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多重维度
柴 昊 赵 跃
【摘要】 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开发是21世纪以来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要做到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结合、预防性保护与治理性保护结合、整体性保护与精准化保护结合、妥善保护与有效开发结合,从而实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的有机统一与长期保存。
【关键词】 民国档案 汉冶萍档案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
2006年以来,民国档案的抢救、保护与开发持续推进,使得大量濒危民国档案文献遗产得以保存,但也存在抢救保护方式方法单一,保护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档案实体受到一定损害等诸多问题。以湖北省档案馆为例,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汉冶萍档案共9115卷,主要由奏、札、谕、呈、电报、公文、私信等构成,价值颇高,位列“三大国宝档案”之首,但由于年代久远,当时保护意识不强、保管条件落后,不少档案已出现严重破损、字迹脱落和褪色等现象。对此,湖北省档案馆对汉冶萍档案进行抢救、保护与开发。其宝贵经验,对民国档案的保护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要做到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结合
为了达到良好的原生性保护效果,各馆藏机构可以根据馆藏民国档案的数量和价值,实行“专藏专库”的保管策略,依照本馆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载体材料、保存状况,打造恒温恒湿的标准化特藏库,改善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保存条件,并实施“专人管理”“定期维护”“优先修复”的保管制度,结合载体材料选择安全、环保、防虫、防霉的保存方法,实现档案文献遗产的长期、安全保存。
根据《海港总体设计规范》(JIS165-2013),防台船舶一般采用单锚泊形式计算所需水域面积,单个锚位所占水域面积为一圆形面积,计算水域半径R(m)、锚地容量可按下列公式:
为了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珍贵且濒危的民国档案原件的干预和损害,各馆藏机构可以采取仿真复制、缩微复制和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制作档案原件的“复制品”“替代品”,减少因用户利用行为而造成的原件损伤,同时可以对珍贵原件采取“封存”的方法,使其得到更有效完整的保护。
在实际工作中,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都需要高度重视,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进行的,在具体的保护工作实施过程中,没有先后之分。档案馆需要依据本馆实际,合理安排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的人员、资金,不断改进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的技术手段,促进整体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1)柴油机负荷超过规定降低负荷使之在规定范围内。(2)各缸供油量不均匀调整喷油泵。(3)气门间隙不正确、气门密封不良,导致气门漏气.燃烧恶化调整气门间隙,检查密封锥面,并消除缺陷。(4)喷油提前角太小,喷油太迟使部分燃油在排气管中燃烧调整喷油提前角。(5)进气量不足,空气滤清器或气管阻塞,涡轮增压气机壳过脏等,清洗和清除尘埃污物,必要使更换滤芯。(6)涡轮增压器弹力七封环烧坏或磨损,涡轮各结合面漏气等检查或更换气封环,拧紧结合面螺钉。
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要做到预防性保护与治理性保护结合
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治理性保护主要是将对文献遗产造成损害的因子,以及已经遭受的“病痛”状况,通过杀菌、杀虫、脱酸、脱水、去污、修裱、加固等手段,消除损害因子并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稳定性质。湖北省档案馆特藏的汉冶萍档案数量众多,除了采取消毒、杀菌、杀虫、去污等常规性、小规模的保护处理手段之外,有约1709卷档案出现了字迹脱落、纸张脆化、粉化等问题。对于汉冶萍铁盐墨水档案的抢救修复来说,字迹脱酸以及托裱加固是关键。汉冶萍档案文献中很大一部分是单面书写的档案,纸张的质地较薄,虽纸张的整体保存相对完整,但墨水中含有的无机酸和铁离子成分均对档案纸张的纤维素有水解断裂和催化氧化降解的作用,致使墨迹下的纸张受到严重腐蚀,字迹书写部分几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或淡化现象。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这一难题被攻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铁盐墨水档案抢救、修复、保护技术体系,使得受损的汉冶萍档案得到了保护。
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预防性保护主要是对整体保管环境进行温湿度调控、光照控制、空气质量控制、生物污染控制。湖北省档案馆在建筑设计上采用厚墙体、全密闭、有环廊建筑结构,屋顶设保温隔热层,东南西分设疏散楼梯、空调机房和电梯间,这种建筑形式的围护结构有利于隔热防潮。档案库房内外温湿度的控制主要通过围护结构保持,以设备调控为辅,全年240天以上依靠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达到保温隔湿的效果,基本上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库内温湿度标准。但是由于湖北的气候影响,在每年春夏之交和梅雨时节的高温高湿环境中,仅依靠建筑设计本身的功能还不能达到调控温湿度的目的,因此需要辅之以设备调控和科学的管理措施。此外,汉冶萍档案作为特藏档案保管在特藏库中,特藏库具有温湿度自动调节、弱紫外线照明、安全监控、气体消防、高压静电净化器等现代馆库设备,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该档案文献遗产的保管要求。
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要做到整体性保护与精准化保护结合
为了利用有限的资源对汉冶萍档案文献遗产进行抢救与保护,需要“对症下药”并确定抢救与保护工作开展的“优先次序”。而这就要求对汉冶萍档案的价值、破损和风险进行分级。一是要根据各个类别档案的稀缺程度及价值高低进行判断,确定价值等级。二是要根据受损因子、破损状况、损害程度、受损原因等确定破损分级。三是根据潜在的风险因素和风险大小来确定风险等级。最终结合价值等级、破损等级和风险等级,制定修复方案、保护策略、数字化优先策略和风险管控策略,实现精准保护,利用有限资源提升保护质量和效率。
在汉冶萍档案的整体性保护当中,湖北省档案馆不仅建立了特藏库,确保整体库房环境的有效控制和保护,还从特藏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制度、标准、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进行了规划、统筹与实施。不仅如此,还将汉冶萍档案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工作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完整流程,注重流程的规范化和优化。脱酸、防虫、修复、数字化都成为流程当中的必要环节,确保了汉冶萍档案的妥善保存与有效利用。
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要做到妥善保护与有效开发结合
2015年底,国家档案局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总体规划〉的通知》,用保护与开发替换了前一阶段的抢救与保护,这是顺应趋势的明智之举。国家重点档案的保护与开发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升华。作为国家重点档案的民国档案,其保护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运用各种保护手段最大限度地延续其生命,确保其得到妥善保存,让子孙后代有机会了解国家遗留下的文献遗产。但妥善保存并不是唯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文献遗产内容进行有序整理和有效开发,对于促进人文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很多地方档案馆珍藏的民国档案文献遗产已经开展了数字化工作,湖北省档案馆已经完成72.82万画幅汉冶萍档案的数字化扫描工作,且制作了汉冶萍档案数字化目录。从近年来数字人文、档案数据开放、智慧数据以及智慧档案馆建设的趋势来看,汉冶萍档案数字化成果将进一步得到数据化开发,经过数字化扫描的图像以及OCR识别的全文文本,将得到深度加工、清洗、知识组织而获得结构化、知识化的数据资源,通过本体设计、数据编码将数据资源变为机器可读的智慧数据(知识),经过数据化开发的数字档案文献遗产,将为智慧档案馆拓展档案数据开放服务、档案知识服务和数字人文服务提供数据资源支撑。
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式分为三个维度,描述(description)、解读(interpretation)和解释(explanation)。(Fairclough 1995)因此,本研究将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文本分析,主要分析新闻语篇的词汇选择和及物性;第二阶段话语实践分析,主要分析新闻的报道模式;第三阶段社会实践分析,主要从政治、经济的角度阐释两家报纸中嵌入意识形态的异同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参考文献】
①周耀林、戴旸、林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叶自明:《民国档案抢救工作的得失及发展方向》,《档案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③赵跃:《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化的前景展望:意义与困境》,《档案学研究》,2019年第5期。
④张磊、夏翠娟:《面向数字人文的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研究——以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应用开发竞赛为例》,《图书馆杂志》,2018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 G273.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分别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边疆民族地区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7ZDA294)和四川省社科规划2019年度项目“基于评估的档案文献遗产精准保护策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项目编号:SC19C019)阶段性成果】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标签:民国档案论文; 汉冶萍档案论文;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论文;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