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善”与分配正义论——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社会政策研究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福利论文,其对论文,正义论文,社群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基础上兴起的一股社会政治思潮。它针对过度原子化的个人主义思潮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销蚀作用带来的破坏,重新探讨公民人文主义即积极自由的价值观,试图通过恢复西方社会古老的共同体传统来克服新自由主义所鼓吹的个人主义倾向和道德利己主义。在关于社会的平等和正义的阐述中,社群主义表达了大量对社会政策的发展有直接和重要启发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
社群主义的公益理论是围绕着个人与社群的关系展开的。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我们首先是一种社会生物,汲汲于在世俗中实现某种生活形式。”社会纽带不仅是一个情感问题,更是一种具有本体特质的构成性力量。
按照这种社会本体论的观点,社群主义认为,在自我与社群关系上,社群构成性地决定自我,并决定了个人总是过着社群的生活。而在社会的权利关系上,他们提出了目的和价值优先于自我,“善(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的主张,与新自由主义展开了一场“公益”对“权利”的思想大论战。在这场大论战中,社群主义提出了放弃“权利政治学”,建立“公益政治学”的行动口号,亮出了公共利益优先与个人权利的哲学旗帜,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独霸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福利与政策论域的新自由主义提出了根本的挑战。
新自由主义关于权利优先于善的观点,从福利哲学的层面看,表达了这样一种社会福利观:个人权利看作是实现社会福利的前提。只有在个人充分享有自由选择权的条件下,他才会对自己的生活承担起责任。与此相反,社群主义认为,善优先于权利,并通过对公共利益的首要性的论述,阐释了“共同善”的社会福利思想。
“共同善”的意义就在于:首先,个人生活在社群中。其次,共同善是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有机结合,它倡导了一种由“互相信任、合作和利他的原则支配着”的道德价值观;其三,共同的善也是一种规范个人偏好的标准,它规定社群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的偏好趋向于共同善;最后,共同善也是国家和社会的集体责任的确认,它赋予公民个人对福利要求权,为社会福利实施提供了法律和道德的依据。
总之,共同善的理论强调了整体福利的重要性和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社群在社会福利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对此,社群主义的思想家们将共同善的哲学理念与社会政策的现实考虑结合起来,对分配正义原则作了详细论证。
二
与新自由主义的观点相反,社群主义把德性看作是正义的基础,主张特殊主义的正义原则。他们认为,德性不是存在于社群生活之外的某种超验的品质,而是在社群生活中确立起来的。因此,正义的原则是和“应得赏罚”概念相联系的。只有在对共同利益和社会善的共同理解基础上形成的社群生活之中,个人才能够根据这种利益和善的判断来确定自己的根本利益的环境里,“应得赏罚”才是有根据的,正义的观念也才能确立。
沃尔泽对分配正义原则 分析,看到了正义的基础存在于不同社群的人们对我社会善意义的多元主义理解之中,揭示了社会平等的复杂性。但是,把物品的意义当作解决正义原则争论的依据,相信正义是这种基于不同利益而人为的东西,无疑会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使正义这一概念失去共为人们所坚持的平等理想辩护的力量。对此,戴维·米勒从区分人类不同模式入手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他指出,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人类的社会关于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所讲的各种社会物品的分配,实际上就是由人们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形式和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的。只有从人类关系的特殊性来考虑,社会正义的实施或社会正义原则的确定才是可行的。为此,米勒提出了一种阐述社会正义原则的新思路:从人类关系的不同模式来考察社会正义的实施范围,重新定义分配正义原则。
但是,在现实的政治关系中,如何平等地分配各种社会的利益,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有价值的平等观。一种是分配性的平等,它与正义有联系,即把平等地分配某种利益当作正义的要求。另一种平等观不是直接意义上的分配平等,而是主张社会平等。
对于这两种平等,米勒认为,第一种平等是通过指出特定的个人所得到的超出他的正当权利的分配来说明不平等的具体表现;而第二种平等则是通过指出不平等的严重性在于整个社会的性质,从而阐释这样的社会理想:一个平等的社会才是正义的社会。
三
社群主义思想家关于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探索,将正义问题的哲学分析与社会政策联系起来,对社会政策研究有重大意义。
理解并承认社群主义思想家们对平等和正义的批判性理解,特别是他们所阐述的复合平等和分配正义的多元主义思想,以一种规范性的理论分析去解决当前社会福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促进我们的社会政策研究无疑是一种可选择的路径。
社群主义的政治理论对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的贡献也在于它对如何实现共同善和分配正义的理想作了细致的、有着逻辑的严密性的知识论分析。这种分析将关于权利和善的关系的哲学思辨转化成了具有指导行动的原则和纲领意义的知识,为社会正义的实施提供了知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