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宏观经济的形势判断与政策建议——第十次经济专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论文,分析报告论文,调查问卷论文,第十次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11~12月,中国经济宏观景气专家调查问卷系统组织实施了当年第二次专家问卷调查,也是本系统自1991年由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司、国家体改委宏观调控体制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中国企业评价中心联合建立以来组织的第十次同类调查。本次调查在问卷设计上依然保持着过去的内容、结构:由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评价、未来时期经济状况预测、今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建议三个部分构成整个问卷的骨架。虽然这样不免显得有些单调呆板,但是如此做法的好处是,由于专家队伍基本稳定,能够有效地保证整个问卷和历次调查在逻辑上的一致,便捷地进行答卷质量检验和对国民经济运行行为连续追踪观察,所以取得了绝大多数专家的理解支持。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11份。回收率达74%。 本次调查在问卷结果的分析方法 上也进行了新的尝试,使用聚类方法来检验答案的整合程度,效果十分理想。
一、关于199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评价
1995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基本完成了当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成功地将物价涨幅控制在15%之下,遏止了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而且同时实现了三大目标:经济运行于平稳中仍然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软着陆”基本顺利;第八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得以圆满完成;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宏伟设想已经整整提前5年实现。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 这是我们值得自豪的一年。但是,现实经济中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益低下,职工生活困难;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仍较为脆弱;环境质量与公众的要求不相适应;两位数的物价指数与国民的期望相去甚远;经济秩序的改善依旧任重道远。因此不论从哪个方面说,对199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都很有必要进行客观的判断、冷静的分析、全面的总结,这也是本次问卷调查的主题目的之一。
对于199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上应做何评价?我们为此设计了“您认为1995年的增长速度(怎样)”的主问题,专家们的回答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绝对多数(70.3%)的专家评价1995年的增长速度是“合适”的,23.4%的专家评价“偏高”,评价“偏低”的占4 .5%,几乎没有人认为“明显偏高”。专家们的主导性意见可以归纳为:经过几年不断降温散热,1995年经济过热得到了有效控制,宏观调控获得了历史性的成果,经济增长速度终于回归到合适的范围。要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不妨比较一下专家们1994年和1993年的评价情况(见表1 )。但是考虑到一般而论对于“合适的经济增长速度”人们意见并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为了得到专家们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合适速度究竟为多少”这一问题的具体看法,问卷中还设计了一个预测1995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副题。预测超过13%的专家比例为4.5%;11~ 13 %的比例为24.3%;9~11%的比例为68.5%;低于9%的比例为2.7%。 通过对应分析,可以比较确切地得到这样的结论:按照本系统专 家群体的观点,我国现阶段的合适增长速度为10%左右,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对此予以特别关注。
表1
您认为今年的
经济增长速度 专家比例%
1995 1994 1993
1.明显偏高0.9
12.5
7.6
2.偏高23.4 62.5
75.9
3.合适70.3 25.0
15.2
4.偏低4.5
5.尚难判断0.9 1.3
围绕如何评价199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这一主题, 我们还设计了6个分问题,可以视为对前两个问题的展开。1995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还表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从产出结构看,1995年的中国经济具有农业发展速度不低、工业发展速度不高的新特点,这与先前几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农业经济状况转好使1995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令人注目地增加了。约四分之三的专家判断,农业增长速度为3~4%左右,近两成的专家还要乐观些,认为是5%左右,总地看,考虑到11 月份反映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数据尚未出来,应该说判断均大抵符合实际情况(见表2)。一些专家指出, 农业丰产丰收不仅迫使物价水平下跌,还将大大增强政府和百姓对未来的信心。相比之下,工业发展受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措施影响,气氛稍显沉闷。63.1%的专家判断,1995年的工业增长速度将位于14~16%,另外四成专家的意见比较分散(见表3)。
表2
您认为1995年我国农业
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将在专家比例%
1.2%左右 0.9
2.3%左右 26.1
3.4%左右 48.6
4.5%左右 18.9
5.尚难判断 5.4
表3
您认为1995年我国工业
增长值的增长速度将在专家比例%
1.超过18%
1.8
2.16-18%14.4
3.14-16%63.1
4.14-10%16.2
5.10%以下0.9
6.尚难判断
3.6
从商品流通情况看,1995年的中国经济内外贸易具有外贸增长快于内贸增长的特点。对于国内市场状况,专家最普遍(58.6%)的看法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比上年增加25~30%,这意味着他们认为1995年的商品购销情况与1994年大致相当或稍好(认为增加在30%以上的专家比例为14.4%,认为在25%以下的专家比例为26.1%,认为尚难判断的专家比例为0.9%)。与相对平稳的国内贸易情况不同, 对外贸易仍然极其生机勃勃,专家们(88.3%)比较一致地判断,外贸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将净增18%以上,即比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快接近一倍(其中,76.6%的专家判断增幅在21%以上);判断进出口总值的年增长幅度会低于18%的专家比例仅为9.9%,另有1.8%的专家认为尚难判断。
1995年,由于各方努力,通货膨胀加剧之势得到控制,物价上涨受到有效抑制。本次调查,多数专家对此已有预见。 82 %的专家做出了1995年零售物价总水平的增幅将低于16%的判断;只有18%的专家认为在16%以上。相关分析表明,这种判断的根据之一应是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张势头明显减弱,90.1%的专家判断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幅度不会超过25%,半数多的专家(57.7%)还认定年增幅度应在20%以下。
1995年的宏观调控面临着两难的局面,无论是物价压不下来,还是速度压得过低,均不能让人满意。对1995年的宏观调控绝大多数专家(74.7%)评价颇高,给予肯定,认为“比较成功”或“非常成功”,表示不满意的很少。总体来看,专家们对1995年的宏观调控评价是较高的,与1994年的评价情况相对照,这一点更是一目了然(见表4)。 也正是由于这一缘故,超过半数专家都建议现有的宏观调控措施和力度把握应基本保持稳定(见表5)。
表4
您认为今年的国家调控
专家比例%
1995
1994
1.非常成功 4.5
2.较成功
71.2
56.3
3.一般 22.5
37.5
4.不成功
0.95.2
5.尚难判断 0.91.0
表5
您对1996年宏观调
控力度的建议是
专家比例%
1.继续加强调控力度 9.0
2.保持今年的调控力度
54.1
3.适当放松调控力度 36.9
二、关于1996年经济形势的预测
(一)1996年中国经济仍将高速增长,速度将与上年大致持平
——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 没有专家认为会低于7%,最普遍的意见(62.2%)认为GDP增幅将位于9~11%之间; 另一种比例较高的意见是认为GDP的增幅将位于11~13%,有18.0 %的专家对此表示赞同,这比预计1995年增幅在同一范围的专家人数减少了12个百分点,比预计1994年增幅在同一范围的专家人数则减少了20个百分点。与过去几年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预计增幅为13 以上的专家比例大大降低了,尚不足3%(1995年为不足4%,1994年为19%,1993年为57%)。
——对于工业增长速度, 近半数的专家认为工业增加值增幅将达13~16%;约17%的专家则认为将达16%以上;其余的专家态度则不乐观,他们预测1995年工业增长速度将低于13%,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专家认为将位于10~13%。同前一年的情况相类似,不少专家对1996 年的工业增长速度预测持相当谨慎的态度, 相当比例的专家对工业增长速度的预期很低,这是需要认真探讨和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
——对于农业生产情况, 46.8 %的专家预计1996 年农业将好于1995年;但另外42.3%的专家则未有如此乐观,他们估计将与1995 年大致持平;约有10%的专家认为尚难判断。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专家们的意见似乎总是比较分散,其原因大概与目前投资规模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有关。17.1 %的专家估计将位于25~30%,42.3%的专家估计将处于20~25%之间, 其余的40%强的专家则赞成这样的意见,增长速度将低于20%。这里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就是我们在问题中提示专家1995年前三个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幅约为17.6%左右,在此情况下,一些专家们做出较低的预测可能会受此影响。
(二)财政、金融、物价形势仍然严峻,但外贸形势将继续看好
——对于财政状况,与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相比,绝大多数专家们的态度不很乐观。将近76.6%的专家预计,1996年财政赤字不会少于1995年;但另有18.9%的专家则比较乐观,认为财政状况将好于1995年。我们注意到,如果用财政赤字来衡量整个财政状况的话,那么认为财政状况不会好转的专家比1995年要少许多。鉴于财政赤字乃是通货膨胀的诱因之一,据此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有更多的专家对1996年的反通货膨胀的措施持有信心。
——对于金融形势,有近40%的专家预测1995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将达到20~25%,约30%的人估计可能将达25%以上,认为增幅会低于20%的专家约有24%。这些数字都高出1995年物价增幅仍将处于高位的一个注脚,也可能表明专家们对金融当局的控制能力仍然信心不足。不过,我们注意到专家们对1996年货币供应量增幅的预计比1995年平均要低5%,恰恰与这两年通货膨胀率的预计差幅大抵相当。
——关于物价水平,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只有不到3 %的专家认为1996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的涨幅将低于10%,预测涨幅将位于10~13%的区间之内是专家们最普遍的看法,比例是52.3%;然而这比认为涨幅可能在13%以上的专家也仅仅不过多出10个百分点。说明专家们对政府将1996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10%以内的计划持比较慎重的态度。
——关于外贸形势,1994年、199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两年突飞猛进,受此大好局面的鼓舞,绝大多数专家预计外贸形势将继续看好,只有0.9%的专家认为1996年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会低于10%,而82.0%的专家预计将在15%以上(其中57.6%的专家预计年增幅将高达20%以上)。
(三)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传统“瓶颈”仍紧
——关于就业状况,约45%的专家判断1996年失业率将保持1995年的水平,但更多的专家(48.6%)预计将高于1995年(见表6)。 专家们指出,由于近年我国已进入劳动力人口高峰期,急剧的技术装备现代化、经济结构性调整进程又意味着传统工作岗位的大量减少,所以虽然快速增长的经济“理应”有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但事实上就业困难、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始终困扰着各级政府,对此必须从战略高度上予以充分认识。就危害程度而言,失业决不亚于通胀,因此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表6
您认为与1995年相比, 专家比例%
1996年的失业率将
1.高于1995年
48.6
2.与1995年大致持平 45.0
3.低于1995年5.4
4.尚难判断 0.9
不可否认,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面临严重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对于今后一段时间内,缓解我国富余劳动力压力、减少失业的主要对策,专家们的意见比较集中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上,分别为64.9%和49.5%(见表7)。
表7
您认为今后一段时间,缓解我国
富余劳动力压力的主要对策应是 专家比例%
1.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49.5
2.发展劳动力市场37.8
3.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34.2
4.改革就业制度 29.7
5.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38.7
6.缩短法定劳动时间
2.7
7.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减少结构性失业29.7
8.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64.9
9.其他 12.9
——铁路运输、能源、 原材料供应长期以来一直是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虽然近年来, 一方面国家为扩颈倾注了巨额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大批基础设施投入运营, 快速扩充“瓶颈”产业的供应能力;另一方面,顶着引发物价全面上涨的现实压力,大幅度提高了铁路运输、能源、原材料的供应价格,以求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可是相对于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需要而言,短时间内根本消除“瓶颈”约束无异于天方夜谭。关键在于确定正确的高效的扩颈突破方向。
关于三大“瓶颈”在1996年哪一个的“瓶颈”约束效应最强,专家们的意见有较大分歧,40.5%的人选择铁路运输,27.0%的人选择能源,11.7%的人选择原材料,选择其他和尚难判断的人有20.7%。
三、关于1996年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万事开头难,五年看头年, 作为第九个五年计划的第一个年度, 1996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既要巩固1995年已经取得的来之不易的较好局面,又要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克服遇到的困难,将发展、稳定、改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专家们对1996年的政府工作和宏观政策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1996年宏观控制应将促进稳定增长做为首要目标
专家们在对问卷中“您对1996年国家宏观调控的希望”的回答中,超过半数的人主张1996年宏观调控目标应是增长速度快一点,达到10%左右;物价涨幅低一点,争取控制在10%之内;适时将战略重点由遏制通货膨胀转移到促进稳定增长上来。
与此相适应,90.1%的专家主张宏观控制在力度把握上应稳中有松;理由是现在的增长速度已经处于合理范围,从偿还历史欠帐、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中央近远期目标的角度和我国近期发展条件较好(外资投资踊跃,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改善,周边气氛相对平和,技术装备进步等)的考虑出发,继续采取紧缩政策可能有失掉时机的危险。此外,由于各地普遍存在企业流动资金缺乏、甚至一些效益不错的企业也周转困难的情况(姑且不论造成这种情况的多重原因),加上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换届因素,地方上加快步伐的压力普遍增大,中央在政策上如不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也势必会加剧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围绕上述目标,专家们提出的具体措施是:
1.适度扩大贷款规模。一些专家特别指出,鉴于银行实际存在着胀肚子的现象,适时适度扩大贷款规模,不仅有利于扭转1993年下半年以来速度下降、物价攀升的不良态势,缓解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困难,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获得必要的泄火机会,此外,这对于维护至关重要的金融体系的安全也是刻不容缓的。
2.考虑适度降低存、贷款利率水平。长时期维持太高的利率水平,虽然有助于抵消通货膨胀对居民的影响,提高储蓄率,但也有提高资金成本、增加今后物价上涨压力的危险,银行承担风险过多,导致境外资金不正常流入进行投机以及国内企事业单位“公款私存”行为等的诸多害处。部分专家尖锐地指出,一方面,不少企业甚至是政府机关工资都保证不了;另一方面,全国银行存款9月末期末余额比上年同期增加36 %之多,岂非咄咄怪事?
3.对人民币汇率适度贬值。在通货膨胀率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5 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人民币小幅度贬值可以视为国家维持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合乎逻辑的选择。但另有一些专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在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时期,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近700 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情况下无疑应适度提高人民币汇率。提高幅度应与利率降低幅度相适应,尺度掌握上可以秉承这样的原则:利率降低和汇率提高的综合效果为不增加出口企业的成本、不降低出口企业的收入总水平。
4.从紧控制货币投放尤其是基础货币的投放。为此,货币政策应过渡到以间接性手段为主,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控制目标,将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
5.在紧缩财政的前提下,扩大政府对重点项目投资的比例,同时要在上新项目上少花钱,在未竣工项目和已投产项目上多花钱,不能鼓励“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有的专家建议,考核领导干部应增加任期内竣工项目数的指标,尽量克服只看新上项目多少的落后的“纪念碑”意识。
(二)抓住有利时机,遏止通货膨胀
专家们预计,1996年物价形势由于以下几个因素比起前两个年度当可较为乐观:首先,1995年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经济保持了10%左右的较高增长速度,近15%的通货膨胀率所“翘尾巴”比前年要短的多。其次,1995年货币投放大量减少(1~11月减少557亿元),贷款规模受到严格控制,银行贷款增幅(超过36%)比存款增幅少出30%之多,为遏制通货膨胀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再次,由于经济活动各环节存在大量犯罪违规现象,高消费的经济后盾往往又是国有资产,所以从整顿经济活动秩序、严格财税纪律着手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缩小财政赤字,事实上具有很大的潜力。最后,鉴于全球经济大国都在大力反通胀,外来转嫁型通货膨胀的源头受到遏制,这样的外部环境自然有利于我国控制通货膨胀。此外,大范围、大幅度的价格改革已基本完成,住房改革又可以吸纳居民手中的大量资金,中央政府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反通胀经验等等因素也不可忽视。然而专家们指出,高达15%的通货膨胀率绝非是可以掉以轻心的轻度通胀,继续抑制物价上涨过快仍然是1996年的当务之急。
至于如何治理,多数专家的意见是,对于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政策着力点应优先选择的前3位的措施为:发展农业, 增加农副产品供给(约90%);整顿流通秩序,加强物价管理(约57%);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约50%)(见表8)。这一结果表明, 大多数专家不再赞成将抑制需求做为治理通货膨胀的第一选择,应该说这与多数专家要求1996年宏观调控应紧中有松、稳中有松的主张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事实上,分析一下1995年反通胀的成功经验,不难看出除了严格控制货币流通量的措施之外,重视农副产品生产,省长管米袋子,市长抓菜篮子;用强有力的法律、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平抑物价两项重大措施功不可没。
表8
您认为我国1996年解决通
货膨胀的政策着力点应是 专家比例%
1.发展农业,增加农副产品供给 88.3
2.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48.6
3.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30.6
4.整顿流通秩序,加强物价管理 56.7
5.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和贷款规模33.3
6.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过快增长11.7
7.控制财政赤字18.0
8.其他11.7
发展农业、增加供给是最可靠、最有力的反通胀手段,那么如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呢?专家们最钟情的谋略是“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稳定农业科技队伍”,这是近70%的人的选择;其次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近60%的专家选择了该项;选择“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的专家约占全部专家一半左右(见表9)。 与上年同期调查结果相比,人们较以前更加重视科技在振兴农业中的作用,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在大量事实和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面前,人们大大增加了科技意识。一年前第八次专家问卷调查的同题结果是:按“票数”多少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是“加大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强度”(75%);其次是要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供给,管住价格(48%)。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建议,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44%),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42%),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表9
您认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主要政策措施应是专家比例%
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59.5
2.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49.5
3.提高农产品价格 16.2
4.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稳定农业科技队伍 69.3
5.开放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9.9
6.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7.8
7.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保持价格稳定 25.2
8.国家对粮棉主产区实行倾斜政策21.6
9.其他10.8
(三)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对于1996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如何定位,专家们意见主要集中在两项上,选择最多的(82.9%)是国有企业改革,其次是与此密切有关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有73.0%的专家选择了它。而选择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市场体系、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外贸体制及其他方面改革的都未超过半数。有关专家认为,从80年代中期起,国有企业改革就被看作整个经济改革的重点,但进展一直不快,成效不显。随着其他改革的大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突破已经势在必行,否则将对整个改革进程产生不利影响。另外,一些专家希望中央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加强指导,并在流动资金等方面给予进一步的支持。
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最大主体。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众多流失环节中哪些最急需治理?多数专家认为,国有资产流失最严重的环节分别是国有资产低效运行(62.1%)、企业管理环节(57.6%)和国有企业转制过程(56.7%),均与国有企业有关(见表10)。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除此之外,从专家们的上述选择中,也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1)在专家们的眼里, 迄今的企业改制工作仍存在严重问题,不能令人满意。(2 )企业家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对目前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应承担必要的责任,不能再继续完全推委于政府、社会,一味要求少一些负担,多一些支持。
表10
您认为目前我国国有资产
流失最严重的是哪些环节 专家比例%
1.产权界定环节29.7
2.资产评估环节37.8
3.产权交易环节27.0
4.国有资产低效运行62.1
5.国有企业转制(包括
与外商合资)过程56.7
6.企业管理环节57.6
7.经济犯罪14.4
8.其他20.7
至于采取具体措施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专家们的观点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1)从改善企业外部环境角度看,专家们的主导意见是, 应尽快为国有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87.4%的专家认为应在5 年之内完全取消对经济特区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其中44.1%的专家主张限在3年之内。只有不到10%的专家认为应在5年以上或更长的时间。部分专家解释说,公平竞争涉及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不给外商企业超国民待遇涉及国家主权,都是不容置疑的全局性原则问题,不能以任何局部的、阶段的理由给予让步。(2)从实际操作角度看, 中央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战略,我们认为在现时情况下,放小涉及面广显得更为复杂,所以我们专门就此询问了专家的看法。超过半数的专家认为,应该把兼并和股份合作制做为搞好中小型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其中,选择兼并的占56.7%,选择股份合作制的占50.5%,选择其他的专家比例均不到半数(见表11)。
表11
您认为搞好中小型国有
企业的主要措施应是 专家比例%
1.承包 30.6
2.租赁 18.0
3.出售 32.4
4.兼并 56.7
5.破产 18.9
6.股份制
25.2
7.股份合作制
50.5
8.合资 12.6
9.改组 27.0
10.其他27.9
(四)加速中西部地区发展
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较低,人口密度较小,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它是我们的未来所在、希望所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种条件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采取了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策略,客观上助长了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差异。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加快中西部经济建设、促进地区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都是有益无害的。事实上中央近年为此业已出台了一些政策。然而问题在于,如何确定解决这一问题本身所要求合适的政策力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专家(80.2%)同意以下远非乐观的观点:2000年以前,我国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在经济水平上的差异不仅不会缩小,相反还会扩大,不同意这一观点的只占11.7%,8.1%的专家认为尚难判断。换言之,可能在大多数专家看来,目前的政策力度还不够充分。同样的结论在专家对1996年宏观调控的希望也得到了更明确的证实。近六成的专家期望政府要在政策、资金上适当倾斜,拿出一些切实的具体措施。也许更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中西部的专家几乎全部支持上述观点,这比以往要高出许多。根据这些专家过去和在其他问题上的表现,以及我们对专家的了解和分析,没有根据能够断言这是出自地方本位主义的结果。
系统负责人:郭振英 倪小庭 李克穆 方宇 谢悦
参加本报告研究与讨论:宗开元 蒋东生 杜子芳
张泰 王兵
机算机处理:杜子芳 李晶
报告执笔:杜子芳 蒋东生 张泰*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