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授课导入技巧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技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导入,有以下技巧可供参考。
一、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融趣味性、启发性、针对性为一体,以激起学生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导入,先让学生摆红花(图片),两朵两朵地摆,摆三次,然后提出问题:摆了多少朵红花?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用加法计算:2+2+2=6。教师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要求摆四次、五次……一百次……学生有感而叹:这样加下去,那有多繁啊!教师进一步激思,能不能找到简捷的计算方法呢?这就创设了“化繁为简”的问题情境,在此情境中导出课题。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有明确思维指向,知道学什么,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二、巧设问题,对比导入
要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笑运用有效的方法、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首先由学生看图编一乘法应用题(如图):
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乒乓球拍的位置排列有什么特点(每组两只,共四组),再想一想,每组只数与组数的乘积的意义(求总只数),接着让学生口述所编的题目,并列式(2×4=8),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把八只乒乓球拍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多少只?用什么方法算?根据学生回答:8÷4=?(8除以4,商是多少)再引导学生观察对比2×4=8与8÷4=?的因果联系,提出问题:8除以4商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最后揭题。这样使简短的导入从开始就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从始至终都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之中。
三、推陈出新,创新导入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新课导入技巧贵在创新。如“年、月、日”一课的导入,很多教师采用设疑悬念法,即先提出趣问:有一位老爷爷、大半生只过了十八个生日,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在悬念之中引出课题——要知道这位老爷爷的生日奥秘,先让我们学习“年、月、日”的知识。这种导入方法不失为一种引趣的好方法。而另一位教师在上“年、月、日”这一课时的引入也别开生面:教师演示电动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地球”“月亮”的自转、公转现象,又用录音机播放歌谣:“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然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的自然知识回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要多长时间?(一年)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需多长时间?(一月)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一日)在饶有兴趣的氛围中初步感知了年、月、日的形成,极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再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许多教师拘泥于常规思维,导入既平淡又费时:先进行通分和同分母加减的训练,然后提出异分母分数能否直接加减,由此导入新课学习。而一位老师作了具有创意的导入:借助学生已有的同分母加减知识,先进行非最简分数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然后把同分母分数进行约分导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其板书如下:
想:怎样计算?
这样既简洁自然,又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思维策略——通分化异分母为同分母,再加减。
四、借助直观,形象导入
导入方法灵活多样,一节小学数学课该用什么方法导入,该怎样导入,应立足于教材内容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着眼引发学生的思维。
如上海市王祥美老师在“体积大小”一课的导入时,先用两个同样的玻璃容器盛满水,然后拿两块大小明显不等的物体分别放入这两个容器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放入大物体的容器中溢出的水比放入小物体溢出的多。在学生寻找原因的思维中入题,获得“物体占有空间”的感性认识,以此导入新课学习。
数学课的导入方式还有联系生活实际导入、由旧引新导入、悬念导入、游戏导入等等,都要力求融趣味性、启发性、创新性为一体,以充分发挥集中注意、激发兴趣、创设情景等作用,同时导入的时间必须简洁明快、短小精悍,一般在3~5分钟内,保证学生尽快进入新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