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意志代表制纠纷的现状与解决_公司法定代表人论文

公司意志代表制纠纷的现状与解决_公司法定代表人论文

公司意志代表权争议的现状与问题解决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代表权论文,意志论文,思路论文,现状论文,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司意志代表权争议是公司自治机制失灵、内部矛盾激化在诉讼中的体现,围绕该争议所展开的,其实是公司内外各相关主体对各自实体权益的争夺。该争议的背后蕴涵着如何认定公司真实意思的问题,对法院诉讼程序的推进、公司意志的认定、案件事实的把握以及最终的裁决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而谁是代表公司意志的诉讼代表人是诉讼程序中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释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各法院的审理思路、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是目前涉公司法案件的审理难点。

一、理论基石:公司意志代表权问题相关法理分析

(一)公司意志的表达:意思的形成和意思的表示

立法创造性地运用了“法律拟制”技术,将法人从无生命组织演绎到有人格、有生命的法律人。正因为法律拟制了公司的人格,公司才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进行社会活动。然而,公司毕竟不是一个自然人,是一个由股东投资并集合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组成的组织体,其意志来源于众多个人的集合意志,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变为公司意志,并需要通过有表达资格的自然人拟制公司机关代表公司进行表达。凯尔森也认为:“作为共同体的社团只是在个人,即作为其机关的那些人的行为中,才体现出它的存在。”①本文所要论述的公司意志包括公司参与经营性活动的民事法律行为意义上的意思表示行为,还包括其对自身管理、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意志表达,如对章程、规则的制定,决议的形成及执行,以及参与诉讼等情况下的意志表达行为。

公司意志的表达又分成两个部分,即意思的形成和意思的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司机关可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类:意思形成机关和意思表达机关。②具体来说,公司股东会或其授权的董事会是公司意志的形成机关,法定代表人则是公司意志的表示机关。根据民法关于意思表示的基本理论,内心效果意思须经表示行为予以外部化,始能发生法律上的效果。③故任何公司决策,欲对外产生预定的法律效果,欲对公司产生预期的约束力,都必须经过意思形成和意思表示两个完整的阶段,缺一不可。

(二)公司法定代表人制度:从“法定”到“章程定”

当意思形成和意思表示一致时,以法定代表人为公司意志代表人;但是当意思形成和意思表示不一致或无意思形成又或者无法形成一致意思时(公司僵局),又应以何者为公司意志代表人?这涉及我国法定代表人制度的演变。

在我国,公司代表人制度被称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制度。公司法定代表人这一术语可以说直接来源于我国民事法律法规。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38条规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这是我国法定代表人制度的总括性规定,也为其他相关规定定了基调,即法定代表人是法人的“负责人”。近年来,我国公司立法改革,公司法定代表人制度向公司自治模式转变。现行《公司法》第13条规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并依法登记。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应当办理变更登记”。这一规定对我国原有的法定代表人制度做出了一定的修正——改变了以往立法将公司董事长固定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做法,赋予了公司在法定代表人的选任上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故当公司意思形成和意思表示不一致或者无意思形成或无法形成一致意思时(公司僵局),以意思形成机关即股东会或其授权的董事会的决议来确定公司意志代表人。当然也有学者指出,股东会的代表权只是局限在诉讼过程中,通常是公司代表机构瘫痪或不宜继续担当代表重任的情形。④

公司法虽然赋予了法定代表人选任上的一定自主性,但与公司法相关的程序法,如登记制度、诉讼法等并没有与之同步更新,依然保留原有的逻辑和规范,使得实体法的实施存在许多程序法上的障碍,导致公司意志代表权特别是涉及诉讼代表权争议的纠纷不断涌现。

二、现实的折射:公司诉讼代表权争议案件的基本现状分析

(一)公司诉讼代表权争议案件的特点

1.纠纷类型多样

涉及此类问题的案件类型比较分散,既有公司内部纠纷,又有公司外部纠纷。前者如公司证照返还纠纷、返还原物纠纷、股东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公司解散纠纷、出资纠纷等;后者如借款合同纠纷、担保合同纠纷、买卖合同纠纷、承揽合同纠纷、股权转让合同纠纷等。

2.当事人积极争夺程序利益

此类案件的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上攻防比较激烈,甚至针锋相对。对当事人主体资格、诉讼代表人资格以及公司公章的效力提出异议,是这类案件审理过程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如公章控制人持公章以公司名义提起诉讼后,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又以其法定代表人身份申请撤诉等情形。

3.当事人矛盾尖锐对立

各方当事人对公司意志代表权的争夺都有深层次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公司股东、高管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公司内部机制已无法解决,进入诉讼程序后矛盾极其尖锐,难以调和。

4.连环诉讼多

公司股东之间围绕公司意志代表权问题往往会展开一系列的诉讼。如一方股东(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义依据股东会决议要求对方返还公章证照,另一方通常会对对方的法定代表人身份提出异议,进而提起股东会决议无效之诉等,一起案件的判决结果要影响到其它多起案件的处理。

5.审理周期较长

如前分析,法院在实体审理前,需要处理程序冲突事项,会占用不少审理期限,甚至还要中止诉讼等待另案处理的结果等,故此类案件的审理周期普遍较长。

(二)公司诉讼代表权争议案件的类型

公司股东、高管之间因为利益冲突而争夺公司代表权,均声称只有自己能够代表公司,形式上的标志包括工商登记载明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股东会决议载明的法定代表人身份、持有公司公章等。此类纠纷当事人双方往往情绪对立,法院为调和矛盾推进诉讼,需要对各种形式标志作出辨别认定,以确定真正代表公司的主体。此类纠纷主要有3种类型:人章争夺、人人争夺、章章争夺。

1.人章争夺(法定代表人VS公章控制人)

“人章争夺”的情形是指法定代表人和公章控制人非同一人的情形,两者争夺公司诉讼代表权应如何处理的问题。

2.人人争夺(工商登记的法定代表人VS股东会选任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一般由股东会选任产生后再办理工商登记手续。“人人争夺”的情形是指发生原法定代表人不认可股东会决议且未配合办理移交手续等原因,而未能及时办理工商变更,以致工商登记与股东会选任的不同法定代表人同时存在,并产生公司代表权争议。

3.章章争夺(公章控制人VS公章控制人)

通常情况下,公司仅使用1枚公章,且须在工商部门备案,但有些公司实际上使用2枚或2枚以上公章。“章章争夺”表现为不同利益股东或高管分别持不同的公章争夺公司诉讼代表权的现象。审理中出现“章章冲突”的情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工商备案的公章与未备案的公章冲突;二是2枚或2枚以上均未在工商备案的公章冲突。

4.特例:无人代表公司意志

除上述3种类型外,实践中还存在无人代表公司意志情况下公司诉讼代表人的确定问题。主要是指有些公司法定代表人、股东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出逃,涉该公司的各种诉讼往往会蜂拥而至,公司又无人代表应诉,影响诉讼进程和地方稳定。

(三)公司诉讼代表权争议案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公司意志代表权的处理,实践做法差异很大,主要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

1.审理程序操作不一。有的案件在判决书中予以明确说明,有的案件则不在判决书中作说明,具体又有以下不同操作方式:或者与各方当事人谈话并制作谈话笔录附卷,或者直接在庭审中予以说明并记入庭审笔录,又或者以情况说明的方式置入卷宗等。

2.原告公司诉讼代表人不适格时处理方式不一。有的法院作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处理,有的则作裁定驳回起诉处理。显然,两种处理方式对当事人后续诉讼权利的程序意义完全不同。

3.将争议双方均作为或均不作为诉讼代表人的情形时常发生。有的法院为了全面听取意见,将争议双方均作为诉讼代表人,让双方参加庭审,并在判决书中载明;有的法院则将双方均不作为诉讼代表人,进而按照公司缺席处理。

三、路径的探索:公司诉讼代表权争议的解决思路

(一)公司诉讼代表权争议的基本处理原则

对于怎样判断谁能代表公司意志,我们认为应主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依法原则、尊重公司自治原则及公司内外纠纷区分原则,而依法原则、尊重公司自治原则又始终贯穿在公司内外纠纷区分原则中。

1.依法原则

公司是法律拟制的主体,公司意志(包括经营活动、诉讼活动)的形成,由公司机关进行决策。根据《公司法》第38条、第47条规定,股东会是公司决策的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常设的授权执行机构,两者是形成公司意思的重要机构,但其本身并不直接对外代表公司做出意思表示。《民法通则》第38条规定,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公司法》第13条规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诉讼”。根据上述规定以及民法原理,公司法定代表人是代表公司意志的机关之一,对外代表公司做出意思表示是其行使的法定职权。因此,无论是公司做出诉讼中意思表示(包括起诉、应诉、陈述等),还是做出诉讼外意思表示(包括签订合同、进行交易等),一般情况下法定代表人行为均有代表公司意志的效力。

2.尊重公司意思自治原则

新修订的《公司法》扩大了公司自治,公司有权依法自己决策和管理其内外事务,表现途径主要是基于公司章程的自治。公司章程是公司自己制定的对公司及其股东、法定代表人、高管等内部成员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因此,在判断谁能代表公司意志的问题上,尊重公司章程规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如果章程明确规定凡对外生效的文件必须加盖某印鉴的,那么该枚印鉴对外代表公司意志;如果章程明确规定经法定代表人对外签署文件方可生效的,那么该法定代表人应是唯一对外代表公司意志。

3.公司内外纠纷区分原则

公司意志代表权是公司股东、高管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是公司内部的矛盾纷争,但表现在案件中,既有公司内部纠纷案件,又有公司外部纠纷案件。法院在处理公司代表权问题时是否需要区分公司内外纠纷,并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我们认为,处理涉及公司意志代表权问题有必要区分诉讼争议属于公司内部纠纷还是外部纠纷,并按不同纠纷类型适用相应的认定标准。具体来说,对于纯粹的公司内部纠纷,应尊重公司章程、股东会有效决议的效力为原则,股东滥用权利、章程违法除外。若是涉及公司以外善意第三人的外部争议,则应基于商事外观主义,以适用表见代表制度,工商登记为认定原则。理由主要是:(1)公司对内管理、对外经营或参与其他社会活动,均需要表明公司意愿。公司意志的内外之分、表达方式及生效条件有所不同,有必要区分内部纠纷和外部纠纷来分别对待;(2)区分争议属于公司内部纠纷还是外部纠纷与现行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关,现行《公司法》第13条规定已将“法定”代表人发展到“章程定”代表人,赋予了公司在法定代表人选任上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法定代表人未必就是董事长,因此,表达公司意志变得复杂,公司内部意思与外部表达意思可能会错位,有必要区分公司内部纠纷还是外部纠纷。总之,内部纠纷以公司内部有效决议文件来确定公司意志代表和公司意志,外部纠纷应遵从商事外观主义为实体处理原则。

如在某服务公司诉刘某出资纠纷一案中,受让服务公司股权的新股东姚某持服务公司公章提起诉讼,要求原股东刘某履行出资义务。刘某则辩称,服务公司股权及法定代表人均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工商登记的法定代表人以及老股东均未授权姚某以公司名义起诉,故姚某无权代表服务公司提起诉讼。该案即为纯粹的公司内部纠纷,姚某仅持服务公司公章而无公司授权能否代表服务公司提起诉讼,应以公司内部有效决议或者文件来确定公司意志代表主体为基本处理原则。

又如,在多个债权人诉某实业公司借款纠纷系列案件中,诉讼总标的额近3亿元。审理中,实业公司先后出现了3枚公章,分别是老股东向新股东移交的公章、工商年检报告上的公章以及公司新控股股东新刻制的公章。不同律师持加盖实业公司不同公章的委托书要求代表实业公司参加诉讼。该案即为涉及相对第三人的外部纠纷,着重需要考虑的是善意第三方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故以表见代理制度、商事外观主义、维护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为实体问题处理原则。

(二)公司诉讼代表权争议案件的认定标准

前文对公司意志代表权实体处理问题明确了内部、外部纠纷区分原则,而对于诉讼程序进行中如何确定公司诉讼代表人的问题,实践操作中困惑很大,做法迥异,需要统一确定标准。以下将按照前述公司意志代表权问题的基本处理原则,对公司意志代表权争议的3种类型分而述之。

1.关于“人章争夺”情况下公司诉讼代表权的认定标准

实践中,有人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8条第2款有关“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诉讼”的规定,在公章控制人与法定代表人发生公司代表权冲突的情况下,应以“人”为准,公章控制人仅持有公章,而未得到法定代表人授权的,无权代表公司起诉或应诉。也有人认为,法院对当事人诉讼行为的认定必须保持前后一致,若持公章以公司名义起诉,涉及撤诉等诉讼权利行使时,也要凭同一枚公章才能认定为代表公司,而不能认可法定代表人签字。同样,若法定代表人签字起诉,也必须由该法定代表人签字撤诉、而不能凭公章撤诉。

我们认为,不论公章是否经工商备案,在发生“人章冲突”的情况下,均应以“人”——法定代表人作为诉讼代表人。若仅持有公章,而无证明持章人有公司授权持章代表公司意志的证据的,则持章人无权代表公司行使诉讼权利。理由主要如下。其一,公章在我国是公司对外做出意思表示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但法律并没有直接规定公章本身能够直接代表公司意志,持有公章是一种客观状态,某人持有公章的事实,只是反映该人可能有权代表公司意志的一种表象,至于其是否依授权真正能够代表公司意志,仍需要进行审查。其二,根据公司法原理以及《民事诉讼法》第48条第2款规定,法定代表人作为最基础的公司意志代表机关,是法人当然的诉讼意志代表主体。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义作出的诉讼行为,在无否定性证据情况下,一般即应视为公司的诉讼行为。其三,在公司内部意志统一情况下,法定代表人和公章即使分离,对外表示公司意志也是合一的。人章冲突则意味着公司内部意志发生了分离,在此情况下,若存在公司对究竟法定代表人还是持章人代表公司意志作出过有效授权的证据的,是公司意思自治的范畴,按公司意思认定。也就是说,如果持章人能提供公司明确所持公章才能代表公司意志的有效授权证据,足以否定法定代表人为公司诉讼意志代表的,方可认定持章人为诉讼代表人;否则,法定代表人为公司诉讼代表人。

需要注意的是,在外部纠纷中,即使确定法定代表人为公司诉讼意志代表,但在实体审理时不影响公章对外签约、履约使用时的证据效力认定,即对外部债权人构成表见代理的,不影响债权成立的认定。

如在某贸易公司诉祁某、某置业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祁某)股权转让纠纷一案中,贸易公司诉请要求祁某支付股权转让款600余万元、置业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审理中,置业公司出现两名委托代理人,祁某兄长祁某某和律师罗某分别持不同的授权依据代表公司应诉,且所提交的答辩意见完全相反。祁某某的授权依据是由置业公司法定代表人祁某签名的委托书,罗某的授权依据是加盖置业公司公章的委托书。前者认为,法定代表人祁某曾将公章交给案外人秦某,委托其管理公司,后撤销了委托,但秦某拒不交还公章,公司已通过公告方式废止公章,故法定代表人应代表公司意志;后者则认为,法定代表人祁某已涉嫌犯罪被刑事羁押,故其签署的委托书效力不能确认,公章才能够代表公司意志。该案即为“人章冲突”问题,因公章仅反映公司的授权,本身并不能当然代表公司意志,而法定代表人作为公司机关,是公司意志的当然代表人,故持章人罗某在没有公司有效授权证明的情况下,经法定代表人授权的祁某某有权代表公司起诉或应诉。

2.关于“人人争夺”情况下公司诉讼代表权的认定标准

实践中,有人认为,根据国家工商局《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第3条关于“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经企业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定代表人资格”的规定,新选任的法定代表人在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之前尚未取得法定代表人资格,故仍应以工商登记的法定代表人作为公司意志代表人。也有人认为,法定代表人的变更属于公司内部法律关系变化,应遵循公司内部自治原则。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由其选任的法定代表人是公司的意志代表人,工商登记未变更,不影响公司对法定代表人变更的效力。

我们认为,在发生“人人冲突”的情况下,应以股东会决议为准,法定代表人的变更属于公司意志的变更,股东会决议新产生的法定代表人是公司诉讼意志代表人。理由主要是:(1)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属于公司内部人事关系的变化,应遵从公司内部自治原则,只要公司内部形成了有效的变更决议,就应在公司内部产生法律效力,新选任的法定代表人可以代表公司的意志;(2)公司作为商事主体,要受到商事登记制度的规范,但对法定代表人变更事项进行登记,目的是向社会公示公司代表权的基本状态,属于宣示性登记而非设权性登记,因此股东会决议变更法定代表人的,即使工商登记未变更,不影响公司内部变更新法定代表人意志的确定。

但是,在外部纠纷中,工商登记的法定代表人对外代表公司意志所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影响作为证据效力的认定。

如在某设备公司诉康某返还原物(公章)纠纷一案中,工商登记的法定代表人陈某用签名方式以设备公司名义起诉,要求康某返还公司公章。康某提供相关证据并辩称,公司已经召开股东会,罢免了陈某的法定代表人职务,选任康某为新法定代表人,因陈某不予配合而未能办理工商变更手续,故陈某无权代表公司起诉。该案即是“人人冲突”问题,公司有效的股东会决议已经变更法定代表人为康某,即使工商登记未变更,也不影响公司内部法定代表人变更的效力,故原来的法定代表人陈某不能代表设备公司起诉主张返还公司公章。

3.关于“章章争夺”情况下公司诉讼代表权的认定标准

实践中,有人认为,公司出现2枚以上公章,应以工商备案的公章为准;如果2枚以上公章均无备案,则以公司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决议认定。也有人认为,公章本身不能代表公司意志,其背后必然存在“人”的因素,因此还是需要从持有公章的“人”方面考察,依照相关规定确定公司意志代表人。

我们认为,“章章争夺”情形下的公章是否能够代表公司,认定的关键是审查公章的授权有效性问题。具体可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工商备案公章与未备案公章冲突情况下,在无新的有效决议作出相反证明时,备案公章视为公司授权;二是未经工商备案的公章冲突情况下,需有公司有效授权证据作为认定依据。理由主要是:(1)公司作为商事主体,要受到商事登记管理制度的规范,故工商备案的公章与未备案的公章冲突时,前者具有公示效力,当然认定代表公司意志;(2)“章章争夺”毕竟是公司内部冲突的一种体现,需考虑公司意思自治。因此,公司内部产生新的有效决议,明确何枚公章具备授权效力的,以公司有效决议认可的公章作为认定依据。

当然,在涉及外部纠纷中,对外使用的公章证据效力,要注意结合善意第三人和表见代理来审查认定。

此外,“章章冲突”情形下公司诉讼代表权的认定,不能局限于对公章的审查。基于前述观点,应注意根据个案实际,充分考虑控制不同公章背后的“人”的因素,从该“人”与公司的关系方面,依照法律及公司章程等规定,准确认定公司诉讼代表人。

如,某网络公司诉某信息公司及第三人某酒业公司股权确认纠纷一案中,网络公司诉请要求确认信息公司名下持有的酒业公司13%股权归其所有。审理中,出现3人(有律师,也有公司员工)分别持加盖信息公司不同公章的委托书,均要求作为信息公司委托代理人参与庭审的情形。经查,该公司若干股东自行刻制了多枚公章,分别代表不同股东的利益。该案即为“章章冲突”问题,法院除将该3枚公章与工商备案的比对以外,还通过审判管理系统查询信息公司的其它案件线索,调取该公司在其它诉讼中的用章情况后,才确定能代表公司诉讼的公章。

4.无人代表公司意志情况下公司诉讼代表人的确定问题

有些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股东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弃企逃债,相关公司的各种诉讼往往会蜂拥而至。当地政府出于维稳考虑,协调安排相关人员代表公司到法院应诉时,对于此类人员能否代表公司参与诉讼的问题,实践中存在多种不同意见。

我们认为,政府协调安排相关人员代表公司到法院应诉只是出于解决个案需要的权宜之计,并不能作为一个规则而广泛适用。理由主要是:对于集中爆发的群体性诉讼,地方政府具有维护区域社会稳定的职责,其协调安排与公司利益无涉的相关人员代表公司诉讼,虽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解决区域性群体事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况且,政府协调安排与公司利益无涉的相关人员代表公司诉讼,客观上能够破解无人应诉的诉讼僵局,较好地推进诉讼进程。要注意的是,在采取这一做法时,法院需要对政府协调指定的人员与公司有无利害关系进行审核。同时,对实际上符合破产条件或者应当进行公司清算的企业,宜启动破产程序或清算程序,有利于一揽子解决纠纷,减少采用单个诉讼方式解决群体纠纷。

(三)公司诉讼代表权争议案件的处理程序

1.注意全面听取公司代表权争议各方的意见

公司意志代表权争夺各方一般有着不同的利益,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表的意见往往也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因此,出于有利于全面了解案件事实,法院需要注意全面听取争夺公司代表权各方的意见及其理由,从而有助于程序上准确确定适格的公司诉讼代表人,以及对案件实体处理的把握。

2.注意释明引导争议各方尽量协商解决

发生公司意志代表争夺时,需先注意做好释明工作,引导各方当事人尽量形成股东会决议,或共同推选一致认可的诉讼代表人。如果公司仍无法形成股东会决议或无法共同推选一致认可的诉讼代表人,不宜将争议双方均不作为诉讼代表人而缺席审理,而应遵循前述第2条、第3条确定原则,直接确定公司诉讼代表人。

3.裁判文书应载明公司意志代表权问题的处理

公司意志代表权不仅是程序问题,更是实体问题,对法院诉讼程序的推进、公司意志的认定、案件事实的把握以及最终的裁决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裁判文书需要将处理公司意志代表权问题的情况在裁判文书中予以载明,以体现案件处理的程序合法性和实体公正性。同时,相关审理过程应在卷宗中予以体现。

4.原告代表公司诉讼不适格时的处理

原告代表公司诉讼不适格时,宜采裁定驳回起诉的方式处理。代表公司诉讼的原告如果不适格,起诉行为就当然不能代表公司的意愿,故处理时宜从程序上以裁定驳回原告起诉的方式处理为妥。

注释:

①[美]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2页。

②马向伟:“公司代表人制度法律适用问题研究”,栽《商事审判指导》2011年第1辑。

③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163页。

标签:;  ;  ;  ;  ;  ;  ;  ;  

公司意志代表制纠纷的现状与解决_公司法定代表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