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规划编制中心
摘要:近年来,一些传统林业地区因风景优美成为旅游的新热点。在林区城市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城镇特色的营造和提升。本文以特色边境旅游城市阿尔山林海街立面改造为例,深入研究林业地区民居风貌,结合语言符号学、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时代特征, 将旧城区更新条件下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与地域文化及民居文化有机结合,探索传统林区街道立面改造的方法。
1 引言
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麓,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是党中央重点关注的地区。阿尔山是全国最先解放的地方,比新中国成立还早两年。阿尔山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在1996年才成立的县级市。阿尔山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城市,常住人口仅6.8万人。阿尔山是全国最寒冷的地方之一,全年平均温度为零下三度,冬天最低气温达零下四十七度。上世纪70年代以来,阿尔山就开始了植树造林,形成了百万亩人工林。茫茫林海,神奇矿泉,丰富冰雪,广袤草原,瑰丽火山群,密集河流湖泊……构成了这片如诗如画的境界,形成了阿尔山独特的旅游资源。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阿尔山,留下了“阿尔山一年四季都很美,阿尔山旅游一定会火起来”的殷切期望。自此,阿尔山旅游人口以每年30%的增长速度迅猛增加。由于历史原因,从林场场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镇街道立面杂乱、破旧的现状逐渐无法适应旅游的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造提升。
《华盛顿宪章》在其“序言与定义”中指出:“一切城市、社区,不论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建的,都是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的表现。本宪章涉及的历史地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及其自然、人工的环境,除了它们的历史文献作用之外,这些地区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的价值”。[ ]阿尔山林海街是建国以来,建立在林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随着林场转型升级逐步发展演化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街道,反映了林业职工的生产生活,反映了从砍伐森林到生态保护转变的历史进程,见证了在党中央领导和关心下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林海街虽然目前不是历史街区,但同样有保护、利用和展示的价值。本文拟以街道立面改造为契机,挖掘浓郁地方特色、典型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将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的展示融入到立面改造中来。
2 林俗建筑的内涵
中国传统民居根植于流传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代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 ]传统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等有关,又受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影响。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气候悬殊、地理条件不同、材料资源差别很大,加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造成传统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式、立面外观和内外空间处理等方面也不相同,使得中国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性。在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些特殊的建筑,起源于那个不算久远的艰苦岁月里,反映了在那个物质还很贫瘠的时期,当地林业职工就地取材,用木材和胶泥建造了属于那个时代、那个环境的特色林俗建筑“板夹泥”房。“木头杖子小拌落,房屋起脊挂山货,客人进屋炕上坐,火墙火炉烟袋锅,炕稍棉被落成落”,是对林业职工传统生活方式的概括。概括起来传统的林俗建筑就是以木结构为骨架、以夯实胶泥做保温材料的林业地区在极短恶劣条件下保障林业工人生产生活居住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林俗建筑的建筑材料也逐步发展,逐步采用石材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林业地区建筑业逐步融入了北欧和中国北方民居特征的元素。
3 林区建筑文化历程
建筑不应只是提供藏身的硬壳,且必须是人类心灵上的保卫,甚至能给使用者一个对未来付诸希望的地方。[ ]文化元素是人类的一项特征,人文活动的一种表现,将其借助某种记号形式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符号。阿尔山的人员构成一林业职工为主,其中75%为汉族,目前的居民中大部分是建国初期军队转业或各个省招募过来的。因此,在居民中仍有浓郁的汉族建筑文化的情节。阿尔山的建筑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就走过了从远古到现代的历程。中国建筑文化的主要物质“构架”是土地和木材,远古居屋夯土为基,版筑为墙,“茅茨不翦”,是土木的“两重奏”,大约7000年前,北方盛行木骨泥舍。[ ]早期进入阿尔山以伐木为主要产业的林业工人,以木材为骨架,以木板为模板,以夯土为外墙,筑起了“板夹泥”的建筑用于御寒取暖,居住生活,有的沿用至今。在日伪时期,日本人采用石材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形式建造了一些军事和民用的建筑,最典型的就是阿尔山火车站,沿用至今。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阿尔山参照满洲里引入了部分北欧的建筑风格。
4 林海街现状及立面改造背景
林海街是阿尔山伊尔施的主街,总长度约6 公里(如图1所示)。其中核心区总长度为4.4 公里。总共有建筑361 幢。层数都在7 层以下。总建筑面积约20.52 万平方米。包括部分沿街棚户区。建筑功能以沿街商业、公建、住宅三种类型为主。沿街建筑基本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为主,少量新建建筑。
5 立面改造的方法和原则
立面改造的基本原则是在调查沿街建筑的产权、建设年代、建筑历史、建筑质量基础上,确定对建筑立面改造的三种模式:修缮、整治、拆除,分段、分区分特色进行打造。根据分析,确定林海街打造目标是以商业服务、文化展示、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为主要职能,保留原有林业生活氛围,集中体现林业特色和发展转型历程的特色的林俗文化街区。根据定位要求,确定了“一条流线、三个特色、七个区段”的立面改造框架体系(如图2所示),即以临海街6公里长的街道为主流线,挖掘街道自然发展过程中蕴含的林俗、中式和简欧三个特色,分七个区段予以展示。使建筑立面在保持风貌协调与衔接过渡自然的前提下,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沿街景观效果,避免了单调、整齐划一等缺点。
图3 林俗方案改造前后
6.2 现代北欧风格
林业地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通过多渠道了解了中华建筑之外的建筑,在原文化结构上嫁接新的设计思想、手法、思维方式。阿尔山与蒙古国接壤,属于边境城市,建筑风貌深受蒙俄建筑的影响,形成了过程重的一个简欧形式的建筑体系。目前林海街已建成的建筑风貌基本以现代简欧为主,如格林豪泰酒店。从建筑历史角度来说,简欧体系的建筑风格也是林海街一段时间内的建筑特征,是林海街建筑史的一部分。阿尔山位于北纬47°,从欧洲的地图上看,法国、瑞士、奥地利等美丽的国家都在这一段上。在此立面改造中尊重和延续这以风格,并有选择的倾向于适宜阿尔山气候和环境的北欧建筑风格,主要表现为建筑尖屋顶、暖色调和欧式线条(如图4所示)。
7 结语
建筑需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更要体现整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宗教、艺术、美学观念等精神方面的要求,还要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的需要。[ ]这种综合性使建筑成为人类每个历史发展水平和成就的重要标志,他们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形象。因此,我们需要将建筑的保护改造和提升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范围中扩展出来,更多的关心符合地方特色、发展需要的方向。从本文的实践中,我们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建筑特色,打造了林俗特色街区,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景慧,阮仪山,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黄晓通;叶步云.农房改造过程中建筑风格的延续与重塑——以阳朔东岭片区竹筒楼建筑立面改造实践为例[J] 《规划师》 2009年第25卷第12期 47-50页
[3]建筑史与理论研究室著,中国建筑空间与形式之符号意义[M],明文书局,1987.TU-092
[4]王振复著,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TU-092
[5]顾孟潮等主编,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07,TU-80
论文作者:吴钰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0
标签:阿尔山论文; 建筑论文; 林业论文; 立面论文; 文化论文; 特色论文; 民居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