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背景下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探讨论文

改革背景下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探讨论文

改革背景下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探讨

郑旭宜

(深圳市龙华区统计局,广东 深圳 518110)

摘 要: 信息化加速了产业升级,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全球范围的科技、经济、文化、政治以及意识形态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基于此,对改革背景下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统计信息化;基层;对策

1 引言

信息化改变了各行各业的传统运行形态,也对基层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的要求:

(1)来自民众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获得及时、准确的数据来处理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事务,从而也对统计部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4、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为贫困户搭建担保平台。谷城县财政投入3100万元,作为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撬动信贷资金2.17亿元,完成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8135户,授信金额4.2亿元;扶贫小额贷款受益贫困户占全部贫困户19946户的8.96%。截至2018年上半年,累计发放贷款16191万元,覆盖贫困户2340户。

(2)来自统计系统内部的要求。随着社会结构多元化发展,统计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统计报表分组越来越复杂,统计部门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日渐增加。统计系统内部迫切需要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以满足现代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

(3)来自其他部门的要求。统计部门作为官方数据采集机构和最专业的数据处理部门,掌握了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是其他政府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协助单位。各部门均期望统计部门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高价值的信息数据,以满足行业管理的需要。

(4)各级领导的要求。统计信息覆盖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信息,是各级党政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各级领导期望统计部门能够产出时效性更强、质量更高的统计产品,以服务宏观决策和宏观调控。

2 统计信息化的必然性

(1)在改革创新方面,部分基层部门更多的依赖于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部署,没有主动、深入的思考改革浪潮下基层统计工作的战略方向,促进统计科学发展的意识有所欠缺。(2)基层统计信息化的建设、维护成本逐年加大,而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效益却无法有效的进行经济度量,出于经济效率上的考虑,基层统计部门不愿意过多的投入信息化建设。(3)部分基层统计部门重形式轻实效,盲目推进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纯粹把信息化当作面子工程,并不关心项目对统计工作的实质作用。

基层统计信息化是推动基层统计改革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各部门都在尝试新思路、新方法破解改革难题,统计信息化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统计工作思路、统计组织架构、统计管理水平向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3 基层统计信息化的成果和不足

第二阶段是业务管理建设。统计业务是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只有寻找统计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点,才能提高统计工作效率,释放生产活力,让统计员有多余精力进入更高层次的统计研究。这一阶段的工作思路是跨越单纯的数据仓库技术应用,推动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互相学习、深度合作,实现数据仓库共同设计、共同研发、共同管理。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把数据审核、数据汇总过程中的报表整理转化为“一键式”汇总,使统计力量从枯燥、繁琐、辛苦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

尽管近几年基层统计信息化成绩斐然,但是在信息化建设全面步入改革深水区之时,仍有许多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安全水平不高。

随着统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政府统计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不断增大。然而,大部分基层统计信息系统并没有到公安机关进行安全等级备案,也没有按照二级安全保护等级进行管理。基层信息安全保护力量薄弱,技术人员保密意识较差。数据资料的收集、存储、保密、应用等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安全漏洞排查也没有定期开展,数据断档、数据泄露、电脑病毒入侵的风险较高。

(2)数据汇总处理效率低下。

部分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年龄较大,习惯使用常规的办公软件进行数据审核、整理、汇总,对新兴的统计软件接受能力较差、学习热情不高,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低级错误频发。

听陈清夫妇说,我生完孩子之后,昏睡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中午醒来时,看着穿着消毒服的护士们抱着两个孩子来到床边时,我倚着床头,挣扎着坐了起来,看到孩子们可爱的样子,不禁泪流满面……

在数据公布方面,由于各级领导、统计业务人员、其他部门分析人员、公众用户对统计数据的需求各有不同,基层统计机构倾向于采用多种方式并行方式满足各方需求:对领导层,采用纸质印刷期刊的方式;对其他部门分析人员,采用公文往来方式;对公众用户,采用政务网公布方式。多种方式并行,造成人力成本高,效率低下。

在数据共享方面,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都按部门业务分块进行,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壁垒,缺乏综合部门对信息共享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和开发。从而导致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量加重,统计资料使用效率底下,行政资源浪费,社会成本提高等问题。

4 现阶段基层统计信息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4.1 改革意识不强

面对日益繁重的统计任务和各方的信息需求,基层统计部门需要与时俱进,通过信息化革命提升统计能力,增强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基层统计信息化就是在统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应用、服务等统计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统计工作的集约化,从而推动统计管理更加科学,促进统计行政效能更加高效。

(一)主体性原则。新课标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学生的个体又存在差异,为了充分尊重不同层次的学生,改变满堂灌的形式,分层教学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树立自信心。

4.2 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工作的抵触心态

(1)基层统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统计人员过少、统计工作任务过重的现象。对于基层统计员而言,信息化建设之初增加了工作量,且建设完工后成效不可预计,因此,不愿参与统计信息化建设。(2)部分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对于他们而言,用旧技术工作尽管效率低下,但也能完成工作,且更能体现工作量。(3)部分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担心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人工智能将慢慢取代手工,统计业务人员的重要性将逐步下降,对新技术的“恐慌”促使基层统计员止步不前。

(3)数据公布和共享力度不够。

4.3 复合型人才短缺

基层信息化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严重不足,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只是停留在简单操作计算机录入、汇总。且在现行体制下,复合型人才缺乏干事业的积极性:一是待遇方面,商业领域比体制内具有更高的弹性,高端复合型人才倾向选择商业领域就业;二是投入方面,复合型知识的学习费时耗力,基层工作人员更倾向选择纯粹的统计业务岗位;三是产出方面,复合型工作研究过程较抽象,不容易为基层领导所理解、接受,研究成果较难体现出对应的工作量。

5 对策建议

(1)正视现实,转变观念。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渗透越来越深入,而且具有不可逆性。我们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机遇,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化被动为主动,走在时代改革的前沿,以此加强和改进基层统计工作。基层统计部门必须正确理解政府统计工作信息化的本质。政府统计工作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把现行政府统计工作生产和管理模式的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再造和优化统计数据收集、管理流程,推进数据的深入挖掘、应用,提高统计能力和工作效率。

基层统计信息化工作就是改革传统的统计方法,加强数据仓库、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技术与业务的融合。为此,必须革新传统的统计思维,建立合理的长远规划,有序、稳步的开展和推进统计工作的改革。

如果对源语作品功能上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的一部分文化中却不存在时,就产生了一个与语言不可译性完全不同的问题,这就是文化不可译性。文化不可译主要体现在传统观念、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上。

(2)有序规划,制定长远统计信息化建设方案,按照边建设、边应用、边发挥效益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

在努尔哈赤的成长叙事链条中,这位被亲切地称为“罕王”的千古帝王变换着各种面目,一方面他频频被幸运之神光顾,另一方面他也承受着命运的波折。有时候他是机智勇敢的“小罕子”,有时候他是世故狠辣的“老罕王”。在这些性格角色的不断置换和人物事迹演变长链的延展铺陈中,一位性格丰满、阅历复杂的帝王英雄形象跃然呈现。这一形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统治政权的意识塑造和主题打造,既突出了满族民众对族群发展历史的认同和理解,也表达了“草根阶层”独特的历史态度与审美意象。

第一阶段是信息安全建设。信息安全建设是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工作,其重心主要有几个方面:优化网络安全环境。按照二级信息安全保护等级,建立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体制、统计信息网络防病毒系统;完善保密制度。加强安全保密教育,对重要的信息交换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同时选任有安全漏洞扫描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安全漏洞扫描,有效保障信息网络和信息内容的安全;加强硬件保护措施,制定硬件设施管办法,设置独立的存放机房,定期排查机房安全隐患,加大防灾、防丢失力度,保障数据安全性;制定数据恢复机制。利用云技术将数据备份存储到信息中心,确保虚拟云与主服务器的数据同步。同时和信息中心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信息中心不具有数据使用权限。

近年来,在国家统计局推动下,政府统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级统计机构均建立了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标制度、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和联网直报等统计信息化项目。与此同时,基层统计部门的基础设施逐渐成熟,统计网络环境实现全覆盖,网络传输基本实现了实时数据报送,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性能也得到有效提升。条件较好的基层统计机构还依托现有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结合地方工作特点,推出以应用为主导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统计部门数据收集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

第三阶段是完善数据公布与共享机制。建立统计信息网和统计数据手机APP数据公布平台。基层统计部门应规范各种统计标准,尝试建立一种开放式服务格式,开发面向领导层、统计业务人员层、其他部门分析人员层、公众用户层的分类查询系统。实现数据有序开放、统一管理,用户实名认证、分级管理。推进统计信息化满足政府内部、社会各界的需要,推动统计工作更好地发挥了统计信息咨询、服务等职能。

建立部门资料共享机制。近几年各部门对数据全面开放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未来实现全面共享将是大势所趋,统计部门作为最专业的数据处理官方机构,应当当仁不让,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基层统计部门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率先探索资料共享机制,研究各部门数据保密条例,厘清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指标差异,建立企业基本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统计部门、工信部门、税务部门等机构之间不涉及保密条例的企业资料共享。

渭干河灌区经过节水改造后,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了20%以上,且灌区内超过95%耕地均能得到有效灌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强烈支持。节水改造工程是当前新疆地区很多灌区面临的共性问题之一,因此必须总结成功经验,结合项目特点,尽量降低投资,保持项目的经济性合理。

牡丹皮以重庆垫江产(习称“川丹”)、安徽铜陵和凤阳产(习称“凤丹”)的质量较优[4],但因其基源植物牡丹集观赏性和药用于一体,在近年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大面积种植观赏牡丹的情况下,市售牡丹皮药材的产地及来源极其复杂、质量良莠不齐,其药用效果和临床用药安全也受到极大影响。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牡丹皮的质量控制指标项下也仅有丹皮酚含量测定,显然难以全面反映该药材真实的内在质量。

第四阶段是加强数据的深度挖掘。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领域运用已领先政府领域,基层统计部门应以课题为支撑,引入商业统计力量,利用各类经济模型方法、数据挖掘方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同时派遣业务精通的统计人员,全程参与整个课题的制作过程,学习、掌握数据挖掘的关键技术并提供业务上的指导意见,促进数据挖掘技术与统计业务深度融合。

(3)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长远来看,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成败在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采用课题研究聘请商业统计专家的方式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风险:一是外包人员掌握数据的方式存在泄密的风险。二是外包人员不熟悉统计业务,存在技术与业务脱节的风险。三是统计业务人员不掌握关键技术,存在课题质量无法有效衡量的风险。因此,复合型人才需要从统计机构内部培养。基层统计部门应选取有多年统计工作经验且熟悉基本编程理论的统计人员全程介入课题研究。同时,对抽调人员的工作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肯定,调动抽调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复合知识。

总之,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信息化对统计改革创新的关键作用,系统规划,有序推进数据安全、管理、公布、共享、分析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懂业务、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才能推动统计部门在改革创新的浪潮下,继续保持持续、健康、高效的运作,并在政府工作中发挥高价值的参考、决策作用。

由图可见,授课对象为2017级非英语专业的A类学生,80位同学已经被分成了10组。A类为高考英语成绩相对较高的学生构成,其学习目的鲜明。另外课文B已作为其课外拓展阅读材料。手绘思维导图除了教学对象背景描述外,主要包含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马建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建设高层论坛,2009.

[2] 刘军华.基于IT治理的政府统计质量管理机制构建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12).

[3] 王华莹、徐晓音.政府与部门统计信息共享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4] 丛雅静、蔡宁.大数据背景下的政府统计信息化建设[J].中国统计,2014,(6).

[5]郑京平.浅谈政府统计的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博览,2017,(11).

作者简介: 郑旭宜(1984-),男,汉族,统计学硕士研究生,中级统计师,中级经济师,深圳市龙华区统计局,研究方向:统计实践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7.059

标签:;  ;  ;  ;  

改革背景下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