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小学环境保护教学的思考_生态环境论文

深化中小学环境保护教学的思考_生态环境论文

深化中小学校环保教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一股持续发展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环境问题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已成为全球的共识,这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果。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早在1987年,联合国就提出把20世纪的最后十年定为“环境教育十年”。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工作。”这方面工作首先体现在给保护生态环境立法上,迄今为止,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等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其次,我国文化教育界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例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专题系列片《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对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知识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的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早在1978年,中共中央批转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中,就要求“普通中小学要开设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内容”。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懂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基本国策”。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用)》教学要点中,就有保持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的内容。同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试用)》中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规定,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教育,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与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知识有关法律;知道自觉保护家乡环境和合理利用家乡资源;知道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污染、能源紧张是当前世界性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校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已经起步,正与国际保护生态环境教育接轨。

我国中小学校保护生态环境教学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我们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加以完善。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课程中涉及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不能形成保护生态环境教学的规模效益,不能使学生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系统知识;不利于学生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不能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志和自觉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因此,应该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知识的课程比例。一些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那些掌握比较系统的保护生态环境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情感、意志、行为的学生,在其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做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依据目前我国中小学校保护生态环境的教学模式特点,可以划分为综合型和专门型环保教学模式。所谓综合型环保教学是指把保护生态环境知识教学寓于有关科目教学之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特点施教。例如,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师通过要求学生讲究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中学教师在物理、化学、地理课上,结合相关知识,向学生传授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也属综合型保护生态环境教学模式。例如,化学教师讲解水的化学成份时,可以讲解水污染对人与动植物的危害。地理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给学生讲植树造林保护水土的重要意义。所谓专门型环保教学是指在中小学校开设自成体系的保持生态环境的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和专职教师,固定的课时,担任这门课的教师,应该是受过高等师范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的专业人士。适用于这类模式的专门教材,应该由保护生态环境的专家和教育专家联合编写。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活动课中采用了这种模式。但这种模式实施时课时比较少,效果并不理想。这两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教学模式各有利弊。综合型模式,理论联系实际,生动活泼,针对性强,有说服力,但是缺乏系统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专门型模式有专业教材,专职教师,固定课时,系统性比较强,能够保证保护生态环境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但是,需要增加课时和师资,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目前,我国中小学校保护生态环境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以综合型模式为主,专业型模式为辅。

中小学校保护生态环境教学,应该采用哪种模式为主,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结构来确定。从一般意义上讲,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比较快的阶段,知识面比较窄,理解知识的水平比较低,承受不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因此,这一时期保护生态环境的教学模式,应该以综合型模式为主。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进入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可以承受比较重的课业负担。根据这一状况,这一阶段的保护生态环境教学,应该以专业型模式为主。

保护生态环境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传授知识水平上,我们应该把它深化到情感、意志、行为阶段上。在中小学校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保护生态环境。传授保护生态环境知识,是为后三个阶段打基础的。如果我们把教学停留在这一阶段,就会使保护生态环境教学流于形式。如果学生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而无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和意志,就不会做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教学不仅要在教室内的第一课堂进行,而且要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到第二课堂中进行。这样做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的保护生态环境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意志。例如,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参加绿化校园、美化校园活动,养成热爱大自然的习惯。让学生在接受了教师传授的保护生态环境知识后,自觉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反应,做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知、情、意、行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知识是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做出行为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对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知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知、情、意、行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教学的基本环节,而且可以作为评估保护生态环境教学效果的指标。

保护生态环境教学,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课程,它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政府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日趋重视,一个研究这一课程的潮流将会兴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教学将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标签:;  ;  ;  ;  ;  

深化中小学环境保护教学的思考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