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非常活跃。《21世纪议程》明确地把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促进全球使用可持续发展指标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任务,并认为“国民生产总值或个别资源与污染的计量单位等常用的统计指标不能充分说明可持续性,必须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以便为各级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并促进一体化环境和发展体系自我调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1] 可见,对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筛选及构建过程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许多国家的有关组织和专家建立了一大批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相应的评估模型。这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国外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自1992年以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就不断被提出,[2] 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K)指标体系、联合国统计局(UNSTAT)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FISD)、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人文发展指标(HDI)等。同时,国际的、国家的、区域的和部门的等不同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不断涌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加拿大、美国、荷兰等国家的和加拿大阿尔伯塔、美国俄勒冈等地区的指标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也曾提出了一些直观的、较易操作的评估指标及其定量评价方法。如世界银行的“国家财富的衡量”模型、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概念及模型、Daly等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ISEW)、Cobb等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GPI)、Prescott_Allen提出的“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 of Sustainability)模型。这些评估指标及其定量计算模型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了应用。[3] 在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许多国际机构(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世界银行等)、非政府组织(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等)都提出了各自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一般是与评价模型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指标体系都有着较明显的优缺点。这些指标体系可以按结构进行分类(见表1),也可以按指标浓集的信息程度进行分类(见表2)。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国外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较多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它们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大不同。发达国家在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对经济指标已不是很看重,其关注的是环境、生态和福利指标。而对中国来说,发展经济仍然是头等大事,因而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经济指标就仍然占据着较重要的地位。
2.国内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开展了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系列研究,并构建出了几十种指标体系。本文仅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加以述评(见表3)。
表3仅仅列举了几种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于篇幅有限,还有许多新颖、实用、针对性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无法在本文中一一进行述评。尽管这些指标的单一评价性较好,但这些指标仅以描述性的环境指标为主,不能全面评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程度,难以满足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的要求。通过文献调研发现,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学上,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水平与国际上尚有差距。
3.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评述
(1)目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并已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
对于城市未来发展定位问题,我国许多研究组织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并为此拟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目前比较流行的提法有“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等。这些提法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特点(见表4)。例如,这几年上海、天津、哈尔滨、扬州、常州、成都、张家港、秦皇岛等城市就已经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海南、吉林两省则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
总的来讲,国内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由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涉及内容繁多,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构建适应本地特点的指标体系,但到目前为止所构建的这些指标体系还没有一组能得到世界的一致公认,而且这些指标大部分是用于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针对区域级的、尤其是城市级的评价指标设置较少。因此,目前就亟需要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以能够综合、完整地评价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诸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意义的工作。
(2)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指标和模型的具体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存在如下问题:
①指标过于庞杂且不均衡。为了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有些研究者详细列出了各种可能的指标,数量巨大有的达到了200多个,而其中能够反映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动态指标却较少。②过于强调评价方法与模型的普适性。很多研究者试图建立一套既适应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变化情况,也适应不同范围、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社会制度特征的指标体系。贪大求全和追求完备性,使得指标种类和数目不断增大。③过于强调评价方法与模型的精细性。很多研究者试图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都详细地刻画出来,总想建立一个包含变量更多、计算方法更复杂的精细模型,这就导致指标构建过于繁杂,又不能突出评价重点。④实用性不强。由于研究者看法不一,再加上资金缺乏,导致很多指标体系难于投入实际应用。因此,需要国家与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研究部门和统计部门等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可持指发展指标的研究,并积极指导这场全新的社会实践工程。
二、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其实质就在于寻求一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同时又能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各方面要求的特征指标,这些指标体系及其组合要能够最方便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定量判断。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置一般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即科学性、简明性、整体性、特殊性、稳定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
1.科学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要能够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具体指标的选取要有科学依据,指标界定规范准确,而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同时所选用的模型及计算方法也必须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
2.简明性原则
目前,许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只为了追求对现实状态的完整描述,指标设置过多、过滥。从理论上讲,指标设置的越多越细,就越能准确反映客观现实。但是,随着指标量的增加,数据收集和加工处理的工作量也成倍增长,而且,指标分得过细,也难免会产生指标与指标重叠、甚至相互对立的现象,这反而影响了综合评价的效果。
3.整体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层次性的开放系统,某一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又从属于一个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因此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和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以使评价指标和评价目标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
4.特殊性原则
不同城市或者区域不可能采取相同的发展模式,同一城市或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各有其发展重点。因此在构建不同城市和不同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或者构建同一城市和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就必须有所侧重,因地制宜地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作。
5.稳定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有着相对的稳定性,而区域发展或城市发展是阶段性的,因此在构建区域或城市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就必须考虑指标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具体指标设置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即作为客观描述、评价和总体调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在特定城市或区域的某一发展阶段,其侧重点、结构及具体的评价内容就要有相对的稳定性。指标体系的这种稳定性不随区域发展过程中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要随着区域或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而作适应的调整。正是由于指标体系具有这种相对的稳定性,才使我们有可能在特定的阶段对区域发展进行可持续的衡量、评价和调控,从而有利于区域朝向更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的方向发展,避免出现区域发展中的短期行为。
6.动态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是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在一定时段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对于同一个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目标、模式以及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均不相同,因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侧重点自然也不相同;对于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城市或不同区域来说,二者在可持续能力的建设上所采取的方法更是千差万别,对它们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有所侧重。这也要求用于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客观地描述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而且指标体系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较强的针对性、高度的可调节性。
7.可操作性原则
许多描述系统状态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往往是较难操作的定性指标,而可操作性强的定量指标却较少,即使有一些定量指标,其精确计算或数据取得也较为困难。这样就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不强甚至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在尽可能简明的前提下,挑选一些易于计算、数据容易取得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区域系统实际情况的指标,以使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而也使我们能够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作出最真实客观的衡量和评价。
三、结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人们又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监测指标与评估模型。有关可持续发展及其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也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总的来说,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所提出的各类指标体系仍需要继续加以完善,仍需要人们按照科学性、简明性、整体性、特殊性、稳定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适合不同范围的指标体系。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