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茨的哲学达尔文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达尔文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增长、理论变化与科学进步是本世纪科学哲学的主题之一,从逻辑经验主义者和波普尔开始,经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图尔敏直至劳丹和夏波尔,这个热门课题的研究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正、反、合过程。尽管劳丹之后还有不少科学哲学家致力于糅合正反题,但都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科学哲学研究的热点因此逐渐转移。与此同时,一批非职业科学哲学家和经验科学家却对知识变化的进化论解释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自然化认识论和进化认识论迅速崛起,涌现了许多新学说,其中包括新西兰历史学教授彼得·门茨(Peter Munz)的哲学达尔文主义。
哲学达尔文主义的中心任务是说明自然选择的知识起源,阐明从生物知识到科学理论整个连续统的进化机制,其中,对人类知识的前提、条件以及人类认识能力和心智本质,从生物进化角度给予了全面论述。在哲学达尔文主义看来,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哲学结论是,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知识都是先验的,通过偶然突变和选择保留在假设上确立起来。对于生物机体,选择是自然的;对于科学理论,选择虽然是人工的,但与自然选择的模式相同。
哲学达尔文主义高度重视生物学在解决哲学问题方面潜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门茨看来,哲学家们长期以来没有足够认真地对待生物学的哲学意义,没有足够认真地对待人类的进化;哲学家们虽然非常熟悉达尔文的理论,也频繁地援用他的观点,但是没有足够重视达尔文本人从生物学角度提出对哲学传统进行改革的建议。遗憾的是,生物学至今没有取代物理学成为哲学家们的注意焦点。局限于物理科学的概念架构内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人在自然的位置,这与牛顿时代相比,还没有向前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更为遗憾的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正统观念甚至引导我们重返机器时代,科学、人、心智,甚至整个自然都被置入计算机模型之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哲学达尔文主义是对这样一种哲学倾向的时代抗争。
作为一种关于知识和科学的理论,哲学达尔文主义要表明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对于理解知识现象存在着根本差别。物理科学的观点把实在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划分当作认识论的前提,认识归结为观察者与外部世界的二元关系;生物科学则认为知识是外部世界在生物机体上的自我再现。门茨指出,很长时期里,物理学家至少根据两种不同的本体论来研究运动的物质:一是笛卡尔世界,其中物质无处不有;另一是牛顿世界,其中物质在容器式的空间内运动。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世界的实在论理解都要求把所有事物归结为物质事件。但是,愈是研究“物质”,物质就愈难以理解。无论物理学多么成功,它都不能无争议地告诉我们“物质是怎么样的”。物理学的发现只是现象,或只是仪表读数,这些东西在工具上或操作上给予说明,又是用另一些仪表读数来证实。整个物理科学为我们提供的是一幅向观察者展示的世界图景。然而,当我们转向生物学,情况就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研究生命物质及其与无机界的关系时,进化生物学表明了生命物质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真正的知识表达,是自我展示的世界或所谓自在世界的再现。从生物进化的观点看,认识不是在现象的封闭空间中运动,实在与现象的区分是不必要的。
一、知识本质及其细胞模型
哲学达尔文主义的首要任务是阐明知识的本质。人们通常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关系,知识则是这种关系的产物。然而,这种关系本质上取决于什么因素?处于一定认识关系中的主体项和客体项分别是什么?构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模型有多种可能性,存在多种认识关系的可能模型。人们可以假定,认识关系本质在于世界向光子显示的方式,正如经验主义认识论和外部观察者认识论所主张的那样,外部世界通过感官为主体所认识、把握,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由感官获得的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人们也可以假定,认识关系在于世界影响人类心智的方式,世界可以感应心灵,心灵则构想世界,世界与心灵的交感方式似乎成为理解认识关系的合适模型,正如唯理论者所主张的,这种认识关系只承认理性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人们或许还会假定,认识关系取决于世界如何向特定语言共同体显示自己,或者认为原子语句描述着世界的基本事实,世界的结构可以通过语言的构造方式来揭示。当然,这种认识关系的确立同时也为相对主义认识论提供了基础。如果不同的语言共同体之间没有可公度的标准,我们如何认识或者如何能够认识世界的真实图景?此外,也可以像哥本哈根派那样构造一种参与者角色的认识关系,不仅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图景取决于主体参与,甚至实在的客观性也依赖于这个问题。在这些认识关系的可能模型中,我们发现以下两个共同特点:
1.认识关系可以简单地用主体与客体的某种函数关系R(s,o)来描述,这个函数使得主体集(S)与客体集(O)的笛卡尔乘积映射到知识集(K)上,即
R:S×O→K。上述各种认识关系模型中,主体项的选择是任意的,对主体作不同的规定,认识关系的性质随之发生变化。上述模型还表明了,由这些关系确定的东西,关于主体项的内容大大地多于客体项的内容,且客体项的内容随主体项的变化而变化,正如门茨所说:“如果世界向光子或人心显示,我们可以学会和获得关于光子和心智的某种东西;但是关于世界的东西就不多了”(〔1〕,p.6)。
2.上述的任何一种模型,如果希望避免认识关系确定的随意性,就会陷入无穷倒退过程。“在确定光子或人类心智为认识关系中的一项时,如果能够表明光子或人心具有‘认识’世界的某种特殊性质或能力,因而充当认识关系的其中一项,就可以断言这种选择不是任意的。但是,这种主张只当知识了光子或人心是什么样时,即仅当人们具有先验知识并且已经知道他们正准备去认识的东西时,才可以得到证立。要具有先验知识,就需要在认识者与被认识的事物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不得不再一次面临着旧的问题,即什么可以充当其中的一项。”(〔1〕,p.6)在门茨看来,要避免无穷倒退,首先要寻找这样一种认识者,他认识自我展示的世界,用传统认识论术语来说,他的认识对象是自在世界。要真正找到这种非随意规定的、因而可以认识自在世界或世界本身的认识主体,就得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承认知识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承认主体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哲学达尔文主义在自然主义立场上理解知识的本质,把知识当作自然现象、特别是生物现象和进化现象来规定、理解。门茨说:“人们有时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是一种价值,探索知识就像信仰的道德行动,而探索理性知识的决定本身以一种非理性的承诺为基础。事实最终很可能不得不是这种情况,但是在这种承诺之前,我们应该力图将知识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一种生物现象——或者当作一种价值,然而是一种嵌入生物存在中的价值。”(〔1〕,p.6)从这种观点看来,认识关系的最可能模型是生物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明白什么是知识,知识如何获得,如何保留下来和存储,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世界信息。生物学提供了认识关系的其中一项。它不是随意选择的,它的选择不必根据导致无穷倒退认识过程的论证来给予证立。”(〔1〕,pp.6—7)
按照知识本质的上述自然主义解释和生物解释,门茨提出了知识的细胞模型,表明非随意规定的、客观世界自我认识的主客体关系如何确立起来。门茨认为,就认识关系的确立而言,整个进化过程,包括天体起源、地质演化以及生命和意识的出现,没有其他的次级过程比活细胞的最初出现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活细胞是分子的特殊排列,细胞膜将细胞与世界区分开来,成为细胞内外之间的重要边界。它以特定方式保护细胞内部的分子及其有序状态免受外界的损害,通过从外部世界吸取秩序、在外部增加无序或浑沌而使内部分子维持一定的有序状态。为了发挥这种特殊的保护功能,细胞膜必须有选择地对待世界,允许某些东西通过自身进入细胞内部,同时拒绝另一些分子。这意味着,细胞膜必须执行和完成一定的认识功能,识别什么东西可进入,什么东西不可进入。
活细胞存在的事实使我们可以合理地假定,细胞拥有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这种知识使细胞膜有可能区分和识别可进入与不可进入的外界分子。“活细胞拥有世界的知识,它是我们所要寻找的认识关系的其中一项的第一个而且是本体论给予的候选角色。我们终于得到认识关系的非随意模型,由于我们不能假定细胞是进入世界的任意入侵者,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它拥有的知识是关于世界自身是怎么样的知识,是关于世界怎样向自身表现的知识或自在之物的知识。”(〔1〕,pp.7—8)
上述认识关系的生物学模型包含着以下重要内容:
1.细胞是知识的模型,是最基本的知识模型。细胞膜将细胞与世界的其余部分区分开来,由此确立的认识关系是细胞膜一边的东西与另一边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细胞与世界的认识关系是自然演化的产物,由合乎自然规律的过程规定,认识关系的两项不可能随意选择,其中主体项是本体论给予的,本身又是认识关系的另一项即客体项的一部分。
2.处于这种认识关系中的主体即细胞没有区分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只是区分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它将外部的秩序转化为内部的秩序,要实现这种转化,细胞膜就必须有选择地对待内外各种分子,允许其中一些分子进出细胞。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细胞已拥有关于可选择的、必须拒绝的以及要排除出去的分子的知识,拥有关于外部秩序和内部秩序的一定知识,而这种知识就是关于细胞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知识,是关于世界本身的知识。
3.关于世界自身的知识通过偶然突变和选择保留存储在细胞之中。换句话说,细胞本身就是关于世界的“假说”,它以偶然突变的先验方式形成,通过自然选择而保存或淘汰。这个过程是细胞向环境学习的过程,用生物学术语说,是细胞的适应或进化过程。
4.细胞的学习能力不仅包括识别和存诸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分类和抽象能力。细胞通过分类和抽象创造出它的内部世界,并根据抽象的结果对世界作出反应。
5.认识关系的客体项即外部世界不是由能够以计算机加工方式进行处理的离散信息组成的。“由于世界不是由离散信息组成,在认识者与被认识对象之间确立认识关系不能比作从被认识事物到认识者的技术信息转移。”因此,“‘信息’应在非技术意义上理解,不能在计算机加工的信息或人工智能涉及的信息的含义上理解。在这里,‘信息’只意味着知识;‘信息传递’指‘知识获得’,‘具有信息’与‘具有知识’同义”(〔1〕,p.8)。
当然,知识的细胞模型只是主客体认识关系生物学模型的基本形式和简化形式。生物进化的整个过程,从单细胞到人类,包括所有已经出现的物种,都可以看作是知识获得过程。
二、哲学达尔文主义的核心
哲学达尔文主义的核心由三个基本假说组成:先验知识论或过去假说;本体世界知识论,认为生物知识是关于实在世界而不是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进化连续统假说和“偶然突变与选择保留”模式。这三个假说,门茨称之为哲学达尔文主义的“中心观点”。所谓哲学达尔文主义,指的是根据上述三个中心观点阐述生物学的哲学结论而得到的理论观点体系。
1.过去假说与先验知识论
“每一生物都具有先验知识,因为它们都拥有过去。”(〔1〕,p.148)在这里,“过去”指生物的祖先和进化史,不能当作生物个体的早期经验,因而“先验知识”应该在遗传的意义上理解。按照过去假说,我们必须首先承认生命物质就是信息存储的地方。无论生命现象及其起源多么难以理解,如果承认生物适应世界的其余部分,生命物质的存在就不可能是不可思议的奇迹。生命物质与世界的其余部分和谐相处,正是因为生物拥有无数关于世界的信息,而不是某个超人的设计者或上帝的“前定和谐”。其次,过去假说表明了过去必定是知识源于何处问题的答案之一,表明了生物带着大量信息来到这个世界,尽管这些信息不是以观念的形式出现。可以想象,一种没有过去或没有祖先的生物突然出现在世界上,这种生物肯定不可能生存,它会饥饿至死,活着的时间不足以获得生存下来所必需的知识,不知道吃些什么,如何呼吸。可见,过去假说强调以进化的、历史的观点来考察知识变化,强调过去在知识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用。
2.本体世界知识论
从进化的观点看,生物的先验知识也是本体世界的知识。这就是说,对于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必定是实在世界而不是现象世界在那种知识中表现自身。因为,具有知识的生物本身是实在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持有某种奥林匹克态度的外部观察者。知识因此应该当作一种从现实世界到自身的自指”(〔1〕,p.148)。
康德的先验演绎具有重大认识论意义的地方在于,它表明了人具有组织整理感性材料的知性能力。但是,康德没有认识到这些先验知识本身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如果他进一步承认人及其先天认知结构是进化的产物,是这个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哲学就不会作出现象与实在的分割,人的知识就不仅仅是此岸世界的知识,人就有可能得到关于世界本身的知识。
3.进化连续统和“偶然突变与选择保留”模式
根据这个假说,“生物的知识获得与人类心智的知识获得,都是通过偶然突变和选择保留进行的”。(〔1〕,p.148)
按照波普尔的看法,科学知识变化始于人们为解决认识问题而提出的各种猜测和假说,这个采用试错法的非自发过程经过意识批判的否证和经验反驳,从而对各种假说作出选择。对于哲学达尔文主义来说,波普尔的理论有两点值得强调。第一,波普尔把他的科学知识进化论推广到前人类的动物界,认为生物进化与科学进化是连续的知识增长过程,遵循相同的进化模式。第二,波普尔的知识增长模式完全是哲学达尔文主义的。波普尔把各种运用归纳模式谈论知识获得和增长的理论学说一律当作哲学拉马克主义看待,对它们进行了尖锐深刻的批判。在他看来,理论先于观察,知识早于经验产生,理论不可能通过观察材料的归纳概括得到,错误、空想和虚构通过先验假说被否证而消除,真理通过先验假说的选择性保留而被近似、逼近。
三、科学理论
知识或者作为生物出现,或者作为科学理论出现,两种知识进化是连续的过程,它首先在形成细胞和生物的范围内进化,今天又在形成科学理论的范围内继续进行着。虽然生物与科学理论的动力机制不同,但是它们有明显的相似性,都经历了类似的偶然突变和选择保留过程。
1.科学理论与生物的相似性
按照门茨的看法,这种相似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生物进化一样,科学知识进化也是通过选择进行的。在哲学达尔文主义看来,生物与科学理论的进化都是通过选择而进行的。二者的差别在于,生物进化按照自然选择的方式进行,科学进化则按照非自然的、非自发的或人为选择的方式进行。科学理论的人为选择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波普尔所说的理性批判方式。
(2)大量理论或猜想的提出和存在,使得理论选择成为可能。正如无数基因变异的发生、出现为自然选择提供基本材料一样,大量理论和猜测的涌现为理性批判提供了候选角色。如果没有大量的理论可供选择,进化就不可能发生。原则上,像生物的偶然变异那样,科学理论的猜测可以是随机的、偶然的。对于竞争以及选择机制起作用所要求的一切,如果不是大量理论猜测涌现,至少要求有两个不同的科学理论。实际上,任何新东西的出现都是通过某些已有结构的改组或重组而出现,原有结构和秩序因此必然限制着新结构的表现方式和范围。
可供理性批判选择的理论,指的是潜在地或真或假的理论。生物可以拥有正确的世界知识和错误的世界知识,但生物本身只有较适应与较不适应的差别。拥有正确知识的生物较适应环境,拥有错误知识的生物较不适应环境;经过自然选择,较适应的生物生存下来,而较不适应的生物就被淘汰。另一方面,信念、陈述和理论有真假之分,经过理性批判,真的信念和理论获得经验支持而被人们接受保留,假的信念和理论则由于遭受否证而被抛弃。
(3)三维语言不仅使得大量理论涌现成为可能,而且使得假的信念和假的理论产生成为可能。换句话说,三维语言是“假性”(falsehood)之源。在门茨的术语中,二维语言指的是表达目前事实状态的语言以及纯交际的语言;三维语言还可以表达过去和未来的事件,可以表达虚构事件,可以表达希望、恐惧、想象等等思想感情。外部事态的二维语言表达只能得到真陈述,对于事态的三维语言表达,真陈述和假陈述都是可能的。
哲学达尔文主义认为,动物具有对目前事实作出二维表达的能力,人类则具有对于那些没有观察到的事态、不存在的事态以及尚未发生的事态的三维表达能力。因此,人类不仅有可能使用三维语言来说谎、欺骗和表达错误,而且可以做出证据或经验不能给予保证的陈述。在这类陈述中,我们发现既有真陈述,又有假陈述,无论它们是真是假,都无法为它们提供必然的、不可反驳的或有说服力的理由。
(4)选择由于错误或假性才是可能的。哲学达尔文主义先验地或前验地划分真与假。所谓真,指固守所与(the given)信息范围;所谓假,指超出所与信息范围。根据真假的先验规定,我们发现生物进化与科学进化的原理是相同的:自然选择由于错误才是可能的,以错误的出现为前提。如果DNA完全精确地复制自身,就不会出现不同的生物,因而没有什么可供选择。有性生殖的优点在于,它比单细胞分裂的生殖提供更加多样的后代供环境选择。同样,理论的非自然选择也是由于出现大量超出所与信息范围的先验假才是可能的。正如门茨所说,“肉体化理论(=生物)和非肉体化生物(=真正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方面,它们都超出所予信息的范围,因而为选择压力起作用提供了机会”(〔1〕,p.168)。
(5)理论真假的经验标准是理性批判,真理论与假理论的经验区分是选择的结果。任何理论和假说或猜测,都是以先验方式提出的,而不是通过观察和归纳得到的。任何三维语言表达的理论假说出现时在超出所与信息范围(或观察材料范围)方面是相同的,都不是观察材料或所与信息的完全相同的复述,尽管从经验内容的角度看,它们可能为真或可能为假,但在超出所与信息范围这个意义上都是先验的假,因而它们都有生存或被人们接受的先验概率。理论之间实质上的差别,经验上为真或为假的差别,只是在它们提出之后才能得到发现,而这种发现是批判性选择的结果。批判性的选择决定着理论的取舍。
2.理论选择及其标准
由于观察渗透理论,任何经验证据和观察陈述都是在一定理论上描述得到的,因此理论选择不是将理论直接与自然作比较,不是将理论与非理论的东西作比较,而是在理论之间或语言陈述之间作出比较。另一方面,理论选择应像生物进化那样是客观过程。这就是说,通过理论之间比较而作出的选择不能理解为主观随意过程,也不应理解为根据非认识标准进行。当然阐明客观的理论选择过程并不容易。理论生存受到许多外部的以及与认识无关的因素左右,在不少情况下,它们的生存过程是间接的,有些在认识上没有用处的和不值得相信的理论甚至生存得很好。但是,哲学达尔文主义认为,理论选择如果使用非认识标准(如美学标准、政治标准或社会学标准等等)作出,那么,被选择的理论不可能具有认知价值,至少不是为了满足认识的需要而选择这些理论。
理论选择的客观基础在哪里寻找呢?我们不得不寻找一种非自然的和非自发的选择机制,而且保证这种机制不是任意规定而是根据宇宙的某些特征规定的。门茨认为,我们可以从非康德先验演绎中得到客观的选择基础,也就是说,根据非康德先验演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低本体论,而最低本体论则提供理论选择的基本的、客观的标准。
门茨建议像康德那样,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确拥有知识这个事实进行演绎。但是,与康德的演绎不同,我们不是假定宇宙是牛顿世界进而演绎,而是从进化已经发生这个事实出发进行演绎。如果没有进化,我们就不会在此谈论和怀疑进化了。进化的事实使我们演绎出宇宙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必定存在规则性;第二,所有的规则性必定是相互一致的。这两个假设就构成了从非康德先验演绎中得到的(即从进化事实出发演绎得到的)最低本体论。
最低本体论有两个假设,相应地具体化为两条理论选择标准:
(1)只有陈述规则性和不变性的理论才可以被选择。根据这条标准,我们批判地审视竞争着的理论,消除所有那些不涉及规则性的理论,保留那些陈述规则性的理论,然后继续进行选择过程,将它们付诸于经验否证标准,最后给予进一步的选择,缩小竞争理论的范围。
(2)一切被选择的理论都就相互一致。这条标准引导我们消除相互矛盾冲突的理论。例如,热质说与分子运动论不一致,选择分子运动论就消除了这种矛盾。
门茨说:“理论比较必需的标准由这样的原理提供,它们从诸如实在是什么问题的非康德先验演译中得到。我们知道,必定存在着规则性,必定存在着一致性。前一个原理指导我们选择那些断定规则性的理论,后一个原则引导我们选择那些消除矛盾的理论。”(〔1〕,p.178)我们保留的理论愈少,愈接近世界的真正描写、再现和表象。
最低本体论为理论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客观标准,为科学实践中最重要的理论选择标准即经验证据标准和解释力标准提供了客观依据。按照门茨的看法,理论被经验否证,可以消除与证据不一致的理论,而解释大量事物的理论或解释较多种类事物的理论可以消除解释少数事物的理论或解释较少种类事物的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性。
3.真理与科学进步
在真理问题上,门茨和波普尔基本上保持观点一致,但他们的解答方式略有不同。波普尔明确地说:“科学的目的是追求逼真性,这种说法显然优越于‘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这一简单的表述。”(〔3〕,p.61)同样,门茨也认为“没有必要将真理概念确立为基本概念”,科学理论只能逼近而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和完全真理。门茨接受波普尔的逼真说,但不接受波普尔得到这个学说的方式。
波普尔为了把逼真观念形式化,他用真理和内容两个概念定义逼真。他一方面认为真陈述可以只包含真陈述作为内容或逻辑后承,“它们的内容与其真理性内容一致”,假陈述则可以有真的和假的结论。(〔3〕,p.59)他说,“让我们考虑一个陈述a的内容,即a的所有逻辑结果的类。如a为真,则这个类可以只包含真陈述,因为真理总是从前提传递到它的所有结论。但是如果a为假,则其内容总是包含真假两种结论”(〔2〕,p.333);另一方面,他又主张任何陈述都可以根据它们的真内容和假内容的相对多少来判定较真或较不真,也就是说,“较高或较低的逼真性这个概念既可适用于假陈述,又可适用于真陈述”。(〔3〕,p.60)总之,“不管一个陈述是真是假,根据其内容所包含的较多或较少的真陈述的数量,它所说的总可以有较多或较少的真理”(〔2〕,p.333)。因此,“一个陈述的逼真性将被解释为真理性内容不断增加而虚假性内容不断减少”,换言之,“接近真理这一直观概念,同较高的真内容和较低的‘假内容’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3〕,p.52,p.60)如果一陈述有较多假结论而较少真结论,它就比一个有较多真结论而较少假结论的陈述较不逼真。门茨指出,波普尔的错误在于用假内容来比较真的理论,其错误根源是塔尔斯基的对应真理论。“他将自己局限于错误的推理,原因在于他过分尊重塔尔斯基的真理定义。正是塔尔斯基的真理论引导他用理论的真内容和假内容的相对多少来阐述逼真的重要概念。”(〔1〕,p.180)在门茨看来,如果一个真的理论不可能有假的结论,人们就不能根据理论的假内容的多少来比较真的理论;我们至多能够按照真内容的多少来比较假的理论,在这种情形里我们必须说一些理论比另一些更假。
门茨似乎力图把真理的定义与真理的标准问题区别对待,前者回答真理本质上是什么,后者表明根据什么标准我们可以断定理论是真的。在他看来,塔尔斯基的真理定义对于认识论没有用处,因而反对一些真理对应论者把“真理”当作基本概念并用塔尔斯基定义作出形式陈述的做法。他说,真理本质上是语言表达和非语言事件之间的关系,塔尔斯基的定义局限于两类语句之间的关系或语言内部的关系,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走出语言范围,并使语言面对实在;另一方面,反映语言与实在关系的真理概念不适合用来比较语言陈述,应该将真理从理论选择标准中取消。如果放弃真理作为基本概念的企图,“我们可以通过理论的解释力理论形成真理概念”(〔1〕,p.178),由此得到的真理概念是相对真理。
从理论的解释力增长中我们可以得到“逼真”概念:“理论的解释力愈强,愈可能对应于实在,愈有可能告诉我们真实发生的东西。我们认为,这就是‘逼真’所指的意思”(〔1〕,p.181)。根据逼真概念,门茨提出了理论可能为真的解释力判定标准:“理论解释力愈强,愈可能为真”(〔1〕,p.178)。按照这条标准,理论的理解力与真理正相关,但没有必然的关系。可以设想这样的逻辑可能性:第一,解释力强的理论不是真的理论;第二,个别解释力强的理论比某些解释力弱的理论较不真。
科学在大量猜测中作出选择,这种知识增长观念“允许我们将这种进步看作是愈来愈逼真的”。因此,科学的目标是逼真而不是真理,逼真是科学进步过程,与生物进化一样,科学知识增长同样以“进化树”的形式分阶段、分等级、由低至高地上升发展。但是,作为科学目标,逼真仅仅是确定一种进化方向,不应理解为某个“预定的”目标。生物和科学的进化都不是朝着预定目标状态进行,而是一种远离原始状态或远离出发点的知识增长运动。对于知识过程,进步的判定在于,它是否朝着原始知识状态的逆方向进行;任意两个知识状态,我们说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更进步,根据是前者与某个共同的历史出发点之间的距离更大更远,而不是前者与某个特定目标更接近。正如门茨所说,进步是指“从获得愈来愈多的特殊陈述(其中一些相互矛盾)这种状况,到获得愈来愈多的关于规则性的陈述(它们大部分相互一致)这种状况的发展过程”。(〔1〕,p.178)
四、结语
我们认为,分析考察一个关于知识增长或科学进化的学说,首要的问题是弄清楚这个学说接受、坚持和维护什么样的理性范式(paradigm of rationality);否则,考察结果与相应的评价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触及表面而达不到深层。在科学哲学中,通常见到的理性范式有逻辑主义、社会学主义、心理(学)主义、认知主义、生物(学)主义、自然主义、进化主义等等。进化主义的理性范式认为,科学是进化现象,或者类似于生物进化或者是生物进化的延续。这类理性范式通常是达尔文主义的(其中也有多种说法),在某些场合,有些哲学家则采用拉马克主义的说法。对于科学进化,达尔文主义的范式至少包含三方面的方法论原则:1.与被选择材料有关的原则,要求大量猜测和假说的存在,多样性和可变性正是进化的源泉;2.与被选择材料的产生方式有关的原则,如波普尔和门茨要求理论先于观察,与观察无关的非归纳生成方式;3.关于理论选择方式的原则,如波普尔的错误消除和证伪原则,总之,科学哲学中的这些理性范式或者单独地,或者交叉地,或者多个结合一起地被某个学派所接受。
从上述角度考虑,门茨的哲学达尔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波普尔的科学进化论的架构内,同时也有所发展。波普尔哲学是逻辑主义的和进化主义的(我们称之为“逻辑—进化主义”),门茨的学说还包含着明显的生物学主义成分(我们称之为“逻辑—生物—进化主义”)。相比较而言,门茨更倾向于站在生物学的立场而不是从逻辑的观点看待知识、科学和理性。这种立场上的差别首先反映在门茨为阐明知识本质而提出的细胞模型上,他还明确地以过去假说和本体世界知识论补充波普尔的进化主义。其次,他们二人立场上的差别又反映在如何看待科学的理性批判选择方式的问题上,波普尔倾向于寻找这种非自然选择的逻辑根源,其合理性归结为某种演绎推理(即否定后件推理)的逻辑有效性;门茨倾向于寻找理性批判的自然选择根源,以进化的事实为前提,通过非康德演绎得到最低本体论,为科学理论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再次,表现在知识表达和知识变化的观点上,波普尔倾向于接受科学理论的陈述观和知识增长的累积观,门茨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库恩的范式观,用“生境”概念阐述库恩的“范式”,强调科学进步是非累积的过程。此外,他们对待达尔文主义的态度也不同。波普尔认为达尔文主义是一个形而上学研究纲领,不是一个可检验的或可反驳的科学理论,门茨似乎更倾向于认为它是科学的范式,是解释性科学理论,因而是可反驳的,但尚未被证伪,进化论本身还在进化。
然而,门茨的哲学达尔文主义难以保证自身融贯一致。例如,他用本体世界知识论比较成功地阐述了生物,但无法对科学理论作出同样成功的说明,没有真正表明科学知识也是关于本体世界而不是关于现象世界的。他只是表明了科学理论的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表明了科学从反映比较特殊场合的规律性到反映比较普遍场合的规律性,从反映较少规律性到反映较多规律性,从反映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到反映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因此不断逼近客观世界的真实描述但不能达到客观世界的全部真理的发展过程,但是,他没有表明和保证理性批判的选择机制如何能够使我们从现象世界走向实在世界,因而表明现象与实在的康德划分对于科学也是不合理的。他只说了“所以然”,但没有说出“之所以然”。
门茨轻视进化认识论,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进化认识论局限于研究人类的天赋能力,缺乏有关科学理论的认识论内容,二是进化认识论学者主张经验学习的归纳方法。但是,门茨本人也局限于比较狭窄的范围理解进化认识论。他全盘否定归纳,片面强调演绎主义,接受比较极端的先验知识论,同样在逻辑主义立场上坚持划界纲领,严格区分假说产生的发现脉络与理论评价脉络,把科学哲学局限于理论评价和选择的研究,这些都暴露了门茨的学说固有的缺陷。
我们倾向于广义上把进化认识论看作是一个学科分支或研究领域,而不在狭义上理解为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某种体系或派别。作为一个学科分支,进化认识论既研究生命认知的进化,也研究科学知识的进化;既讨论人类知识的“硬件”基础(即遗传上被决定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进化,又探索人类知识“软件”(特别是科学)的进化。就这个研究领域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它由两个不同但又联系着的次级领域组成,分别叫做“生物进化认识论”和“科学进化论”。同样,进化认识论领域与近二十多年来出现的两种哲学运动——即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自然化或自然主义运动和生物学的认识论化运动——有密切关系,进化认识论的不少学说理论就是这两种运动的产物。自然化运动主张认识论和科学哲学可以吸收科学的成果,特别是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允许采用科学的材料和理论来说明知识过程,因而允许认识论和科学哲学是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甚至允许把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看作是自然科学的分支或经验科学的分支,正如奎因自然化认识论所主张的,认识论是心理学的分支因而也是自然科学的分支。相应的,认识论化的生物学认为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理论对于生物学也有意义,允许认识论的术语和理论用来说明生物现象和进化过程,甚至允许生物学在某种意义上采用规范认识论的表述方式。例如,认识论化生物学的某些支持者如果接受波普尔的知识论,假定生物进化是知识进化,那么,他们可能会认为适用于科学理论的、通过猜测与反驳而向经验学习的方法也应该适用于生物,因此,生物进化“应该”服从自然选择法则。当然,“应该”这种规范表述在这里只是表明自然规律的约束力,而不是意识理性准则的规范力。不过,我们怀疑这种所谓“规范”表述对于科学表述自然规律是否有意义。我们也不能忘记。生物进化论对于理解科学进化是有局限性的,进化认识论以知识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不能以达尔文主义排斥其他解释,门茨的哲学达尔文主义也只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具体理论。
注释:
〔1〕 Munz,Peter,Philosophical Darwinism:On the Origin of Knowledge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
〔2〕 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3〕 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标签:达尔文主义论文; 波普尔论文; 生物科学论文; 世界语言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认识错误论文; 科学论文; 进化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