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启示_教学理论论文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启示_教学理论论文

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论文,启示论文,理论论文,加德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1)01-0033-05

智力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一百多年来,研究者们从生物的、社会的及认知的不同视角,提出了各自的智力理论,试图揭示人类智力的本质和结构,并且期望找到一种测量智力的恰当方法,为解决人类自身认识问题积累经验。

传统的智力理论通常把智力定义为那些解决问题、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以及迅速有效地学习的能力[1]。这种智力观强调的是数理逻辑或语言方面的能力,如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人类的全部思维可以概括为理想化的科学思维,而忽视了在人类和个体生存与发展中同样重要的其他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重智力理论,对传统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

1 多重智力理论的提出

从1972年与大卫·柏金斯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负责“零点项目”开始,加德纳就一直对正常儿童、天才儿童以及遭受脑损伤成人的认知能力和运用符号能力进行研究,为多重智力理论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多重智力理论来源于两个不同寻常的证据[2]:一个是来自对人类大脑的认识。在对儿童研究中,加德纳注意到大多数有天赋的儿童并不是在所有能力上都表现出色,而白痴学者、患孤独症儿童和学习障碍儿童也表现出参差不齐的认知能力,这很难用一元化的智能观点来解释。在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中,加德纳观察到中风恢复后的病人智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每一种智力都会因脑部某些特定部位受伤而受损,损伤部位可以告诉人们脑的这个部位的功能。从脑损伤病人得到的有力证据,说明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一百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多种智力的机能定位。

另一个证据是对不同文化背景所看重的角色和技能的考察。加德纳认为各民族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现其智力行为,例如,凯洛琳岛屿的勃鲁瓦儿童很小就能识别星相,爱斯基摩人能识别各种复杂的路径。每一种智力都具有文化价值,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环境,个体所发展起来的能力往往就是社会所珍视的能力。在水手的群体中,智力就意味着航海的能力,在舞蹈家、运动员的群体中,智力就意味着运动的能力,这些实践技能并非传统智力观所注重的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

基于以上两个证据,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力概念太狭窄,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人的智力情况,如果采用传统的智力定义,许多孩子都会被认为是愚蠢的,人们可能忽视他们具有的许多其它方面出类拔萃的能力。加德纳在对整个脑进行深入研究和对大量的心理学实验数据与实例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人脑有7个不同的认知领域与人们的智力相联系,不同的人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人的智力不应该是一元的,而应是多元化的,从而提出了多重智力理论。

2 多重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智能的结构》中,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或创造具有某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3],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文化产品的创造,则需要有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4]。

加德纳认为常见的语言智力(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和逻辑/数理智力(数学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只是人类不同智力中的两种,还有5种其它能力,而且与这两种能力同样重要,它们是:

①视觉/空间智力:是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些模式的能力。它的核心能力是准确地知觉到视觉世界的能力,对一个人最初知觉到的那些东西进行改造或修正,重塑视觉经验的某些方面。航海者、画家、棋手的视觉空间能力特别发达。

②身体/运动智力:以高超的技能和创造性的方式操纵身体的能力,既包括手指与手的微细动作的能力,又包括使用粗糙身体动作运动的能力。舞蹈家、游泳运动员是已经能敏锐掌握其身体运动的人,手工艺人、球类运动员和乐器演奏者是能巧妙操作对象的人。

③音乐智力:区分、记忆和感受音调、旋律和节奏的能力。在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赋当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都是音乐智力特别发达的人。

④人际交往智力: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发现其他个体间的差异并作出区分,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可以从政治和宗教领袖身上,从有水平的家长、教师身上看到这种高度发达的人际交往智力形式的存在。

⑤自我认识能力: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这里起作用的主要能力是通向一个人情感或情绪范畴的能力。对自己感受作反省描述的小说家、为劝告某群体成员而动用其丰富内心体验的长者都具有发达的自我认识能力。

这种理论提出10年后,加德纳增加了第8种智力——自然学家的智力,即区分对象并用直觉进行理解的能力。不过对第八种智力,还没有找到各方面可靠的证据,正在论证中。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原始的生物潜能,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7种以上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着重要作用,每一种智力通过恰当的教育和训练都可以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因此对于具有特殊智力的儿童,用特殊的方案训练他们,为他们设计增进措施或弥补措施,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几乎所有人身上都体现数种智力的组合,个体间的差异是由于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即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运用不同的能力解决不同的问题,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只有在那些奇特的个体身上,智力才以单一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多种多样的智力在相当程度上又是独立存在的。各种智力由不同的核心能力所组成,即使一个人有很高的某一种智力,却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它智力。在《创造的心智》(1993)一书中,加德纳用多重智力理论检验了天才,每一个天才在智力的某个方面都有超常的表现,在其它方面可能非常平凡,例如弗洛伊德的空间和音乐智力是二流的,但他拥有超乎寻常的自我认识能力;毕加索是一个不入流的学者,但在使用空间能力创作绘画方面有杰出的才能。

3 多重智力理论在美国的影响

《智能的结构》出版的十几年里,多重智力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美国的课堂教学,教师采纳他的观点,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解决问题,努力发现完成任务需要的具有创造性和合作的方法。1987年8位印第安纳教师以多重智力理论为指导,开办了一个公立学校——科艺学校,创建的宗旨之一就是每天都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多种智力,阅读、写作和数学课使用州规定的课程,但美术、音乐和物理课的比例是其它学校的4倍,并且使用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在这个学校里每一名学生每天都要参加一个类似师徒的小组,学习社会中具有实用价值的技能;每用请一位专家向学生介绍一种职业或一门技能;每年每个学生都要做三个专题的作业,依主题需要而设计,在主题的探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阅读、写作及有关概念。这种课程安排已经证明在许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有益,例如,学生的基础科目测验的成绩比传统课程安排中同年龄学生的成绩好[5]。

《多彩光谱》项目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多位研究者和塔夫兹大学的费德曼教授共同进行的一项长期的专门研究,它初期目的主要是了解七种智力的早期标志,但很快发现能够从每一项智力中识别出几种基本能力,这项研究在美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多彩光谱》项目的教室里有各式各样的活动角,以激发各种智力或智力的组合。如“自然学家之角”,激发感官的敏锐和逻辑分析能力;“建筑角”,激发空间、身体运动及人际关系智力。学期结束时,研究小组将搜集到的每一个孩子的资料汇集成册,这些资料描述了儿童个人智力的长处和弱点,并且向家庭、学校甚至社区提出建议,以使儿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强项,改进弱项,帮助学生及其家长对他们未来的课程和学业作出决定[6]。

虽然来自教育实践和遗传学方面的证据支持多重智力理论(酉它大学的研究者报告似乎有与空间技能有关的基因),但它也遭到了批评[7]。首先有人认为多重智力理论是一个“天才的理论而不是智力理论”。例如,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一个人在音乐能力或空间敏锐性方面有缺陷,与在语言和数学能力方面有缺陷是不同的。一个人如果不能没有某种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就是智力的一种成分,而天赋却不同,如果没有天赋,人不会有明显的缺陷。其次,有人认为加德纳的理论缺乏测量不同智力的方法。依阿华州立大学的David Lubinski认为,如果把自我认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说成智力,就应该知道怎样测量它们。第三,有人批评加德纳的理论将导致接受学生在传统科目上的失败。然而加德纳坚持认为他从不倡导取消传统科目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只是这样的教学应该与鼓励主动的创造性相联系。

4 多重智力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加德纳的理论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智力概念的含义,把智力发展与个别差异、智力取向与文化价值相联系,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4.1 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

加德纳以新的视角提出了同样重要的7种能力,引发我们对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以及如何培养进行重新思考。1978年恢复高考后,学校教学围着高考指挥棒,升学率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有的学生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倡导“双基教学”,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普通中小学教学课程的核心传授给学生,这种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为能够继续升学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保证,而对多数不能升学的学生来说,离开了学校,基础知识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生活,基本技能也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造成学用脱节。就这样的教育状况,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由应试教育模式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心理学依据。按照加德纳的理论,人有多种智力,每种智力在个人身上有不同表现,传统教育按相同的模式培养学生相同的能力,使学生身上的许多能力得不到确认和开发,抹煞了学生在许多方面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能力本身而言,无须抽象地谈论哪一种更重要,而要看作为社会个体所具有的能力是否能成为其立足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个体生存所必需的能力,如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能力,也包括和谐发展、与人相处所需要的音乐、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加德纳看来同等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各种能力平均发展,考虑到学生本身能力的差异和社会文化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在发展社会必须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应认识到素质教育包涵的人文精神,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最终是以“人”立足于社会,而非在某一方面发展到极至,其它方面一无所知的“机器”。

4.2 重新认识适应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

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进行教学的思想自古有之,我国古代教学思想中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加德纳借鉴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别人和自己的实验,指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力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从而提出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模式。“学生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学习,这是可以辨别的,倘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各种学科,并且用不同的方式来评量,则具备不同能力或特性的各类学生都会有更佳的表现”[8]。既然人与人智力是不同的,那么教育方法的确立就应该反映这个差异,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这不仅与认知心理学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研究的观点一致,而且闪烁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模式虽然只是一个雏形,但它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实施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成绩来组织,而且要考虑成绩差异的各种原因,在教学中变换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方式,让“优生”和“差生”都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数学,多数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材料呈现的方式,但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不甚了解,还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此外,用不同的尺度去衡量同一个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在一个尺度下的失败者很可能是另一个尺度下的成功者。加德纳有一个理想:“要是社会决定停止以唯一的尺度(智力)去衡量人的话,我将再高兴不过了”[9]。在学校里,用传统的学绩测验测学生的成绩,成功感总是由“优”生体验,差生的屡次失败,会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多重智力理论为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提供了可能性,由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尺度衡量学生、怎样衡量,这个问题不仅中国教育关注,而且也是全球教育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标签:;  ;  ;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启示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