。
3了解材料特性,重视材料选择。
砌块和砂浆的粘黏性很大程度决定了砌体结构质量的好坏。框架结构中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进行砌筑墙体时,除了注意砌块的龄期、强度和外观质量外,砂浆的选择很重要。目前多选用砌块专用砂浆,现在推行的一种新型施工工艺——干法施工,即采用专用粘结剂替代砌筑砂浆砌筑墙体,用粉刷石膏替代抹灰砂浆,该方法较好的解决了由于湿作业施工导致因施工时砌块含水率过大而造成的干缩裂缝问题。大量工程应用实例表明对裂缝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实践中发现在抹灰砂浆中添加杜拉纤维,能有效地控制砂浆的塑性收缩、干缩、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微裂纹。
五、结束语
建筑物裂缝有可能是工程建设的时候形成的,也可能出现在使用阶段。对于已经出现的墙体裂缝,观察裂缝的发展趋势,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确定裂缝的性质。可能造成渗漏的裂缝及时进行封堵,而对房屋结构安全有影响的裂缝则要会同设计部门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论文作者:杨雁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裂缝论文; 墙体论文; 建筑物论文; 混凝土论文; 砂浆论文; 砌块论文; 砌筑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