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经济学的逻辑结构_实证经济学论文

实证经济学的逻辑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经济学论文,逻辑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弗里德曼(Friedman,1953)① 援引老凯恩斯(即凯恩斯的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John Neville Keynes)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凯恩斯,1904/2001)②,将经济学区分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和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or regulative economics),并且强调了创立一门准确的(distinct)实证经济学的重要性③。

在作者看来,规范经济学的目的在于确定目标是什么,并且为怎样实现这目标设计方案,它常常和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是主观的,通常也是不可验证的。而实证经济学始于问题,始于对真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和惊讶,从而试图提出一种假说(hypothesis)来对这些现象或者问题做出解释,这些假说通常是可以被检验的。按照波普尔(1968/2001:第52页)④ 所确立的标准,“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实证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本文试图探讨实证经济学的逻辑结构(logical structure)。所谓逻辑结构,是指从逻辑的角度看实证经济学的结构可以分为假设、推理、结论三个部分;或者说实证经济学总是试图以一组假设为起点,推导出一组可以在真实世界中加以检验的结论,从而对真实世界的某些现象做出解释。

本文的讨论将仅限于实证经济学范畴,下文为了方便,有时也在“实证经济学”的意义上直接使用“经济学”这个词,但这并非意味着作者否认规范经济学的重要性。

本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和引入由波普尔提出的环境逻辑,第二部分探讨假设的非现实性,第三部分进一步讨论假设的类型,第四部分分析有效的推理和对结论的批评性检验,第五部分以生命周期假说为例分析经济学家是如何运用环境逻辑的,最后一个部分即第六部分展望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可能的改进方向。

一、环境逻辑

自从马克·布劳格(1980/1992)⑤ 的名著《经济学方法论》发表以来,波普尔(Popper)和他提出的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便同经济学方法论联系在一起,成为经济学方法论家支持或反对的焦点。

然而仔细阅读过波普尔的人都知道,波普尔本人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与证伪主义并不完全一致的方法论,并且将其称为环境逻辑(situational logic)或环境的逻辑(logic of the situation)⑥。

事实上环境逻辑方法本来就是波普尔从他对经济学方法的研究之中总结出来的,并且他还提倡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所有社会科学(波普尔,1962/1996)⑦。

按照波普尔(1962/1996)⑧ 的说法,环境逻辑是一种“纯客观的方法”,它使“一门社会科学可以不依赖于一切主观的或心理学的观念而发展”;“它的方法在于充分地分析行动者的环境,以致能在没有来自心理学的任何进一步帮助的情况下按照环境解释这个行动”,它“允许我们在客观意义上理解种种行动”;我当然可以与处在环境中的他有不同的目标和知识,但“如果我被置于这样分析的他的环境……那么我……就会做出他所做的事情”;“它无疑不是心理学的方法,因为它原则上排斥了一切心理学的因素,用客观环境因素取代了它们”。

波普尔的学生诺雷塔·克尔特泽(Noretta Koertge)将这种环境分析法的过程进行了扩展说明⑨:

1、描述环境:当事人A处于C类环境中。

2、分析环境:在C类环境中,合适的做法是X。

3、理性原则:当事人总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采取合理的行为。

4、解释(推论):当事人A采取行为X。

简言之,环境逻辑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是这样的:首先是观察到某种需要解释的现象,为此经济学家试着提出一个环境,如果当一个人(他总是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被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所做出的选择和经济学家观察到的现象一致,那么这个“环境”就算暂时被接受了,否则经济学家就提出一个新的环境,以此类推。整个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试错(trial-and-error)的过程。

二、非现实的假设

经济学家是通过各种假设(assumptions)来构造环境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经济学的假设究竟应该是“现实的”(realistic)还是“非现实的”(unrealistic)?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从来就未能达成一致: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假设是不现实的,如弗里德曼(Friedman,1953)⑩ 指出假设从来就不是现实的,但应该对于目标而言是充分的(11);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如科斯(Coase,1937)(12) 则认为在某些领域,假设可以同时既是现实的又是易处理的(13)。

但是那些坚持假设应该是现实的经济学家们似乎忘记了伟大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对人们的反复告诫,人类的知识从来都是不确定的,不可靠的,因为我们“没有理由对我们不曾经验过的对象做出任何推论”(14)。将波普尔的理论应用于经济学,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认识:经济学的知识是不确定的,没有纯观察的经济学,经济学家无法完全准确的描述现实,也无法找到完全现实的假设,而这正是经济学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作者认为,经济学的假设总是在非现实的易处理的和现实的难以处理的两个极端之间徘徊,并不存在同时是现实的又是容易处理的假设。科斯(Coase,1937)(15) 通过引入存在正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这样一个假设,从而对“为什么会存在企业”这一问题做出了开创性的解释。然而“存在正的交易费用”这一假设相比传统经济学的假设(不考虑交易费用的存在)而言,确实是更现实一些,但同时也增加了处理的难度。而且相对复杂的真实世界(real world)而言,正的交易费用假设仍然是一个抽象的假设(16)。与其说科斯找到了一个既现实又易处理的假设,倒不如说他找到了一个尽管不现实,但却是充分的(相对于他的目的——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企业)的假设。

戴维·罗默(D.Romer)在他广为流传的《高级宏观经济学》(Advanced Macroeconomics)写道(Romer,2000:第13-14页)(17):

模型的目的不是要与现实一致。毕竟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完全真实的模型——这个世界本身。问题是这个模型太复杂了,以至于让人难以理解。模型的目的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某些特征提供洞察力(insights)……

张五常也曾说过,“理论不是真实世界的影照,而是真实世界的阐释”(张五常,2002,卷三:第114页)(18)。众所周知,张五常一直同科斯和弗里德曼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他是真正理解科斯和弗里德曼的人。同时他也始终关注着身边的真实世界,他认识到这个“世界很复杂”,因而他承认“简化的假设是必需的”,理论的“非真实是必需的”(张五常,2002,卷一:第58页)(19)。可见在方法论上,张五常站在弗里德曼一边。

在作者看来,因为真实世界太复杂,也因为人类本身获取知识的局限性,一个关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家应该也只能使用非现实的假设,这些非现实的假设可以帮助他从复杂的真实世界中分离出他认为是最本质的特征。在卢卡斯(1988)(20) 看来,经济学家这样做并非是面对现实的退缩,而是我们所能找到的严肃思考现实的唯一方式(21)。

同样要强调的是,尽管假设可以是简化的,不现实的,但它对于所要解释的现象而言应该是充分的,即假设要能够充分推导出与所要解释的现象相符的结论。同时为了使理论容易把握和验证,通常要排除多余的假设,即与所要解释的现象无关的假设。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假设(相对于所要解释的现象而言)应该是充分、必要的。

环境逻辑的意义在于,尽管我构造的环境(一组假设构成)是非现实的,但是我能够推导出当一个理性的行动者处在这个环境里将会采取的行为。如果其行为和我要解释的现象一致,那么我就算暂时对我要解释的现象做出了解释;否则我就需要对构成环境的假设进行调整。然而无论我推导出来的行为和所要解释的现象是否一致,其行为都是在那个特定的环境里做出的,因而行动者的行为本身在逻辑上是自恰的,也是“客观”的。

三、假设的类型

真实世界的现象纷繁复杂,为了解释各类不同的现象,经济学家需要建立各种不同的环境。通常一个环境由一组假设来构成,其中每个假设都各自承担了不同的职能,有些假设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有些假设则体现了该环境的关键特征,而另一些假设可能处在环境的外围。据此,我们可以把经济学的假设分为核心假设、约束条件和外围假设三个层次(22):

(一)核心假设(core assumptions)。核心假设是整个经济学科所要共同遵守的规范,也是经济学环境逻辑的起点。原则上每一个经济学的环境(或者说模型)都应该包含这些核心假设。

贝克尔(1976/1995:第8页)(23) 给出了对于经济学核心假设的权威表述:

在我看来,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地运用便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

以下我们对贝克尔提出的三个核心假设作逐一分析:

1、由个体经济行为者做出选择,其选择是理性的,也就是说行为者在任何时候、任何约束条件下都追求其目标函数的最大化(24)。在这里,个体经济行为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企业,工会,管理当局或其它的社会组织。选择以哪一种经济个体作为研究起点应视所要解释的现象而定。比如企业,在新古典生产理论里它是研究起点,而在企业理论里,它则成为被解释的对象。

2、个人和家庭的偏好是稳定的(25)。这里的偏好并非是对具体商品和服务的偏好,而是指选择的实质性目标,这种实质性显示了生活的根本方面,如健康、声望、快乐或妒忌等。假定偏好稳定意味着偏好不随时间而改变,也意味着穷人和富人之间,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的人们之间,偏好没有大的差异(26)。偏好稳定的假设避免了经济学家面对理论的预言和事实出现明显矛盾时以偏好的改变作为托辞(贝克尔,1976/1995:第8-9页)(27)。

3、所谓均衡(equilibrium)是指这样一种状态,所有追求目标最大化的经济个体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都没有动力离开这种状态。因为所要解释的现象是经济个体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选择的结果,因而最终结果总是均衡的。可见均衡假设只是最大化假设的自然延伸。作者认为强调均衡假设的意义在于把所要解释的现象视作一种均衡现象,从而可以把研究重点放在构建环境上去,即构建这样一个环境,处在这个环境中的经济个体所做出的最大化选择的结果与我所要解释的那个均衡现象是一致的(28)。

这三个假设“不折不扣”地构成了整个经济学的核心假设,同时也决定了经济学是一种特殊的解释世界的方式,因为它总是假定各种有待解释的现象都是经济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对于同一现象可能存在着多种解释方式(因为存在着多种社会科学),经济学只是其中一种特殊的解释方式,然而正如贝克尔(1976/1995:第5-19页)(29) 所指出的,经济学是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工具”,因为“它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做出一种统一的解释”。

尽管在经济学内部还存在着一些模型并没有完全遵守这三个核心假设(30),但如果把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三个核心假设中的任何一个被抛弃,整个经济学大厦都将轰然倒塌。

(二)约束条件(constraints)。经济学包括很多个环境(模型)。核心假设是这些环境都要共同遵守的假设,因而它们不能真正体现一个环境的特征。那些能够体现出一个环境的特征,或者说能够将一个环境区别于另一个环境的假设称为约束条件。

通常,经济学模型中的预算约束,生产函数,效用函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等假设都可以被看作是约束条件。科斯(Coase,1937)(31) 引入存在正的交易费用假设也是一种约束条件,正是在存在交易费用的约束下,科斯对企业的存在做出了解释。

各类环境可以用于解释各种不同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各自的约束条件不同。尽管环境逻辑是一个试错过程,但为了降低错误的概率,提高环境的解释力,约束条件的选择应该要能够反映出这个真实世界的某些本质特征,至少是经济学家所认为是本质的那些特征。因而对于环境分析而言,约束条件的选择是最重要,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正如张五常所言,“在经济学上,局限条件(即约束条件——作者注)的真实调查与简化,是忠于经济解释的最艰难的过程”(张五常,2002,卷一:第58页)(32)。

(三)外围假设(peripheral assumptions)。在构成一个环境的所有假设中除去核心假设和约束条件,剩余的假设被称为外围假设。对于环境分析而言,外围假设通常是非关键的、不构成理论的,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消除或抵消次要因素,从而更好地把握主要因素。

通常经济学模型中会出现这样一些假设:假定只有两种商品,假定经济是封闭的,假定资本存量不变,假定技术是外生的,通常这些假设都可以被看作是外围假设(33)。

四、推理和结论

假设构成经济学逻辑结构的第一部分,推理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并且能够得到一个或一组结论。逻辑学告诉我们,如果推理是有效的,那么正确的假设将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反过来如果结论是错误的,那么至少有一个假设是错误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

1、什么是有效的推理?按照波普尔的观点,唯一有效的逻辑方法就是演绎法(deductive method),在波普尔看来:“演绎逻辑是从前提到结论的真理传输的理论”(波普尔,1962/1996)(34)。波普尔同时驳斥了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指出“观察或实验不可能论证定律,因为它超越经验”(波普尔,1968/2001:第59-83页)(35)。

2、正如我们前面所论述的,经济学的假设总是不现实的。既然假设不真实,那么假设正确则结论正确或反过来结论错误则假设错误这条逻辑学的基本规则似乎不适用了。也许波普尔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提倡将环境逻辑(而非严格的证伪主义)作为经济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环境逻辑允许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首先,无论环境被怎样假设,只要推理有效,那么从这个环境中推导出来的经济个体的行为至少在逻辑上是自恰的,而不论其行为与真实世界的现象是否一致,因为我们可以说经济个体的行为是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采取的。

其次,结论(即从环境中推导出来的经济个体的行为)总是要受到批评性检验。如果结论和所要解释的现象一致,那么结论就算暂时通过了检验,经济学家可以暂时认为这个环境对他所要解释的现象做出了解释(如前文所述,经济学的目的是解释现象而非描述现象),当然这个环境仍需要不断的接受检验和批评;反之,经济学家就需要对最初的环境进行修正或重新假设一个环境,再进行批评性检验,以此类推。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它符合波普尔反复强调的批评的态度(波普尔,1962/1996)(36)。

五、一个例子

正如弗里德曼(Friedman,1953)(37) 和贝克尔(1976/1995:第10页)(38) 所指出的,个人可以做出最大化的选择而不必意识到自己的最大化努力,经济学家也常常是在没有意识到环境逻辑的情况下自觉运用环境逻辑方法。实际上每一个经济学的模型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环境。我们可以把“模型”和“环境”当成是同一硬币的两面,“模型”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而“环境”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在卢卡斯看来,经济学家是讲故事的人,经济学家通过讲述虚拟的故事(非现实的环境)来对真实世界作出严肃的思考。在这篇名为《经济学家在做什么》(What Economists Do)的著名演讲中(Lucas,1988)(39),他虚拟了一个名为Kennywood Park的游乐场,在那里唯一的货币就是tickets,只有意外的汇率变动(美元和tickets的兑换比率)才会引起经济的膨胀和萧条,然而游乐场里那些理性的玩家和服务员会很快调整他们的预期,所以无论是膨胀还是萧条,都不会持续很久。在这里,卢卡斯讲的游乐场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环境(模型),通过这个环境,他得到了不完全信息下货币短期非中性的假说。

以下我们以生命周期假说(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为例(一个更加形式化的例子),来正式分析经济学家是如何运用环境逻辑方法的(40):

(一)描述环境

1、核心假设:当事人A处在环境中,A的目标是使效用最大化。此外偏好稳定和均衡假设隐含地存在。

2、约束条件:

1)A的寿命为T期,他追求一生(T期)效用最大化;

2)A的一生效用函数为:

其中,u(·)是即期效用函数,C[,t]是t期的消费;

3)A的初始财富为A[,0],各期的收入分别为Y[,1],Y[,2]……Y[,t]。A可以以一个外生利率储蓄或借债,但任何未偿债务需在其生命结束前偿还。这样他的预算约束(budget constraint)为:

3、外围假设:

1)A的初始财富和各期收入是既定的;

2)各期的贴现率为零;

3)储蓄或借款利率为零(41)。

(二)推理

1、写出最大化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

C[,t]的一阶条件为:

u′(C[,t])=λ。

由于上式在每一期都成立,推知:C[,1]=C[,2]==C[,T]。代入预算约束得:

,对于所有t成立。

(三)结论

结论是A在上述环境中采取的行为是将其一生总资源(初始财富和各期收入之和)均等地在他一生的每一期分配。这意味着在给定的一个时期,一个人的消费不是由当期收入,而是由其平均的一生收入(或持久收入)决定。

(四)检验

生命周期假说的结论可以在真实世界中加以检验,并且被认为能对现实中的消费函数作出较好的解释(42)。

六、理论改进的方向

波普尔(1962/1996)(43) 指出,“环境分析是理性的、在经验上可批评的、能够改进的”。

就经济学的现状而言,作者认为经济学理论存在着两个改进的方向:

(一)沿着主流的方向

所谓主流的方向,是指理论沿着坚持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最大化,偏好稳定和均衡)的路径发展,或者说经济学家在构建各种环境(模型)的时候,都要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核心假设。理论沿着主流方向发展,至少有两件事要做:

1、将实证经济学的不同分支领域统一在共同的核心假设之上。

在作者看来,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实证经济学至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既定制度安排下资源在不同经济个体间的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既定制度安排下的整体经济现象(即产出、失业和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制度经济学则研究制度的选择和变迁问题。

尽管可以划为不同的领域,但微观、宏观和制度经济学的区别只在研究范围的不同而非方法的不同。实证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应该要遵循统一的规范,要有共同的核心假设。宏观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体现了这一方面的努力:众所周知,传统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都是一些总量假设,而非个人选择。70年代以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被广泛批评为缺乏微观基础,一门建立在个体选择和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假设之上的宏观经济学逐渐建立起来并开始取代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44)。事实上,经济学内部还存在很多模型并不是建立在个体选择的基础上,将各种不同的模型统一在共同的核心假设之上将是经济学现在和未来的一个重要任务。

2、修正或新建模型以提高理论的解释能力和解释范围。

经济学家是通过构造各种环境(模型)来解释这个世界的,但是还有很多现象尚未被解释或解释得不够充分。修正现有的模型或构造新的模型以提高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和解释范围是经济学理论发展的目标。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的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目标(45)。

(二)沿着非主流的方向

毕竟经济学的目标不是坚持某种假设或某种方式,而是对这个世界作出解释。如果能对现实作出更好的解释,经济学家可以选择放弃现有的核心假设并使用新的核心假设。

不同的核心假设意味着不同的解释方式,不同的理论。新的核心假设何时可以取代原有的核心假设,波普尔(1979/1996)(46) 对此给出了一个标准:

如果一种假定,例如一种新的假定,满足下面三个要求,我们就以为它胜过另一种假定。首先,新的假定必须解释旧的假定所成功地解释的一切事物。那是首先和最重要的一点。其次,它必须至少避免旧的假定的一些错误,即,它在可能之处应能经得住旧的假定所不能经受的一些批评性检验。第三,在可能之处,它应当解释旧的假定不能解释或预言的事物。

已经有一些经济学家正在试图运用心理学(psychology)和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的成果来超越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从而理解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47)。但从波普尔的标准来看,新的理论尚未能够取代传统的理论,因为它还显然不能解释传统理论所能解释的各种现象。尽管如此,沿着非主流的方向,寻找新的核心假设仍应得到重视。套用哈耶克式的说法,只有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努力,人类的知识才有可能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最后作者想要指出,无论是主流还是非主流,所有的理论都要不断的接受来自真实世界的批评和检验。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真正体现了这一进程,像凯恩斯革命和理性预期革命这样激动人心的事件都起源于真实世界对理论的批评,它们已经成为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因为它们真正体现了人类知识的进步。而未来正在向我们无限的展开。

注释:

①⑩(37)Friedman.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Milton Friedman.Essays on Positive Economics.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53.3-43.

②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③Friedman(1953)[1]的原话是:In his admirable book on The Scope and Method of Political Economy,John Neville Keynes distinguishes among" a positive science...a body of systematized knowledge concerning what is; a normative or regulative science...a body of systematized knowledge discussing criteria of what ought to be...,an art...a system of rules for the attainment of a given end" ; comments that" confusion between them is common and has been the source of many mischievous errors" ,and urges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zing a distinct positive science of political economy."

④(35)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⑤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⑥波普尔(1962/1996)《社会科学的逻辑》[7]一文阐释了波普尔关于环境逻辑的思想。环境逻辑通常没有证伪主义那么严格,因为它允许使用免疫策略(immunizing strategy)。但是在精神上,两者又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批判精神。关于环境逻辑和证伪主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文不作深入探讨,读者可以参见考德威尔:《关于复兴经济学实践的两个提议》,考德威尔:《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205页;博兰:《没有科学方法的科学思考——波普尔的两种观点》,考德威尔:《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230页;和Boland.Situational Analysis Beyond Neoclassical Economics.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1998,28:515-521.

⑦⑧(34)(36)(43)波普尔:《社会科学的逻辑》,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杭州〕中国美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95-114页。

⑨转引自考德威尔:《关于复兴经济学实践的两个提议》,考德威尔:《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205页。

(11)Friedman(1953)[1]的原话是:To put this point less paradoxically,the relevant question to ask about the" assumptions" of a theory is not whether they are descriptively" realistic," for they never are,but whether they are sufficiently good approximations for the purpose in hand.

(12)(15)(31)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1937,4(3):386-405.

(13)Coase(1937)[12]的原话是:Though,as Mrs.Robinson points out," More often one set will be manageable and the other realistic," yet there may well be branches of theory where assumptions may be both manageable and realistic.

(14)参见波普尔(1962/1996,1968/2001,1979/1996)[4,7,46]。

(16)正如梅基(1994/2000)(梅基:《假设问题的重新定向》,考德威尔:《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1-337页。)所指出的,“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任何形式都注定是非现实主义的,它必须采取排除、理想化、简化的方法”。

(17)Romer.Advanced Macroeconomics,second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 Press,2001.

(18)(19)(32)张五常:《经济解释》三卷本,〔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2年版。

(20)(39)Lucas.What Economists Do[EB/OL].http://home.uchicago.edu/~cbatista/lucas.htm,1988.

(21)Lucas(1988)[20]的原话是:We do not find that the realm of imagination and ideas is an alternative to,or a retreat from,practical reality.On the contrary,it is the only way we have found to think seriously about reality.

(22)梅基(1994/2000)[16]将假设区分为核心假设和外围假设,并且指出核心假设是构成理论的关键的那部分假设;外围假设是不构成理论的次关键的那部分假设。和许多经济学家一样,梅基把最大化假设看作是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梅基的这种区分方法是极具启发性的。但是梅基忽略了一类重要的关键假设,即约束条件。我们不应把所有的关键假设都看作是核心假设,有一些假设对于这个理论是关键的,而对于另一个理论则可能是被忽略的,我们把这类假设称作约束条件。

(23)(27)(29)(38)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24)张五常(2002,卷一)[18]对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化这一假设作了精彩的说明。

(25)尽管经济学分析的经济个体可以是个人、家庭、企业或其它社会组织,但偏好稳定这一假定通常只针对个人或家庭。

(26)Becker and Stigler(1977)( Becker and Stigler.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1):76-90.) 令人信服地表明偏好是稳定的。

(28)附带指出,均衡的结果并不等价于最优的结果。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竞争性均衡是帕雷托最优的)只有在竞争性市场下才能成立,从更一般的情况来看,均衡未必就是最优。比如囚徒博弈中的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双方不合作,然而对于当事人而言,最优的结果却是双方合作。有时实证经济学在解释现象的同时可以附带回答是否存在着更有效率的结果。至于如何才能实现那个更有效率的结果,应该是规范经济学的内容了。

(30)比如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就是以总量假设而不是以个体选择为基础的。

(33)关于外围假设的详细分析,可以参见梅基(1994/2000)[16]。

(40)生命周期假说最初由莫迪利亚尼( Modigliani and Brumberg,1954) ( Modigliani and Brumberg.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an Enterpretaion of Cross-section Data.Kenneth Kurihara.Post-Keynesian Economics.New Brunswick,NJ:Rvutgers University Press.388-436.) 开创。而我们这里分析的生命周期假说的版本几乎没有更改的来自Romer(2000:pp331-333)[17]。在这里模型本身并不重要,我们的目的在于说明经济学家是如何运用环境逻辑的。

(41)贴现率和利率为零的假设尽管已体现在一生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中,但仍应被视作是外围假设,因为它们不是关键性的,假定贴现率和利率相等但不为零,对分析的影响也是微小的(Romer,2000:pp331)[17]。

(42)关于生命周期假说的经验应用参见Romer(2000:pp333-337)[17]。

(44)参见巴罗(1989/1997)(巴罗:《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引言,巴罗:《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6页。)的权威论述。

(45)Romer(2000:pp98-160)[17]给出了一个简明的新增长理论的综述。

(46)波普尔:《论知识与无知》,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杭州〕中国美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33-48页。

(47)这一流派已产生广泛的影响,并被贴上了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的标签。其中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还因为在将心理学融入经济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读者还可以参阅Thaler发表在JEP上的一篇很有趣的讲述行为经济学的论文( Thaler,2000) ( Thaler.From Homo Economics to Homo Sapien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0,14(1):133-141.) 。

标签:;  ;  ;  ;  ;  ;  ;  ;  ;  

实证经济学的逻辑结构_实证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