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兵团早期工业的经验教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兵团论文,试论论文,经验教训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2)04-0034-05
兵团早期工业是在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继而屯田戍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1950年开始,广大驻疆官兵发扬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光荣传统,艰苦创业,不断开拓,兴建地方工业,发展国有工业,支援国防建设,在荒原戈壁上建立起一批又一批技术装备比较先进的现代化工业企业,使新疆兵团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66年,已基本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支农工业和基础工业相配套,门类较为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生产水平的工业结构,成为兵团和自治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兵团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安定团结以及民族团结与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疆兵团早期工业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奠基阶段(1951~1954)、初步发展阶段(1955~1957)、大跃进阶段(1958~1960)和调整整顿大发展阶段(1961~1966)。奠基阶段,解放军官兵忍着缺衣少食的艰苦,满怀爱党爱国的热情,以翻身做主、为民造福的一腔激情,节衣缩食,无怨挥汗,建立了新疆第一批现代工业企业;但是在1952年和1955年两次经济大收缩中,解放军兴建的大批骨干工业企业被无偿移交地方政府,这虽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但也无可否认,无偿移交,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初步发展阶段,工业发展采取了谨慎稳重的战略,形成了“大工业办的少,小工业办的也不够好”的缓慢发展局面。大跃进阶段,虽然工业发展异常迅速,创建了许多新兴工业,但是由于受“全民动员,大办工业”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造成了浪费大、质量低、财务紧张、后继乏力的状况,因而,1961年兵团工业不得不放慢步伐,大力调整,以重新达到取得各种关系的平衡。这样,1964~1966年兵团工业又掀起了大发展的高潮,从而进入了调整整顿大发展的阶段。
早期兵团工业的发展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又历经磨难,其中宝贵经验和血的教训,引人深思。
一、既要自力更生,又要争取外援
从兵团早期工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自力更生始终是成功的法宝。在奠基时期,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百废待兴,财政困难,地方经济落后,经费紧张,中央和地方都不可能大规模拨款兴办新疆工业,为了迅速改变新疆工业一穷二白的面貌,解放军官兵本着为新疆各族人民造福的精神,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自身的劳动获取生活资料,又将本应用于消费的部分军费节约下来投资工业,同时,把自己极少的津贴和衣装也节约下来,作为工业基金的补充。总之,解放军工业发展所需资金几乎全部都是自筹的。正因为如此,兵团早期工业才在国家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很快发展起来。如果坐等国家投资,新疆工业的初步建立不知将会推迟到何年何月。
在大跃进阶段,兵团工业也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财力取得发展的。大跃进刚刚开始,兵团第二个五年计划就指出:“关于新建厂,我们搞加工工业……投资以师场自筹资金为主,兵团投资为次;要以小养大,以厂养厂,以旧厂繁殖新厂……即自筹资金,以厂建厂,将财权下放,以师为单位平衡,团场可优先利用工业积累的资金建新厂,扩旧厂,以发展工业……新建厂的基本方针是以自筹资金为主……”(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2辑)[M],第4页。)。因而,大跃进中,兵团工业建设资金基本上都是自己筹备的,三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6.0292亿元,国家投资只占14.8%,其余85.2%由兵团自筹,自筹资金为5.1374亿元。(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143页。)
1961年兵团基建投资又近2亿元,国家拨款却只有75万元。 (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第155页。)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是兵团工业一贯坚持的方针,各农场的加工厂都是自己动手盖的厂房,自己制造的设备工具,没有向国家要投资。许多大中型企业也是以自力更生为主搞起来的,如,八一糖厂是日处理千吨甜菜的大厂,85%的机械设备是职工们自己制造的,农六师油毛毡厂没有向国家要投资,只花了8 万元的材料费就建成投入了生产。
兵团早期工业的发展不但在资金上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技术方面亦是如此。在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上,要建立巩固、稳定、繁荣昌盛的国家,各行各业都急需大批人才,新疆工业的发展依靠国家调派大批技术人员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靠自己解决工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力量。
早在进军新疆的时候,王震将军就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意识到了这一点,沿途招收了大批建设人才。新疆解放后,随着工业战线的逐步展开,他又在陈毅市长的帮助下,从上海聘请到了具有资本家和冶金专家双重身份的余铭钰,委以八一钢铁厂总工程师,聘请上海纺织专家刘仲奇担任七一纺织厂厂长,纤维专家应寿纪为七一纺织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还从上海招收了一批纺织技术人员。与此同时,团结、信任、重用新疆本地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王震将军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特意从监狱里保出地质学家王恒升创办六道湾露天煤矿。曾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毕业、国内知名的水泥专家陆宗贤总工程师和轧钢专家顾遒义总工程师等等专门人才也得到重用。(注:《王震传》(上)[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第481、482、518、518页。)
现代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科学管理人才和各种专门技术人才,仅仅依靠聘用原有的专家学者是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支力量雄厚的专业技术队伍。因此,经王震将军倡议,新疆军区于1951年7 月创建了新疆军区工业学校。(注:《王震传》(上)[M],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第481、482、518、518页。)此外,还用抽调干部战士和职工到内地培训的方式培养技术人员。比如,1951年秋军区派参军学生5人到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学习炼钢,1952年1月返回迪化,担任炼铁值班员工作。(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1辑)[M],第60、146、54、111、114、108、106、105、43、68页。)
兵团成立后,自力更生培养技术干部力量的方针得到了更加坚决的执行。到1958年1月,全兵团加工副业厂矿,拥有7000 余名各种各类的专业技术工人,300余名技术干部,300余名经营管理干部,这些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除了极个别是从关内聘请的外,几乎全部都是靠自己在生产中不断勤学苦练等方式锻炼出来的。(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1辑)[M],第60、146、54、111、114、108、106、105、43、68页。)虽然仍感技术力量薄弱,但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和提高,还是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假如不依靠自力更生,而完全依赖中央和地方派遣,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也不能及时满足生产上的迫切需要。
总之,自力更生、立足自身是兵团早期工业迅速发展过程中一条贯彻始终的方针,但是纵观其发展过程,不能否认,争取外援亦是自力更生不可缺少的补充。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原则和各项规定,1950年和1951年苏联派来了大批专家,运来了大量的最新式机器和材料,在极短的时间内,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建立起规模巨大的中苏有色和稀有金属公司及中苏石油公司。此外,乌鲁木齐火力发电厂和十月汽车修理厂的建立也得到了苏联所支援的最新机器设备。(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1辑)[M],第60、146、54、111、114、108、106、105、43、68页。)兵团成立后,苏联农业机械专家莫洛佐夫和卡拉廖夫对兵团早期机械工业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帮助。他们不辞辛苦地奔走各地,调查研究,结合农场规划选定厂址,并以苏联现代化的拖拉机修配厂原图结合新疆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布置新工艺,他们还通过兵团组织大批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干部,集中进行培训,然后分派各地担任技术领导工作。(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1辑)[M],第60、146、54、111、114、108、106、105、43、68页。)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从1955年到1957年兵团很快建立起七座较大的拖拉机修配厂(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1辑)[M],第60、146、54、111、114、108、106、105、43、68页。),使兵团机械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由此可见,自力更生是立足点,争取外援是必要的补充,二者缺一不可,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失败或陷入困难;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兵团工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既要立足农业,又要配套发展
兵团是以屯垦起家,拥有大量良田,高度集约化的大型综合企业,农业是兵团最基本的产业。因此,兵团工业必须坚持为农业服务,走以农业为中心的道路是兵团早期工业发展过程所坚持的一贯方针。
奠基时期,发展工业的目的是为了迅速促进地方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解放初期,新疆的特点是: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工业不发达,运输费用高,而生产部队的国营农场都是建在人口稀少、偏远的荒山草原和戈壁荒漠上,部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和部分生产资料都要靠自己就地解决,而地方商贸机构不可能配合供应。因此为了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就必须相应地建立一些工厂和作坊,进行农副产品的处理、建筑材料加工及农机具的修理等等,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在没有建成这些工厂以前,许多农牧产品要运往内地或乌鲁木齐,辗转加工,极为不便,发展农业经济作物受到极大限制,许多应该综合利用的农副产品也得不到利用。因此,随着农业的发展,工业生产就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兵团早期工业正是为了适应农业的发展而建设起来的,所以它们都置身于农业最前线,直接或间接地为农业服务并为农副产品建立了加工基地。
兵团成立后,由于1952年财经整顿中将许多大型企业无偿移交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热情受到打击。因而兵团第一个五年计划放弃了“农业为小家服务,工业为大家服务”的思想,为农业服务成为加工副业发展的核心,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行业发展很快,重工业主要发展农机修配机械工业。从1955年到1957年的短短三年中建成七座大型拖拉机修配厂,轻工业则重点发展粮油加工,对大米、面粉、食油和皮棉就地加工。以致粮油加工企业遍及天山南北成为这一时期的工业经济特点。
兵团第二个五年计划继续强调,兵团加工副业应密切配合农牧业的生产发展情况,积极建立各种农牧产品加工厂以及与发展农牧经济有关的工厂。虽然这一方针在随后而来的“全民动员,大办工业”运动和“大炼钢铁”运动中受到冲击,但到1959年底,人们开始认识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进行纠正。在1959年12月25日召开的土法生产化肥现场会议上,陶峙岳司令员指出:“工业一定要为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提供条件”(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2辑)[M],第142 页。),明确提出在为农业服务的原则下来发展工业,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1960年4月,兵团各师、处工业办公室主任、工业科长会议决定:工业当前的中心任务是支援农业,并提出具体措施,保证农业生产实现大跃进。(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2辑)[M],第143页。)1962年3月,兵团第五届工业会议确定今后工业生产的总方针是:以农牧业为中心……加强对农牧业和运输业的支援,更好地为农牧业服务。(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2 辑)[M],第146页。)同年10月,兵团北疆地区加工副业会议,也认为:发展加工副业,必须以农业为基础,而且必须为农业牧业生产服务。(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2辑)[M],第149页。)1963年9月,兵团工副业座谈会上,陶峙岳再次强调:“工业生产,都要以农业为基础。我们工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农业,为农业服务,把支援农业放在第一位。工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农业生产逐步扩大、农业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2辑)[M],第153页。)
兵团早期工业正是贯彻了以农业为中心的方针,才使工业经济获得了雄厚的基础并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在坚持为农业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发展其他配套工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业经济健康成长。奠基时期,解放军大力发展粮油加工的同时,兴办了许多如电力、钢铁、机械等大型重工业企业,从而使新疆工业出现了第一次飞跃;初步发展时期,由于过分强调为农业服务,许多与农业关系不很密切,在工业经济中却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业如钢铁、电力、煤炭、纺织等处于停滞和后退的状态,出现了重工业中拖拉机修配和轻工业中粮油加工畸形发展的局面。大跃进时期,工业各行业都得到全面而巨大的发展,虽然犯了忽视为农业服务的错误,但大调整和再次大发展时期,在强调以农业为中心的同时,保留了许多与农业关系不大的企业,正是如此,到1966年才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支农工业和基础工业相配套、门类齐全的工业结构。
三、必须重视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不讲质量的企业必定是短命的企业,不求质量的经济也只能是泡沫经济。奠基时期,虽然解放军官兵的艰苦奋斗,建立了新疆第一批现代工业,但由于忽视基建程序,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造成极大浪费,利润微薄,工业经济质量低下。
初步发展时期则克服了前一时期的缺点,放慢发展速度,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了工业经济的质量,虽然年均企业增长数减少了,但年均利润和产值增长却加快了。如:1957年同1956年相比,工业产值增长了43.6%,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12%;(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1辑)[M],第60、146、54、111、114、108、106、105、43、68页。)1957年同1952年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181%,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3.5%(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1辑)[M],第60、146、54、111、114、108、106、105、43、68页。),生产水平增长6倍多,平均每年增长48.3%。(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1辑)[M],第60、146、54、111、114、108、106、105、43、68页。)
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展开,不讲科学,一味蛮干,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结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他工业行业管理松弛,原材料消耗高、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设备利用率低、产品质量低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以致于1961年时兵团工业后继乏力。
大调整、大发展时期,则以提高质量作为工业发展的中心,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63年上半年,兵团提出的20种产品质量规划已有12种提前实现,列入自治区1963年质量规划的16种产品,有12种提前完成或者赶上了自治区历史最高水平。(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2辑)[M],第152页。)1964年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该年9月,在全区钢、煤、电等行业重点企业产品质量评比中,兵团跃进钢铁厂铸造生铁被评为一类产品全区第二名,工一师陶瓷厂异形耐火砖被评为一类产品第一名,普通平行耐火砖被评为二类产品全区第三名。(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2辑)[M],第121页。)该年12月, 八一毛纺织厂一等品率由5月份的74.69%,提高到99.3%,毛布一等品率由79.03%,提高到88%。
不仅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整个工业经济质量也有较大提高。1966年同195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从10357.5万元增加到46219.42万元,增长了3倍多,工业企业数从115个增加到297个,增长了近2倍,平均每年增长18个(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2辑)[M],第125页。)。
从兵团早期工业发展进程看,什么时候重视了质量,什么时候工业经济就健康发展,什么时候忽视了质量,到一定时候就必然遭受挫折。
四、必须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
在社会财富一定的情况下,消费与积累是对立统一的,如果片面强调发展生产,扩大积累则消费必然减少,必然会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相反,如果目光短浅,片面强调眼前人民生活的改善,削减积累,则生产发展又必然缺少后劲,社会财富无法大量增加,最后坐吃山空,改善人民生活的希望就会成为泡影。因此,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是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兵团早期工业发展过程中,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很深刻的。
奠基时期,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面对国民党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驻疆解放军官兵满怀胜利的喜悦和极大的爱党爱国热情,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把祖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国家。因此,在处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时,着重强调积累,发展生产,忽视消费,官兵生活改善不大,广大官兵生活异常困苦。
当时,中央和地方财政均无力投资大规模工业经济建设,工业发展资金几乎全靠自筹,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新疆军区采取强制或半强制手段不仅将军费的大部或全部投资工业,而且将官兵极少的私资或津贴也通过合作社投资于工业,结果不仅官兵个人身无分文,而且集体生活也非常艰苦,连队干部要花很多精力计划开支,才能勉强维持部队的正常生活。军区规定每人每月吃三斤肉,但许多部队都很难自给达到这一标准,五十一团30%的人患夜盲症即可充分说明。国家规定每人每年发两套单衣,一套衬衣,但为了节约资金,新疆军区扣了一套单衣,只发一套单衣和一套衬衣,有的部队又把衬衣扣了,棉衣两年一套改为三年一套,加上大强度劳动的磨损,使许多战士衣履破烂,光着膀子,赤脚劳动。部队还以不发或少发津贴的方法,半强制要求官兵节约上交,以致许多战士连毛巾也没有,二十一团女同志因无钱买卫生纸,聚集在一起哭。(注:《兵团工业史资料汇编》(第1辑)[M],第60、146、54、111、114、108、106、105、43、68页。)由于长期过分的艰苦生活,部队中出现了和平时期的自杀、自残、逃亡现象。
大跃进时期,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在“全民动员,大办工业”的口号鼓动下,兵团不顾自身财政困难的客观实际,片面强调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大跃进,基建规模急剧膨胀,大大超过了兵团财力负担。1958年,基建投资1.2777亿元,其中国家只投资4968万元,1959年基建投资1.8972亿元,其中国家只投资3900万元,1960年基建投资2.4830亿元,其中国家只投资50万元。(注:《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M],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第432页。)超负荷投资使许多单位挤掉流动资金,拖欠国家税金和银行贷款,影响了人民生活,到1961年不得不放弃高速发展的错误思想,进行大规模调整整顿。
由上可见,不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一心只想快速发展,违反经济发展规律,其结果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倒退。
新疆兵团成立近五十年来,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为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生产水平的工业结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然而,其发展艰难曲折的历程,亦留下了沉痛的教训。认真总结兵团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兵团工业领导机构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正确处理兵地关系,指导兵团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标签:农业论文;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