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经营规模变动的实证分析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变动论文,启示论文,外贸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1年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与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试点企业集团以来,外贸部门陆续制定了许多支持企业集团发展的配套政策,强调外贸企业的联合,鼓励走规模经营、集团化的道路,至今已有六个年头。成效究竟如何?本文拟从外贸企业近年来规模变动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1991~1994年外贸行业的规模变动
表1 十大外贸企业的规模变动及在全国的地位变化
年度
全 国 十 家 十家占 全国进 十家进 十家占 全国出
进出口 进出口 全国比 口总额 口总额 全国比 口总额
总 额 总 额 例(%)
例(%)
1991
1356.3
185.5 13.67
637.9 -
- 718.4
1992
1655.3
331.9 20.05
805.9
165.8
20.57849.4
1993
1957.1
278.4 14.22 1039.5
165.9
15.96917.4
1994
2367.3
306.5 12.95 1156.9
192.4
16.63
1210.4
年度
十家出 十
家 占
口总额 全国比例(%)
1991 - -
1992166.119.55
1993112.512.26
1994114.1 9.43
资料来源:《中国大中型流通企业》第217页;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3年第967页,1994/1995年第959页,1995/1996 年第857页、第403页。
注:表中的“十家”以及后文中提及的“十大企业”均指按当年进出口额排序前十大外贸企业。
表1的数据对1991~1994年全国外贸的进口、出口、 进出口总额与十家最大外贸企业的进口、出口、进出口总额进行了比较,数据表明:
第一,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规模普遍不大,集中度偏低。十家最大的外贸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最高不超过20.05 %,且1994年仅为12.95%; 而同期日本的九大综合商社在日本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高达50%左右,韩国七家综合商社在韩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在45%左右。
第二,1992年是搞集团试点的第一个年头(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于1991年年底正式发布),十家进出口额最大的外贸企业规模扩充极为迅速,进出口总额由上年的185.5亿美元一跃增至331.9亿美元, 增幅达78.92%,并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0.05%,比1991年的13.67%上升了6.38个百分点。但是这种集中的势头未能保持下去。到1993年,十家企业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即跌落至14.22%,1994 年又跌至12.95%,这一比重比搞集团试点前的1991年还低。
第三,十家企业在全国出口额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幅度要远高于在进口额中所占的比重。1993年,十家企业占全国进口额的比重为13.96 %,比上年的20.57%下降了20.41%,而出口额比重则由19.55%降至12.26%,下降幅度高达62.71%。到1994 年,十家企业的进口额比重比1993年略有提高,而出口额所占比重则降至9.43%。
二、规模变动的原因分析
(一)十家最大外贸企业在全国进出口额中所占比重先升后降的原因分析
十家企业1992年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0.05 %, 比1991年的13.67%提高了68.18%,但1993、1994年这一比重却持续下降,由20.05%降至12.95%。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不少企业在具体实施规模经营战略时,认识上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国家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
我国于1991年年底发布的76号文件正式作出了从机电、冶金、纺织、能源、化工、建材、航天、医药、经贸等行业中选择55家企业作为第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试点的决定,而十大外贸企业之中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也在其列。此外,在1991年年底召开的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也把实行外贸企业的联合、搞好集团化经营、促进工贸、技贸、农贸以及内外贸的结合作为下一年度外贸工作的指导方针。在此方针指引下,各地纷纷出台了许多配套政策,鼓励外贸企业搞联合,走规模经营的道路。一时间,集团发展极为迅速,特别是一些大型外贸企业的经营规模有了很大提高,当年十大外贸企业的进出口总额达到33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78.92%,大大高于22.05 %的全国平均增长率。整个外贸行业的集团度也随之大为提高。但不少地方在具体实施规模经营战略时,由于在认识上存在某种偏差,片面地认为规模经营就是搞企业联合、组建集团以扩大经营规模,而忽略了集团经营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在实施集团化战略时,又往往过高地估计自身的能力,追求企业集团的“高”(高水准)、“大”(大规模)、“全”(全方位),但由于不具备相应的组织管理水平,常常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效益的下降。更有甚者,某些地方政府把组建集团看成是“甩包袱”的大好时机,不论企业是否愿意,强行运用行政手段,大搞“拉郎配”,结果是集团虽组建起来了,规模也不小,但集团内部却缺乏凝聚力,再加上组织管理水平有限,使得各成员企业貌合神离,相互之间难以协调配合,企业集团的持续高速发展也难以为继。这也是造成1993 、 1994年十大企业规模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和外资企业拥有了自营出口权,这无疑给老牌外贸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截至1996年底,全国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已达12000多家, 另外还有28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有自营进出口权。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外资企业,已逐步成为外贸进出口的主力军。
表2的数据反映了1989~1994 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状况及其在全国的地位。从数据中可以算出1989~1994年度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的平均增长率达46.43%,远远高于全国16.20%的平均增长率;外资企业对全国进出口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达到62.90%,也就是说, 近几年全国进出口额的增长大部分是靠外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来实现的。正是由于外资企业的飞速发展,十大企业的增长速度相比之下就缓慢得多,从而造成了外贸行业集中度下降的现象。
表2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单位:亿美元)
年度
全国进出口总额 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 全国进出
进出口总额 占全国总 口总额增
额比重(%)长率(%)
1989 1116.78 137.0912.28 8.63
1990 1154.37 201.2017.03 3.37
1991 1357.02 289.5421.3317.56
1992 1655.25 437.2726.4221.98
1993 1957.03 671.2034.2718.23
1994 2366.21 923.0339.0120.91
年度
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的
进出口总额 贡献率(%)
增长率(%)
198967.12 61.91
199046.76 170.55
199143.91 43.59
199251.02 49.54
199353.50 77.52
199437.52 61.55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1995》。
注:外资企业贡献率=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长量÷全国进出口增长总量×100%
(二)十大企业在全国出口额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幅度高于进口比重的原因分析
前文已经谈到,对外贸规模经营的模糊认识和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是造成外贸行业集中度先升后降的主要原因。但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进口集中度和出口集中度在下降的幅度上差异极大,出口的下降幅度要远大于进口。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生产企业大力发展自营出口所致。
近几年国家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扶持、鼓励生产企业发展自营出口,从而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厂家自营出口的发展。1991年,全国自营出口超过千万美元的生产企业不过85家,到1994年,则发展到160家, 三年增长了近一倍。 虽然这些生产企业单个的自营出口额并不算很高(1994年全国最大自营出口企业宝山钢铁集团总公司的出口额为2.77亿美元,而最大的外贸企业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的出口额达34.56 亿美元,前者不及后者的1/12),但由于数目众多, 因而在全国的出口额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此外,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我国属于较为典型的资源型贸易国,出口以农副产品和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由于这些商品多属普通商品,技术含量低,对出口商的要求也不高,一旦企业取得外贸经营权,就能很快地组织自营出口,而无需再通过外贸公司,这势必给一直享有垄断经营权的老牌外贸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请看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的变化(见表3)。
表3 中纺公司在全国纺织出口中的地位变化
(单位:亿美元)
年度全国纺织品出口额 中纺公司出口额
1991167.3324.39
1992253.3520.19
1993271.3214.44
1994355.5016.80
年度 中纺占全国纺织品出口额比重(%)
1991
14.58
19927.97
19935.32
19944.73
资料来源: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2~1995年;
2.中国海关统计资料。
从表3 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作为十大外贸企业之一的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的出口额大体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其在全国纺织品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更是由1991年的14.58%一落跌至1994年的4.73%。
但在进口方面,我国则是以先进技术、成套设备、航空器材所占比重为大。这些进口商品技术含量高,涉及范围广,对进口商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因而不少企业虽有自营进口权,但由于短时间内还不具备自营进口的能力,大多还是选择经验丰富、信息灵通、人员业务素质高的专业外贸公司代为进口。因此在进口方面,几家综合实力强的大型外贸公司能够占全国进口总额的相当一部分比重。
三、规模变动的几点启示
以上对我国外贸行业1991~1994年企业规模和集中度的变动作了简要分析。初步结论如下:
(一)外贸企业走规模经营道路的思想是正确的
从1991~1994年的数据分析来看,这几年外贸行业搞规模经营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效果不尽人意。但这并不表明发展规模经营这个大方向有错误,而是由于不少企业在具体实施时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从国际大气候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经济开放新趋势的演进,各国均要求互利互惠,自由贸易,逐步消除各种贸易壁垒。自由化的贸易潮流要求政府减少对外贸企业的保护和扶持,否则容易受到别国政府的相应报复。而我国的外贸企业由于长期以来过分依赖政府,导致自身的适应能力不足,一但失去了政府的保护,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要走出困境,就必须通过规模经营以增强实力,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取得规模效益。
此外,从国内情况来看,由于各外贸企业分散经营,导致国内争夺货源、国外削价内哄的现象时有发生,请看丝绸行业的情况。
表4反映了1990~1996年丝绸出口换汇成本的变动。 数据表明:我国丝绸的出口换汇成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6年已高达8.70元。这一数字已高于同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口即意味着亏损。而造成此现象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经营企业过多,相互间争抢货源,哄抬价格,使换汇成本大幅度提高。这种内耗严重影响了外贸企业的效益,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肥水流入外人田”。此外,削价竞销还导致国际上对华的反倾销案倍增,从而对整个行业,甚至全国的进出口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也要求外贸企业早日实现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
表4 中国丝绸换江成本
(单位:元/美元)
年份19901991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换汇成本4.085.005.73
7.15
8.51
8.55
8.70
资料来源:中国丝绸协会。
(二)实行规模经营应注意方法,考虑自身能力,不可一味追求“高”、“大”、“全”
外贸规模经营的内涵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企业经营层面实现了规模经济的要求,微观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经营风险得到最佳控制;二是产业组织适应了以寡头竞争为特征的国际竞争的要求,国际竞争力和宏观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就企业层面而言,实现外贸规模经营也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通过深化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重点开发具有独特优势的经营领域,提高单项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交易费用最小化、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这是实现规模经营的一般要求;二是有条件的企业在大型化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综合化、多角化、集团化经营,确立新的经营优势。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组建外贸集团只是推进外贸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切不可把两者等同起来。外贸企业在实施规模经营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组建外贸集团是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规模经营,因而对企业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在企业自身条件还不成熟时,就应先寻找其它的方式,如实行专业化、系列化经营,推行外贸代理制,发展小型贸易行等,同样也能实现规模经营。而对少数综合实力强、条件相对成熟的企业,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支持,鼓励其向综合化、多角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但扶持不等于一手包办,企业联合应以自愿为主,这样形成的集团才会有凝聚力。政府部门应为集团组建创造条件,提供方便,而不是滥用行政手段,大搞“拉郎配”。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在组建集团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力,集团规模应与自身的协调、管理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强企业实力,壮大规模。若不顾本企业、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和条件,一味追求企业集团的“高”、“大”、“全”,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