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研究论文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研究论文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研究

童国军

川北医学院体育部,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 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传统武术的文化学基础;探讨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及非物质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等问题。研究认为,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需要重视地域传统武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介入,对武术“非遗”传承人进行政策扶植,通过“政府—民间—学校”三方共力,助推传统武术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传统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校本课程 传承人

近年来,在高校“校本课程”改革驱动下,体育专业 “校本课程”开始了萌芽与发展,部分学者和专家从不同视角就围绕建设高校“体育校本课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体育校本课程”的探究触动了其特色课程内容建设的学术思维活跃。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与悠久的历史传统,同时,对于我国体育院校校本课程特色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内容。

泰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2016年有2500万国外游客到泰旅游。随着医疗贸易国际化障碍的清除,泰国凭借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低廉的价格和完备的旅游设施及服务等,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国之一。2006年,泰国医疗旅游总人数约150万,2015年达到281万人。医疗旅游已经成为泰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3年,医疗旅游游客为泰国经济贡献了约47亿美元,占当年GDP的0.4%,而同期旅游产业规模为GDP的6%-7%[2],是泰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驱动力。

目前,国内对于相关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状况有如下特点。(1)对本土或地域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层次的初步探讨,如苟晓(2012)、孙冬青(2013)等;(2)对校本课程对于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和功能进行了探究,如张鹏(2017)、王珂(2017);(3)对民族地区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思考,试图从民族体育视角进行校本课程内容的建设研究,如袁革(2015)、万成政(2016)、程斌(2016)等。198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设置了“非物质遗产”(Nonphysical Heritage)部门。经过不断完善和相关文件的修订,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非物质文化遗产”[1]一词开始广泛沿用。2005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文化部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相继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其中有大量的传统武术拳种列入其中,如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回族武术、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和邢台梅花拳、峨眉拳等。在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背景下,民间传统武术保护得到了较好发展。

1 传统武术的概念与文化学基础

1.1 传统武术的概念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运动发展到今天,它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

传统武术是相对于现代武术而言的。没有现代,也就没有传统。传统武术是一个既明了而又说不清楚的概念。虽然众多学者分别从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武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探讨,但至今仍然没有做出决定性的界定。在2000年全国传统武术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定义:传统武术是指竞技武术以外的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的武术拳种。“所谓‘传统’,首先是传承,若没有传承,也就无所谓‘传统’;统,是纳入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系统中起着前后左右联系作用的因素。因此,可以将传统武术概括为武术前后联系的一个演进过程。‘演进过程’是发展变化的,传统武术概念同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定义。不同时期的习武之人对传统武术的表述也是有区别的,如1910年马良编写的《中华新武术》是对‘旧有国术’或‘旧有武术’的改造,其认识的逻辑起点也是不同的。传统武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多种形式的比赛和竞技(如旧时的打擂),这个提法有自相矛盾之处。”[2]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运动中的集中反映,传统武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内涵和行为特征。“传统武术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传统武术的主题‘气韵’,‘神韵’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因此,节奏就成为中国武术所要表现的外在形式,它的审美内涵与气韵及神韵紧密相连。”[3]

1.2 传统武术的文化学基础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文化机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会导致文化层次的不同。一个民族地区经济、环境、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将会导致文化机制的差异。而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冲击下,将会丧失很多内容。自古以来,中国文化都是重视精神文化生活,重视内涵的发展。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愈加强烈,导致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冷落与禁闭。如:西方流行一种高消费,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味和地位。而中国的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却在这种潮流下逐渐的消声匿迹。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渗入,西方的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国,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使传统文化处于尴尬的局面。从服饰上来说,传统服装以保守自重为主而变为开放性感的短袖和短裙;从饮食文化来讲,从拿筷子转变为西式的刀和叉;从建筑方面来谈,中国式民宅也变为西方的洋楼和别墅;从语言上来说;中国流行英语、韩语、日语等等语言文化等等,让人感觉是好学的美德,可是背后却隐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

其一,传统武术与中国宗教。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是各种文化理念、伦理观念、社会习俗的综合体现。宗教和武术同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及转变过程中,两者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武术宗教理论体系。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具有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流派众多的本质特点,其发展历程多数以宗教为背景,如:坐落于湖北武当山的武当派,坐落于嵩山的少林派,坐落于西蜀的峨嵋派等无不体现出道教、佛教的宗教核心思想。在中国武术史上,宗教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是内外兼修无处不在,既有对技术层面的影响也有对武术文化和精神上的升华。

城镇住房民生状况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来反映。人均住房面积、房价收入比、住房消费占总消费比三个指标分别从住房使用价值、住房支出负担、整个消费结构三个方面体现了住房民生的状况。

其三,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传统武术经过历代人们的传授与继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文化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传承的方式逐渐趋于传统化和现代化,不管是那种传承方式其目的都在于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为人类进步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在同一个地域中有不同的途径延续的,其主要的传承方式有传统和现代两种。

其二,传统武术与中国哲学。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金字塔,据无数古代哲人概括总结可知,中国的哲学主要分为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中国哲学概括了宇宙的思想观,在日常生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等领域无处不体现着哲学思想的火花。如:传统武术的太极拳,就体现了阴阳相生、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的状态。

2 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问题思考

2.1 全球化与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我让每个人拿出一张纸,把小马最近干的捣蛋事儿全写上,写完后当场宣读。那些受惊的女生义愤填膺,在纸上沙沙写着。这些女生平时个个伶牙俐齿,待会儿一定会批得小马体无完肤。小齐狠狠瞪了小马一眼,低头写了起来。小齐是班里的作文好手,他写的内容肯定尖锐猛烈,上去一朗读,还不把小马羞死?小马虽然是个调皮大王,但要叫他当众挨批也是受不了的。既能教化人,又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暗自为自己一举多得的教育智慧而高兴。

按照演化的规律——随机、适者生存和平衡等来看,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其理由。蚊子的灭绝除了影响生物多样性外,必然也会影响地球的生态,因为地球生物系统之间相生相克、相联相关甚至唇亡齿寒:以蚊子为食的青蛙、蜘蛛和鸟类也都难逃一劫,它们的上一级生物如蛇、鹰隼等也可能减少和消亡,最终厄运将降临到人类头上。也许,某种生物的灭亡不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但势必影响地球的生态。正因为如此,已经有人反对有关基金对伯特团队基因驱动生物体研究项目的支持了。

文化发展是与人类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人自身不同的审美价值观,不同的审美价值观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审美价值观。那么在当代社会下,人们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审美价值观,以及与传统文化碰撞后有产生了什么样的矛盾,是值得当代中国人所应该重视的。首先,传统文化讲究含蓄、内在美。因而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是简单、不华丽、内向和使用,可是随着社会的不断推进,中国人逐渐变为以开放、艺术、难度、时尚为主的审美观。如:传统武术虽然实用但是难度和艺术性,已经不能吸引大众化的眼球,再加上西方各种文化的传入,使得人们对新文化的追捧超越了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背后人们的支持与传承。就拿武术和跆拳道来说,大部分青少年在习练跆拳道,这是为什么呢,是很值得各界人士思考的问题。其次,传统文化追求一种自然和谐美。自古以来,东方人一直把精神文化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其主要内容是围绕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为主体而发展的,因此人们就形成了一种以自然为美的审美观。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不断扩张,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度掠夺,对大自然的肆意开发,导致大自然与人类的极度不平衡,从而形成了一种以物质多少为目标的审美观。可见,审美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审美观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2.2 经济一体化导致部分传统文化的丧失

传统武术同样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文化的结晶,在其演变过程中吸收众多文化精华为一体,因此它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典型的代表,其传统武术的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心不在焉地在电脑前坐了一会儿,他手里拿了一本杂志走进卧室,刚要躺下,妻子忽地从床上起身,说,我去玩会儿电脑。顺手抽走枕头下面的手机。看来妻子很讨厌他。

2.3 民众审美价值观与传统文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社会中,一种事物要想发展如果没有了技术含量,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而作为传统文化在与科技结合后,却大大地限制了其发展。原因很简单,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正确引入,导致传统文化本质属性的变异。如:中国的武术,在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传入中国后,武术却脱离了其本质特征,完全融入到西方的竞技体育中去,最后形成以竞技为主体的中华武术。而完全把本身的文化特色丢到了脑后,从而更加得不到世界大众的认可。而作为现代时髦的代名词科技,在引入传统文化中并不是去提高本身独特的风格,而是提高技术的难度性和艺术性,从而使中国武术真真切切的变成了“花拳秀腿”和“四不像”。要说真正把高新技术和传统武术进行完美结合的要属李小龙。武术本质是以技击为主,而李小龙始终以技击为主体,努力结合一切可以融合的新事物,他把现代高科技运用到其中,保持其传统文化的特点实用性开创了截拳道,截拳道被世界大众所接受和认可,这是一种武术的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这才是真真切切的传统武术和文化。而不应该去追求技术难度化和艺术性,这样只能歪曲中国的传统文化。

2.4 现代化语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失落与局限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体育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培育,从而形成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发展、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流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4]民族要发展没有文化来作为血脉,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么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其内部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民族传统体育高低起伏不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的不断改善而变化的,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与全球化经济的不断碰撞与接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逐渐地被外来文化所共融和改进创新。在当今文化大融合的世界里,民族统统体育要坚守自己本身的特性,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吸收外来优秀的文明,从而使自身更加的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文化只有在本质不改变的基础之上,努力的去与外来文化接触、碰撞,从而改变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然后再重新建构整合为富有现代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而永远立于世界文化大家庭的行列之中。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活名片,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演进,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形成了本身自主的文化特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也必然会出现多极化的冲突,其冲突的方面是纷繁复杂多样的。

3 学校校本特色课程与传统武术的融合

学校武术教育是武术发展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武术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便纳入了我国中小学体育课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小学武术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休闲娱乐手段的增多,加之武术自身的一些问题,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已经不容乐观。而中国武术在保持竞技武术高度发展的同时,相对忽略了传统武术的民间发展,其结果是导致技术与文化分离,逐渐丧失了特有传统性与民族性。因此,武术的发展不应是竞技武术的垄断式膨胀,应做到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和谐发展原则”。传统武术应在同一模式下,进行文化品牌的包装与完善,如武术练功服装、练功场地、礼节、练习程序、段位制的不断完善等环节。只有在此方面做到了统一,才能具备文化标志,才能区别于其它搏击术,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尽管国外某些搏击术与中国武术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如韩国跆拳道、日本相扑运动,且深为武术的博大精深骄傲和自豪,但同时应谦虚学习,毕竟其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值得我们借鉴,那种总把 “中国武术是搏击术的老祖宗”奉为圭臬的人们,是该改变观点的时候了。

高校作为我国青年人格品质和文化素养培育的重要阵营,其文化素养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作为我国青年一代成长的主要阵地,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职责。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建设的融合发展,将极大地推进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在习练传统体育技术过程中,特有的民族体育技术特点与活动方式促使大学生对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知和身体技术文化的体验,并从认知与体验中感悟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民族精神的指向。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

4.1 重视地域传统武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在有计划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正确认识传统武术的性质是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传统武术具有体育性、技击性、传统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从体育性质看,传统武术套路受到著作权的保护,武术技术、战术、训练方法和恢复手段,受到未公开信息的保护;从技击性看,不能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从传统性看传统武术能够受到传统知识和证明商标的保护;从文化性看,传统武术与多种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将文化内涵渗透在练功的全过程,完全可以受到未公开信息的保护。准确地说,现行的法律还难以保护好传统武术,因此建议国务院制定《中国武术保护条例》。在条例中应当规定以下制度:第一,国家对中国武术予以保护和扶植义务;第二,对中国武术各种类的确认归属制度;第三,对中国武术的使用管理制度,包括合理使用制度、商业利用制度和对传统群体以外的人对中国武术的使用限制制度;第四,对中国武术挖掘、传播有突出贡献者的奖励制度;第五,相关群体的个人义务,尤其是保密义务;第六,违反义务的法则。

4.2 对武术“非遗”传承人进行政策扶植

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国家的重视和相应政策的扶植。历史经验证明,哪个项目发展得好,和与之配套的政策指导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提倡长拳类项目,长拳发展很快;国家重视竞技武术,国内外竞赛活动频繁,而且不断改革赛制;国家推广太极拳,其普及率很高;而且被世界人民所接受。至于传统武术近年来实施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实行中国武术段位制。段位制的实施,较好地调动了民间习武的积极性,参与申报的拳师非常踊跃,进一步确立了民间拳师的名分,使得新一轮民间习武活动正在形成。我们常说: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根基,传统武术的根基在民间,民间是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了传统武术协会。它的成立意味着国际性的传统武术活动将逐渐展开,在与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怪现象。所以要延续传统武术的生命力,为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应该“以人为本”,确保武术“非遗”传承人的主体地位。

4.3 “政府—民间—学校”三方共力,助推传武术与体育校统本课程的融合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高等教育的作用及其性质,决定了其在保护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具有“继承”和“传播”的天然优势与特殊功用。高等院校拥有的丰富的专业师资力量,可以为之提供相应充足的专业指导,而且其行业长期形成的高等级人才培育生产机制,包括教育内容的体系化、教育方式的集约化和教育手段的规范化等等。无疑在通过人才培养,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化传承人后继乏人的当下困难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民族地区高校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也具有积极意义。武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纵然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地方的武术资源,但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引导、民间参与、学校受力,共同助推传武术与体育校统本课程的融合发展。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利用地域武术拳种资源的优势,与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相融合,突出武术课程的地方性和特色性,能够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发挥学校教育传承功能,推进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chinaich.com.cn/class11_detail.asp?id=91.

[2] 蔡宝忠,于海.传统武术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进行抢救与保护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2006(25).

[3] 权黎明,王岗.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36.

[4]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Interactiv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ng Guoju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ociology, culture and history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in the contex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as studied, and the cultural basis of traditional Wushu was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listic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into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heritage.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traditional Wushu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base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nee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law, the traditional Wushu of wushu "intangible heritage" people policy support, through the "government - folk - school" tripartite force, boosting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sport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Keywords: traditional Wus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heritance people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7—0079—04

基金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5BTY019;

(2)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18SB0194。

作者简介: 童国军(198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人类学。

标签:;  ;  ;  ;  ;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